「巨嬰」這個詞確實戳中了痛點,但它真的有道理嗎?
相關新聞武志紅:90% 的中國成年人都是「巨嬰」
Feitong Yang
來說一下為什麼『巨嬰』會戳中人們的痛點。
首先,至少有兩個不同的痛點。『巨嬰』戳中的一般群眾的痛點,和『巨嬰』戳中的心理學研究相關人員的痛點,兩個痛點是不一樣的。
我在讀北大心理系之前讀過武志紅師兄的書,包括《心靈的七種武器》等。作為一個對心理學研究完全不懂,而且生活過得很苦逼的高中生,我當時覺得這些書真是寫到骨子裡去了。每一章書都寫得好有道理,對照自己的生活,覺得一下子能夠解釋很多我之前沒有能夠想明白的現象。
後來我去北大心理系讀本科了,也就再也沒有讀過武志紅師兄的書了。不過這幾年的心理學訓練倒是幫助了我重新思考為什麼在我高中時候那些書能夠集中我的內心。
作為歸納推理的觀點
首先,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大概有這麼個現象:『巨嬰』這樣觀點,的確好用,而且看上去具有很好的解釋力,簡直是誰用誰知道。
這裡我們就首先來思考一下為什麼這個觀點好用,以及這種看似的好用是否就能讓『巨嬰』成為一個心理學理論了。
這一類的『心理學』書籍,之所以要超越一般心靈雞湯書籍,是因為這類書籍裡面的確存在作者的思考。我相信武志紅師兄在寫書的時候是花了心血的。但是所有這些思考是建立在自然觀察之上的總結,所以,不管是『巨嬰』也好,之前的那些理論也罷,我認為都只能稱之為經驗總結和觀點。
這些觀點來源於作者長時間的觀察,比如觀察來訪者案例,比如觀察社會媒體報道,等等。每一個人都會在觀察之後思考原因。比如,你今天看到女朋友不高興了,你也會思考她為什麼不高興。你跟女朋友處久了,你一看到她不高興,你大概就知道是怎麼回事。這隻說明你對於女朋友的行為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得出了經驗總結,並不代表你對女朋友的行為形成了『理論』。
在大量的觀察之後,有些人的思考比其他人深入,他們會在多個樣例之間找相似之處。通過發現這些相似之處,總結出共性,並賦予這些共性一個共同的名字。一個觀點就誕生了。而其實很多社會普遍性為之間的相似之處並不是那麼難找,『巨嬰』觀點本身也沒有能夠脫離一些經典的心理學理論的影子,比如弗洛伊德的理論,以及『依戀』理論。
由於這個觀點來自於大量的觀察,所以寫成書以後,為了論證這個觀點的有效性,當然需要舉很多例子。但是因為這些例子是產生這個觀點的來源,所以這些例子當然就會滿足這個觀點。用技術的話來講:就是這個模型的訓練集和測試集不獨立,那模型擬合的程度當然好了。
所以在作者方面,他的討論本身看起來是自洽的,因為他的觀點被他的證據所支持,他的證據又能夠被他的觀點所帶動。而這些證據又有非常大的代表性,所以作者的功課基本上就做完了。
當然,作者把功課做的更好的一點,就是把這個觀點打造得更加形象。如果一個觀點叫做『基於對家長的依戀狀態』,這就遠不如一個叫做『巨嬰』的觀點來得有力。
一個觀點擊中痛點,不是作者一個人能夠完成的,剩下的一半估計還得讀者完成。在讀者閱讀這樣的觀點的時候,他們往往會主動給作者助攻。
首先,作者的舉例論證會給讀者帶來可用性啟發(Availability),這樣就會啟動(Prime)讀者對於同一事件中某些因素,而使得讀者忽略另外一些因素。某一個行為都會有很多因素影響,但是在有限的認知資源下,人只能想到一部分因素。於是就會用這一部分因素來解釋行為。《怪誕行為學》(Predictably Irrational)和《思考:快與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兩本書中已經為我們展現了很多人們在決策的時候的認知偏差。於是,本來一個事情有很多原因。但是因為你讀了作者寫的案例,你對這個事情的原因就只看到那些被寫進書的部分了。因為,作者的文字本身限制了你的發散性思維。這就好像你本來要寫一篇文章,但是你讀了你朋友寫的一篇類似的文章,於是你在構思這篇文章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拋不開你朋友的思路。
用數學的話說,就是本來這個模型是
,但是因為作者在自己的『巨嬰』觀點裡面的事例說了
這三個因素,於是,你最後在解釋行為的時候就變成了
。你仍然能夠解釋一些 y 的方差,而且由於你一下子忘記了其他的因素,你還覺得『巨嬰』觀點提出的因素對某個行為的解釋還挺好的。
其次,讀者經常有歸因的需求。但是人在尋找歸因的時候,只是找一個有用的就好了,不見得是找一個最正確的。當人們對於一個行為沒有很好的解釋的時候。比如為什麼一個人會表現為媽寶呢?這個時候,突然有一個人給你空降一個解釋,一下子你就能夠給這個行為歸因了。這個時候你就會用這個空降的解釋來作為行為的原因——即使這個解釋並不是真正的原因。
比如,女朋友有天對你生氣,你不知道為什麼。但是你一不小心從知乎知道大姨媽期間女生會情緒波動,然後你又知道你女朋友正在應對大姨媽。這個時候,你就會輕易地把女朋友生氣的原因歸咎為大姨媽。這個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你女朋友生氣的原因是你中午吃午飯的時候搶了她碗里那塊本來要留到最後再吃的叉燒肉。你誤以為她吃不完了,但是她其實是希望最後再細細品味。你搶了一個吃貨女生珍藏的叉燒肉,犯了大錯,而你卻因為看知乎以為女朋友是來了大姨媽才跟你慪氣。你還覺得很有道理,學到了一個新的理論。那我又能說什麼呢。┑( ̄ ̄Д  ̄)┍
『巨嬰』之所以好用,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是讀者和作者的配合打得好。但是,要解釋人類行為,不是你讀到一個觀點好用這麼簡單的。
從觀察到理論還有好多條街要走
接下來,我就要說為什麼『巨嬰』不是一個心理學理論,為什麼心理學研究人員看到一般讀者認為這是心理學理論而悲傷。
『羅輯思維』對於『巨嬰』的介紹完全是欲揚先抑。他在最開始大肆鋪成說一個理論不能稱之為科學理論是因為人們覺得它不可證偽。然後似乎擺出一種:『我懂,這個巨嬰理論不能證偽,所以那些嚴謹科學家會不承認。』然後緊接著一個『但是』,就開始了弗洛伊德,借著弗洛伊德的名號,實際上是說,『巨嬰』理論,不管你科學家認不認,他都還是一個重要的洞見,重要的理論。
那麼,我就先就著這個思維走,我先不說『巨嬰』是否可以證偽,我先需要認為這個理論是科學理論的解決一個問題——我似乎看到了一種循環論證
一個人之所以是巨嬰,是因為他具有某種特定的行為,比如媽寶一個人之所以具有某種行為,比如媽寶,是因為這個人是巨嬰
這都不是可不可證偽的問題,這個觀點的解釋力完全基於自己的循環論證。根據這個循環論證,我還可以說:如果一個人沒有某種行為,他大概就脫離了巨嬰狀態。為什麼這個人脫離了巨嬰狀態呢,因為他沒有了某種行為。沒毛病!當然沒毛病,因為全是循環論證。
循環論證總是聽起來無比有道理,因為除了它是循環論證這個邏輯謬誤以外,每一條推理都是邏輯成立的。要打破這種循環論證,至少要告訴我:有沒有一種獨立的測量方式來讓我測量一個人是不是巨嬰。然後,當我用獨立的測量方式確定這個人巨嬰之後,再來看他是否在另外的獨立的測試上表現出了『巨嬰』觀點所預測的行為。
這就帶來了下一個問題,一個心理學理論的成長方式:
一個心理學理論之所以最終會成為『理論』,它大概需要接受如下步驟
- 自然觀察
- 對於自然觀察的經驗總結
- 提出假設
- 根據假設,設計實驗,對假設進行檢驗
- 通過多種獨立的研究驗證假設
- 最終形成理論。
我不斷地講『巨嬰』是一個觀點,是因為整個這個觀點連一個假設都沒有提出。這都還沒有到證偽的步驟呢!一個連假設都還沒有的觀點,終究只能停留在基於自然觀察的經驗總結之上,而離一個心理學理論,還有好長的路要走。(你看,上面 3,4,5,6 四個步驟)
所以說,假設是什麼?我相信熱心的讀者,能夠為『巨嬰』理論提出很多的假設,比如,
假設:如果一個人心存巨嬰,那麼他就會在找女朋友的時候,要找一個媽。
好,就在我們提出這個假設之後,我們就需要來驗證這個假設。在驗證假設的第一步,我們需要解決第一個問題:如何測量一個人心存巨嬰?好了,同學們,今天的課後作業就是解決這個問題,老師就不在這裡揭曉答案了。歡迎同學課後踴躍討論。記住:至少有一個方法是不能用來測量的——你不能通過觀察這個人找女朋友是不是在找一個媽,來衡量這個人是否心存巨嬰。否則的話,你就陷入了循環論證。
一個理論:成人依戀理論
『巨嬰』觀點其實感覺不是很新鮮,讓我想起了依戀理論。成人依戀理論,大家可以看這篇關於依戀關係的文章來了解: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63533
這裡簡單的說一下,小孩子跟母親之間存在不同的依戀關係,比如
依戀理論後來發展到了成人依戀,並且認為,孩子跟母親的依戀關係會影響到其成人之後的親密關係的風格,比如
當然,我這裡只是做了一個很簡單的介紹,並不是對依戀理論的科普。但是,這個理論本身也可以像『巨嬰』一樣解釋很多社會現象。
依戀理論之所以後來發展為理論,是因為其有一系列假設,並且基於假設設計了一系列的實驗來研究,比如著名的陌生情境實驗(Strange Situation)。這些研究本身對於依戀風格有獨立測量方式,而在獨立確定了某一個人的依戀風格之後,實驗者會研究這個人其他的獨立行為模式。這樣,避免了循環論證的『看似有道理』。所以,『依戀理論』發展成為了一個心理學理論。
最後的話
總體來說,一本通俗書籍提供了一個完整的觀點,並且讓讀者覺得讀起來有用,本身已經不錯了。而且,通過大量的觀察,總結一個比較精鍊的道理,這種做法從我們的老祖宗們就開始了。這是歸納法,本質上跟觀察一萬隻白天鵝而形成了白天鵝的概念很相似。
另外 多說一句,因為我讀過武志紅師兄的書,我覺得他對於觀察到的案例的思考是很深入的。基於他之前的心理學訓練,他提出的觀點和進行的總結的確是更有意思一些。所以,作為一種閱讀,或者作為對於自身的思考,我覺得了解一下也無大礙。
但是,經驗總結,永遠只是經驗總結。他可以用,也可能好用。但是,你硬要說這是一個科學理論,還得說這是解釋中國人行為的重要發展,那我是一萬個不同意的。都不說你很有可能看到黑天鵝,咱先把循環論證這一點說明白了,搞清楚你的假設是什麼,在跟我來談科學理論不理論好嗎?
心理學理論已經夠被人詬病的了,一個重要的原因——準備好,我要地圖炮了——就是一般群眾隨便抓到一個就輕信這是心理學理論。一方面要輕信一個說法是心理學理論,一方面又要攻擊說心理學理論不靠譜。那我們有什麼辦法呢?
┑( ̄ ̄Д  ̄)┍
查看知乎原文(82 條討論)
推薦閱讀:
※惡婆婆面相:從面相看誰是不講道理的惡婆婆
※針灸時呼吸補瀉法怎樣操作?道理是怎樣?(十三)
※一位董事長給年輕人講述的30條人生道理
※知難 行易 是什麼意思? 求解答?
※有沒有一些人們普遍認同,但是實際很荒唐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