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張宏傑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年是曾國藩曾文正公誕辰200周年,再過兩個多月就是曾國藩曾文正公的生日了。所以,很高興今天能有這樣一個機會,在美麗的珠海和大家分享交流我閱讀和寫作曾國藩的感受。

今天首先講的曾國藩脫胎換骨自我完善的過程。

曾國藩這個人,實際上它的天資並不是特別出色。可以說他在很多方面是一個比較平庸的人,這種平庸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曾國藩的智商並不是特別高,遠遠算不上一個天才。人的智商主要是來自遺傳因素,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讀書的時候就很笨。曾麟書很小就開始考秀才,連續考了17次,最後40多歲才勉強考中了一個秀才。曾國藩這一點上跟他父親很相似,從14歲開始考秀才,前後考了7次,前6也都失敗了,第7次勉強考上了,還是全縣的倒數第二名。曾國藩的幾個兄弟讀書也都不是很出色,最早的功名也不過是個秀才。如果把曾國藩考學過程和同時代的名人做比較,就可以看出曾國藩的天資是怎麼樣。比如說比曾國藩小一歲的左宗棠14歲參加湘陰縣試就考了全縣第一;李鴻章17歲中的秀才;比他們都稍晚一代的梁啟超才是真正的天才,11歲中秀才,16歲中舉人。梁啟超對曾國藩很有研究,他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最稱鈍拙」,就是說曾國藩遠遠不是天才,在同時代的大人物當中是最笨的一個。

曾國藩的朋友們對這一點也都直言不諱,比如左宗棠一向瞧不起曾國藩,公開的多次在書信中提及,說曾國藩「才短、欠才略、於兵機每苦鈍滯」,就是曾國藩用兵打仗特別的笨拙。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也曾經當面對曾國藩說,你做事太古緩,就是反應太慢,太優柔寡斷。

曾國藩自己也這樣評價自己,他說我「吾平生短於才、秉質愚柔」,就是說做事腦袋轉的很慢;「余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讀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立半者,余或沉吟數時不能了」。就是說別人讀書已經讀了兩三行了,我這邊拚命的讀,還沒有讀完一行!別人很快就決定這個事該怎麼辦,我在這裡反覆思考了幾個小時還沒有想明白。所以曾國藩的智商不是特別高,這個可以說是有定論的。

除了智商這一點之外,曾國藩身上還有著和我們大家,和普通人一樣,很多缺點和毛病。就是說他的人格和個性上,在年輕的時候有一些缺陷。

比如說第一點,曾國藩心性比較浮躁,坐不住。我是說他30歲以前的青年時代,我在寫曾國藩的時候,我挺好奇的查了一下,曾國藩是射手座的,年輕的朋友對星座了解比較多,一般射手座的人坐之住,喜歡熱鬧,和人交往,出去串門和別人聊天,大部分的時間就這樣浪費了。後來曾國藩在北京做翰林的時候,有一次翰林院放假放了40多天,假期過去又要上班的時候,曾國藩總結了一下,說這40天除了寫了幾封家信之外,什麼事都沒有做。他在日記中說:「余皆怠忽,因循過日,故日日無可記錄」。就是說每天沒有什麼可以記的。性格「缺陷」呢,也算不上什麼缺陷,就是缺點吧。

第二,為人比較傲慢,修養不是很好,脾氣比較差。雖然考秀才的時候不是很順利,但是後來中舉人,考進士的過程中,曾國藩運氣比較好,很快就中舉、中了進士,在同學當中他是屬於飛黃騰達比較早的,所以曾國藩一度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他離開了老家湘鄉到北京做官的時候,他的祖父給他一句臨別贈言,他說「爾的才是好的,爾的官是坐不盡的,爾若不傲就更好全了」,就是說如果去掉了身上的傲就更好了。

到了北京之後,曾國藩交了很多新朋友,時間長了,他的朋友都不約而同的指出,說你身上有傲慢這個缺點,其中一位陳姓朋友曾經這樣說「他無處不著怠慢之氣」,就是說你曾國藩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散發著傲慢的氣息。還說他比較自恃,就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因為這種自恃,脾氣不好,曾國藩到北京當官的幾年,他和很多人發生過衝突,也打過幾次比較大的架。其中一次跟自己的一個一個同鄉刑部主事鄭小山(音譯)打過一架。他們一次在朋友聚會上,大家都在那裡吃飯,他們兩個一言不和就吵了起來,朋友趕緊給拉開了,沒有動手,但是兩個人對罵得的非常難聽,什麼三字經、百家姓都出來了。曾國藩在日記中這樣說當時是:「肆口謾罵,忿戾不顧,幾於忘深及親若此」,這樣對於讀書人來講非常的有辱斯文,後來曾國藩也非常後悔。這是他的第二個缺點。

第三個缺點就是虛偽。並不是說他大奸大惡,就是和普通人一樣,有時候給朋友當面戴個高帽,順庭說好話,有時候不懂懂,夸夸其談。比如道光22年的時候,有一個朋友叫黎其雲(音譯)到他家裡拜訪,曾國藩在日記中說姓黎的朋友:「示以近做詩,讚歎有不由衷語,談詩妄作深語」,說這個朋友帶了幾首新寫的詩,曾國藩看了以後感覺這個詩就一般,不怎麼樣,但是一開口說話就不自覺的給人戴高帽,說不錯不錯很有進步,我寫不出這麼好的詩來。緊接著兩個人開始談詩,曾國藩一邊談論一邊故意顯擺自己的學問,故意說一些很高深的話。朋友走了以後,曾國藩覺得自己的這一番表現很醜陋,很沒有意思。

所以,曾國藩30歲以前實際上跟我們大家一樣,在很多方面都比較平庸,並不是後來特別受人推崇的一個聖人,他從庸人向聖人的轉變發生在30年這一年。30歲這一年,曾國藩從湖南到北京來當官,認識了很多大學者大文人,在他們身上領略到了與他以往朋友不同的一種高雅的氣質。同時他也想到自己三十而立,原來很多時候想自我完善,但是都沒有堅持下去,這一次他打算一定要下定決心要學做聖人,脫胎換骨,進行一次徹底的自我完善。

曾國藩的自我完善是怎麼開始的呢?他的切入點就是說起來很簡單,寫日記,用小楷寫日記,每天從早上睜開眼睛到晚上睡覺閉上眼睛,這一天都做了什麼事情,有些什麼念頭,都在大腦裡面過一遍。有什麼不符合聖人要求的,摘出來痛自反省。甚至夢中有什麼不應該夢的事,也要自我批判一番。在日記當中,他給自己規定了每天要做的基本的課程,每天要讀10頁史書,寫一則《茶隅偶談》。同時呢,每天還堅持讀易經,還要經常做作文,因為那個時候在翰林院經常需要寫文章。

有了日記以後,曾國藩比以前努力很多,學習的效率也提高了很多。大家可能都有這個經驗,做一個計劃很容易,但是把計劃執行到底是很難,曾國藩要改變自己養成已久的生活習慣,當然也不容易,決定立志自新之後,當年的11月,他到一個朋友家裡拜壽,下午回來想在家裡好好的學習。這時候有一個朋友拉到一個何自珍(音譯),後來清代的一個大書法家家,是曾國藩的一個同鄉,到何自珍家裡去玩。曾國藩跟別人下了一盤圍棋,下完了不想走,還看了別人兩盤圍棋一邊看一邊在內心進行天人交戰,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兩個小人打架」,一個小人說就痛快的玩一天吧,已經玩到時候這樣時候了,這麼多天這麼辛苦,幹嘛跟自己過不去?另外一個小人說你制定了計劃沒有幾天,你學做聖人什麼時候完成呢?結果後邊的這個小人戰勝了前一個小人,趕緊跑回家讀《易經》「兌卦」。

所以這種自我鬥爭在曾國藩的日記中有多次記載。曾國藩學做聖人的另外一個切入點,就是改掉自己的暴躁脾氣,提高自我修養。立志學作聖人之後,曾國藩馬上想起了和鄭小山打架,雖然雙方都有過錯,儒家說凡事反求諸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要自己改過自新。想到這裡,當天曾國藩到鄭小山家裡登門拜訪賠禮道歉,鄭小山也非常感動,留曾國藩吃飯,兩個人就把心結談開了,前嫌盡釋。

對於自己經常犯的言不由衷、虛偽、浮誇,曾國藩也是高度警惕。每天寫日記的時候,都要反省自己今天和別人交往的時候有沒有犯這個毛病。往往是這邊剛有人敲門曾國藩在心裡提醒自己,今天聊天一定不要犯這些毛病。曾國藩把寫日記反省自己一舉一動這個習慣堅持下去,天長日久就發生了變化,做事越來越有規律,效率越來越好,同時個人的修養越來越好。當然,這是一個非常緩慢的,堅持了幾十年的過程。

曾國藩最立竿見影取得效果的一件事就是戒煙。曾國藩煙癮很大,十幾歲開始抽煙,抽那種水煙袋。在30歲以前成天煙筒不離手,也曾經想過戒煙,戒了兩次都不成功。這一次立志要學作聖人,他要作的第一個改變就是要煙戒掉。他在日記中這樣寫,說「課續後,念每日昏顧,由於多吃煙。因力折毀煙袋,誓永不再吃煙,如再吃煙,神明降罪」。我每天大腦昏昏沉沉的,可能跟煙抽得太多有關係,從今天就開始戒煙,以後再不抽了。

我沒有吸過煙,但是經常聽戒過煙的朋友說,戒煙是一件痛苦的事。曾國藩在日記裡面月記下了戒煙之後的感受,這種感覺非常難受,說「吃乳彷徨」,像吃奶的小孩突然斷奶,特別難受。前幾次戒煙曾國藩都沒有成功,但是這一次堅持下來了,因為他下了很大的決心,決定不為聖人便為禽獸,不成功便成仁,所以這一次一直堅持下來,一直到死都沒有碰過煙袋。從戒煙這個事情上,曾國藩自己也很有感受,他自己總結說「遏欲之難,類如此矣,不惜破釜沉舟之勢,豈有懼哉」。一個人想改變自己的嗜好,必須有破釜沉舟的勢頭才有可能。從曾國藩戒煙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得到一個啟示,如果真的想改變自己,必須下徹底的決心,不給自己留任何的退路,不給自己找任何的借口,也不能輕易的原諒自己,否則你永遠不會有成功的那一天。

曾國藩的修身經驗當中,我覺得還有個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的,就是藉助外力監督自己。他寫的日記體裁寫法有點像今天的朋友們寫微博。每篇日記篇幅不太長,一二百字,寫完了給自己的朋友傳閱,朋友看了之後還經常在上面寫一些批註,看了這一段我有什麼感想,這一點不錯,我應該向你學習,或是這一點做得不好,應該怎麼怎麼做。有點像今天微博的跟帖。

為什麼做這種形式了,曾國藩想讓自己的朋友監督自己,他有一句名言:「勢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就是說,人都是在外界的壓力之下,才能做真正的改變,一個人完全靠自己監督自己,往往不怎麼靠得住。好像一個基因不怎麼好的竹子,讓它自己長肯定長得彎彎曲曲的,如果在竹林裡面和其他筆直的竹子一起爭奪陽光,就可以長直了。所以,曾國藩修身養性有一個很好的經驗,叫做「師友加持」,就是讓老師、朋友每天監督自己,把自己的行動每天向他們彙報,這樣就不再偷懶。

後來,不在北京之後,曾國藩每天堅持寫日期,隔一段時間就抄寫一個副本遞迴老家,請兄弟子侄閱讀。一方面為了給兄弟子侄做一個榜樣。另外一方面,也是請他們繼續的監督自己。曾國藩幾十年如一日,都在工作學習,沒有休息的時候,這和他有意識的叫外力監督自己是有關係的。所以通過種種的自我完善這樣一些過程,曾國藩就由原來各方面都比較平庸的一個人,變成了大家後人認為的內勝外王,辦成了大事,非常好的一個聖人。

我覺得曾國藩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他在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普通人如果認真的陶冶變成,也可以變成超人。一個人真誠的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領可以增長十倍,他們見識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擴展十倍。比較笨的人,如果刻苦的自我磨礪,也可以做到看得透、立得定、說得出、辦得來,達到這樣一個境界。

以上就是我要介紹的,我對曾國藩了解的第一個方面,他脫胎換骨的這樣一個過程。

我這幾年致力於了解的曾國藩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曾國藩的個人收入和支出,我覺得這是一個挺有意思的內容,在此之前我還沒有見到哪一位學者研究中國歷史上某位官員一生的收入和支出,這個官員一生賺了多少錢,從哪些來源來的,花到了哪裡。我之所以產生要研究曾國藩經濟收支的念頭,一方面讀他的日記、家書裡面有很多很零散的個人經濟收支的資料,比如說今天借了多少兩銀子,哪天給家裡寄了多少錢。我在台灣版的《湘鄉曾氏文獻》當中,找到了一個道光21年曾國藩記的一個賬本。曾國藩是一個非常心細的人,生活當中具體的花銷都要一筆一筆的記,很幸運的是道光21年的賬本留下來。哪一天買了一顆大白菜,剃一次頭,買了兩桶甜水,包括誰給他送了幾兩銀子的禮。他給老師過生日送了三兩銀子一兩文包,都記得非常清晰。通過賬本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經濟收支的很多細節。

一般來講,經濟收支是一個人生活當中比較隱秘的,往往反映出來這個人身上比較真實的一面。所以我覺得,研究曾國藩的個人收入和支出很有意思。很多人爭論曾國藩是真誠還是虛偽,從經濟收入角度我們可以做一些判斷。同時,通過曾國藩這個例子,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傳統時代官員的日常生活狀態,對於傳統官場的運作規律也有一個比較深入的切實的了解。

下面,我就按照曾國藩的生平,大致介紹一下他京官時期和做地方官時期的經濟收支情況。

第一部分是曾國藩做京官時期的經濟收支情況。道光二十年這一年,曾國藩從湖南來到了北京,因為他考中了進士,步入大清帝國的官僚體系。曾國藩做的第一個職務同七品的翰林院檢討,大致打一個比方,就相當於國務院政策研究室的處級以上的研究員。翰林院這些官員可能品級不是很高,但是整天和皇帝、各部院的大臣打交道,出席各種典禮,地位很清要,面子上也很風光,但是收入卻非常低。曾國藩做了十幾年的京官,他的經濟生活主旋律就是一個字——窮。可以舉兩個例子說明。曾國藩做了兩年京官,在道光22年的時候,他和僕人發生了爭吵,曾國藩太窮了,脾氣又不是怎麼好,僕人不想給他幹了,攀高枝找了一個大官人家做僕人去了。曾國藩非常的受打擊,還寫了一首詩《傲奴詩》:胸中無學手無錢,平生意氣自許頗,誰知傲骨乃過我。就是說我胸中沒有修養,手裡又沒有錢,一個僕人都瞧不起我,這是第一個例子。

第二個例子可能更有說服力一些。曾國藩是一個非常重感情的人,他一生對於親戚朋友非常關照。如果有可能的話,他會對那些窮親戚和窮朋友加以幫助。在道光19年,就是他進京做官的前幾個月,他曾經到幾個舅舅家拜訪,馬上要離開湖南了,要和他們告別。當時他的姥姥家非常的敗落,幾個舅舅家裡非常的辛苦。他大舅舅已經年過花甲了,還「淘穴而居,種菜而食」,生活的非常艱苦,曾國藩看了非常難過,「為惻然者久之」。他的二舅江永燕送他走的時候,還跟他相約工作,說「外甥做外官,則阿舅來做燒火夫也」,你哪一天做外官發財了,我一定要給你做火夫,我也過幾天好日子。曾國藩在北京做了5點京官,沒有能力給兩個舅舅一兩銀子。二舅舅江永燕在五年以後就病死了,大舅舅依然住在地窖裡面住。

曾國藩做京官的時候確實非常窮,一點兒也沒有誇張。做了翰林院檢討這麼風光的人物,為什麼還這麼窮呢?清朝的財政制度採取低薪制,給官員的工資標準定的非常低。曾國藩七品的京官,工資年收入是90兩白銀,還有幾十擔大米,摺合成白銀就是30多兩,一年的總收入124兩白銀。曾國藩時代的白銀購買力,通過一兩白銀能買多少大米,換算成現在的購買力,一兩白銀大概是現在的200元人民幣,算起來就是一年2萬多塊錢,如果在今天生活,是非常的窘迫。何曾國藩還是一個官員,他的生活和一般老百姓的生活不一樣的,他一年要花四五百兩白銀,所以生活非常的窘迫。

作為一個京官,哪些地方需要花錢呢?第一方面是房租是一個大頭。你作為一個朝廷命官,到北京當官一定要租一套比較像樣的房子,不可能和普通的老百姓、賣菜的、開商店的擠在一個大雜院裡面,這有失朝廷體統。所以起碼要租四合院,到北京之後,道光二十年八月,曾國藩租了一個四合院,一年的房租是160兩白銀,房租一項就要花去全部的工資還不夠,這是住。

另外一個大的花銷就是日常應酬。京官的生活比較清閑,工作就是每天去點卯,沒有什麼事情。主要的事情就是官場上的人串門、吃喝、聊天,需要編織自己的人際網路。主要的方式就是你請我我請你。清代有一個筆記記載,「京官聚宴習以為常,若不赴席不宴客即不列與人數」,別人請客你不能不去,也不能不回請,要不然就被排擠出這個圈子之外,沒有自己的人際網,什麼事情都辦不成。

曾國藩本來就是一個非常喜歡交往的人,所以在人際交往、請客吃飯、隨份子方面花錢非常多。我按照他的賬本,一筆筆的加起來,幾十筆加起來之後,這一年請客吃飯加隨禮的錢就是110兩6錢,這一項支出就和他的工作收入差不多了。

第三項比較大的花銷就是買衣服,對於曾國藩比較了解的朋友,可能頭腦中對曾國藩的印象都是一個非常儉樸的人,關於曾國藩衣服方面非常儉樸的故事也有很多。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傳說,說曾國藩有一個天青色的馬褂,他非常珍視,每年只有在大年初一還有見皇帝的時候,才拿出來穿一下,穿完了之後馬上回家脫下來鎖在柜子里,所以穿了30年。這個傳說用意很好,但不是事實。在北京做翰林,經常需要出入宮廷和各種重要場合,對於官員的儀錶講究非常多。清朝官場講究非常多,官員官服分春夏秋冬四套,每一套都要置齊,而且清朝做官生活中很多方面,房租、車馬費、衣服、吃喝都是自己花錢的,沒有公款報銷這一說。衣服方面曾國藩剛到北京的時候花了很多錢。曾國藩在《湘鄉曾氏文獻》中有一篇賬單記載的,他到北京不久所擁有的各種衣服,我看了一下都是各種名貴的衣服,什麼貂皮、海龍皮,大呢等等,加起來七八十套,非常的值錢。僅僅帽子就有11頂,什麼大毛冬帽、小毛冬帽、大呢封帽、小呢小帽、皮封帽,每一頂都是幾兩到十幾兩白銀,買衣服又花掉了好幾百兩白銀。

咱們講了衣食住,還有行也很花錢。有人做過記載,當時的大臣的車馬費,一頂轎子、一輛馬車,還有僕人,一年要800兩白銀,就是曾國藩收入的6倍還多。曾國藩剛才到北京當官,當然買不起轎子,但是重要場合也總不能走著去。我查了道光二十一年的賬本,了七八十次車。這一年花掉了458兩1錢9分白銀,他的收入是120多兩,收支的差額,財政的赤字這一年是333兩白銀。

這麼大的財政赤字,作為京官來講,他怎麼彌補呢?一般來說,當時的京官有這麼幾種辦法。第一種辦法就是在北京當官之前先在家裡借下一大筆錢,知道做京官都是賠錢的買賣,所以先在家裡借上一筆。曾國藩就是這樣,在去北京之前,先把湖南省的主要富商拜遍了,「打秋風」求得1500多兩白銀的資助帶到了北京。

還有是靠家裡的資助在京城當官。對歷史比較了解的朋友可能知道,戊戌變法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劉光地,是四川人。這個人當時考中進士之後,當時朝廷分發他到戶部做一個主事,他不想去當京官,因為他知道當京官要賠錢,他家裡很錢,一度他想放棄官職。後來他的一個遠方叔叔,覺得這個侄子10多年的寒窗,好不容易考中了進士卻不能到北京當官太遺憾了,所以決定每年資助他200兩,劉光地在北京勉強當了10年官,都是靠這個資助。

除了這兩點之外,京官還有一個來源渠道,收取地方官員的饋贈。很多朋友可能知道,冰敬、別敬、探敬這些名目。清代地方官員都比較有錢,因為他們直接掌管地方的財政,他們和京官有很多的同學、同鄉關係等等,每次到北京辦事,都要給北京這些窮京官送一點錢。夏天送的叫冰敬,冬天的叫碳敬,分手的時候叫別敬就是分手禮。這類饋贈每一筆都不多,但是如果你認識的地方官多,加起來也是一筆收入。道光二十一年,曾國藩收了12筆饋贈,加起來是97兩白銀,對他來講這也是一筆重要的收入。

除了這三種收入方式之外,還有一種就是借錢了。曾國藩從家裡帶來了1500兩白銀,頭兩年帶北京花的很多,因為要購置大量官服,要租房子。道光二十一年年底借了50兩白銀才過年。道光二十二年年底借債總數達到了400兩。後來我查了一下,他每年維持的財政赤字大概維持在1000—2000兩之間,基本上是靠借貸度日的。當然,北京的這些商人也喜歡借錢給京官,因為官員信譽比較高,而且京官往往都有外放的那一天,一旦做地方官有錢了,還錢也比較痛苦。

以上我就大致簡單介紹了做京官時期曾國藩時期的收入支出情況,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清朝的財政制度非常並不合理,清朝的時候,如果你做一個清官肯定會非常的艱苦。所以清朝時候的京官雖然說直接掌管的收入支配的錢財不多,但是也有很多人參與到腐敗當中謀取不當利益,因為他們往往在各部工作,對各部掌管有一些影響,很多京官願意和地方官勾結,幫助他們在北京辦事,跑一些門路,地方官給他們很多的回扣也很高。但是曾國藩查不到一筆收賄受賄的記載。

30歲的時候,曾國藩立志做聖人,在金錢利益上,一定要表現出強大的自制力,一定要抵制金錢的誘惑。所以曾國藩立下不靠做官發財的誓言,在京官時期沒有借過一分錢。但是由於經濟壓力非常大,實際上當時曾國藩內心焦灼,整天考慮著去哪裡借錢,怎麼把這個目前的坎渡過去。

道光二十二年的一則日記,「昨夜,夢人得利,甚覺艷羨,醒後痛自懲責,謂好利之心至形諸夢,何以卑鄙若此,真可謂下流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今天白天跟人吃飯,有一個朋友席間聊起來,說得到了一筆別敬,好幾十兩白銀,聽到這裡心裡怦怦直跳,非常羨慕人家。想起我昨天晚上做過一個夢,夢見一個人撿到一大筆錢,我站在旁觀非常的羨慕,醒來之後我就批評自己,連做夢都可以做出來,實在是卑鄙下流。站在今天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清朝的制度太不合理,這是懲罰清官鼓勵貪官。

另外一個記載,道光二十二年10月19日,他在日記中說:「兩日應酬,份資較為周到,蓋余江威祖父慶壽筵」,什麼意思呢,這一段時間,曾國藩說我隨禮隨得很勤,朋友只要是誰通知我,結婚,家裡什麼人的生日,家裡有什麼事情,我馬上都去,而且隨份子隨得很足,以前不是這麼殷切,為什麼表現這麼好呢,其實因為是過幾天是祖父過生日了,所以我給別人隨禮隨得比較多,今天這個事情我自己仔細一想,這個事情我自己的本性太貪婪了。其實這並不能說曾國藩多麼庸俗多麼貪婪多麼可恥,只是說明他的經濟壓力有多大。上面介紹的是一個清代的京官面臨的收支和經濟狀況是什麼樣的。

清代的京官和地方官收入差別是非常大的。大家之所以苦熬苦座的在北京忍著,就是為了有一天有機會外放到地方做地方官,地方官的機會往往都是輪流的,朝廷也會考慮不讓你做京官,那不是一輩子窮死了。一旦做地方官,經濟收入馬上可以從一個窮人變成一個富人,曾國藩身上也體現的比較明顯。

咸豐十年,曾國藩當上兩江總督,包括江西、江蘇、安徽三省,總督既管軍政又管民政,相當於今天三個省的省委書記加上一個大軍區的司令、政委這麼大的權力,收入是多少呢?就和當時大清帝國的很多事情一樣,總督的收入也不是很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我們一項一項的算一下。總督收入的第一部分和今天一樣,就是基本工資,也叫法定工資。法定工資是多少呢,說起來很有意思,我在網上面查到今天現行的國家公務員級別和工資標準。曾國藩法定工資和今天規定的部級公務員工資差不多。當時國家規定的155兩白銀,一兩白銀200元人民幣換算,年收入大概3.1萬元,月薪2583元。今天我們國家規定的省部級官員的標準2510元,就差幾十塊錢,這也是一般非常有意思的巧合。和今天的狀況一樣,清朝的總督工資基本上可以不動用,他的主要不是基本工資,是國家給他發的津貼,就是雍正的時候開始發的,就是養廉銀,雍正知道這些高級官員這點工資根本不夠用,發一筆豐厚的津貼,就不要貪污了,保持清廉吧。兩江總督的養廉銀是18000兩,大概是360萬元人民幣,可以說非常之多了。但在總督一級官員收入當中,仍然是非常小的小頭,大頭就是規費,由叫陋規,用今天的話就是灰色收入,兩江總督的灰色收入,按照學者張仲理(音譯)先生的研究結果,每年大概有18萬兩,有3600萬人民幣。如果在清朝做到總督這樣的高位,馬上就成為全國頂級的富翁了,馬上就完全是天翻地覆不可同日而語了。

當然,清朝的官員財政收入和當時的財政制度有關係的。之所以總收入這麼多,因為清朝的官員和今天的官員不一樣,國家不給配住房、公車、司機、秘書等等。今天一個省部級官員,最起碼身邊直接給你服務的就有100多人,辦公廳、辦公室、小車班、秘書,方方面面加起來有100多人給你服務。國家給你公房,公車,每年的置裝費,差旅費。包括一些社交的經費。在清朝一概沒有,總督級官員請轎夫、買轎子、衣服、租房、師爺、幕僚等等,3600萬人民幣很多都是這兒消費的。

除掉這些支出之外,如果按照當時的標準,曾國藩可以留下的收入仍然非常之多,曾國藩的生活水平如何,衣食住行是不是比他做京官的時候有了非常大的變化呢。確實是有變化,但不是變得更好了,而是變得更差了。他做總督的時候穿的遠遠不如北京的時候那麼體統。在兩江地面上,曾國藩是最高的官員,不需要見上級,所以每天穿著很隨便。他的一個幕僚趙列文帶日記中寫他的帽子衣服等都很舊。這個記載還得到過外國人的印證。

同治二年,有一個洋人叫格登,是洋槍隊的首領,曾經協助曾國藩鎮壓了太平天國。這個人在安慶和曾國藩會面。格登的秘書後來寫了一本書,讓他們非常驚訝的是,兩江總督衣服穿的非常破舊,當時記載曾國藩穿著陳舊,上面還有斑斑油漬。曾國藩的儉樸甚至達到了不修邊幅的程度。

曾國藩吃飯非常簡單,有一次曾國藩請客吃飯的時候,客人發現桌子上用來吃飯吃菜的都是瓦盆瓦罐,這也是記載下來,成了當時的一則軼聞趣事。

不光是對自己要求很嚴,曾國藩對自己的家人要求一樣的嚴格。後來,鎮壓了太平天國告一段落以後,曾國藩從鄉下把夫人、家人接到自己身邊一起生活。夫人從鄉下來去一個女僕,現在總督府裡面有這麼一大家人,一個女僕顯然不夠。當時災荒很大,經常有人賣身做奴僕,夫人去買了一個女僕回來幹活,曾國藩非常的生氣,狠狠的批評了夫人,夫人沒有辦法又把女僕送給自己的親家。曾國藩要求家裡的每一個女眷都要幹活,還制定了一個工作的日程表,要求她們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做跟飲食有關的東西。吃完了早飯要織布,吃飯中午飯要做繡花就是做細工,晚上做鞋做粗工。這樣辛苦的總督府的家眷,當時的大清帝國肯定找不到第二家了。當時的南京城總督府裡面,曾國藩晚上秉燭辦理公事,另外一邊,全府女眷在麻油燈下紡紗織布,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動人的畫面。

為什麼曾國藩當了總督以後生活的還這麼儉樸呢?錢都花到哪裡去了呢?曾國藩本來應該有的巨額收入,大部分被他自己拒絕了。假設當時每年有18萬灰色收入,他大概拒絕了15萬兩,收了3萬兩。當時的這些灰色收入,和今天的官場可能個別現象有點相似,就是過年過節的時候,有一些不清廉的官員或是下屬單位而會給上級送禮。一種是送現金一種是送禮物,這也是灰色收入的主要來源。給曾國藩送現金的人,他會一概回絕一分錢不要。如果送禮送一些食物,曾國藩會區別對待。因為身在官場,你要自始至終片禮不沾基本步可能,這個禮物不僅僅是經濟往來,也是人際往來感情表達的方式,如果一蓋不收會傷害下屬的感情,也會傷害同僚之間的交往。如果拒絕不了的情況,會從下屬送來的禮物當中挑一兩件比較輕微的收下。

咸豐十一年,曾國藩剛把安慶攻下之後,把總督府移到安慶,戰爭剛剛過去,總督府內什麼家居都沒有。他的一個下屬,潞州府知府唐景高(音譯)給他送去一大批禮物,主要是生活日用品,從家居、被褥到家裡的陳設,都很全。曾國藩一看,這個禮物太重了,他就拒收了。從禮物裡邊挑了七領草編席子收下了,剩下的全部退還。

另外一個也是咸豐十一年,湘軍有一個猛將鮑超,這個人打仗勇猛,但是部隊的紀律管得不好,攻下一個地方都會搶劫一番,鮑超比較有錢,膽子也比較大。別人不敢送禮給曾國藩,他敢送。這一年他到安慶跟曾國藩商量軍務,同時曾國藩的生日快到了,他帶了16大包禮物,大部分都是珠寶、古玩什麼的,曾國藩看了一下說心意我領了,從其中挑了一個小花帽收下了,其他的都讓鮑超帶回去了。

查曾國藩的資料,我還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記載。就是曾國藩還曾經收過容閎報效的禮物。容閎是珠海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非常重要的任務,曾經寫過《西學東漸記》,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到美國留學的人,回來以後投入曾國藩大營,為曾國藩效力,推動曾國藩開展洋務運用。曾國藩給了6.8萬兩白銀派他出國採購機器回來辦廠,容閎採購機器回來之後,到南京向曾國藩彙報工作,這時候曾國藩離開了南京,去北方絞捻。

曾國藩知道啊,按照官場慣例,容閎一定會給曾國藩送禮,這既是一種禮節,也是一種表達感激的方式,因為曾國藩給他的是一個肥缺。曾國藩告訴自己的兒子,容閎送來的東西判斷一下值多少錢,20兩白銀之內就收下,超過20兩就退還。

從這條記載我們可以判斷,曾國藩收禮大概一個20兩白銀的價格線。後來至於容閎送了什麼,價值多少,資料裡面沒有明確記載。

做總督的時期,曾國藩可以說是一個清官,和大清帝國的大部分官員比起來,他是一個比較清廉的官員。但和傳統的海瑞這樣的清官比起來不太一樣,也有濁的一面。比如說經常和官場的人吃吃喝喝,用來應酬。同治十年他到隨州閱兵,家信當中記載這些天主要任務就是吃喝、聽戲。蘇州這些下屬官員輪流請他吃喝、聽戲,後來他也擺了兩桌還席,這樣的大吃大喝和一般的官員沒有什麼區別。

還有遵守官場規矩的另外一個表現,就是曾國藩在官場往來當中手筆比較大,該送禮的地方一樣的送禮。

我們前面講到,曾國藩做京官時候,非常希望有地方官給他一些冰敬、別敬、探敬等等。他在做地方官的時候,給京官送禮非常在意,送得很周到。

在同治五年,他給自己的弟弟曾國潢的信中寫道:「今年冬天探敬尤需照常饋送」,從這個記載來看,他每年冬天都要給湖南籍的京官探敬,每年至少幾千兩白銀。同時,兩江地區是全國經濟發達、交通發達的地區,每年迎來送往的任務非常重,每一個朝廷安排的官員,曾國藩宴請接待,住宿什麼的安排的非常好,而且都會送100量誠銀,這是一種饋贈,因為這些官員有朝廷報銷的路費。

這種官場往來當中,曾國藩花掉的最大一筆是別敬,同治七年的時候,曾國藩從兩江總督調任直隸總督,他由南京出發,先到北京拜見皇太后和皇上。然後到保定的直隸總督府到任,離開北京的時候,他要給自己認識的官員、老鄉和自己工作有關係地區的官員每個人都要送一點禮,他在日記當中說,「余送別敬,三江兩湖五省全送,但不厚耳」,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在北京當官的,每個人都送一點錢,不多,但是加在一起是1.4萬兩白銀,按照今天的幣值就是200多萬元人民幣。

所以曾國藩對於官場的潛規則是嚴格遵守的。最能表現曾國藩對潛規則認可的例子,就是他在軍費報銷商的一筆開支。同治七年捻軍也被消滅了,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塵埃落地,軍費報銷也提上了議事日程。這涉及到部費問題,也就是活動經費的問題。你要把軍費開支每一筆每一條花了多少錢,明細賬送到戶部,由戶部官員一筆一筆的審核,如果發現不實,要退還給你,你要造清冊重新審核,戶部審核通過之後,才會給你報銷。實際上戶部能否通過,不是看你的賬目詳細不詳細,屬實不屬實,是看你的活動經費有多少,如果賄賂的多,它可以高抬貴手,多麼不合理的規定一樣給你通過。如果你不給他錢,,再翔實賬單也要退回來。

所以曾國藩當時托在北京的官員李鴻章,打聽一下戶部官員打算要多少活動經費?李鴻章打聽了一下之後,給曾國藩回信說戶部透露了口風,這一次報銷數額比較大,他們要的不是很多,答應的最低限度1.3%,不能再少了。曾國藩的軍費開支3000多萬兩的白銀,1.3%是40多萬兩白銀,曾國藩一聽太多了,拿不起這個錢。那怎麼辦呢,只有繼續公關。曾國藩想辦法,想誰和戶部有關係,找到了江寧戶政史李宗熙,又找到一個許元政的和戶部關係很深,反覆和戶部協商,私底下給戶部每個官員送了一點禮,最後戶部答覆說活動經費8萬兩白銀就可以了。從40萬兩降到8萬兩,公關的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正準備付款的時候,皇帝的批複到了,朝廷批複說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勞苦功高,而且曾國藩這個人品質很好,朝廷信得過他,而且鎮壓太平天國的經費很多是曾國藩自籌的,所以不需要直接逐級審批,直接報銷就行了。曾國藩接到批複當然很感激朝廷對他的信任,但是仍然對戶部說,答應這八萬兩白銀照付。因為你從40萬降低到8萬兩給了我很大的面子。而且閻王好見,小鬼難纏,以後還有求著戶部官員的時候,還有和戶部打交道的時候,所以這8萬兩白銀還是要付,以上就是曾國藩做官比較濁的方面。

從這些方面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每年在官場的應酬方面,也需要大筆的支出,這些錢從哪裡來呢,他的工資加上養廉銀顯然不夠,曾國藩也有灰色收入,每年大約3萬兩白銀的灰色收入,這些灰色收入從哪裡來呢?一般來講,下屬官員和單位送禮他不要的,但是有幾個特別有油水的衙門、特別肥的單位給他送禮他要,就是上海海關、淮北海關和鹽運司,這三個部給他送錢都要了,因為他知道這三個部門直接經手財政經費,每年的進出銀兩很大,這些官員很肥,他們送錢不要白不要,所以他建了一個小金庫,官場上的應酬、請客吃飯、送禮都是這個小金庫支出的。

但是曾國藩自己家庭的開支,和自己的親戚朋友的饋贈,即使官場上的朋友純屬私人關係的饋贈,都是從自己的工資和養廉銀當中支出,只有官場的應酬開支才從小金庫當中開支的。曾國藩做官的方式,和當時大部分官場的官員既有相同,也有很大不同。對於設立小金庫,這是官場上官員的通行做法,但是對於餘款的使用上,他和其他的官員不一樣的。一般來講,小金庫的設立本來就是非法的,銀錢支出也無人審查,很多人都將小金庫結餘的錢都帶回家裡。但是曾國藩沒有這麼做,他從兩江總督調任直隸總督,他讓自己的兒子查了一下小金庫裡面還有多少錢,兒子彙報說本來還剩3萬多兩,你帶到北京送別敬之類的,花了2萬多兩,現在還剩1萬多兩,怎麼處理呢?曾國藩在河北回信說捐給地方做慈善事業,咱們一分錢都不要,但是你要把握一個原則,不管捐到哪裡,千萬不要留名,不要說我贈的。他說我一生享了很大的名聲,心中已經有愧了,再享一個清官的名氣,擔當不起。這一點上,曾國藩確實是一個清官,但是歷史上他並不以清官聞名。

我覺得曾國藩這種居官的方式很有特點,我概括了一下,內清外濁,內方外圓。表面上看起來,他和大清帝國的官員沒有什麼兩樣,但實際上他內心的操守非常的堅定,之所以要遵守潛規則,是因為他要在官場上做事情,要給自己營造一個比較好的人際環境,所以我把曾國藩歸類為非典型清官,他和海瑞那種典型清官不一樣的。

大家都知道海瑞在中國歷史上是最有名的一個清官,是清可見底,性格也非常剛烈,一分錢不合理收入也不收,官場上任何一個不符合規定的事他都不做,每年就是靠國家的幾兩銀子生活。這種遵守原則的結果是什麼呢,明朝和清朝一樣也是低薪制,國家給海瑞發的工資根本不夠生活。海瑞沒有辦法在縣衙裡面弄了一塊地種菜才可以生活。海瑞的母親過生日,到市場上了買了兩斤肉,轟動了整個縣城,說海肉終於買肉了。這種方式就是自絕於官場,沒有朋友沒有人支持,雖然是清官,但是沒有辦成什麼大事。曾國藩則不一樣,他動員官場上所有能夠團結的力量,做了很多大事,他遵守官場潛規則目的也是為了國家做一些踏踏實實的事情。

曾國藩死後沒有給自己家裡留下什麼遺產。曾國藩到任何一個地方當官,臨走的時候不往家裡帶一兩白銀,這個,曾國藩有明確的想法。他曾經總結過中國歷史上一些家庭興衰的規律,他認為大戶人家,從小在非常優越物質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少有大出席的,往往是貧寒人家的孩子有奮發向上的精神,所以他有意識的不往家裡帶一分錢。曾國藩在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突發腦溢血去世。家人清點了一下,他的養廉銀還剩下一萬兩,本來打算退休以後養老的,但是沒等到退休就去世了。去世之前,曾國藩囑咐自己的兒子辦喪事一分錢不能收禮,曾國藩門生遍天下,喪禮辦的很大,這一萬多兩白銀,基本上花在辦喪事上,所以死了沒有給家裡留什麼遺產。以至於他死後5年,不記得是妻子還是兒子病重,家人病重看病花不起錢,曾紀澤實在沒有辦法,就向左宗棠開口,通過左宗棠向曾國藩曾經的下屬劉錦堂借錢。左宗棠知道這個事非常感動,送給曾紀澤300兩白銀,還在家書裡面說,「以中興元老之子,而不免濟困,可以見文正之清潔足為後世仿」,通過這個事我可以確信曾國藩表裡如一,確實是一個扎紮實實的清官。

以上就是我對曾國藩一生的兩個側面,一個是如何修身養性脫胎換骨,一個是他如何對待收入和支出,我自己了解的兩點心得,我的講座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其實,朝廷一直在提防曾國藩造反
曾國藩, 也有困窘時
袁偉時:曾國藩與中國傳統文化 (第2頁)
【處世哲理】曾國藩:聰明外露者德薄,詞華太盛者福淺
幫你讀《曾國藩:野焚》|政商必讀|曾國藩宦海歷程(中)

TAG:曾國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