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剩爹|如何用薩特和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解讀《荒野生存》?

哲學電影微課堂之:第二講 一個孤獨的朝聖者——《荒野生存》與存在主義

(開課時間2月7日、8日晚8點開始)

每當我不知道該看什麼電影的時候,都會詢問我表弟斌斌的意見。因為他閱片近萬,品位不俗,欣賞水平不低於電影學院的研究生。

記得某年寒假,我返鄉後去他家玩,讓他推薦我一部他心中最震撼人心的電影。他毫不猶豫地向我推薦了肖恩·潘(Sean Penn)的《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

斌斌陪著我看完了《荒野生存》,然後問我感覺如何?我從心底蹦出兩個字:「震撼」。直到多年後撰寫此文的當下,我仍然能感覺到它帶給我的震顫和思考,久久不能平息。如今的我早已忘卻表弟當時的回應,只記得此後他將社交網路上的頭像全都換成了這部影片的海報:坐在142號公車車頂上的克里斯。

話說,《荒野生存》講述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克里斯托弗·麥坎德利斯(Christopher MaCandless),美國亞特蘭大埃默里大學的優等畢業生,家境富裕,前程似錦,卻突然放棄找工作或讀哈佛法學院的機會,把存款全部捐給慈善機構,剪斷證件,燒掉身上的現金,斷絕與家人的聯繫,開始了流浪者的生涯。起先他還在美國四處遊盪,曾遇到不少和他投緣的人,和他們共度過一些美好的時光,最後他選擇去阿拉斯加尋找自我,並因誤食有毒植物而餓死在了荒原里。

可是,這個如此簡單的出走故事為什麼會引來無數的關注和爭議?這個年輕的流浪者為什麼能吸引不少記者尾隨其蹤跡,寧願花幾年的時間來解開他的謎團?他的故事又為什麼能讓肖恩·潘執著十年等待其父母的允許開拍電影?為什麼不論喬恩·克拉考爾(Jon Krakauer)的同名紀實文學作品還是肖恩·潘的電影作品,都獲得了巨大的關注和成功?

答案也許就是,克里斯的故事打動了現代社會中每一個感覺不適的年輕人、每一個格格不入的邊緣人、每一個對道德操守和精神純潔度要求較高的理想主義者、以及每一個渴望逃脫和叛逆的浪漫主義靈魂。

克里斯的勇敢與堅決反襯出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的怯懦與麻木。我們絕大多數人甚至連跟這個社會較一次真的勇氣都沒有,只是選擇默默地接受由別人創造的社會規則、主流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默默地活在周圍人的意見和看法當中。

從一個哲學思考者的角度看,克里斯出走的動機,他的勇敢、堅決和狠心,都與一種叫做「存在主義」的哲學息息相關。可以說,他在「to be or not to be」的哈姆雷特式追問中選擇了「to be」(存在),他沒有讓自己的生命只是成為一個不經留意的偶然。他拒絕讓上帝絕佳的禮物(生命)化為隨波逐流的一滴河水,而是堅決將自己變身為一條大馬哈魚,逆流而上穿越滾滾河沙,去履行自己的使命。

本次講座我將主要藉助薩特和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來解讀《荒野生存》。

主要內容有:

(1)海德格爾:人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的

(2)薩特:英雄是自我造就的

(3)纏繞克里斯的異化情感與荒謬生活

(4)Alex患上了哲學病?

(5)他人,既是地獄,也是天堂

通過《荒野生存》,我將帶領大家一起追問一個人存在的意義。在我看來,只有藉助克爾凱郭爾、海德格爾、薩特、加繆、維特根斯坦的智慧,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克里斯出走的意義,也只有藉助存在主義,我們才能更好地弄清楚自己來到這個世上的目的。

課程說明

(1)此次系列講座分14次,每部電影講2次課,每次課90分鐘,可提問,可重複收聽;


推薦閱讀:

2015年6月四六級考試各題型完全解讀與方法指導
《文彥博灌水浮球》特種郵票賞析解讀
365聽書《天下沒有陌生人 | 大卡卡解讀》
《明通賦》解讀(三)
解讀線索(十二)

TAG:生存 | 存在 | 解讀 | 主義 | 荒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