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羅鍋家族顯赫 劉墉父子同為清大學士
劉統勛書御制詩
山東諸城劉氏家族在清代十分顯赫,先後出了11位進士,7位二品以上高官,乾隆帝為其賜字「海岱高門第」。尤其是劉統勛、劉墉父子在乾隆年間同朝為大學士,劉墉之侄劉鐶之在嘉慶年間任尚書,3人死後分獲謚號「文正」「文清」和「文恭」,被稱之為「一門三公,父子同宰」。
劉統勛:練達端方,秉公持正
劉統勛,字延清,先後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和刑部尚書、陝甘總督、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等職。他任大學士長達12年之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成為第一位被任命為首席軍機大臣的漢官。乾隆帝對其非常倚重,說他「練達端方,秉公持正,朝臣罕有其比,故凡審決大獄,督辦大工程,悉命統勛前往蒞事,無不治者」。
劉統勛為官正直敢言,不結黨營私。在左都御史任上,上書直陳當時權勢極大的大學士張廷玉和吏部尚書訥親拉幫結派,結成朋黨,朝野人士為之讚許,也引起了乾隆帝的重視。劉統勛作為朝廷重臣,常在朝中參與機務,與內廷宦官多有見面機會,但他「從不與內侍交一言」,加以避嫌。當時官場多以門生故吏形成朋黨,他擔任會試主考所錄之人都自稱是其門生,紛紛要拜他為師,但劉統勛從不與之交結,納為己黨。在向朝廷舉薦人才時,他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嫌。如乾隆帝讓劉統勛舉薦《四庫全書》總纂官,他當即推薦紀曉嵐,而當時紀因觸怒皇帝正發配西北,朝中無人敢為其說話。劉統勛了解紀曉嵐博學文史,堪當重任,不因他是自己門生而刻意避嫌。
劉統勛為官多年,但從不為己謀求私利,《諸城縣誌》記載他「家故有田數十畝,敝廬一處,服官五十餘年,未增尺寸」。由於清正廉潔,劉統勛倍受倚重,對於一些重大問題,乾隆帝都要徵求他的意見。他多次受乾隆帝委派到各地巡視,對雲貴總督恆文、雲南巡撫郭一裕以上貢為名收購黃金中飽私囊案,西安將軍都賚侵餉案,歸化城將軍保德侵吞公款案,江蘇布政使蘇崇阿侵吞公款案,江西巡撫阿思哈受賄案等一查到底,絕不手軟。這些大案涉案人多為滿洲高官顯貴,劉統勛不懼危險,及時果斷處理,打擊和震懾了貪官污吏,對當時政治清明起到了重要影響。
劉統勛為官處事認真負責,重視民生。當時黃河水患不斷,且因黃河與運河交匯,黃河泛濫河床淤高,嚴重影響運河的暢通。在乾隆朝前期,劉統勛是治黃和保運工程的決策者和領導者之一,從乾隆十一年到十八年,幾乎每次黃河、運河出險,他都前去指揮治理。在治理水患過程中,他熟練掌握了防患和河運知識,「凡十視河堤,兩修海塘,前後章疏數十,皆合機宜,剔除積弊,利賴民生」。他為安定黃河、運河兩岸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貢獻,當時河南百姓曾在黃河岸邊為他立生祠,以示紀念。劉墉: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劉墉,字崇如,劉統勛長子,也是著名的清官。以他為原型改編的影視作品,讓「劉羅鍋」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
劉墉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在乾隆朝先後任知府、巡撫、左都御史、尚書、總督、協辦大學士等職。在嘉慶朝,他又因向乾隆帝要回傳國玉璽及協助清除和珅而受到嘉慶帝倚重,成為大學士兼太子少保,有「定冊元老」之稱,權力和地位居漢臣之首。
劉墉數十年宦海生涯並不平坦,經歷了幾次起伏升降。他受其父教導,一生清正廉潔,勤於政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比如,在安徽和江蘇學政任上改革教學與考試陋習,改變不良學風;在太原清理陳年舊案,充實地方倉儲,受到百姓讚揚;在江寧因為公正清廉,斷案明察秋毫,老百姓稱之為「包龍圖」,風行一時的話本《劉公案》就是根據他任江寧知府時的事迹編寫的;在湖南巡撫任內,他又盤查倉庫,修繕城池,開採銅礦,救濟災民,革除陋習。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劉墉受命與和珅等共同查處山東巡撫國泰貪污案。國泰與和珅交情很深,劉墉到時,他早已做好應對準備。劉墉等人查驗歷城庫房,發現庫銀並不短缺,但細心的劉墉從銀兩顏色型號不一中發現了疑點,深入調查後,得知是國泰借商號銀兩湊數對付。劉墉隨即貼出告示,要求各商號不得借給官府銀兩,如果借出即行收回,否則全部充公。由此一來,官府庫銀頓時清空,國泰只好認罪。在乾隆帝支持下,劉墉一查到底,國泰等首犯俱被處死,向他們行賄的官員被撤職查辦,成為當時震動官場的一件大案。
乾隆晚年權臣當道,劉墉在擔任南書房行走後,就很少發表尖銳意見,以明哲保身。這與他吸取了以往政治鬥爭的教訓有關,但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作風並未改變。在嘉慶元年(1796年)禪位大典上,乾隆帝未帶傳國玉璽,傳璽給新君嘉慶帝的儀式難以進行,在場的大臣們害怕得罪乾隆帝,不敢向其明言,只有劉墉挺身而出,向乾隆帝追回玉璽。
劉氏家族:重視教育,詩書傳家
從康熙至嘉慶年間,諸城劉氏共有14人做過知縣以上官員,多有政績,贏得所治地方百姓的愛戴,也為劉氏望族留下很好的名聲。
劉家的興旺發達,與其重視文化的傳承是分不開的。劉氏家族對後人灌輸「一曰德行,二曰學問,三曰功業」,族人為官者多在渾濁的官場中保持了一股清廉公正之風。劉統勛先人劉棨,身為四品官竟然無盤纏回鄉奔喪,後變賣家鄉田產,才為母發喪。劉統勛久居相位,不置田產,有世交之誼的朋友贈給其銀兩,也全部分給貧困鄉親。劉墉歷來儉樸,赴太原上任時寫有「帽破衣殘到太原,故人猶作舊時看」的詩句。這與乾隆末年的奢華之風形成了鮮明對照。劉鐶之做到戶部尚書,也是十分儉樸,其詩有「家因俸薄貧無補,詩為官閑格益清」之句。
重視教育、詩書傳家是劉氏家族的傳統。從順治年間劉必顯考中進士開始,就嚴厲督促子弟讀書,歷代科舉入仕者不斷,家族文化得以傳承。即使到了乾嘉年間,劉氏受朝廷恩寵日隆,仍把讀書放在首位。劉鐶之擔任尚書後,還諄諄告誡後代「聞雞起舞吾家事,莫誤長沙射策年」。
因為家學功底深厚,劉氏家族中知識淵博、學問精深者代不乏人。同治二年(1863年),劉紹庭編《東武劉氏詩萃》,收錄劉氏八代72人詩作,反映了家族詩學之盛,諸城劉氏被稱為「山東詩文世家」之一。劉統勛不僅詩文皆佳,還提攜了大批後輩學者。劉墉更是學識淵博,被認為「熟於《史》《漢》,博通前人詩書文詞,尤精於內典,傍及說部」。其後裔劉喜海撰有多部金石學著作,被認為是清代金石學名家之首。
作者簡介
朱亞非,山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院長兼山東地方史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著有《明清史論稿》、《山東通史》(明清卷)、《齊魯文化通史》(明清卷)等多部學術著作。
推薦閱讀:
※山東沂水春秋大墓棺室再現精美玉器 墓主地位顯赫(圖)
※軍功顯赫的鰲拜到底有沒有反心?
※張藝謀顯赫家世曝光,千萬豪宅六輛豪車,但比起馮小剛還是太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