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篩查與診治

2016年中國消化內鏡學年會在武漢隆重召開。

來源: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張澍田

結直腸癌(CRC)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西方國家其發病率居惡性腫瘤的第2~3位,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飲食習慣的改變,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升高,已躍居第3~5位。

結直腸癌的預後與早期診斷密切相關,多數早期結直腸癌可以治癒,5年生存率可達90%,而晚期則不足10%,內鏡是早期診斷的主要手段。隨著色素內鏡、窄帶內鏡、放大內鏡、共聚焦激光內鏡等技術的進步,內鏡下診斷早期結直腸腫瘤的水平不斷提高,並且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的開展實現了早期結直腸癌以及癌前病變的微創治療。

結直腸癌前病變的是指已證實與結直腸癌發生密切相關的病理變化包括:腺瘤(包括鋸齒狀腺瘤)、腺瘤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及炎症性腸病相關的異型增生。畸變隱窩灶,尤其伴有異型增生者。

早期結直腸癌指浸潤深度局限於黏膜及黏膜下層的任意大小的結直腸上皮性腫瘤,無論有無淋巴結轉移。腫瘤浸潤局限於黏膜層者稱為黏膜內癌(M期癌),浸潤至黏膜下層但未侵犯固有肌層者稱為黏膜下癌(SM期癌)。兩者又可以

根據其浸潤深度進行細化,其中病變僅局限於黏膜上皮層者稱為M1期癌,浸潤基底膜侵入黏膜固有層者稱為M2期癌,浸潤黏膜肌層者稱為M3期癌,浸潤到黏膜下層上1/3、中1/3、下1/3者分別稱為SMl期癌、SM2期癌、SM3期癌。

對早期結直腸癌及癌前病的篩查有助於結直腸癌的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是預防結直腸癌和降低結直腸癌累積死亡率的重中之重。目前推薦在初篩的基礎上確立一般風險人群和高風險人群,分別給予不同的篩查方案。篩查方法包括:調查問卷,免疫法糞便潛血試驗,直腸指檢,結腸鏡檢查,色素內鏡,電子染色內鏡等。目前推薦的篩查方案為個體化配合使用色素內鏡和/或電子染色內鏡,對疑有問題處應活檢進行病理診斷,伺機性篩查不宜做年齡限制,不考慮性別差異。推薦規範化全結腸鏡檢查作為伺機性篩查精查手段。良好的腸道清潔準備是提高早期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檢出率的重要前提,推薦退鏡時間不少於6min。

早期結直腸癌的診斷包括病變性質和程度的診斷。發現病變後通過病變表面的凹凸、糜爛、飽滿感、內鏡下觸及硬度等現象,結合放大內鏡觀察到的表面微細結構來對其良惡性做初步判斷,之後結合病理予以確診;其次,還需要對惡性病變的惡性程度以及浸潤深度做出診斷,因病變浸潤深度對內鏡下治療的適應證判斷尤為重要。惡性程度可以根據病理組織類型判斷。浸潤深度則需要結合色素放大內鏡、超聲內鏡等檢查來予以評估。診斷方法包括:常規結腸鏡檢查,色素內鏡、電子染色內鏡及放大內鏡檢查、超聲內鏡檢查、黏膜下注射即抬舉征及腹部B超、CT、MRI等影像學檢查等其他方法。

早期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的治療的適應證及禁忌證要嚴格把握,目前治療方法包括:熱活檢鉗鉗除,圈套器電切,EMR,ESD。治療前應積極完善術前準備,治療後嚴密監測出血、穿孔、不完全切除等併發症,熟練掌握相應處理方法,如鈦夾、電凝等。

內鏡治療後部分病變需追加外科手術,如切除標本側切緣和基底切緣陽性(距切除切緣不足500 μm);黏膜下層高度浸潤病變(黏膜下層浸潤1000μm以上,惡性息肉為3000 μm);脈管侵襲陽性,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癌瘤出芽分級G2以上者,需嚴格把握適應證。

內鏡標本的規範化處理及病理診斷是判斷病變性質及決定診療方案最重要的參考指標,對於早期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治療後,息肉切除術後,結直腸癌術後的病例進行個性化隨訪,也是降低結直腸癌發病率的重要途徑。

【來源《2016中國消化內鏡學年會每日會訊》】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創刊於1986年,為中華醫學會機關刊。本刊以「傳播醫學信息,引領臨床實踐」為辦刊宗旨,積極打造「中國醫學學術發布首選平台」。

推薦閱讀:

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的早期發現與防治
催產素調控感覺皮層早期發育研究獲進展
腫瘤標誌物助你發現早期癌症
眼科專家:青光眼延誤早期治療,後果很嚴重!
如何讓孩子的小脾氣無影蹤? - 早期教育 - 嬰兒網論壇

TAG:中國 | 直腸癌 | 病變 | 直腸 | 早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