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頂級收藏家張宗憲
張宗憲,中國藝術品收藏家作為一個中國人,他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在世界各地不遺餘力地收藏中國瓷器和中國字畫,在世界文物收藏圈內受到普遍敬重。他是蘇富比、佳士得兩大國際拍賣公司在香港拓展市場的主要推動者。同時他對北京、上海幾大藝術品拍賣公司也傾注了大量精力和財力。十餘年來,張宗憲一直是中國幾大拍賣公司春秋兩季拍賣會的一號拍品的競標者,這種熱心的捧場,成為一道眾所周知的景觀。由此,研究中國當代的藝術品收藏和拍賣的歷史,張宗憲是一個無可置疑的坐標。
張宗憲先生人們亦稱他羅伯 特張,是一位在中國乃至世界文物收藏界和拍賣界享譽極高的大家。京、滬、港、台,以及英國倫敦、美國紐約的好古博雅之士,莫不聞雲海閣主張宗憲之隆名。現 為蘇州市政協常委,身兼中國嘉德、北京翰海、北京榮寶、上海朵雲等諸家著名文物藝術品拍賣公司顧問。他在對文博事業和藝術品拍賣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又譜寫了傳奇性的浪漫精彩人生。
張宗憲江蘇蘇州人,張氏為蘇州望族,張宗憲1928年出生於這個藝術世家。其祖父張揖如,號西橋,籍江蘇武進,為近世竹刻巨擘,與江南和滬上金石書畫名傢俱善,尤擅扇骨微刻,縮寫金石,每以陽文刻至數百字,字小如胡麻,鬼斧神工,稱譽於 時。其工超乎匠藝,具有書畫意境,深獲吳昌碩、褚德彝等同道稱讚。據褚德彝所著《竹人續錄》載:光緒十二年,桃花塢因鉤宋元名人書畫名跡,囑其刻於屋壁,莫不稱妙。大史所藏彝器之幾格書畫卷冊之匣,非西橋不刻。其父親張仲英,在上海從事古董生意,為上海灘古董界之翹楚,在五馬路開設「聚 珍齋」古玩、珠寶行,是一家非常著名的大鋪店,經營項目以明清官窯為主,兼營古玩、金石、書畫。張仲英先生十八歲當掌柜,鑒別文物眼力極佳,遠近馳名,就 連大古玩商仇焱之也自稱晚輩,經常到「聚珍齋」購貨。有一次仇焱之帶著英國大衛德爵士到「聚珍齋」,一下就買走三萬銀圓貨物。當時著名古玩商戴潤齋赴美國 做生意,也是得到張仲英的支持,提供了一批銅器貨源,才使其打下根基,發達起來。
張宗憲天資聰慧,再加上家學淵源,自幼和古董打交道, 耳濡目染,幼小就顯露出他識別古物的才華,十幾歲開始到北平古玩市場進貨。每次到北平,都吃住在東四牌樓的「敦華齋」。當時「敦華齋」是馳名全國的古玩店 鋪,老闆是鑒定瓷器的泰斗孫瀛洲先生,張宗憲與在這裡學藝的耿寶昌先生成了莫逆之交。張宗憲一生興趣所好者,先從事陶瓷珠寶,取得成就,漸次改為書畫藝術,皆為其父、其祖家傳之始然。
張宗憲生性風流倜儻,浪蕩不羈。他父親雖嚴加管教,促其攻讀詩書,成就學業。但 他身處上海灘十里洋場,真是棒打難矩。再加上他那儀錶人才,生就的一幅美人坯子,新異著裝,著惹得小姐闊太神魂顛倒,每天沉溺於歌廳舞場,通宵達旦。父親對這個「敗家子」束手無策,只得遷就,在他十六歲那年,拿出一筆不小的資金,讓他回家鄉蘇州開了一家百貨公司,擬定三個店名:飛達、榮華、光明。他不選飛黃騰達,不要富貴榮華,而以光明命名。結果是這個漂亮的小開老闆,把一個開張不久的百貨公司,以「送光、花光、吃光、當光」而告終。後來又去當演員拍電 影、賣服裝、開劇院,結果都是一事無成。1948年國內戰爭如火如荼,二十歲的張宗憲離開上海,隻身去了香港,從此踏上了漫長的漂泊人生的奮鬥路。
張宗憲離開上海時,張仲英老先生叮囑這個不爭氣的兒子,此次香港遠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可是一到香港,這個浪蕩公子,才知道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日難。按他自己笑談當時的情形:剛到香港,人家是四大皆空,我來香港時是六大皆空,「沒有錢、不會講廣東話、不會說英語、沒有親戚、沒有朋友、沒有老婆」。香港的摩羅街那時還是所謂的「貓街」,意思是只賣偷來的小東西。那時一天的飯錢要一塊錢,一天兩餐,一餐要五毛錢。張宗憲想拿身邊的 鼻煙壺換錢,商家只願給八毛錢,見他嫌少,建議拿到九龍試試看。結果,張宗憲花了一毛錢搭船過海,對方才估七毛錢,真是得不償失!
不 過,初到香港,張宗憲並未從事古董生意,而是經營服裝。到1951年才正式開設自己的古董店,店名為「永元行」。張宗憲的「永元行」起初開在堅道,後來搬 到雲咸街,再搬到九龍漢口道(金石行)。買賣越做越大,後來陸續在舊海運大廈開了兩個首飾店,一個古董店,還在加拿芬道開店,前前後後開了不少古董店和首 飾店。
開始開設古玩店是很艱難的。四十年代末,北京的舊王孫、上海的昔日收藏家紛紛避居香港,香港頓時成了中國文物流通的重鎮,二十歲出頭的張宗憲幸運地趕上這波浪頭。做古董生意需要本錢,幸運之星又降臨到張宗憲身旁。當時北方來了一個梁雪庄(三爺),梁三爺對他頗為賞識,於是張宗憲鼓 起勇氣開口調錢。梁三爺沉吟半晌,告訴他,他向來不借錢給人,要嘛以金子為計算單位,借金子還金子,不管日後金價如何,都按金價還清。張宗憲知道這是梁三爺給他的最大面子。但是,當時戰亂帶來的通貨膨脹,錢會貶值,金價可不會貶,借金子會有風險的。面臨重要關口的張宗憲無它選擇,硬著頭皮向梁三爺借了十兩 金子,當時十兩金子約合2700港幣。孤注一擲的張宗憲,立刻與在上海外貿工藝品公司工作的父親接上線,匯去港幣3000元,上海外貿工藝品公司發來一批 舊工藝品。這批貨旗開得勝,很快就賣出去80%,收款一萬港元,還清了梁三爺的借款。這就是張宗憲在香港淘到的第一桶金,也是他時來運轉的開始。
張宗憲在香港商場上給人的印象,總是油光貼亮的髮型,講究入時的穿著,整齊體面,透著年輕玩家的氣質。他行事作風一如形象般的鮮明,長袖善舞,瀟洒霸 氣,數十年在文物圈打滾,難免樹敵招人批評,甚至是非議。張宗憲卻我行我素,全都不吝,滿不在乎。他說:我不求人,不怕人,賺錢是我的本事!我經手過全世界最好文物,多少重要名品,數也數不清。 張宗憲在香港經營古玩以後,由於貨物全,品種多,質量精,信譽好,每天客戶盈門。他父親的朋友 仇焱之先生,幾乎天天都到他的店裡來,而且每次都要買一兩件東西才回家,每年從大年初一買到年三十。著名古玩店「暫得樓」主人胡惠春、「天民樓」主人葛氏 翹、金才記等都是常客,可謂是買賣興隆。精明的張宗憲及時地發現,要想在文物收藏和拍賣上得到更大的發展,固守香港是不行的,必須走出 去,闖蕩世界這個大江湖。1967年,張宗憲來到台灣,那時的台灣對於古董文物的認識還未上軌道,但他結識了一批企業界的精英,為以後的發展做了鋪墊。
1968年他首次參加倫敦的拍賣會,當時這是第一個出現在國際拍賣會上的中國香港人!從此張宗憲也就開始了他坐著飛機,穿梭於倫敦、紐約、香港、東京之 間,趕赴蘇富比、佳士得國際拍賣公司拍賣會的奔波生活。由於他很多時間都是在飛機上雲海間度過的,把自己又稱為「雲海閣」主。
張宗憲憑藉他對於文物鑒別的高超眼力,以及經營上超人的智慧頭腦,贏得世界收藏家信賴和尊重。他在經營好自己店鋪的同時,還經常受人之託,幫助一些收藏家購買文 物。1989年11月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1650萬元港幣,幫台北鴻禧美術館創辦人張添根先生,購得清雍正《琺琅彩芙蓉蘆雁杯》,當時創下清代瓷器最高記錄。除此之外,還為著名收藏家蔡辰男先生、陳啟斌先生等,買到很多重要的珍貴藏品。九十年代以後,張宗憲便甚少為他人競標,而是以收藏家的身份馳騁 在拍場。
張宗憲的成功還表現在他的收藏上。首先是瓷器收藏。幾十年經手經眼古陶瓷珍品超逾萬千,憑藉精銳眼力,經營割愛之餘,貯諸「雲海閣」中的精品仍逾數百件。張宗憲對於瓷器的收藏標準是追求「全美」,這是瓷器收藏的最高境界,他的藏品件件全美,毫無任何瑕疵。1992年他遴選藏品118件, 在英國倫敦舉辦「張宗憲中國陶瓷收藏精品展」。展品中宋《定窯刻蓮花盤》、宋《龍泉官弦紋三足爐》、宋《鈞窯玫瑰紫釉鼓釘洗》等,盡顯宋代五大窯系之精 華。明永樂《青花葡萄紋大盤》、明宣德《青花帶暗花雙鳳纏枝蓮紋盤》、明成化《青花纏枝蓮月梅紋諸葛碗》、明正德《青花蕃蓮龍紋盤》、明正德《珊瑚紅釉渣 斗》、明嘉靖《青花雲龍半高足碗》、明弘治《黃地青花折枝花果盤》、明萬曆《五彩龍鳳紋八楞蓋缸》等,展現了明代官窯瓷器之輝煌。清康熙《五彩花鳥礬紅百 蝠暗龍盤》、清雍正《胭脂紅碗》、清乾隆《仿紅雕漆人物山水圖盒》、清嘉慶《珊瑚地五彩描金嬰戲圖碗》、清道光《鬥彩蓮塘鴛鴦墩式碗》等,件件精妙絕倫。特別是清乾隆《琺琅彩桃柳爭春雙燕圖碗》,這是一件極其珍貴的古月軒彩瓷,世間極其難覓,現在僅有故宮、英國倫敦大衛德基金會、台北鴻禧美術館各有一件。張宗憲這件的題詩,寓意著科舉考試得中而歸,更加討人喜愛。在彩瓷收藏上,古月軒都是收藏家夢寐以求的,不管哪位大收藏家擁有多少精美的彩瓷,沒有古月軒 彩瓷,終究都會感到缺憾。這些清代展品,突出了清代官窯瓷器的進步與發展。張宗憲這次收藏展,使得西方民眾欣賞到中國瓷器精品而雀躍。展覽以後編輯出版了 《雲海閣藏中國陶瓷精品》一書,影響極大。關注「古玩瓷器收藏」,可以學習鑒賞知識,了解收藏行情,提高鑒別水平,免費鑒定請加微信:echagu
其次是中國近現代書畫收藏。八十年代以來,張宗憲興趣漸次趨向中國書畫。他廣交書畫界朋友,好學多問,博聞強記,猛攻強佔,以其可貴的毅力,十幾年間終有斬獲,屹立於中國書畫拍賣與收藏之林,經手經眼近代名作何止千百,貯諸「雲海閣」中。他收藏 中國書畫的標準是「真、精、新」,這又是書畫收藏的最高境界。他在書畫界交接的朋友有畫家、鑒定家、理論家、書畫商高手。他的每件藏品入圍之前,都要徵求每個朋友的意見,以保證每幅作品都是畫家的真跡、精品、完整如新。此外,為了有別與他人的收藏,有時還追求作品的新奇。2002年6月,他在上海舉辦「張宗憲中國近現代書畫收藏展」,展品有208幅,其中齊白石作品108幅,張大千、林風眠、徐悲鴻、傅抱石等17位名家100幅。
張宗憲這幾年為收藏書畫,花了有一 億五千萬港元,這次上海展出,質量數量都讓收藏界嚇一大跳。此次展覽作品,編輯出版了《張宗憲珍藏中國近現代書畫》上下集冊,受到國內外關注。因此,有人 說,當今中國近現代中國書畫收藏之最,在全球非張宗憲莫屬。 獨鍾 張宗憲對於中國文物是呵護倍加,情有獨鍾的。他為了 宣傳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普及文物知識,在廣交朋友和促進民間文物收藏組織建立發展上,做了很多工作。1979年與香港有識之士發起成立了「求知雅集」收藏家協會;他是台灣中國文物學會會員,1992年與台灣企業界精英成立了「清玩雅集」文物收藏社團;1993年在中國大陸北戴河,參加了「中國文物學會民 間收藏委員會」成立大會。
張宗憲幾乎一生都在為中國文物拍賣市場的開拓和發展而孜孜努力。開始,他為蘇富比、佳士得兩大國際拍賣公司移師香港做出了有益的工作,後來他又為兩公司在香港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張宗憲收藏的瓷器,在1999年、2000年,委託香港佳士得做了兩次專場拍賣會,兩場專拍幾乎所有的拍品都得以高價拍出,成交金額上億港元,為當時陷入疲弱的拍賣市場帶來了生氣。尤其是雍正《青花五蝠九桃紋橄欖瓶》,以1104.5萬港 元成交,創下清代青花瓷器最高價。這一業績讓佳士得的林華田很快晉陞至亞洲區負責人,林華田說:「沒有張宗憲,就沒有現在香港佳士得的林華田。」同樣,蘇 富比的朱湯生在《蘇富比二十年》一書中,也特別感謝張宗憲的支援,因為有他的鼎立協助,香港才能發展成中國文物藝術交易中心。
對於中國 大陸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開拓與發展,張宗憲做出的奉獻可以說是巨大而無與倫比。在1992年,北京第一次舉辦中國文物國際拍賣會時,他無所顧及地在中央電視台講:這是中國大陸文物政策上的一次突破,其影響將是深遠的。接著1993年在上海朵雲軒第一次拍賣會上,他手持一號競買牌,買下第一號拍品和最後一 件拍品,他說要做到由頭有尾,有始有終。1993年,中國嘉德拍賣公司成立,張宗憲不遠千里趕來祝賀,並手把手的教嘉德員工怎樣做好拍賣會。1994年4月,蘇富比拍賣公司在台北舉辦「張學良先生文物收藏專場拍賣會」,張宗憲一人中標過半,被譽為「天下第一頂」的稱謂。1994年中國嘉德舉辦第一場拍賣 會,第一號拍品是吳熙曾的《漁樂圖》,底價七千元。手持一號牌的張宗憲站起來說:今天是嘉德的首拍,我出一萬八,一拍就發!場面頓時活躍,張宗憲相繼加價,兩萬八、三萬八,直至加到八萬八,鑒定大師徐邦達先生上台敲響第一槌,張宗憲搏得頭彩。1994年,北京翰海首拍,張宗憲又是手持一號牌,一口氣獨自拿下一千六百萬元,吃下全場拍賣會成交額三千二百萬元的百分之五十,使得中國文物拍賣市場轟動了世界。中貿聖佳拍賣公司成立後缺乏貨源,張宗憲不惜割愛, 將自己珍藏的價值五百萬元的藍鍾藍表,全部支援中貿聖佳公司,使得中貿聖佳一炮打響,張宗憲先生也拓開了中國文物迴流之先河。
張宗憲現在成功了,在經濟上很富有。但他也經歷過艱難、困苦和貧困,這也為他鑄就了一顆樂於公益事業,乃至濟貧善施的慈善心腸。改革開放以後,他回到老家蘇州,可說是衣錦還鄉,受到蘇州市委、市府的熱情接待和歡迎。但是,當他看到從火車站到蘇州市區,一路破爛不堪時,他主動提出 在火車站捐助一座音樂噴泉,在市區捐助四百件文物,裝備一座博物館,為蘇州市的開放旅遊裝點了門戶,充實了文化設施。為了促進香港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加強 民間往來,他多次出資邀請蘇州評彈團、劇團赴香港演出,收到很好的效果。他時刻惦記著貧困學生和孤寡老人,每年都要定期到學校和敬老院,給貧困學生髮放助學金,給孤寡老人發放養老費。每當看到老人幸福的笑容,學生燦爛的笑臉時,他內心都會出現一種滿足的欣慰。此項義舉,對他已經形成制度和規律。
張宗憲是一個多情重義的性情中人,首先是對父母充滿孝心。六十年代,中國大陸遭受三年自然災害,他為父母源源不斷地寄來食品衣物。老父親感慨地說,現在得到最看不上的兒子的濟,真是浪子回頭金不換哪。父母死在「動亂」的年代,身在海外的張宗憲未能奔喪。改革開放以後,他為父母置買了墓地,每年都要為父母 上墳掃墓。對於祖父也時刻不敢有忘,肆力搜集其佚失星散的佳作,卒得扇骨三件,背擱一件,刊登於他的書畫收藏集的首頁,以彰先德藝事之功業。
張宗憲的妹妹張永珍是他最親的人。1948年張宗憲來到香港,人生地不熟,一切從零開始。妹妹來了,兄妹兩過了好長一段艱難困苦的日子。後來張永珍離開了香港,前往英國讀書,嫁給中國著名考古學者鄭德坤的兒子鄭正訓,鄭正訓曾任香港陶化大同公司總經理。張永珍代理愛立信手機和大慶石油業務,身兼中國政協常委及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
2002年,張永珍以4150萬港幣在香港蘇富比競得清雍正粉彩福桃橄欖瓶,
贈給上海博物館
現在張永珍在文物拍賣場上,名氣直逼哥哥。在1999年11月佳士得舉辦的「張宗憲珍藏瓷器」專場拍賣會上,成了此次專場拍賣會的主要買家。她以1212萬港元買下拍賣圖錄的封面,清康熙《胭脂紅地琺琅彩蓮花紋碗》;以227.5萬港元買下清乾隆《銅胎畫琺琅黃地牡丹紋瓶》等。拍賣結束後,張宗憲在餐廳碰到妹妹說:「我知道你有錢,但你也買的太多了,留點給別人買多好,不了解的人還以為你是幫我護盤的。」妹妹沒有祖父作品的 收藏,十分想收集,一次在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見到一件成扇,扇面是張大千、鄭午昌合作的青綠山水,扇骨正是祖父張揖如所刻,底價為八萬元。結果張永珍與台灣收藏家林百里的代理人競爭起來,價位一路飆升。坐在一旁的哥哥勸說妹妹,這個價錢已經遠遠超出行情,如果你真要祖父的作品,我送給你一件就是了,妹妹才放手,以32.9萬元成交。
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認真查閱資料整理編輯。
-------------------------
推薦閱讀:
※這哪裡是舊物改造----簡直是藝術品
※如果大家穿越回古代,把這些「天價文物」全部買下會怎麼樣?
※她把不起眼的材料變成藝術品,初衷其實只是想當個好媽媽
※電影中的世界級藝術品,你留意過嗎?
※古董藝術品出手,從來都沒有容易之說(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