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書展與新東西方關係

一年一度的法蘭克福書展,中國首度成為主賓國,這也是國慶六十周年之後在國外最大規模的一項與中國有關、展示中國國家形象和軟實力的活動。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親赴這一全球規模最大、號稱「出版界的奧運會」的書展主持開幕式,足顯中方的重視。當然德國邀請中國做為主賓國,也是對強勁崛起中國的認可,也可以認為這是中國從經濟崛起到文化崛起的一個象徵甚至轉折點。面對這一全球最大的文化交流平台,中國不僅派出了50位作家、數百家出版社和1000多位藝術家的龐大參展隊伍,還有一千多冊書被譯成德語。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講,中國是盡了自己的責任。

  然而,書展卻一波三折。先是大會邀請海外的異議作家參加,後又邀請熱比婭、西藏流亡集團與會,舉行演講和各種宣傳活動。當然從善意的角度理解,德國是把他們都當作中國人和中國的一部分來看待,期待展現甚至推動統一的中國。不過以君子之心度君子或小人在國際舞台上是行不通的。德國主辦方此舉恐怕是別有用意。

  中國的經濟崛起,特別是去年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今年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這一硬指標和鐵的事實西方無法否認,也不敢象對待沒有真正政治、經濟主權的日本搞什麼廣場協議,更不敢象對待弱小的非洲國家一樣搞政治前提條件,但這並不等於西方甘於承認自己全面衰落的開始。於是另闢蹊徑、轉換戰場,要在它們五百年間崛起過程中形成的意識形態大戰中維繫自己最後的尊嚴。於是在不得不接納中國的同時,也借邀請這些異議人士、分裂人士達到自己的目的。

  西方此舉,一是可以突出自己倡導的新聞自由、出版自由理念等價值觀。二是出面令中國難堪的仍然是中國人自己,它們並不需要付出什麼代價。中國人內鬥或製造中國人斗中國人的場景是西方非常樂見的事情。

  說到西方的新聞自由,大家還應該記的德國的張丹紅事件,她只不過客觀報道了中國----事後的調查顯示她沒有任何編造或誇大之之詞,就被迫辭職。今年國慶大閱兵,德國國家電視二台駐華記者在閱兵之後採訪了一位中國中年男性。這名男子面帶微笑,用中文高興地說:「我想看(閱兵隊伍)。」電視里聽到的同聲翻譯竟成了「這是一個恥辱,我想看」。不知道如此新聞自由的德國如何還有什麼資格代表西方向中國打這樣的牌?就是美國,白宮通訊聯絡辦公室主任安妮塔鄧恩今年五月由於讚美中國已故領導人毛澤東:她在演講中對學生們說,毛澤東和特蕾莎修女是「永不放棄並堅持用自己的風格改變世界的人的代表」。竟然遇到遭到強烈批評。請問這是不是干涉言論自由?如果鄧恩對中國領導人表示批評,中國進行抗議,算不算干涉言論自由呢?

  不過本人還有一問:如果德國邀請美國前任總統布希參加書展,舉行討論會,同時在會場又邀請那位全球知名、得到阿拉伯世界普遍歡迎和支持、向他擲鞋的英雄記者—記者,新聞自由的化身嘛,是否美方會不退席?是否會不抗議?

  應該說,當中國代表團在會場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無不以退場表達立場。倒是一位雖不是作家而卻是知名自由派人士的清華大學秦暉鎮定自如的紋絲不動。我對這位 秦暉 教授也有一問:如果有人邀請你去赴宴,而且你是主角,比如過生日之類,結果你卻發現有你最不喜歡的人在場,還向你表示抗議,請問 秦暉 先生,你是繼續紋絲不動,還是抗議退席?其實這個道理這同樣適用於德國。中國是德國邀請來的貴賓,就應該給予足夠的禮遇與尊敬。這種一方面笑臉相請,另一方面又竭力敗壞客人胃口之舉是否有違文明西方的待客之道?如果這種行為是西方的傳統,何以G8會議召開的時候,要將抗議者遠遠隔開,甚至動用警力彈壓?為何不讓他們也與會呢?

  隨著中國的崛起,西方直接面對面的遏制和打壓已然無心無力。於是這種曲折的手法便成為首選。西藏、新疆、台灣都是中國自己的利益,拿中國的利益與中國博弈,成自然是撈一把,敗也自己無損,也是這種思維的體現。至於他們收留的流亡在外的異議人士,這個時候自然也就發揮了用場。製造中國人打中國人,中國人羞辱中國人的西方自然可以坐岸觀火,火中取栗。這裡不由得使人想起世界著名的異議人士索爾仁尼琴。他由於批判蘇聯的制度,而被剝奪國籍、驅逐出境。最後美國收留了他,並且給他「美國名譽公民」稱號。然而,心知肚明的索爾仁尼琴閉門不出,絕不做西方反對自己國家的棋子。在他少有的公開活動中對西方也是嚴詞批評,並且公開聲明西方民主不適合俄羅斯。其實中國也有過自己的索爾仁尼琴。他就是百日維新運動的主將梁啟超。維新失敗後,日本不惜與清政府正面衝突將他護送脫離險境。為此,梁啟超一度寄希望於日本幫助實行中國的革新和復興。但他很快發現日本收留他只是用於對付中國的一個棋子,於是便於放棄了對日本的幻想。無論是中國的「索爾仁尼琴」還是俄國的索爾仁尼琴,何以都無法影響到這些異議人士呢?不過,我倒有一句話送給他們:中國越強大,他們越有用。但當強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們就一分不值了。

  至於中國,在面對西方的燦爛笑容的時候,還是要保持足夠的戒心和耐心。雙方文化不同、制度不同,而且西方文化歷史上看一向具有擴張性,曾和無數文明產生強烈的衝突。幾年前的「九一一」只不過是最新的一例。以中國現在的實力,並不必急於加入西方價值體系為核心的活動或組織。相反沒有中國的參與,反而是西方自感缺乏代表性了。象中國對G8的冷淡並借全球經濟危機成功成為G20的始創國,不但免去加入時要付出的成本,還更避免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當西方需要中國時,需要中國的參與時,就必須尊重和接受中國的規則。這恐怕是此次法蘭克福書展的一大教訓和收穫。

  法國巴黎宋魯鄭


推薦閱讀:

西方醫學家對癌症的研究
一則新聞暴露西方「吃人」內幕,中國人都應該對祖國心懷感激!
西方婚禮淺議
怎樣看待「西方文化把人看成獨立的個體,中國看待人性只是把個人看成諸多人際關係的節點"?舉例具體體現哪些方面與其各優劣?
曼德拉:一個被西方杜撰的「傳奇」!

TAG:西方 | 關係 | 東西 | 書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