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災後「心理救助」知識彙編
四川省心理學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 四川省高校心理諮詢研究會
特 輯 四川「5、12特大地震」災後心理救助知識彙編
專委會秘書處主辦 第23期 2008-5-16 本 期 要 目
序言中國心理學會致全國心理學工作者和心理諮詢、治療專業人員倡議書災後心理援助常見問題問答 災後心理援助時如何避免套話如何避免套話計算機網路在危機處理上的角色與功能面對哀傷痛苦的十個秘訣與調適震後心理輔導手冊到災區之後-寫給地震後救援人員-----志工自助手冊-----面對哀傷痛苦的十個秘訣與調適心理學家談災後心理疏導 需專業"危機干預"創傷後壓力疾患的預後地震之後,我們如何面對心靈重建災後心理救濟孩童常見身心反應家長協助手冊兒童創傷手冊如何幫助孩子-家長手冊災後學生返校第一周的重要工作災難救援與社會工作:以台北縣921地震災難社會服務為例社會、心理復健手冊之 家庭支持篇社會、心理復健手冊之 小區鄰里篇心靈對話兒童失落與悲傷團體--團體的形成兒童失落與悲傷團體活動方案災難現場的助人工作者手冊鐵軌上的悲劇致謝
序 言 地震以猝不及防的方式,使成千上萬的生靈遭到塗炭。2008年5月12日下午2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7.8級強烈地震災害,波及陝西、甘肅、重慶、雲南等多個省市。這場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使毫無準備的災區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也使受波及省市的人們陷入焦慮恐慌的巨大心理壓力中,對此我們深感揪心。我們為地震中不幸離去的同胞們揪心,我們為在廢墟中頑強求生的倖存者揪心,我們為正承受著喪親之痛的同胞們揪心。現在,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團結抗震,舉國上下心繫災區。我們為不眠不休、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救援人員感動,我們為全國民眾並肩抗災、血濃於水的情感感動,我們也為敬愛的總理不顧年事已高,站在救災最前線而淚流滿面……人們將如何接納猝臨的災難、怎樣樹立堅持活下去的信念、如何從容應對未來、面對被改變的人生命運呢?尤其是那些未成年的孩子,又怎樣擺脫黑暗的陰影,走出心理的重大危機呢?眾所周知,許多經歷了災難或災難中的倖存者,擺脫這段經歷帶來的困擾是一個很艱難的長期過程。身體可以很快好轉,但心理的重創卻很難遠去。無論是與死神較量過的倖存者,承受瞬間親人離去的巨大悲痛的受害者,還是在焦慮恐慌中承受巨大心理壓力的受災民眾,對於他們來說,除了物質的救援,身體的醫治,政府的溫暖外,更需要親情的撫慰,壓力的疏解和心理的干預,需要災難過後內心的平復,需要面對未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我們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與心理諮詢的專業人員,深切了解這場災難對災區人民的身體和心理上的巨大傷害,感到非常痛心。我們有著火熱的心,有著滿腔的激情,我們要拯救同胞,要在災後災民的心理重建中發揮我們的作用。同時我們要響應《中國心理學會致全國心理學工作者和心理諮詢、治療專業人員倡議書》的倡儀,杜絕魯莽的心理救助行為,做好長期救助工作的各項準備。我們首先要做好校內學生的工作,在此基礎上,我們也要義不容辭的投身到較為長期而艱巨的心理援助行動中去,利用我們所學的專業知識,最大限度地為災區人民奉獻我們的力量。 基於此目的,四川高校心理健康專委會除了組織好外地專家來川的專業培訓外,在中國心理學會心理諮詢與治療專委會,心理諮詢師註冊系統的指導和省教育廳、省心理學會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在全國各省市地區同行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彙集了眾多心理救援專家及專業人員的力量編輯了這期《抗震救災特輯――災後心理重建知識彙編》,內容包括了心理救援相關方面的信息,旨在幫助更多還沒能得到系統的危機干預知識培訓的同行豐富災後心理重建知識,去幫助在校的學生,去有計劃有步驟的對大學生尤其是投身災區的志願者進行相關知識的宣傳,去根據災區的實際情況和需要,給即將展開的災區心理救援工作做好前期鋪墊工作。 特別要提示的是,凡是有大學生志願者赴災區的,希望有條件的學校對志願者做好培訓工作,如果沒有條件,可將本特輯中的適合志願者通過「自學」能夠作為「武器」的資料編印發給學生們,這也只是非常時期不得已的應急措施。 我們還將通過教育廳,通過各校的學生工作系統、群團系統,通過衛生系統,特別是通過心理學會、心理衛生協會儘可能的讓更多人得到此「特輯」,學習、研究、實踐它,使之更好地服務於災後的心理重建。由於情況緊急,在編選過程中難免重複、交叉、錯漏,希望各專家同行多多多包涵。讓我們共同努力,為災後的心理救助工作做出我們力所能及的貢獻。版權說明:1,本特輯的版權屬於原作者,使用時不得侵犯原作者的著作權;2,由於時間緊迫,沒有一一徵求原作者的意見,如有版權問題,請與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委會秘書處聯繫,電子郵箱xljkzwh@126.com) 四川省心理學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委會 四川省思政學會大學生心理諮詢研究會 2008年5月16日於四川成都
中國心理學會致全國心理學工作者和心理諮詢、治療專業人員倡 議 書各位心理學工作者、心理諮詢和治療專業人員:5月12日突如其來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也牽動著全國心理學工作者、心理諮詢和治療專業人員的拳拳之心。面對自然災害,全國人員與災區人民團結在一起,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積極投入了救災工作。作為心理諮詢和治療專業人員,我們對這場災害對災區人民的身體和心理上傷害感到非常痛心,我們也非常希望利用我們的專業知識,最大限度地為災區人民奉獻我們的力量。很多心理學工作者、心理諮詢和治療專業人員積極請纓,希望奔赴災區參與救援工作。我們為此非常感動!面對當前情況,中國心理學會將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積极參与災區人員的心理救援工作。中國心理學會將在有計劃、有步驟、科學周密的組織下,在災後的不同階段,根據災區人民的需要,積極組織有關專業力量奔赴災區,科學而有效地參與心理救援工作。我們注意到:目前有很多專業人員面對災情非常揪心,希望在第一時間奔赴救援,這種熱情和願望是非常好的,我們非常感動。但是,國內外和台灣省的有關研究和臨床經驗表明:在地震後不同的時間階段救援的重點不同,地震後頭一周救人是重點、頭三個月內救災、安頓和心理安慰是重點,心理問題和疾病將會在地震後三個月後逐漸顯現和增加;在特別的節日,如中秋、過年、清明、周年祭等,自殺的機率增加;地震帶來的心理創傷將在不同的人群中以不同的形式持續存在多年。目前,中國心理學會將重點支援四川的心理專業人員在災區成立心理救援站,並對有關工作人員做專業培訓,內容包括了解災民心理、PTSD、干預策略和方法(包括各種可能的治療)、對救援人員,如軍人、醫護人員、社會救援人士和大眾進行心理教育,預防可能產生的替代性創傷。我們將有計劃有步驟的根據災區的實際情況和需要,派遣相關專家積極投入救援工作。面對災害,中國心理學會號召全國心理學工作者、心理諮詢與治療工作人員做出以下職業承諾:1)科學、冷靜、有組織和計劃地進行有關心理救援工作,杜絕魯莽地心理救助行為;一定要在黨和政府的組織下,遵從科學的規律,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2)積极參加有關災難心理救助的相關培訓或繼續教育,做到有準備地去進行救助工作,在職業倫理和科學指引下,不盲目、有頭腦、不逞一時之勇。3)在進行心理援助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提醒、相互救助、科學地避免和減少替代性創傷,用最大的熱情做好長期救助工作的準備。各位專業同道,面對災害,我們在正視和積極處理我們的悲哀和傷痛的同時,一定要冷靜、有序、有組織、有計劃、科學地進行有關心理救援工作!我們意識到科學地做好為災區人員心理創傷救助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將進一步積極獲取有關資源,充實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以更科學的知識、更有效的技術、冷靜的做好長期心理救援工作的準備!讓我們團結起來,在科學的引導和有序的組織下,為災區人民的心理援救工作做出自己最大、最長期的貢獻! 中國心理學會 2008-5-15
災後心理援助常見問題問答
1、人在突然遇到巨大地震等災害事件時,通常會出現什麼樣的身心應激(PTSD,包括情緒、行為等)反應?這種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首先,我們需要區別一下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和正常的應激反應。現在心理學知識比較普及,很多人心理安全意識很強,於是就會有一種擔心,把很多正常的應激反應認為是PTSD、「精神疾病」、或者「心理障礙」的前兆,對此高度緊張,實際這是不必要的。災害事件結束之後,正常的應激反應包括:情緒上:恐懼擔心(害怕地震再次來臨,或者有其它不幸的事降臨在自己或家人身上)、迷茫無助(不知道將來該怎麼辦,覺得世界末日即將到來)、悲傷(為親人或其他人的死傷感到悲痛難過)、內疚(感到自己做錯了什麼,因為自己比別人幸運而感到罪惡)、憤怒(覺得上天對我不公平,覺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照顧)、失望和思念(不斷地期待奇蹟出現,卻一次次地失望),等等。行為上:腦海里重複地閃現災難發生時的畫面、聲音、氣味;反覆想到逝去的親人,心裡覺得很空虛,無法想別的事;失眠,噩夢,易驚醒;沒有安全感,對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神經過敏」,等等。需要再次強調,以上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大部分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漸漸減弱,一般在一個月以後,我們就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像哀傷、思念這樣的情緒可能會持續得更久,伴隨我們幾個月甚至幾年,但不會對生活造成太多影響。我們要學會帶著我們的哀傷繼續生活。對於少數人,問題可能持續存在,如果出現第10題中列舉的問題,而且持續時間長,嚴重影響了個人的工作和生活,則需要注意尋求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的幫助,看其是否罹患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和/或其他心理障礙。2、在遇到災難事件時,鎮定和冷靜是能做到的嗎?如果保持鎮定和冷靜,會有什麼樣的作用?經歷重大災難之後,出現恐懼、擔心、悲傷、憤怒等情緒反應都是正常的,大多數人並不能在第一時間保持絕對的「鎮定和冷靜」。因此,不應當刻板地要求別人和自己保持鎮定和冷靜。當然,若能在情緒反應出現之後,調整心態,恢復鎮定和冷靜,則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它可以幫助人們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分析。3、對於災難中的倖存者、死難者家屬以及救援人員,當面對和處理自己的這些心理反應時,如何處理是不合適的? 不合適的處理包括:(1)「我得想辦法,讓自己別再這樣下去。」——過於擔心。因為自己有了某些心理反應(比如失眠、噩夢、強烈的驚恐和悲傷)而誤將其當作「病態」,從而刻意地去試圖壓抑,反而對自己沒有好處;(2)「我沒事,我挺好的。」——隱藏感覺。更好的做法是試著把情緒講出來,讓周圍的人一同分擔;(3)「別哭了,我們不要難過了。」——阻止親友的情感表達。事實上,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痛苦,是幫助他們減輕痛苦的重要途徑之一;(4)「怎樣才能把這件事忘掉?」——試圖遺忘。其實傷痛的停留是正常的,更好的方式是與我們的朋友和家人一同去分擔痛苦。
4、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及時獲得心理諮詢師或治療師的救助,在此情況下,我們可以學習的一些心理自助方法是什麼? 面對如此大的衝擊,在災難發生後,儘速讓我們回復日常的生活狀態是重要的。以下就是一些簡便的方法讓我們可以用來幫助自己。(1)保證睡眠與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鬆和鍛煉的活動(2)保證基本飲食,食物和營養是我們戰勝疾病創傷,康復的保證(3)與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親友及相關人員表達(4)不要隱藏感覺,試著把情緒說出來,並且讓家人和朋友一同分擔悲痛(5)不要因為不好意思或忌諱,而逃避和別人談論自己的痛苦,要讓別人有機會了解自己(6)不要阻止親友對傷痛的訴說,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痛苦,是幫助他們減輕痛苦的重要途徑之一(7)不要勉強自己和他人去遺忘痛苦,傷痛會停留一段時間,是正常的現象,更好的方式是與我們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去分擔痛苦。5、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及時獲得心理諮詢師或治療師的救助,在此情況下,作為陪伴者,我們可以學習哪些與災難倖存者交談的技巧?當災難剛剛發生時,在努力去理解和感受災難倖存者的基礎上,要說: 對於你所經歷的痛苦和危險,我感到很難過。 你現在安全了(如果這個人確實是安全的)。 這不是你的錯。 你的反應是遇到不尋常的事件時的正常反應。 你有這樣的感覺是是很正常的,每個有類似經歷的人都可能會有的很好的反應。 看到/聽到/感受到/聞到這些一定很令人難過/痛苦。 你現在的反應是正常的,你不是發瘋了。 事情可能不會總是這樣的,它會好起來的,而你也會好起來的。 你現在不應該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憤怒、憎恨、想報復等都可以,你要表達出來。 不要說: 我知道你的感覺是什麼。 你能活下來就是幸運的了。 你能搶出些東西算是幸運的了。 你是幸運的,你還有別的孩子/親屬等等。 你還年輕,能夠繼續你的生活/能夠再找到另一個人。 你愛的人在死的時候並沒有受太多痛苦。 她/他現在去了一個更好的地方/更快樂了。 在悲劇之外會有好事發生的。 你會走出來的。 不會有事的,所有的事都不會有問題的。 你不應該有這種感覺。 時間會治療一切的創傷。 你應該要將你的生活繼續過下去。6、我沒有救下我的親人,如何減少負罪感?在嚴重的災難之後,人們比較容易出現內疚或負罪感。人們會恨自己沒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那個人是自己而不是親人;因為比別人幸運而感覺罪惡;感到自己做錯了什麼,或者沒有做應該做的事情來避免親人的死亡。親人死亡對倖存者而言是一種嚴重的喪失,因此有上述提到的負罪感是一種正常的反應。通常這些反應都會在一個月之內緩解,若一個月後,這種負罪感仍強烈存在,則需要尋找心理專業工作人員的幫助。7、親人喪失後,該如何承受突如其來的喪親之痛?喪失親人之後,通常都會經歷如下四個心理反應過程:(1)休剋期:可能會出現情感麻木,否認喪失親人的事實;(2)埋怨:有些人會自責,後悔自己沒有救出親人,有些人會憤怒,對災難造成的親人喪失感到非常生氣;(3)抑鬱期:有些人會出現情緒低落,不願意見人,特別是喪失了孩子的家長特別不願意看到與自己孩子同齡的兒童;有些人什麼都不想干,對什麼都沒有興趣,夜間噩夢,失眠等;(4)恢復期:不再做噩夢, 開始適應新生活。在居喪過程中,可有以下一些心理自助方法:(1)對於喪親者而言,出現以上的心理反應是正常的。若如上反應持續時間超過半年或者過於強烈,則應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2)應當嘗試表達哀傷、自責、憤怒等情緒。哭泣、向他人傾訴、寫日記等方式都有利於情感的表達。(3)可以尋求家人和朋友的幫助和支持,向他們表達自己的需要,讓大家一同分擔悲痛。8、災難後,如何幫助我們的孩子們? 本次地震中不少兒童遭受了嚴重的創傷。除了需要應對外傷、飢餓、寒冷等他們不熟悉的情況外,兒童同樣會經歷心理上的創傷。由於兒童比成人更為脆弱,因此此時更需要關注兒童的反應,及時地保護兒童。首先,需要留意孩子的如下反應:(1)情緒反應:感到恐懼、害怕,有的會哭泣,有緊張、擔憂、迷茫、無助的表情;有的逃生出來的孩子會因為同學老師的傷亡產生自責;警覺性增高,如難以入睡、淺睡多夢易驚醒;頭痛、頭暈、腹痛、腹瀉、哮喘、蕁麻疹等,這可能是緊張焦慮的情緒對身體造成的傷害。(2)行為反應:發脾氣、攻擊行為;過於害怕離開父母或親人,怕獨處;有些長大的孩子好像又變小了,出現遺尿、吮手指、要求喂飯和幫助穿衣等幼稚行為;有些兒童會情緒煩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與其他人發生矛盾等。其次,需要更為關注以下可能在災害中更容易受到心理傷害的兒童:在地震中身體受傷的兒童;以往遭受過災難或創傷事件的兒童;女童;患軀體疾病、殘疾的兒童,包括智力障礙兒童;或者以前曾經有過情緒、行為問題的兒童;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兒童。第三,在保證兒童身體和環境安全、預防潛在的危險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優先保證兒童身體安全,對於受傷兒童立即給予醫療救護;(2)優先給兒童提供清潔的飲用水、安全食品以及夜間保暖;(3)盡量把兒童安置在遠離災難現場和嘈雜混亂的場所,避免孩子走失或因環境擁擠不能入睡;(4)要指導孩子觀看新聞報道,因為低年齡兒童可能會對電視畫面中重現的鏡頭感到害怕和恐懼。鼓勵孩子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達對災區災民的關愛,不鼓勵孩子做力所不及的事情。 第四,在心理保護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促進表達:鼓勵並傾聽兒童說話,允許他們哭泣,盡量不嘮叨孩子,告訴孩子擔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孩子玩遊戲,不要強求兒童表現勇敢或鎮靜;(2)多做解釋:不要批評兒童那些出現幼稚行為的孩子,這些暫時出現的「長大又變小了的行為」,是兒童對突發災難對常見的心理反應。對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們能夠理解的方式解釋。同時要給予希望,向兒童承諾,地震會過去,政府會安排大人來幫助我們,幫我們重建家園。(3)本次災情重大,直接受影響的孩子多,要及時發現問題,積極請求精神科醫生的幫助,必要時進行治療,避免問題延續。(4)成年人應盡量不要在兒童面前表現出自己的過度恐懼、焦慮等情緒和行為,及時處理自己的壓力和調整情緒。成年人穩定的情緒、堅強的信心、積極的生活態度會使兒童產生安全感。(5)如果兒童因為受災引起的心理問題持續存在,應該及時到醫院精神科或心理門診就診。 附:保護受災兒童簡單口訣:先醫療,救生命;保溫暖,供飲食;睡好覺、防丟失;防疫病,手勤洗;找玩具,講故事;莫驚恐,多解釋;鼓信心,要重視;指導下,看電視。心煩躁,情緒低;找醫生,健心理。(摘自中國疾控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全國聯合抗震救災心理救援專家組《心理自救互救宣傳手冊二:抗震救災中兒童心理應激反應的預防與處理》)
9、我一直無法安睡,處於驚恐中,我該怎麼辦?地震之後,出現恐懼、擔心、失眠等心理反應是正常的。個別人由於逃生過程和救助別人的過程消耗了大量的體力,造成精神的崩潰:有的人會憑空聽見有人叫自己的名字、與自己說話或者命令自己做事,比如把衣服脫掉,把東西給人等等;還有的人憑空懷疑周圍的人是壞人,要搶劫或謀害自己,因此感到十分害怕恐懼;還有的人感覺周圍變得不清晰,不真實,如在夢中,走到危險的地方也沒有察覺。還可能出現幻覺,「看到」去世的親人、「聽到」不在身邊的親人的呼喚。他們經常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噩夢頻頻,災難場景不斷在腦海縈繞而揮之不去,聽到災難相關的消息即悲痛不已或恐懼不安。這些急性應激反應一般在災難發生後48-72小時後逐漸減輕,多數在30天內明顯緩解。出現這些情況,首先應當儘可能保證睡眠與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鬆和鍛煉的活動;其次應當保證基本飲食,食物和營養是我們戰勝疾病創傷,康復的保證;另外,與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親友及相關人員表達。但是少部分人在遭遇災難後的心理反應則會延續數月、數年,而表現為「創傷後應激障礙」。災後儘管時過境遷,他們仍睹物思人、觸景生情,災難片段在腦海中、夢中反覆閃現,甚至不願在原來的環境中生活,不願和人交往,表現的過於警覺等。若有上述情況發生,則需要尋求心理專業工作人員的幫助。(部分摘自中國疾控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全國聯合抗震救災心理救援專家組《心理自救互救宣傳手冊二:抗震救災中兒童心理應激反應的預防與處理
.mediacontent{margin:15px 25px;font-size:14px;line-height:23px;}.mediacontent p{font-size:14px;line-height:23px;margin:15px 0;}
推薦閱讀:
※佛教基本知識(四)
※佛法小知識 | 六波羅蜜(七)
※頸椎病知識大全
※普及憲法知識增強憲法意識 弘揚憲法精神推動憲法實施
※新近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