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葯=抗生素=消炎藥?別逗了
如今,「避免抗菌葯濫用」的理念已讓越來越多的百姓知道並接受。但是,具體說到什麼是抗菌葯、怎樣避免濫用,很多人並不十分清楚。今天,就和您聊聊關於抗菌葯的那些事。
濫用抗菌葯有四大危害
抗菌葯是指具有殺滅細菌或抑制細菌活性的一類藥物,由細菌、放線菌、真菌等微生物培養而得到的某些產物,或由化學半合成、全合成而製得的相同或類似的物質,包括各種抗細菌類抗生素及磺胺類、咪唑類、硝基咪唑類、喹諾酮類等化學合成藥物。
抗菌葯是老百姓最熟悉也是最容易被濫用的藥物。我國濫用抗菌葯的現象比較嚴重,甚至陷入了「需要用、不需要也用,超時、超量使用」的怪圈。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使用量、銷售量排序在前15位的藥品中,有10種是抗菌葯。我國住院患者用於抗菌葯的費用佔總費用的50%以上(國外一般在15%~30%)。國內住院患者的抗菌葯使用率高達80%,其中使用廣譜抗菌葯和聯合使用的佔58%,遠遠高於30%的國際水平。
實際上,凡是超時、超量、不對症使用或未按規範使用抗菌葯都屬於濫用。一旦發生濫用就可能給患者帶來多重危害。
其一,俗話說,是葯三分毒。如患者不遵照醫囑服藥、擅自加大抗菌葯的藥量,可能造成肝腎、神經及血液系統損傷。通常輕度上呼吸道感染選用口服抗菌葯即可,但很多人卻要求靜脈輸液,無形中增加了毒性反應的發生風險。
其二,對於特異質的患者,應用抗菌藥物時會發生過敏反應。例如,青黴素、鏈黴素都可引發過敏反應,其中以青黴素過敏最為嚴重。過敏反應嚴重時可造成患者死亡。
其三,應用抗菌葯抑制或殺死敏感菌後,也會對體內的正常菌群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破壞人體內微生態環境的穩定,引起菌群失調、二重感染和造成內源性感染(醫院感染)。在長期濫用抗菌葯的患者中二重感染較多見,且治療困難,病死率高。
其四,長期大量濫用抗菌葯是對致病菌耐藥性的「歷練」。在絕大多數細菌被殺滅的同時,有少部分具有抗藥性的致病菌存活下來並大量增殖,再加上藥物的長期刺激,一部分致病菌逐漸變異成為耐葯菌株。這種耐藥性會逐漸穩定地遺傳給下一代。例如,「超級細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濫用抗菌葯催生出來的。
抗菌葯不等於抗生素
抗生素是由某些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等)在生命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他活性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或人工合成、半合成的類似化合物,能干擾其他生物細胞正常生長發育及功能的一類化學物質。臨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β-內醯胺類、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氯黴素類、大環內酯類、糖肽類、抗真菌類、抗結核菌類、抗腫瘤類及免疫抑制類等,其中前六類以抗細菌作用為主。
抗生素與抗菌葯各自內涵既有交叉重疊,又有區別,兩者不能混淆,更不能等同。
臨床上,常有人將「避免抗菌藥物濫用」說成是「避免抗生素濫用」,而對磺胺類、喹諾酮類等化學合成類抗菌葯的使用不加約束,從而造成不良後果。
現實生活中,在對感染性疾病使用抗菌葯的過程中,人們發現「紅、腫、熱、痛」等炎症反應也逐漸消失了,故往往誤將「抗菌葯」稱為「消炎藥」。實際上,消炎藥和抗菌葯是兩類完全不同的藥物。消炎藥能緩解、抑制炎症癥狀,但是並不能根除引起炎症的病因——病原體感染,一般多用於非感染性的炎症。抗菌葯是針對引起炎症的各類病原體,抑制病原體的生長繁殖或直接殺滅病原體,進而消除炎症反應,多用於感染性炎症。濫用消炎藥同樣可能造成人體對藥物產生耐受。
抗菌葯的合理使用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醫藥、衛生、文化、教育、農牧業等行業的政策、管理和利益,單憑少數專家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政府各部門的協調配合,以及社會各界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文/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委員 焦健姿
推薦閱讀:
※什麼消炎藥不損害肝臟
※消炎藥的種類功效與作用
※注意!抗生素、抗菌葯、消炎藥大不同,很多人都吃錯了
※消炎藥不等於抗生素
※如何使用消炎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