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何以自信
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必須堅持文化自信。如何理解文化自信的基礎和源泉?如何認識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的現實意義與緊迫性?如何明確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的路徑與方式?本報今日刊發4篇文章,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
——編者
歷史底蘊深厚 現實基礎紮實
文化自信源於「古」成於「今」
沈壯海
文化自信既體現在對待本民族歷史文化的態度上,也體現在對待本民族文化當下發展及其前景的態度上。對於曾經繪就文明華彩篇章、致力於創造文化新輝煌的中華民族而言,文化自信源於「古」而成於「今」;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的創新創造能力。
文化自信既指向歷史也指向現實
指向歷史的文化自信,即珍視我們擁有的優秀傳統文化,科學發掘其中穿越時空的因素,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指向現實的文化自信,即充分肯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突出成就,肯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於實現民族復興夢想、推進人類文明發展的積極意義,確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創造文化的新輝煌。
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既要戒除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禮敬自豪地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要戒除文化的「現實虛無主義」,禮讚並全力推進文化創新創造。而基於現實的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整體格局中更具核心意義。唯有這種文化自信的不斷增強,才能真正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拓寬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路。近年來,隨著黨和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著力弘揚和倡導,隨著對文化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及對中華文化發展曲折歷程的理性思考,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與自信逐漸增強。而如何樹立和增強基於現實的文化自信,則成為我們需要高度關注的重大課題。
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是文化自信的「大本大源」
從總體上看,自信心的不斷增強,是當今時代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顯著特點。我國經濟的崛起、科技的進步、國際影響力的增強等,正贏得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並增添國人越來越多的自信。然而,提到當代中國文化,一些人似乎缺少底氣,不那麼自信。的確,與硬實力的迅速提升相比,與歷史上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所曾達到的高度、產生的影響相比,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仍然任重而道遠。但是,我們在看到這種現實緊迫性的同時,還應看到經濟、政治、文化等的深層交融,看到文化軟實力對硬實力提升的推動效應。
文化作為精神成果,來自實踐,又反作用於實踐。這裡的實踐,不僅僅是指文化建設的實踐,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等都包含著文化創造,是已有文化成果、文化條件發揮作用的具體實踐。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實踐進程,離不開看似無形卻真切存在的文化力量支撐和推動;同時,這種發展進步也為文化的新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積累著精神能量。抽去文化的因素,無法全面講清「中國奇蹟」;離開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整體進程,無法透徹把握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客觀現實。我們應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格局中看到其中所體現的文化力量、所具有的文化意義,讀出應有的文化自信。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是支撐當代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大本大源」。
文化自信本質上是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
當代中國的創造性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本質上是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增強這種文化自信,不僅要細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格局,還要細看近代以來中華文化的歷史變革,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現實進程,看當代中國不斷增強的、指向未來的文化創新創造能力。中華文化曾在世界文化史上盡得風流,但近代以來也曾在舊制度中根芽漸萎,在西潮衝擊下花果飄零。扭轉這一困局、實現中華文化浴火重生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新文化。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已經復興了並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這種復興,是中華文化朝著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方向前進的歷史性變革和新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成效,在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壯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以及文化市場體系日趨完善等方面,都有著鮮活而具體的體現。一系列人們津津樂道的數據,記述著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的步伐,吸引著世人的關注和評說。但是,較之各種各樣的數據而言,更有生命力、更富深遠意義的,是國人文化意識的普遍覺醒與中華民族整體文化素質和文化建設能力的歷史性提升。這種意識、素質和能力,是中華民族實現文化復興必不可少的條件。從歷史前行的這一基礎和態勢中,我們更有理由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
(作者為武漢大學教授)
擁有歷久彌新的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
李宗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是海內外中華兒女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進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的最大公約數。同時,它也是我們走向世界、擁抱世界文明的價值根基,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與其他國家平等友好交往的重要精神資源,是我們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崇高的價值追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價值觀念、理想人格、思維方式、倫理觀念、審美情趣等。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這個獨特的價值體系包蘊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價值理念。對這些文化內涵和價值理念的概括和評價,人們自可見仁見智。但經過認真思考的研究者和實際工作者都認同習近平同志的見解: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深入挖掘和闡發其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應當說,這六個方面的內容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與這六個方面的核心價值相輔而行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為政以德、和而不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下為公、義以為上、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重要思想觀念。這些思想觀念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智慧和力量,在中國傳統社會和中華民族發展進程中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直到今天,這些思想觀念仍然具有治國安邦、安身立命的重要精神價值。
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標識的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為價值取向的中華民族精神,成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彰顯中華特色的價值追求,為中華民族挺起精神脊樑、善用外部條件,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民眾安身立命提供了基本思維模式和價值理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頑強的奮鬥精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周易》所講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天地之大德曰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些古代經典里的基本理念,是對我們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提煉。值得特別關注的是,自強不息精神往往通過在艱難困苦中磨鍊抗爭並最終取得勝利而彰顯。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闡述:「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這些事例是中華民族志向高遠、堅忍不拔的典範。正是在這種自強不息的人文精神激勵下,中華民族在無數的艱難坎坷中始終奮力前行,並不斷創造新的文化輝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息息相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聯繫、息息相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精神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們講文化自信,應深刻地看到這一點,從而更好地找到文化自信的價值基點。
今天的中國,思想文化領域可謂絢麗多彩;今天的世界,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是潮流所向。面對此情此景,我們要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大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好自己的「主心骨」,挺起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在此基礎上,還應借鑒吸納世界各國文化的優長,以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此,費孝通先生的文化價值觀可以作為思路,這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之所以倡導這種思路,是因為這種思路背後的歷史文化支撐是古代經典《中庸》所主張的「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這種文化價值觀的本質是和而不同,也是我們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應堅持的一個基本理念。
(作者為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
認清來龍去脈 明確路徑方式
增強文化自信的著力點
劉建軍
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關係民族精神狀態和社會精神風貌,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那麼,文化自信從哪裡來?我們應怎樣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
從不斷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與其傳統文化有著密切關係。豐厚的、創造過輝煌歷史的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據。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我們的祖先以其特有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這是我們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失去生命的歷史文物,也不是只需原封不動地傳下去的「傳家寶」,而是取之不盡的文化富礦。當前,它仍然存在於人們的現實生活和心靈世界裡。我們不僅要從中汲取文化滋養,而且要努力促進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這份遺產煥發新的生命力,成為當代中國文化肌體的重要內容。所謂創造性轉化,是指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傳統文化中具有時代價值的內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所謂創新性發展,是指按照時代發展的要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為其增添新的內容。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有利於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
從正確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巨大成就中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和巨大成就,不僅增強了中國人的社會主義信念,也使世界上嚮往社會主義的人們增添了信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它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文化體現,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起著引領和推動作用。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推進和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在不斷發展與進步。特別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確立,我們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道路,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當代中國人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經過長期探索,從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開始,我們形成並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在全國興起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熱潮。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同,正在轉化為人們的自覺遵循和行動。這進一步增強了我們的價值觀自信和文化自信。
從努力實現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雙輪驅動、比翼齊飛中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大體上可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個基本方面。這兩個方面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我們黨從戰略高度和全局視野,制定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方針,作出全面部署,促進了文化的繁榮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在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不斷發展;公共文化建設全面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服務效能不斷提高;文化和科技進一步融合,新型文化業態得到發展,文化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文化治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進一步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不斷健全,文化市場進一步繁榮;文化領域進一步對外開放,文化走出去戰略取得實質性成效;等等。所有這些都壯大了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升了我國文化競爭力,為我們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製圖:李姿閱
展開
推薦閱讀:
※為什麼東北人經常在稱呼某樣事物時都稱之為「小XX」呢?
※如果古詩文被現代標題黨寫出來,他們會起什麼名字?
※以前的2角的硬幣,現在值多少錢?
※上聯:徐徐冬雪千山隱,如何接下聯?
※有哪些懸疑靈異類精品小說,嚇破膽子別來找我(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