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抗衰四大觀點 -

2006 年 1l 月 9 日至 12 日,來自美國、日本等地的多位國際抗衰老醫學專家和國內醫學專家匯聚一堂,在中國 ( 杭州 ) 國際抗衰老博覽會暨世界抗衰老 ( 杭州 ) 論壇上共同探討抗衰老醫學的系列問題。目前西醫和中醫都已進行了大量對衰老機制及抗衰老的研究,並取得許多成果,但中醫在這方面的研究更加抓住了衰老之本 —— 機體自組織能力的減退,並通過增強機體自組織能力來達到抗衰防病的目的,從而較西醫的研究與治療更具特色。   中醫對衰老過程和本質的認識   正常衰老是一個生理過程,但衰老的生理改變和病理變化並無明確的界限。隨著衰老的進程,抗病能力減弱,為老年病的發生奠定了病理基礎。同時老年病的產生和發展,加速衰老的進程。二者互為因果,易形成惡性循環。   自組織理論對衰老過程的研究具有指導意義。自組織理論認為,人體系統是一個自組織系統,人體所發生的衰老與疾病,是其「自己運動」發生了問題。機體的老化改變,緩解而直線式的表現為臟器功能的降低,導致自組織能力的缺陷或失調,這是衰老與疾病發生之源。抗衰防病必須由此入手,才是具有本質意義的途徑。   中醫對衰老的機制的研究源遠流長。《養老奉親書》記載: 「 年老之人,萎瘁為常。 」 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特點是臟腑機能萎瘁,外表體竅也表現出衰老退化徵象,臟腑組織、四肢百骸功能衰退。   中醫衰老學說包括腎虛致衰、脾胃虛弱致衰、氣滯血淤致衰等幾種學說。《素問》強調衰老與否、衰老的速度,決定於腎氣的強弱。名醫李皋則十分重視脾胃在衰老中的作用,指出 「 胃之一腑病,則十二經元氣皆不足也 …… 凡有此病,雖不變易他疾,已損其天年 」 。   這些理論都體現了自組織理論。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自組織系統,出現不平衡狀態時,人體具有自動恢復到正常的能力,即自組織能力。進入老年期後,這種自組織能力減弱,導致對各種疾病的易感性增強。各種疾病的發生髮展又進一步破壞了人體的自組織能力,加速了衰老。   近年來,由淤致衰學說日益受到重視。《素問》記載, 「 使道閉塞不通 …… 以此養生則殃 」 。 「 使道 」 即血脈,明確指出血脈不通有礙養生長壽。   由淤致衰學說體現了耗散結構理論。人體是一種耗散結構,是在與外部環境不斷進行物質能量交換過程中保持自身穩定的系統。現代研究表明,老年人存在著血液循環和微循環障礙,呈現一種嗜血栓狀態。淤血產生後,氣血運行受阻,臟腑得不到正常濡養,氣化功能受損;同時,代謝產物不能排泄,堆積體內,毒害機體,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加速衰老。   西醫認為衰老主要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但不能確定是否在個體生命剛開始時遺傳物質就預先有程序安排,到一定時限促發衰老:或是通過遺傳轉錄錯誤,造成遺傳不穩定,引發衰老。目前西醫對衰老的學說有十餘種,但還不能用單一理論來解釋全部衰老機制。   綜上所述,中醫始終是從自組織理論的角度來認識衰老的過程和本質,並將其運用於預防衰老、延緩衰老中,從而開創出更具本質意義的方法和途徑,正所謂,正本須先固元。   二 《黃帝內經》的養生理論和方法   《黃帝內經》薈萃先秦諸子百家養生之道,從醫學角度探討養生與長壽,創造了不少養生理論和方法,以下是其主要觀點:   天人合一,人體要順應自然規律,才能維持正常生命活動。 「 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苟疾不起,是謂得道。 」 根據四時不同,採用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取得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 意志者,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 發揮人的意志作用結合季節特點,調養精神意志。 「 春三月,此謂發陳,以使志生 」 ; 「 夏三月,此謂蕃秀,使志無怒 」 ; 「 秋三月,此謂容平,使志安寧 」 ; 「 冬三月,此謂閉藏,使志若伏若匿 」 。概言之,人的精神意志,春應舒暢,夏當充實,秋要安定,冬宜伏藏,從而保持 「 身無奇痛,萬物不失,生氣不竭,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 。   「 能動能靜,解以長生。」 主張形神兼養。按四時不同,養形調神。春天 「 夜卧早起,廣步於庭 」 ;夏天「 夜卧早起,無厭於日 」;秋天 「 早卧早起,與雞俱興 」 ;冬天 「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 。   「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擾溫飽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 」 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預防思想。 「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外避六淫之邪,內免精神刺激,情志變動,達到未病先防。」 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澀已除,故神去之,而疾不愈也。 」 精氣的盛衰決定人體的生長衰老過程,又是機體抗病的源泉。因此,養生必慎房事,積精全神。   民以食為天。提倡 「 飲食有節 」 ,維 護後天脾胃之源。如 「 飲食自倍,脾胃乃 傷 」 ,傷則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時諄 諄告誡人們,謹慎地調和五味,切忌偏嗜。 「 毒藥玫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 三名醫施今墨抗病防衰養生理論   名醫施金墨多年的實踐證明,西醫在抗病防衰養生方法上不如中醫多樣有效,並對抗病防衰老提出了自然獨到的見解。他向國家獻出了自己多年精研的防病抗衰十大驗方,其中部分驗方被製成成藥,如 「 高血壓速降丸 」 、 「 神經衰弱丸 」 、 「 感冒丹 」 、 」 氣管炎丸 」 、 「 健延齡膠囊 」 ,在每年的廣交會上為國家換匯上百萬美元。施老的抗病防衰幾大理論觀點: 通調排補治疾病   三 心腦腎同修防衰老   通調排補治疾病是指:通要平一一通經絡;調要全一一調臟腑;排要暢一一排毒素補要穩一補營養。   心腦腎同修防衰老是指:養氣血、調臟腑、填精髓、固本元。中老年疾病的根本病因是氣虛、陰損和血淤病因之一:源於氣虛老年人元氣不足,臟腑功能衰退,衛氣虛弱,衛外功能低下,一旦外邪侵襲,常易引起疾病。表現為少氣懶言、神倦無力、自汗、頭暈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蒼白、腰酸耳嗚、尿頻或失禁、易感冒等五臟氣虛的癥狀。   不難看出,衰老開始於氣衰。   病因之二:起於陰損   腎陰為元陰、真陰之所在,老年人精、血、津液的衰耗主要表現在腎陰虛方面,出現陰虛不能濡養腦髓、全身各臟腑組織及陰虛生內熱的病症。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耳聾、腰膝酸軟、口唇皮膚乾燥、手足心熱、失眠、遺精或潮熱盜汗及內臟陰液不足等方面。   由此而論,衰老與腎陰虧損有著密切關係。   病囡之三:起於血淤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功能衰退,既不能抵禦外邪,又不能保持血脈流暢而導致體內病理產物的不斷堆積,引起疾病的發生。氣血不足和氣滯血淤與衰老和老年病的發生有著內在聯繫。   抗衰從防病入手   人體系統所發生的衰老與疾病,是其 「 自己運動 」 發生了問題。機體的老化改變,表現為臟器的功能降低,導致自組織能力的缺陷或失調,這是衰老與疾病發生之源。抗衰防病必須由此入手,才是具有本質意義的途徑。   認清衰老的實質才能有的放矢地採取正確的防治措施。疾病是人體衰老的重要原因。   進入老年期後,這種自組織能力減弱,導致對各種疾病的易感性增強。各種疾病的發生髮展又進一步破壞了人體的自組織能力,加速了衰老。老年人的衰老表現包括臟腑機能萎瘁 ( 心、腦、腎尤為明顯 ) 、外表體竅表現出衰老退化徵象、臟腑組織、四肢百骸功能衰退。   四 葯食兼優的抗衰佳品   現代研究表明,許多補益類的中藥,包括人蔘、黃芪、靈芝、黃精等,以及食餌、酒、茶、針灸等方法,都具有明確的延緩衰老的作用。許多活血化淤的中藥,不僅能改善衰老癥狀,也能明顯改善老年人的嗜血栓狀態。   醫研究衰老的歷史源遠流長,大量的實驗證明,中藥延緩衰老的作用是通過多層次、多系統增強了人體的自組織能力,達到抗衰防病的作用。經歷代醫家研究認為,下面各葯具有延年的作用:具有免疫激發和免疫促進作用,具有抗輻射、抗腫瘤的作用,具有顯著的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作用。用來治療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肺結核、淋巴結核、白細胞減少、腹瀉、便秘、失眠遺精、慢性胃炎、病毒性皮膚病等症。   能工巧匠管、擴張血管、促進血流。對腎臟起作用:   有利尿、治療感冒、活血和解毒等功效。降血壓,治療糖尿病、白髮、過敏症有一定療效。可延緩衰老。有潤五臟、強筋骨、益氣力等作用。可用於強壯身體,益壽延年,滋補肝腎,潤養脾肺,治療肺陰虛的乾咳、皮膚乾燥及胃腸陰虛所致的便秘,產後陰血不足所致的乳少。   補肺陰、清火、養胃生津。用於肺虛咳血、潮熱、肺 胃津虧、煩渴、氣虛。涼血止血、止咳。用於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燒燙傷、肺熱咳嗽、乾咳或痰稠難出。補氣固表、托毒排膿、利尿生肌。用於氣虛乏力、久瀉脫肛、自汗、水腫、子宮脫垂、慢性 " 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瘡口久不癒合,在癌症治療中有特殊療效。用於脾胃虛弱、食少倦怠、便溏久瀉、小兒疳積等症。既補氣又養陰,為平補脾胃常用之品,用於肺虛喘咳、虛勞痰嗽,用於腎氣不足、遺精、尿頻等。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能抑制胃潰瘍的發生,保護肝臟,防止肝細胞壞死,以及利水、降低血糖、鎮靜及抑菌等作用。有強烈的抗腫瘤作用,是一味較好的扶正抗癌藥。   有助於治療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可改善心機代謝,保護心肌缺血時心泵功能,改善血流等功能;有抗菌抗癌作用;並能使胰島細胞恢復,使血糖降低;對防治老年病,增進老年人健康具有多方面功效。補氣養血,助陽益精。適用於氣血虧虛或肝腎虧虛。治骨蒸勞熱,盜汗,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健忘,陽痿,早泄等。還可用於年老、久病、先天不足等症。鎮心定驚,適用於驚悸怔忡、癲癇驚風;清肝除翳明目,用治目赤腫痛、翳膜遮睛等眼科疾病。收斂生肌,適用於咽喉糜爛、口舌生瘡、潰瘍久不收口。宜外用。


推薦閱讀:

【民間偏方】內科 / 循環類疾病中醫方案50篇(上)
13.中醫中藥網-13.皮膚病偏方秘方
(3)?C鋼琴老師中醫講課69
《中醫按摩手法》
s k的文件夾【中醫保健】

TAG:中醫 | 養生 | 觀點 | 中醫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