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乘起信論》 凈石法師 講解(4)

《大乘起信論》 凈石法師 講解(4)

文 | 凈石法師

【正釋】

歸命盡十方 最勝業遍知 色無礙自在 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體相 法性真如海 無量功德藏 如實修行等

為欲令眾生 除疑舍邪執 起大乘正信 佛種不斷故

這是偈頌,即佛經中的唱頌詞,通常以四句為一偈頌。這裡一共有三頌。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經典,這十二部是指佛陀所說的法,依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的十二種類別,也就是十二種體裁,分別是: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自說、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重頌就是偈頌。佛經中那些平鋪直敘的文字,長短不一的句子都是長行。長行講的是佛法義理,說經義之後,再作偈頌,申說前義,所以說,偈頌也稱重頌。長行所講的佛法義理被總結歸納成朗朗上口的文體,使我們能有更加深刻的領會,這是偈頌的好處。佛經最重要的敘述方式就是長行與偈頌。偈頌,就像詩歌一樣,每句字數相等,所以也稱為釋家雋永的詩作。

馬鳴菩薩述作《起信論》時,先歸敬三寶,這樣既表示對佛法僧三寶的恭敬虔誠之意,又說明自己所造的論著,是由於三寶的恩德而得來的,是佛法。歸敬三寶,也含有祈請三寶加被與證明之意。「歸命盡十方」一句,是總說歸敬。「最勝業遍知 色無礙自在 救世大悲者」這三句,歸敬佛寶;「及彼身體相 法性真如海 無量功德藏」這三句,歸敬法寶;「如實修行等」這一句,歸敬僧寶。最後這一偈頌「為欲令眾生 除疑舍邪執 起大乘正信 佛種不斷故」說明造論的理由,是為了眾生能除去「疑惑」,舍掉「邪執」;能生起大乘正信;成就了大乘正信後,才能真正發出菩提心,使佛種不斷。

所謂歸命,就是歸依、皈依,也是「南無」。歸依佛、法、僧,即將此生命全部奉獻給三寶,這是至誠的衷情,也是絕對的信仰;然後依著三寶的啟導去修行。關於歸命,佛教中的文獻也有提出另外的解釋,說歸是還歸的意思,命是眾生的六根。這是說眾生的六根還歸於一心。我們這些眾生,因為無明的作用,突然一念不覺,進入了迷界,成為凡夫;如果隨順一心,就能還歸悟界,成為佛陀。這一心當然不外乎三寶,還歸一心,是表明對三寶崇敬的至誠。凈土宗第九祖蕅益大師在《裂網疏》中對此義也做了註解,所謂「歸命盡十方」,十方是指十方三世,它既橫遍十方,又豎窮三世,虛空法界中所有空間、所有時間的佛法僧寶都是我們皈依的對象,總之是要歸命無邊無限的三寶。歸命三寶,更確切地說,不僅僅是形象上的歸敬,更是對佛法僧真實功德的歸依。

先說歸命佛寶。「最勝業遍知 色無礙自在 救世大悲者」,這是贊說佛寶圓滿的功德。我們都知道佛有三身,即法身、報身、應身。這三句講的是佛的報身和應身。至於法身,在其次的法寶中,講的是法身。所謂「最勝業」,「最勝」,表明佛的智慧、功德是最殊勝、最圓滿的。「業」,不是業力,而是功用、動作、作用。這是表明佛心的作用與色相的動作,都是最殊勝的,所以說是「最勝業」。「遍知」,贊說佛的意業圓滿。佛具有一切種智、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能徹底了知世出世間的一切法,所以稱佛為遍知。這個「遍知」,用更加理論化的佛學辭彙來說明,佛有真智與俗智這兩種智慧。真智,也稱為如理智、根本智,有了真智,我們就能遍知心真如門恆河沙數的功德。俗智,也稱為如量智,即明白俗諦的智慧,是有漏雜染的智慧,有了俗智,我們就能遍知心生滅門緣起的差別。真俗二智,也稱為如理智和如量智,無分別智和有分別智,根本智和後得智。真智講的是理法,俗智講的是事法。二智圓滿,才能遍知。如來二智,皆已圓滿,所以能遍知一切。所謂「色無礙自在」,贊說佛的身業。無礙,即沒有障礙。自在,即自由自在。佛的色身,自由自在,它能大能小,能變成螞蟻一般大,也能裝滿整個虛空法界。佛的色身能隨眾生心而隨類顯現,你喜歡什麼樣子,佛就顯現出什麼樣子的色身,真是隨心自在。佛的色身六根互用,可以用眼睛聽聲音,可以用耳朵看東西,可以用鼻子說話,可以用嘴巴聞氣味,真是無所不可。所以說佛是「色無礙自在」。大乘佛經中有一句話,叫做「佛解脫有色」。很多人誤解了這句話,認為佛已經解脫了,不會以有形的物質色身形態存在,而是以無形的精神形式存在。這種說法是邪知邪見。「佛解脫有色」,有色,即有色相,是色相的業用。佛的身心已經徹底地解脫了,其法、報、化三身已經得到圓滿成就,佛的化身,即色相能隨眾生所應見而隨意變化,自在無礙。所謂「救世大悲者」,贊說佛的口業,佛已經通達無量法門,具有無礙的辯才和無盡的大悲。佛是大悲者,小乘眾也有悲心,但不是大悲,唯佛才具有大悲心。所謂悲,有三種:眾生緣悲、法緣悲、無緣悲。這裡的大悲是指無緣悲,即無相的悲心,沒有所緣的眾生相,而生起悲心,所有的悲心中,無緣悲的境界最高。無緣的悲心是真正的慈悲,我們都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就是無緣大慈,悲就是同體大悲。佛度化眾生,沒有一點分別心,只要是生命,都是平等的,都需要救度。而且對於眾生,佛會感同身受,眾生的痛苦與快樂,佛都能感受到。佛從事利世救人的事業,主要是靠講經說法,隨機教化眾生,所以說「救世大悲者」,是佛的口業。

次說歸命法寶。「及彼身體相 法性真如海 無量功德藏」。現在我來說說法寶,「及彼身體相」,「彼」,指剛才所說的佛寶,即佛的報身和化身,是用大(三大:體、相、用)。彼「身體相」,是指佛身。《維摩詰經》說:「佛身者,即法身也。」佛的真身,就是法身。法身是依佛法而成身。法身表現為體大、相大(三大:體、相、用)。「法性真如海」,是佛身的本體(自體),也是宇宙人生的本體。法性真如,法性又稱為真如,義理相同,名字不一樣。關於異名的問題,例如《涅盤經》中說「佛性有種種名,於一佛性,亦名法性、涅盤,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嚴三昧、師子吼三味」。例如大般若經卷共舉出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與不思議界等十二名。例如法華玄義卷八下舉出實相、妙有、真善妙色、實際、畢竟空、如如、涅槃、虛空、佛性、如來藏、中實理心、非有非無中道、第一義諦與微妙寂滅等十四名。這些名詞概念,義一而名異。它們都是代表一切法的本體,只是名字各不相同。這好比一個男人,稱呼自己的妻子為老婆、太太、夫人、娘子、婆娘、媳婦、老太婆、孩子他娘等等,只是稱呼不一樣,意思都一樣。

真如是絕對不變的永恆真理,是宇宙的真實本質。真就是真常,即真實常在;如就是如常,即恆久不變的存在。法性真如,真如法性,是一切法的體性。「法性真如海」,法性真如,即這個佛身,如大海一樣深廣,其實,它何止像一個大海那麼廣大深邃,它遍滿了整個宇宙,乃至我們身上的每一個毛孔都存在著法身,這是佛身的體大。莊周《莊子·天下》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重重無盡。法身遍一切處,它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是法身的體大。這體大,即宇宙人生的本體。法身真如是一切法的本體,小乘聲聞法、大乘菩薩法、如來不共法,一切無量功德寶藏,都是依法性真如而有。法性真如海中,含攝無量無邊功德,所以也是無量功德藏;藏,即聚集功德資糧的寶庫。「無量功德藏」,表明相大(三大:體、相、用)。佛的德相,也是廣大無邊的存在。依佛的法身本體,才能顯示最圓滿最深廣的法性和德相。換句話說,依靠佛身法體,能顯現出相大,在空間中具足無邊的功德,在時間上具足無限的功德。

再說歸命僧寶。「如實修行等」,即僧寶。雖說是僧寶,但也通於在家居士。如實修行者,修行人要依教奉行,如實修行,才能成就無漏智慧,證得法身。如實修行者,是地上菩薩(即登地菩薩),他們是真正修道的菩薩。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可以總結成二類:一,勝解行地的菩薩,這些修行菩薩還沒有證悟法性真如。他們的修行境界還處於修道之前的階段,還沒有開始真正的修道。唯識派諸論有說,勝解行地指見道入初地以前的十信乃至十迴向。勝解行地菩薩,通過對佛法持之以恆的反覆修持,對佛法有了勝解,即能深刻的理解佛法,有了堅固的信心,意志上達到了堅定不拔的狀態。二,如實行的菩薩,即已經登地的菩薩,是真正修道的菩薩,在修道位上一直修到究竟位(佛的位置)。真實的僧寶,是如實修行者,是實證法性者,是地上菩薩。勝解行地的菩薩,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僧寶,但是用世俗的假名來說,也稱為僧寶。關於勝解行地等義理,《瑜伽師地論》等唯識學論典有非常詳盡的論述。

「為欲令眾生 除疑舍邪執 起大乘正信 佛種不斷故」這是最後一個偈頌。它說明了造《起信論》的理由。造論的理由,是要我們這些迷界的凡夫,除去疑惑邪執,起大乘佛法正信,若能真正生起佛法正信,便能自然而然的發出菩提心,自然而然的行菩薩道,於是佛種不斷,佛種永遠不會斷......

這裡雖然講了造本論的理由,但是下面因緣分中會講到造論的具體理由。《起信論》的因緣分就是講造論的因緣(為什麼要造論?)

下回見......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推薦閱讀:

大智度論集注(476)——大乘九想觀
大乘無量壽經  (第四十五集) ---佛緣
八大人覺經略說.172(發大乘心,普濟一切)
大乘十法會
增一阿含經菁華摘選 《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

TAG:法師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