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紙幣漫談:歷史上的第一張紙幣什麼樣子*

《IMI財經觀察》每周末帶您聆聽名家解讀中外金融的發展興替和制度演變,在史海鉤沉之中領略大金融的魅力! 經《金融博覽》雜誌和原作者的獨家授權,「周末讀史」欄目將從本期開始陸續刊登貨幣史學家姚朔民撰寫的「貨幣文化漫談」,展現方圓乾坤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貨幣文化。

姚朔民,1947年出生,貨幣史學家,錢幣學家,中國錢幣學會常務理事。曾任中國錢幣學會副秘書長、中國錢幣博物館副館長,《中國錢幣》主編。

本文為中國紙幣漫談系列之二:第一張紙幣。

中國紙幣漫談:歷史上的第一張紙幣什麼樣子 什麼原因 出現在哪裡

公 元10世紀的前半期,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五代十國,那是唐末以後歷史上又一個分裂時期。從公元907年到960年短短53年,中原地區先後經歷了梁、唐、 晉、漢、周五個小朝代。中原這些小朝廷的周邊,又先後存在著吳越、閩、前蜀、後蜀、南漢、南平、南唐、北漢等小政權。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 橋兵變,控制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建立了宋朝。隨後宋開始了重新統一中國的戰爭。

統 一戰爭首先向西進攻,只用了兩年不到,就俘獲了後蜀皇帝孟昶。這是一個十分高明的戰略:因為中原地區北有遼、北漢政權,東有南唐、吳越政權,南有閩、南漢 政權。先佔領四川,軍事上順江衝擊居高臨下,後背無憂;經濟上還可以充分利用蜀中資財,支持長期的統一戰爭。戰爭進行了十幾年,蜀地財富起了重要作用。

據有人記述,統一戰爭期間,蜀地財富集中裝船,從三峽順江而下,連續運載了十幾年。蜀郡自秦代開發,漢代已經成為富庶之地,富商大賈層出不窮。除了糧食充 足,綾羅綢緞、蜀錦刺繡、井鹽、茶、造紙、藥材等都早有名聲,加上與土蕃(藏區)的茶馬交易,所以早在東漢末年,諸葛亮就把蜀地作為戰略基地,稱其為「沃 野千里,天府之土」。這裡也是蜀郡和其他地區的貨物集散、鉅賈輻輳之地,貨幣流通量極大。後蜀時期,蜀地的錢幣供應已經感到不足,只得用價格低廉的鐵鑄造了一部分錢幣,在蜀國邊遠地區輔助流通,銅錢則用以保證以成都為中心的經濟發達地區的商品流通。宋朝攻下蜀郡以後,把銅錢搜羅一空,又禁止外地銅錢入境, 蜀地的商業乃至日常生活都成了問題。不得已,只好繼續擴大鐵錢鑄造,以應付市場流通的需求,蜀地成了一個獨特的鐵錢流通區。

鐵錢的麻煩就大了。中國古代一向以青銅為錢幣的標準材質,而鐵的價值遠遠低於青銅。宋兵入蜀以前,銅錢與鐵錢的比價大致在4∶10,宋兵入蜀後,漲到 1∶10,黑市實際到達1∶14。唐宋的標準銅錢應該重1錢,1貫是1000枚,重6斤半左右。同價值的鐵錢就要10貫,重60多斤。依當時的物價,一匹 羅值2萬鐵錢,也就是20貫,用鐵錢就重達130斤。這種價值的錢幣用於市面交易,非常不便。而且對於下鄉收購、長途販運的商人,光是背錢就背不起。錢幣 的體積、重量大大高於商品,商人必須考慮錢幣運輸工具、為搬運錢幣僱用的人工、鄉間山野途中為安全必須付出的護衛成本。這對正常商業交易簡直就是災難。於 是,人們想出了用替代品的辦法。

什麼年代 何人發明

先是有個別成都的商戶,他們接受一些老客戶的存款,也就是把一批錢幣存放在商戶的店鋪中,由店鋪出具一張單據,客商可以憑單據隨時支取錢幣。這樣客商在一定 範圍內就不必再為鐵錢的沉重煩惱了。當然,這些店鋪也都是在成都享有聲譽的商家,有的甚至已經在成都周圍州縣開設了自己的商鋪。所以那些客戶如果在成都地 區做生意,就用店鋪出據的單據支付,人們也願意接受。逐漸地,店鋪單據竟然在成都市面流通使用了。

當時成都的富商領袖叫王昌懿,官府但凡要出人派物的時候,都會叫他來召集富戶辦理。大約公元1008年前後,距離今天正好1000年,王昌懿乘為官家辦事之 機,召集了16家富戶,商議共同發行一種固定樣式的票券:16家都用一樣的紙,一樣的圖案,不同的只是各家可以寫明自己的鋪號,可以用自家鋪號的暗記。只 要客戶把鐵錢交到柜上,就用這種票子寫明錢數發給客戶。這種票子在16戶商家業務所及的地區內可以通兌,但每貫鐵錢要收30文手續費。16家商戶也可以憑 交來的票子上各自的印記來相互結算,有如近代上海錢莊的匯劃。因為要交錢給票子,交票子給錢,票子就起名叫「交子」。交子一發行,就極受商家歡迎。古代有 「行商坐賈」之說,有坐賈坐鎮,那些行商有此便利的工具,就再不用為笨重的鐵錢操心,交子發行也就越來越多,動輒成千上萬貫。

隨 著交子發行越來越多,那些坐賈也很快發現了一個秘密:客戶交來多少鐵錢,就寫出多少交子,用今天的話說,自己不用儲備準備金,實際就有了十足準備金。可是 並不是所有的行商都要在同一天來兌現,所以儘管日常鐵錢有進有出,店鋪里卻永遠堆積著相當數量的鐵錢。也就是說,坐賈們手裡憑空多出一批錢幣。若不利用, 豈不可惜?於是每到夏秋收購蠶絲糧食的季節,資金緊張之時,他們也會自行印發一些交子。雖然這些自行印發的交子是沒有準備金的,但有店裡的儲備作後盾,竟 也安然無事,有如自家開了一個造幣廠。

「造幣廠」越開膽子越大,後來這些鋪戶們竟然動 用錢幣儲備買房置地,以至掏空了儲備,不能兌現。有時候鬧到客戶們聚眾上門,商鋪又閉門不敢出來,客戶們於是呼嘯到官府。即使官府出面強制,客戶也往往最 多得到七八成賠償了事。弄得官府也十分頭大,乾脆把王昌懿等幾個為頭的叫來,下令不許再印交子,所有印版銷毀,甚至外縣的「連鎖」鋪戶也關掉,今後不許再 有交子的事情。

當然,政府下一道行政命令是容易的,但是經濟規律就是經濟規律。政府命 令一下,交子遁形,但市面可也就立竿見影地蕭條了。政府中也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交子弊病太多,難於管理,應該禁止。另一種意見認為,單純禁止不是辦 法,蜀民習慣用交子已經多年,取消交子會妨礙民間貿易。既然民間管理有弊病,不如收歸官辦,由政府管理。皇帝最後裁決,既然於民有利,那就官辦吧。公元 1023年,「益州交子務」正式成立。益州就是成都。第二年,1024年,世界上第一張由官方正式發行的紙幣新鮮出爐了。

如何運作

前面我們實際上看到了兩種紙幣:私交子和官交子。這兩種紙幣看起來僅僅是管理者的身份不同,一種是私人,一種是政府,實際上它們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事物。

私交子看上去不過是「民營」而已,但它最重要的特徵是必須繳納鐵錢才能獲得交子,憑交子可以隨時兌現鐵錢。用近代經濟學眼光看,它就是一種兌換券,類似於銀行券, 當然那時銀行還沒有出現。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明確提出,作為紙幣的紙片,是「執行鑄幣職能的價值符號」,也就是說,私交子是應該流通的鐵錢的一 個符號,它本身還不是一種獨立的貨幣。於是矛盾產生了:鐵錢是官方發行的,由官方實行管理;而交子是民間創造的,它卻代表著官方鑄造的鐵錢,官方卻對其失 控,這才會出現擠兌問題。

官交子就不同了。官方剛剛開始發行交子的時候,信心滿滿。他們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避免私辦時候發生的問題:

一是成立了一個專管機構,叫做交子務。任命專職官員來管理交子。

二是交子的形制大體仿照私交子的樣式,以取得民間信任,但要加蓋交子務和政府機關的官方大印,以昭信用。同時留有存根,兌現時要核對存根,以防止偽造。

三 是固定交子面額。私交子是沒有固定面額的,客戶交多少鐵錢,票面就寫多少。加上各家分別發放,無法數量化管理。官交子把交子面額固定為1貫到10貫十個等 級。十幾年以後,簡化為5貫和10貫兩個等級,再後來,又簡化為1貫和500文(相當半貫)兩個等級。這一方面是便於管理,反映出經驗的增加;另一方面面 額的變小也說明交子從商人用於經商到日益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了。

四是控制交子的發行。 這是諸項措施中最重要的一項。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設定界分。所謂界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有效期。官交子按期發行,每期三年有效,稱為「界」,到期後必 須兌現。如果持有者還希望繼續使用,可以以舊換新,當然,需交一些成本費。第二是限制發行額。開始的時候一次發行125萬餘貫。相對當時蜀地的商品流通量 來說,這個發行額不大,顯然,政府還帶著戰戰兢兢的謹慎態度。設定界分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能夠比較有把握地控制發行量。

在 諸項措施中,最為重要的是控制發行量。依照官員們起初的設想,只要控制住發行,保持相當的準備,就可以保證紙幣的穩定。所以由政府撥發鐵錢36萬貫作為準 備,發行是準備的3~4倍。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數字,直到近代銀行成立,流通票券與兌現之比也大致在3∶1~4∶1。說明早在交子的早期階段,有關的官 員已經從實踐中初步掌握了紙幣流通的規律。

這一系列措施都是國家為了保證交子正常通用 而採取的強制方式。儘管如此,交子仍然逃脫不了經濟規律的約束。相隔800多年遠在兩萬多里外的歐洲的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說:「因為紙票有強制 通用的效力,所以誰也不能阻止國家把大量紙票硬塞到流通中去」,而「紙幣一經為流通所掌握,就受流通的內在規律支配」。官交子的表現完全印證了這個論斷。

當時宋朝的西北面臨西夏的崛起,邊境用兵,西北軍隊突然大增,軍需自然也突然大增。依照當時的財力和交通條件,政府很難保證西北部隊的後勤供應。依照對遼戰 爭的慣例,政府借用商人的力量,鼓勵商人向西北運送糧草,用格外從優的價格償付。可是西北地區貧瘠,當地錢幣也不足,於是政府動了紙幣的腦筋。到西北經商 的商人大多從蜀地來,政府向益州(成都)交子務「借」交子支付商人的糧草,讓商人持交子回成都去兌現,益州卻並沒有撥發錢幣,發出的是空頭紙幣。這種紙幣 在川地固然可以流通,可是實際上是一種超額發行。問題是政府嘗到一次甜頭,就不斷用增發來解決財政困難。增發的紙幣都聚集到蜀地,卻無法兌現。政府就想盡 各種辦法。先是用下一界紙幣代替錢幣兌換,後來又允許兩界紙幣同時流通,再後來提前印造後界紙幣,最後終於守不住每界的額度,不斷增發。

除了四川地區的交子(交子還曾經改稱錢引),宋朝在內地銅錢地區還發行過會子和關子,其中會子從一開始發行就是代替銅錢的不兌現紙幣。這些紙幣無一例外都是政府強制發行的,紙幣膨脹的陰影一直伴隨到宋朝的亡覆。

什麼樣子

談了半天第一張紙幣,最早的紙幣是個什麼樣子呢?很遺憾,最早的紙幣至今沒有發現實物。更重要的是,紙幣在北宋並不是正式貨幣,即便是在四川,標準貨幣是鐵 錢,交子只是鐵錢的兌換券。所以人們最多把它用於臨時流通,而絕不會把它作為財富貯藏。好在宋朝有人記錄下了早期紙幣的發生過程,對它作了一點描述。李攸 的《宋朝事實》這樣記錄16戶時期的紙幣:各家「用同一色紙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鋪戶押字,各自隱密題號,朱墨間錯,以為私記」。於是我們知道,紙幣票 面有人物,有房屋樹木之類的圖案,有各家鋪戶的隱密記號,這些圖案有的用黑色印刷,有的用紅色印記。這樣設計的目的決不僅僅為了好看,也不單純為了結算。 更重要的是為了防偽。

20世紀30年代初,在中國的古董商中出現了一塊銅質印刷用的銅 版。當時古董商要價很高,錢幣收藏家沒人買得下來。直到後來日本的錢幣學書籍發表了這塊銅版,才知道此物已流入日本。可惜的是,70多年過去,這塊銅版已 下落不明。這塊銅版長16厘米,寬9.3厘米,上面圖案分三部分,上部畫了10枚銅錢,下部是一幅畫,畫著一座糧倉,糧倉前面堆著一些麻袋,畫面中間有人 正在搬運麻袋,銅版中間寫有一段文字:「除四川外許於諸路州縣公私從便主管並同見錢七百七十陌流轉行使」。既是「除四川外」,可見這不是一種交子,我們前 面說過,交子是在四川兌換鐵錢的。「見錢」就是現錢。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稍大的錢幣單位是貫,每貫1000枚錢。當人們成貫地花錢的時候,一枚一枚地數 1000枚錢是很麻煩的,所以後來約定俗成,不足千枚也能用。在宋朝,政府幹脆規定,770錢可以當1貫,這叫省陌,「七百七十陌」就是這個意思。這段文 字的意思是,這一張印成的紙可以當現錢1貫流通。顯然,這是一塊宋朝印刷紙幣的銅版。雖然不是交子的印版,但也多少反映了早期紙幣的形象。特別是下半部分 的圖畫,那不就是「屋木人物」嗎。


推薦閱讀:

中國的四大名著人物分析《紅樓夢》58
鄭永年:我對中國所謂的智庫很悲觀
Quora 翻譯:非洲人如何看待中國
中國人都應該會點紫微斗數
中國后妃傳的簡介?

TAG:中國 | 歷史 | 紙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