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絨服這種抗寒神器是怎麼發明的?丨壹讀百科
圖片來自網路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今天,大冷風繼續肆虐全國大部地區,不降溫10℃,你都不好意思在朋友圈抱怨冷。
總之,你不得不找出羽絨服了。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前人發明羽絨服,後人不挨凍。身為好奇心與求知慾旺盛的壹讀君,不由得想到一個問題:很久以前的那個時候,誰開了腦洞,發明出羽絨服這種禦寒神器呢?
值班壹讀君丨張小羈
唐代個別先富起來的,就蓋上鵝絨被子了
羽絨製品在中國很早便萌生。周代已用鳥獸的毛羽製成羽衣,也稱毳衣。漢代有用氂牛毛做衣服絮料。到了唐代,也有取鵝的毛絨做衣被絮料的。
公元889年,唐人劉恂任職廣州,記述當地風物,撰寫《嶺表錄異》,其中記載說:「南邊之酋豪,多選鵝之細毛,夾以布帛,絮而為被,復縱橫納之,其溫柔不下於挾纊也。俗雲,鵝毛柔暖而性寒,偏宜覆嬰兒,辟驚癇也。」在當時人看來,鵝絨被子不光保暖,還有防止小兒發癲癇的奇效。
乾隆年間刊刻的《嶺表錄異》
在世界各地,人們都認識到羽絨是很好的隔熱材料。17世紀俄羅斯的一份文件顯示,賣給荷蘭商人的商品的當中也有絨羽。
早在1890年,北歐的挪威人就很重視當地出產的一種羽絨。它來自冰島雁鴨。這種鳥在築巢的時候,會在巢里鋪一層自己身上的絨毛,給蛋和幼鳥保暖。北歐人會在鴨巢中採集這些絨毛,製作羽絨製品,在上流社會中大受歡迎,當然價格相當昂貴。在19世紀末,挪威人就注意保護這些鳥和它們的巢,以免竭澤而漁了。
收集羽絨的方法又萌又心酸
羽絨製品的工業化生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開始,有了機器用風力把羽絨從動物羽毛中提取出來的辦法。而在此之前,鴨、鵝絨被內填充的羽絨皆是人力手工揀選的,價格非常高昂,僅供達官、貴族們享受;另一種即是羽毛被,產品內填充的是被機器軋斷的毛、絨混合物,且縫製、填充方法很簡單,後來大多數作為軍用被使用。
至於前面說的那種冰島雁鴨,它們的絨還是要靠手工收集。
在成鳥和幼鳥飛走,放棄巢穴之後,漁民和農夫才能去海邊搜集廢棄巢穴里的絨毛,一個巢里大概能找到十幾克。所以這種鴨絨的價格高得離譜,一條羽絨被要兩萬歐元,別嫌貴,還不打折。長這麼金貴絨毛的鳥,就是這個萌貨:
早期羽絨服聞起來跟全聚德差不多
羽絨製品在歷史上源遠流長,我們沒法知道誰第一個發明了它。但是在羽絨服上確實有一個拿了專利的人——埃迪·鮑爾(Eddie Bauer)。
這位鮑老師的叔父以前在俄羅斯打過仗,在俄羅斯多冷的隆冬,他用鵝絨塞滿外套來保暖。鮑爾就覺得羽絨服這種禦寒神器有搞頭。
剛剛說了,作為一種保暖材料,羽絨有一點好,就是又輕又暖,但是縫進衣服被子里,容易沉積,掉到下面去。埃迪·鮑爾同志就替它們著急,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鮑爾用絎縫技法製成了現代樣式的羽絨服。所謂絎縫,是一種在此之前被廣泛運用在棉被製作上的一種技法。它被鮑爾運用在尼龍面料上,把衣服縫成一個個「隔箱」,然後往裡填充羽絨,解決了羽絨會漸漸沉積到衣服下部和分布不均的問題。
這個辦法在1940年拿到專利。壹讀君表示不服氣,前面我們大唐人劉恂已經記錄了南方製作羽絨被「縱橫納之」的方法,跟鮑爾的絎縫差不多嘛。
不過因為工藝不完善的問題,早期的羽絨服穿起來有一股鴨味,跟全聚德差不多。並且一脫羽絨服,自帶天女散花絨毛滿身飛的效果,直到70年代塗層織物的產生,讓織物纖維緊緊黏合在一起,解決了露絨的問題。
到上世紀80年代,羽絨服才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當時也是因為面料檔次和加工水平都不高,含絨率低,填充量大,外觀臃腫,被稱為「麵包服」。下面這張圖的男士穿的就是一件當時的羽絨服。這種羽絨服一看就是進口貨,在1980年就能穿這種服裝,家裡怎麼著也得有點海外關係。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請在頁面底部給壹讀君點個贊;如果你想打賞下勤勞聰明的壹讀君,戳一下最下面的廣告吧,不花錢。
轉載請聯繫我們並取得授權。
點擊底部菜單欄的「壹讀拍呀」即可進入「不花錢,拍寶貝」的「拍呀」。
推薦閱讀:
※指甲上有白點是怎麼回事 手指蓋上的疾病(2)
※怎麼練腳(一)
※故事 ︳狗是怎麼理解離別的?
※手錶遊絲碰斷停走,該怎麼辦?
※冠心病二級預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