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欠缺的:語言交流技巧
06-17
有的人比你掙的錢多出幾百倍,難道他們也會比你聰明幾百倍嗎?不會,他們只是努力和付出,比你多了些專心,目標比你清晰一點,任何沒有航標的船,你遇到風都是逆風,個人沒有站位,你怎麼走都是跑偏了,好的思想要懂得吸收,那是營養的補充劑,不好的觀念要懂得分析,是不是病毒成分,當今網路不是黑客多麼厲害,是紅客的防禦系統出了問題,人腦也是一樣,內存大了就要殺毒,不以自我為中心,是思想在作怪罷了。一定有人不喜歡這個題目,覺得自己常被人誇口才好。口才好和交流技巧好與差是兩回是。上到中國領導人,口才缺少魅力,用詞千篇一律,象「再創輝煌」,「與時俱進」,耳朵快聽爛了,反胃。交流技巧上更差勁。首長聽慣了國內記者和風細雨的提問,面對海外記者的攻勢,經常答非所問,或反問訓斥。是沒自信,是傲視凌人?我看是缺少基本功的訓練。柯林頓到北大演講,每個學生的舌頭都象長了刀子似的。克帥哥對答如流,不曾動一點肝火。面對全美民眾尚能鎮定自若地說謊,幾個學生娃娃算什麼。下到黎民百姓,好爭論,鬥嘴皮子,打口水仗,演員,主持人,導演,作家也不例外。近來讀過馮小剛回憶錄,整個侃爺眾生相。馮導是影視圈出名侃神。為了與另一個侃仙王塑比高低,自傳中花了大把時間炫耀兩人如何大練吹捧人的嘴皮功,如何切磋捧人心得,如何把握讓作家官僚王蒙破怒為笑的點穴功力。名人都把嘴斗爛了,何況普通百姓。以下是中國人交流技巧表現差的幾種常見現象。交流技巧差的特徵一:經常使用「但是」有人說話常帶口頭語,如這個,然後。台灣國語里的口頭語是:不會呀,這個樣子。香港人愛說:某呵,木機呀。而不少人喜歡發表高論之前,先說「但是」,即使他說的與對方的意思接近或相同,好象但是成了口頭語。寫文章或演講,使用轉折詞是常事,令內容曲折生動。而交談時過多使用「但是」,是缺乏語言交流技巧的表現。如果你去見工,使用「但是」會讓面試人員反感和不耐煩;在社交場合,「但是」使對方情緒受挫,氣氛變得壓抑呆板;主持人使用太多的「但是」,會令聽眾欲言又止。交流技巧差的特徵二:愛插話有位紐西蘭老師問我:「為什麼人有一張嘴,兩個耳朵?」她看我在想,便答到:「因為上帝讓我們多聽少說。」在別人講話時做一個好聽眾是美德,不僅表現教養和風度,而且不會錯過有用的信息。三人行,必有吾師,就是此理。有人能言善辯,油腔滑調,侃起來便滔滔不絕,很少聽人家講話。在人家講話時常插嘴,不停地在腦里編排自己的話題,無意聽人半句。意識上的單向交流令一些人養成獨斷專行、固執偏激的霸王脾氣。有位老兄是實足的大侃,飯桌上根本沒別人說話的分。他的獨子讀高中,相反,能說半字不吐一字。每回一起吃飯,老兄偶爾會問:「兒子,學習怎麼樣?」兒子象沒聽見一樣。性急的父親接著說:「算了吧,讓我替你說吧。」這位老兄哪裡知道,他的口才發揮得越好,兒子的自閉心理越嚴重。侃侃而談的人會象詩人一樣自我陶醉,置別人的反映於不顧。在國外私人聚會、商業宴會上或酒吧里,人們與熟人生人隨意交談,神情專註。他們談的多是日常瑣事,說得帶勁,聽得仔細。從不用話揶人。人們好象各個精通持續交談的技巧,氣氛輕鬆,無話不說,實際上交談的持續性比談話內容的趣味性和真實性更重要。西方的酒吧文化和PARTY,培養了他們能與不同背景的人很快聊在一起的能力。中國酒吧越開越多,但願人們不只是學人家怎麼賣酒喝酒的。有些場合,插話是戰術需要。如競選時的辯論,政客們慣用插話來打亂和牽制對手的思路。打斷對方發言又不失風度並非易事。如果你不喜歡太多的火藥味,而想心平氣和地交談,插話就成了冒失蹩腳的行為。交流技巧差的特徵三:總說不,不知道記得有本書名叫「中國人學會向西方說不」。而據說,國外遊客在中國旅遊學得最快的中國話卻是:不知道,沒有。20年前是這樣,因為老百姓被告知,外國人都是間諜,問什麼都說不知道。而今,人們依然三字經不離口。問領導人ADS或SARS,回答比提問還快:沒有,不知道。父母對子女的提問,售貨員對顧客,居民對遊客,老師對學生,司機對乘客,公務員對平民,不知道算是好聽的。有誰想過,常說不,沒有,不知道,會令這種語言缺少人情味,人之間變得冷漠無情。不知道的無為應變法,不光表現語言交流技巧的貧乏,也將導致一個民族、一代人的思維懶惰。對有權勢的人說「不」需要膽量,候選人對選民說「不」需要格外謹慎;普通人之間說「不」則容易得多,但你不知道,他也不知道,大家好象都無腦,不求甚解、迴避苟且之風將滋長思維的惰性。交流技巧差的特徵四:無故貶低對方真不清楚有些人的心態,莫名其妙地貶低或挑剔別人,能得到什麼滿足?是取悅於人?還是取悅於己?同事穿新衣,便說:挺有型,但不適合我。朋友買新房,便說:房子很大,如果有游泳池就好了。同學購新車,便說:車子不錯,我鄰居的車好象更高級。男友買禮物,便說:這麼貴的禮物,你有錢怎的?朋友請吃飯,便說:菜上得真快,只是味道不怎麼樣。老公見老婆打扮,便說:滿臉皺紋,誰看呀!有人會說這麼講直來直去,很誠實。但想一想,有多少人喜歡這種誠實?這種誠實的挑剔沒有實際意義。說者無意,聽者不爽。與其說太誠實,不如說講話技巧拙劣。孔子早就明白這個道理:「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大學》第八篇泰伯)心直口快,不講究對人的道理,就變得尖酸刻薄。交流技巧差的特徵五:面無表情,沒反映,沉默不語我們中國人聽人家講話時,反映遲鈍,面無表情。你說:不對,我的反映很快,我能對答如流。時刻準備反擊不是我說的反映,更不是明智的交談技巧。當人家講話時,對每段話都做出反映,如:嗯,是呵,對呀,真的嗎?並不表示你同意他的看法。對方會認為你在仔細聽著。交流技巧差的特徵六:目光斜視,心不在焉很多中國人與人握手或交談,要麼目光他投,要麼東張西望。從國家元首到平民百姓都有這個毛病。與人交談時目光恍忽,是很失禮的。眼神的交流不亞於口語的表達。在中國,官越大,眼睛越斜,看鏡頭比看人的眼睛更容易,可能是怕人家看出心事。學校不糾正,上行下效,染上此症的人還不少哩。另外用偏詞怪詞,說話絕對(如最好,特差),或模稜兩可(如還行,還可以),高聲辯論,都是交流技巧差的表現。善於使用語言交流技巧的民族,會令整體素質形象提高。真可惜,我們中國人的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都忽略教授這些最基本的語言交流技巧。有人說中國人含蓄,表達方式與西方不同。我不認為語言交流技巧有種族和文化之分。語言交流的基本技巧是現代人類交往頻繁的需要,是人類智慧的表現。在古代,一個人的智慧和口才,有時會改變國家的命運。現今出古代式的英雄的機會越來越少,人們更關注個人的成敗。人們平時遇見的人形形色色,不同場合,不同目的,語言的應變能力顯得格外重要。當一個13歲的男孩幹完家務後,寫了帳單要母親付工錢時,她也寫了一個帳單,即從小到大花在兒子身上的錢,長長的數字加起來,最後,母親在下面寫了「等於零」。如果母親當場把兒子臭罵一頓,那整個故事就不會充滿人情味和智慧。可惜的是,現實生活中,人們並沒有充分使用自己的智慧。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想精想怪29——高效交流
※穿越交流和運用它的話筒
※為什麼我不喜歡與別人交流?
※為什麼人很難被說服?
※妹子為何在陌生人面前瑟瑟發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