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與窮人的快樂是一樣的

傳說有一對窮夫婦,除了吃飯、睡覺,整天就是在快樂地唱歌、跳舞。長此以往,隔壁的財主夫婦感到不能忍受,於是送給這家窮人一壇銀幣,條件是從此不在家裡唱歌跳舞,窮人見有了那麼多錢,自然高興得不得了。他們果然不再唱歌跳舞,但卻整天為錢幣無法安全儲放心事重重,吃不香,睡不寧。為了找回與快樂伴隨的幸福生活,他們毅然把那一壇銀幣送還了財主,從此又恢復了往日的快樂。

有錢人是不是最快樂的人呢?長期以來不少人是乎習慣的認為富人的生活肯定是幸福的,因為富人錢多,錢能讓人幸福,過窮人的生活就是沒有富人的生活那麼快樂。

富人和窮人的快樂是不是一樣的呢?

美國年輕的心理學家羅伯特· 畢斯瓦思.迪娜,到世界各地走訪了各階層人士對自己人生的看法,並詢問大家滿不滿意自己的生活。不管畢斯瓦思·迪娜到哪一個國家,無論是從格林蘭到非洲肯亞,還是到美國加州,畢斯瓦思·迪娜發現大部分人(除了無家可歸的露宿者之外)對自己生活的滿意度大致都多過不滿意。他甚至還訪問過印度加爾各答貧民窟的性工作者。這些性工作者都是因為貧困迫於生計,只好出賣自己的肉體,犧牲自己的未來,甚至是冒著染病的風險,以賣淫為生。儘管這些女性對自己生活的滿意度,遠遠比不上加爾各答女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但也顯示了「既不滿意也非不滿意」的答案。可以說在我們一般人看來一定是無法忍受這些女性所過的貧窮生活,但是,即便如此的貧窮,她們也有可以彼此做伴的密友,而且跟自己家人也都保持聯繫。畢斯瓦思·迪娜的結論是:「加爾各答貧民的生活並不令人羨慕,但他們仍然過著有意義的生活。」

窮人也有窮人的快樂,窮人的快樂也並不低於那些有錢的人們。可以說人的幸福體驗不決定於人的銀行賬戶,而是決定於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自我對快樂的認識;二是滿足自我基本生活的需求標準;三是自我對幸福的感覺;四是自我對幸福的體驗。

積極心理學家們認為:一個人是否幸福,首先在於其是否擁有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能否獲得情感上的平衡。如果一個人在特定的時期內,所體驗到的正向(快樂)情緒比負向(痛苦)情緒越多,他就會越感到幸福。也就是說:幸福遵從的是快樂的原則。

掙錢是為什麼?掙錢是一種手段,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溫飽,讓生活過得更開心。但是一個人良好的情緒體驗和精神幸福比有形的金錢更具有價值,當一個人過著有意義的生活時,他是快樂的。

當一個人找到內心的平衡時,因豁達而快樂著;在找出明確的奮鬥方向時,因智慧而快樂著。

快樂來自內心,快樂也來自外在。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人們的快樂是一樣的。只要是有尊嚴的活著,無論是貧富,人們就能在心底坦蕩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推薦閱讀:

美國富人與窮人:誰更樂善好施?
老外不再歡迎中國富人移民
富人的50個理財習慣
理財第一課:提高你的財商
一個富人關於幸福的自白

TAG:窮人 | 富人 | 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