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的道德-薛涌的博文-管理者俱樂部-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網

資本的道德 2009年09月09日 13:40 2人 分享此文

成思危先生對「資本無道德」論的批判,實際上是揭了主流經濟學家的底牌。我們這些擁護市場經濟的人必須要出來解釋:為什麼資本必須有道德?

資本無道德的理論很好理解:經濟的運行要嚴格符合市場規律,而不是跟著道德原則走。遵循市場規律創造出最大的效率和利潤,就是最大的道德。按任志強的說法,房地產商的使命是利潤,為了追求利潤,就要給富人蓋房。窮人的房子讓政府去管。我給富人蓋的房子越多,繳稅就越多,窮人就越得益。對此,張維迎也出來支持。他在此之前還曾表示限定最低工資會傷害經濟的發展。

情緒化地否定這些人的理論,無益於澄清理論上的是非。這些人所依據的,實際上是一種通俗的亞當.斯密的市場經濟理論:一個健全的市場經濟,能夠使一個人在追求個人最大利益的同時貢獻於社會。比如,你給富人蓋房,賺了大錢,就會繳更多的稅,而且還給許多人創造了就業機會。所以,企業不要奢談什麼道德責任,而要首先追求經濟目標。最近剛剛去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也是這方面一個最有力的發言人。這派人錯在哪裡?他們錯在把市場經濟從一個原則發展成一個迷信。要知道,市場經濟的理論,本來具有強烈的反烏托邦的色彩,即不相信有一個涵蓋一切的完美製度,使大家通過服從這個制度的原則而實現自己的最大利益。市場強調的是多元性。而這些迷信市場經濟的人,則把市場經濟構造成了一個烏托邦式的設計。好象世界上真有那麼一套完美無缺的市場法則,你只要跟著走,想辦法賺大錢,就不用操心什麼道德不道德,因為在這個規則之下賺的錢最終都是有益於社會的。

但是,稍微複雜一些的經濟學家就知道,完美的市場從來就沒有存在過,也永遠不可能存在。任何經濟,只能在不甚完美的市場中進行(比如有什麼「信息不對稱」等等)。我們所能作的,是使市場逐漸趨於完美,但永遠不可能達到完美。自信能構造出完美的市場經濟的人,和那些相信社會工程的人已經沒有本質的區別,我不妨將之稱為波爾布特式的市場經濟。一個不完美的市場,自然會產生種種不公平的競爭結果。有的時候,當這種不公平的結果出現時,我們甚至無法通過現有的對市場不完美的知識來對之進行分析,只能根據基本的道德原則對之加以修正。當你把一個不完美的市場描述成完美的,並拒絕根據道德原則對其產生的不公正進行修正時,你就等於給種種社會不公平以合法性。

亞當.斯密對這一點有充分的了解。人們對亞當.斯密最大的誤解,是誤以為他把人都看成是自私自利的動物,所謂市場經濟,就是迎合這種自私自利的本能,創造一種制度,讓人在追求私利時也造福社會。這純粹是一個市場烏托邦。要知道,亞當.斯密是一位經濟學家,更是一位道德學家。他在《國富論》之外另一本重要著作就是《道德情操論》。他主張政府不干預經濟,讓個人在自由放任的經濟中競爭,一個重要的理論前提,就是他相信個人有基本的道德自覺,你給他們自由,他們就會自覺向善,所以用不著政府來管閑事。如果把這個預設改變了,把人都看成是自私自利的動物,沒有道德目標,那麼亞當.斯密說不定就會要求政府以道德的目標干預經濟過程了。

其實,在這種自由放任的經濟中最成功的企業家,從卡耐基到巴菲特和蓋茨,都殊途同歸地認識到這一點。從他們所能認識的市場經濟法則上看,他們當然認為他們的財富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從道德原則上看,他們都不認為自己有獨享這些財富的權利。在他們哪裡,資本有強烈的道德使命。

最低工資,對窮人的醫療救助等等,從已知的市場原則來分析都未必說得通,但也都融入了世界最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中,對維繫這些社會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這充分說明市場原則的有限性。市場經濟的烏托邦主義者們則認為,他們能夠構造一個完美的市場原則,而且這個原則應該是我們社會的主要原則或者唯一的原則,一切都要照這個運行。當市場派走到這一步時,他們對市場的信仰,就變成了對社會工程的信仰。看看二十世紀血淋淋的歷史就知道,當有些狂人覺得自己能夠為社會製造一個完美無缺的體制,並成功地強制社會犧牲一切來服從這個體制時,人類的大悲劇就會開始。

我們需要市場,需要深化市場的改革。但是,我們同時相信,人類的道德原則和價值觀念,是比市場規律更高的正義。這種正義,也是我們用來不斷修正不完美的市場所創造的社會不公平的依據。


推薦閱讀:

管理者版的《七個習慣》
解析《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你是否空有才能卻無法發揮?
拌合站管理難嗎?
管理者到底該忙還是該閑?
不想當「將軍」的設計師不是好設計師

TAG:道德 | 商業 | 管理 | 評論 | 資本 | 商業評論 | 管理者 | 俱樂部 | 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