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搶救上海話?(07.11.14)
除了輸入法本身令人期待,還有一套上海話最常用詞的正確漢字書寫法也勾得人心痒痒的,因為上海人平時也喜歡「自作主張」地用拼音寫上海話發簡訊,以博心有靈犀者會心一笑,但往往太過自成一體,比如上海話里有一個詞表示普通話里「厲害」的意思,寫法就花樣繁多,「節棍」、「截棍」、「結棍」、「皆棍」……頗有撈到籃子就是菜的「百搭」精神。
對於粵語的強勢,只要到過南方,尤其是香港的人一定都頗有體會,耳朵中充斥著「鳥語」也罷了,連雜誌、報紙的文章很多都是用粵語寫的,有些段落讀來簡直難如天書。但恰恰是粵語的這種「書面式生存」賦予了它頑強的生命力,而且還會更多元地發展出新辭彙。
但上海話不似粵語,雖然大家平時都說,但是很少能寫下來,像上文提到的「節棍」還算是望文生義能猜出意思來,更多的情況是,有些詞已經到了能說不能寫的尷尬境地。
比如普通話里的螺絲刀,上海話里也能「硬翻」成螺絲刀,但還有一種更上海的滬語說法,兩個字。有一次我的一個上海朋友在北京修眼鏡,他的普通話說得很好,只是說到螺絲刀的時候,一下子轉換失誤,結果這句話就變成了:請你把「粘酌」(nianzhuo)給我一下!
此話一出,四周寂靜無聲,但兩秒鐘之後,我和他都笑彎了腰,把對面的師傅弄得更暈了。解釋一番後,師傅也大笑,操起傢伙在我們眼前一晃:嗨,這玩意兒叫「起子」不就得了?其實,這兩個字的上海話讀音更相似的拼音應該表示為nizuo,硬寫成漢字,我也只能先信手拈來寫成「尼佐」(看著怎麼像佛教用詞?)
曾經有一段時間,在央視播出的小品里,總是誇張地嘲笑上海人說普通話平翹舌音不分,其實,現在35歲左右的上海人都能說一口「北方貼合度」頗高的普通話,而如今迫在眉睫的問題卻變成了,這群上海人的下一代,很可能會成為說起上海話來反而磕磕絆絆的「上海小囡」,這種煩惱恐怕是生活在京城的北京人不會感受到的(當然,現在一些老北京的話,北京的孩子也未必聽得懂)。
老師上課都用普通話,電視廣播里也都是普通話,所以上海話的學習,只能靠課外了。反正這年頭,越年輕的人就越離不開電腦,聊天寫信,在鍵盤上噼里啪啦地敲出的都是上海話,這就能讓使用上海話的群眾基礎就更穩健,這種方言才有希望越用越活。
雖然在大趨勢上,方言絕不可能再轉回頭取代普通話,但方言作為一種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卻聯繫著我們更多的鄉土情感和美好的記憶,而且方言有很多內藏的意思是普通話一言難盡的,比如「一點兒」,在上海話就有「一眼眼、一滴滴、一絲絲、一咪咪、一屑屑……」是不是感覺更精妙呢?
推薦閱讀:
※雞蛋只會荷包蛋或蒸蛋? 上海吃貨教你一種新口味的吃法, 可以上餐桌當菜咯
※貴州學生在上海實習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求上海三天旅遊攻略!?
※如何看待上海警察絆摔懷抱幼兒的阻礙執行公務的中年婦女及處理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