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1】陪讀怪現狀:不談學習連摟帶抱、一談學習雞飛狗跳(讓陪伴不再互相傷害)
愛就是陪伴,這是蛋總在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到的觀點。一個願意花時間陪你的人,值得你好好珍惜。所以在此感謝大家的陪伴,大家的陪伴就是我寫下去的動力。
然而有的陪伴卻陪成了互相傷害,比如陪孩子讀書寫作業。本來美好的親子時光,不少人卻陪出了內傷,甚至陪出了心梗,被送到醫院做了兩個支架。
這個悲慘遭遇,引起了眾多家長的強烈共鳴,大家紛紛吐槽自己各種奇葩的經歷,簡直都是一部部驚心動魄的血淚史。
剛好這兩天有朋友跟我訴苦,說剛上初中的兒子,第一次月考就考砸了,被校長同學親自打電話過來挖苦了一番。他描述自己的心情,要不是親生的,真想剮了他。
在我印象里,這位朋友是一位非常樂觀陽光、豁達大度的爸爸,但是他的那一份怒不可遏、那一份焦慮無奈,隔著手機屏幕,就射了過來。為此,他中午還去兌了一斤白酒。
蛋總理解他,因為我曾是個陪讀的爸爸,也咆哮過。但後來這個任務我借口碼字,就交給了蛋嫂,我終於可以眼不見、心不煩了。可是不到一年,蛋嫂抑鬱了……
所以這是個奇特的現象:不談學習,母(父)慈子孝,連摟帶抱;一談學習,雞飛狗跳,嗷嗷亂叫;讓路人恥笑,讓老人血壓直飈,讓鄰居不能睡覺。前一秒如漆似膠,後一秒叮咣亂削。愛恨轉換,就因題目一道。
為啥呢?為啥陪讀變成了一個家長健康殺手、家庭關係毒藥?我們70後80後怎麼這麼倒霉?我們小時候吃完晚飯就在寫作業,爸媽在看電視。我們長大了,看電視的,還是我們爸媽,而我們還在跟孩子一起做作業。
今天蛋總就來好好聊一聊這個奇怪的問題,分析一下,中國的家長面對孩子的教育,為啥變得集體焦慮。
第一,這個鍋要甩給計劃生育。獨生子女一代,用一句老話說,千頃地一根廟,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掌上明珠不說,還承載著一個大家庭的希望和寄託。
上學期間,我曾經帶過很多家教。後來,我還從畢業的師兄手中接過一個輔導中心,接觸過很多孩子,也跟很多家長有過比較深入的交流。
當時有家長潛意識裡有這樣的想法:我們陪不了他一輩子,如果他不好好學,將來一個人留在世界上,該怎麼生存?所以潛意識裡對孩子教育就有一種「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觀念。
不少家長為了孩子,放棄了升遷,放棄了自己的社交,放棄了自己所有的業餘愛好,甚至放棄了工作,就為了陪孩子,有點孤注一擲,最終這些壓力都得壓到孩子身上。
當然也不是說孩子多就不重視孩子教育了,而是不同孩子分擔了父母的關注點。比如我跟蛋嫂,有了老二老三,對老大照顧就沒有那麼精細了,甚至有時候作業都懶得看。
所以內心對老大也是有愧的。但也有意外的收穫,老大的野蠻生長,也鍛煉了他某些方面的獨立能力,很多事情要他自己處理,自己解決。更有甚,我還要他幫我們帶他妹妹看書。
第二,學校教育的束手束腳。家長都重視教育,所以對學校教育的期望值很大,學校和老師,都在眾多的家長的注目之下。任何一個學校里的事情,都可能演化成一個社會熱點。
因為孩子金貴,老師管孩子的時候變得畏首畏尾,不敢隨便批評,更不能體罰。孩子有問題不能不管,也不能多管,萬一管出事就是大事,所以最終把孩子的問題踢給了家長。
所以最後倒霉的還是我們70後80後,將來倒霉的還可能有90後。我們小時候挨老師批評,長大了當家長了還是挨老師批評。
在這裡我呼籲一下,大家要理解學校的苦衷,支持老師的工作,正確對待老師的批評和管理。
第三,畸形的減負政策,出發點雖好,卻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比如減負之後,學校放學早了,也不給補課了,課本難度降低了,布置的作業也少了,但是升學的壓力並沒有解決。
因為有升學的壓力在,學校講的少了、放學早了之後,家長就得拚命地東奔西跑四處補課,或者父母辭職,在家專門輔導孩子功課。
為了提倡素質教育而減負,文化課作業少了,但是花樣百出的其他作業卻多了,比如手工、繪畫、製作等等。這個作業出發點也是好的,但是最後變成了家長PK,很多家長越俎代庖。
第四,中國的教育背離了因材施教。兩千五百年前的大教育家至聖先師孔子,主張因材施教,他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分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
現在中國的師生比例,還是比較小的。某個小學的一年級,竟然有80人,那麼問題就來了,同樣的老師,以同樣的教材,用同樣的方法,花費同樣的課時,布置同樣的作業,出同樣的卷子,對付個性和條件不同樣的孩子,就會產生五花八門的問題。
有的孩子基礎較好,比如在幼兒園,英語已經學得很好了。到了小學三年級,學校才開設英語課。老師布置作業抄寫字母N遍,有些孩子就不耐煩了。我一個同學前幾天還在模仿孩子的筆跡,幫孩子抄寫字母,孩子寫三遍,他寫七遍。
同樣,在某些階段或者由於某些原因,老師布置作業對某些孩子難度就過大或者數量過多,偏離了基礎,失去了鞏固課堂的意義。
有時候考試卷子和題目也有問題。本來有個朋友,在孩子上幼兒園階段的時候,他說堅決不給孩子補課,不重視成績,小學混個中等就可以了。
然而事與願違,幾年之後,再次見到他的時候,他正要帶孩子去補習。因為啥?因為情況比他想像的要嚴重得多,只要稍不留神,孩子就是倒數。
班上五十個孩子,考試一下來,二十多個滿分,孩子考95分,就可能是倒數。你自己可能覺得沒關係,但是有的老師會找你談話,也怕孩子被貼上差生的標籤。
第五,孩子的焦慮情緒沒有宣洩的渠道,久而久之性格出現問題。很多孩子沒有時間玩,長期在學習的壓力之下,加上父母的傳染,心裡也是有焦慮的。
孩子有了壓力,卻沒有宣洩的渠道。打又打不過家長,罵也不佔優,被鄰居看見,還會被說這孩子不懂事,所以孩子有時候會故意用不配合、軟抵抗來表達不滿。
比如寫作業磨蹭。有家長說自己的孩子,一寫作業就是拚命喝水,剛喝完水還沒寫幾個字,又要上廁所。這個方法如同袁世凱拖延日本要求籤訂二十一條時的辦法。
還有的孩子會硬抵抗。這些孩子在長期的鬥爭中,磨鍊了鬥爭意志,變得天不怕地不怕。他清楚地知道,你拿他沒辦法。某一年有個家長向我求助,說她初一的兒子拿菜刀追著她跑。
長期的高壓下,孩子會變得逆反。等他鬥爭經驗足夠豐富,你根本就管不了他了。
第六,家長的焦慮,根本原因還是優質教育資源的不足和不均衡。這種不均衡,導致家長在為孩子如何獲取優質教育資源而焦慮,而學校也要拚命獲取優質社會資源和社會地位。
高考,重點高中的學生明顯佔優,而重點高中傾向於錄取重點初中的學生,重點初中喜歡重點小學的學生。重點小學也有對應的好幼兒園。
也因此,如果不能進入好的幼兒園,就意味著輸在了起跑線上,就意味著不能進入重點小學,也就更難進入重點中學,進而與好大學也可能失之交臂。
而社會評價各個學校,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升學情況。升學狀況好的學校,會受到家長的熱捧,更容易獲得社會地位和社會資源,也更容易引進優質師資,進入良性循環。
因此各個學校之間,在升學方面也有競爭壓力。學校的各個班級之間,也有競爭關係。據我所知,安徽某地某所初中,老師的獎金跟升入名牌高中的名額有關係;超額完成指標,一名學生就重獎好幾萬;指標沒完成,這位老師可能失去以後再當班主任的資格。
優質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是家長焦慮的癥結所在。
第七,家長承受著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生存壓力,在社會生活中缺乏安全感,最終以孩子的教育問題集中爆發,這一點類似於路怒症。
很多年前,我在工作中認識了一位拉貨的司機師傅,他人很好,溫文爾雅,客客氣氣。但是一坐到駕駛座上,立刻就變了一個人,簡直就是惡魔附體,各種髒話不重樣。但一下車立馬復原。
這樣的司機不少。有心理學家分析,這是因為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工作壓力很大,越來越敏感,可能一個小摩擦就會引起內心壓力的爆發。其實家長也是這樣。
還有個原因是,因為其他人的違章駕駛,給自己的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威脅,一股怒火頓時被勾了出來。其實家長也是這樣的心態。
潛台詞就是:這麼簡單的問題你都不會?怎麼一點兒都不隨我,勞資當年怎麼說也是個學霸!這麼簡單的問題你都能搞錯,怎麼能考上好中學,怎麼才能考上好大學?怎麼才能找到好工作?一下子想到了幾十年後。
提出了問題不提供解決方案,就是耍流氓。蛋總結合毛澤東軍事思想,給大家提幾點建議。
第一,要學會打持久戰。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業,不可能一勞永逸,畢其功於一役,因此也不能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更不能打消耗戰,正所謂欲速則不達。
有的家長在幼兒園、在小學一二年級,就把孩子搞的很疲憊。去年北大一位媽媽,為9歲的兒子制定了學習計劃表,每天學習18個小時……,我覺得這孩子遲早出問題……
也如同跑馬拉松,42公里的路程,有人上來就沖,不到兩公里可能就跑崩了。關於跑步,我寫過一篇《以慢制勝》。參加馬拉松你只要一直在跑,無論多慢,基本都可以在四個半小時之內完成。(男生),很多人超過了四個半小時,那肯定是中間SB(散步)了。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習變成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比考幾次100分、比多背幾篇古文、多做幾本奧數題都要有價值得多。
還有些問題,本身就是需要時間去積累的,比如寫作水平。不可急於求成,慢慢閱讀,慢慢練筆,慢慢才會提高。把孩子逼急了,有可能事倍功半。
第二,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當好孩子的政委。無論是紅軍、還是八路軍、還是解放軍,經常在極端劣勢的情況下,依然能保持高昂的鬥志,跟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大關係。
經常高壓下讓孩子為了作業、為了補課疲於奔命,慢慢就失去了鬥志,消極抵抗,逆反厭學。所以要敏銳關注到孩子的思想變化,排除孩子的思想負擔。
思想政治工作,不光是聊天談話,還可以寫信交流。我專門給孩子買了信紙信封,孩子有啥心事,可以寫信給我。當面交流跟書面交流,還是有區別的,你有足夠的時間冷靜思考。
思想問題上,還要給孩子發泄的渠道。體育鍛煉是個不錯的方法,我還跟孩子一起在操場跑過步。我也在給他學乒乓球。出一場痛快淋漓的大汗,非常有利於身心健康。
第三,採用零敲牛皮糖戰術,積小勝為大勝。在朝蘚戰場,美帝耍流氓,企圖用范弗里特彈藥量來消耗志願軍的有生力量。面對強大敵人絕對的火力優勢,太祖提出了零敲牛皮糖戰術。
從1950年10月到1951年5月,志願軍和美軍連續進行了五次戰役。志願軍在前三次戰役中猛衝猛打,把美軍驅逐到三八線以南,並且一度佔領了漢城。
但是,經過幾次較量後,美軍逐漸適應了志願軍的作戰方式,並研究出對付志願軍的辦法和戰術,他們竟然學會了「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保存部隊的有生力量」,主動放棄漢城。
然後他們開始誘敵深入,依託有利地形,構築火力強大的防禦工事。他們發現志願軍彈藥有限,只要能抗住一個星期,志願軍必撤,然後他們趁機追打。
太祖隨即做出了調整,今後作戰不求大勝,不追求整團整營地殲滅美軍。要開展小規模的作戰,積小勝為大勝。還用了一個通俗的比喻:「零敲牛皮糖」。
這個戰略思想的轉變,使志願軍指揮員放開了手腳。而志願軍則依託山地,打坑道堅守陣地,抗住了敵人的狂轟濫炸。
表面上美軍佔優,所以美軍在山下得意洋洋,開篝火晚會,唱歌跳舞,志願軍則趁機用狙擊手打冷槍,一個個地消滅敵人。於是,一個狙擊殺敵運動開始了。
志願軍的冷槍使美軍膽戰心驚,再也不敢大搖大擺公開活動,只能躲在工事地堡里,士氣大受打擊。積累起來,全軍在幾個月內竟然打死打傷美軍一萬多人,而志願軍幾乎沒有傷亡。
這比進行大規模戰役的結果要好得多。美軍最害怕的就是傷亡。人死多了,國內的反戰情緒就日益上升,政府也十分頭疼。最終美國人還是回到談判桌上,與中朝雙方討論停戰事宜。
對於孩子學習,我們也要這樣,為孩子的小進步而歡呼,輔助一定的鼓勵措施,這樣可以有效鼓舞孩子不斷進步,積小勝為大勝。
另外,隨著18+1大的召開,十二年義務教育即將實現,高中升學壓力會進一步減小,加上高考一年多考的改革,孩子有了更多的機會,所以大家更有理由放寬心了。
總之,我一直堅定地認為,孩子比我們那會兒優秀很多了,個個都是才藝雙絕,還很懂禮貌,而且他們出生在了一個更好的時代,我們要對他們更有信心。
讓我們一起陪孩子健康成長,讓陪伴不再互相傷害。
推薦閱讀:
※持不同意見者這樣避免爭論
※如何學習六爻(講述:鼎升)
※零基礎如何用SmartArt搞定高逼格PPT?
※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六十四集)
※刻苦學習的名人名言、好好學習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