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詩歌集》:這些歌是我的詞典,我相信它們

2016年12月23日15:27來源:文學報金瑩

原標題:「這些歌是我的詞典,我相信它們」——《鮑勃·迪倫詩歌集(1961-2012)》中文版即將出版

儘管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沒有出席頒獎禮,但他最重要的作品《鮑勃·迪倫詩歌集(1961-2012)》以及散文詩(或詩化小說)《狼蛛》,即將與中國讀者見面。據悉,諾獎公布前,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已經與國外版權方達成版權購買意向。

其中,《鮑勃·迪倫詩歌集(1961-2012)》集合了兩岸三地多位當代詩人聯袂迻譯,包括王敖、陳黎、冷霜、包慧怡、胡續冬等詩人都將參與翻譯。出版方希望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完成中文語境下的詩歌創作者向鮑勃·迪倫的一次集體致敬。該書預計於2017年3月與讀者見面。

由美國著名出版公司西蒙與舒斯特再版的最新修訂版本《鮑勃·迪倫詩歌集(1961-2012)》(The Lyrics:1961-2012)於今年出版,精選了1961至2012年五十餘年間,迪倫原創的368首詩歌,其中包括部分首次收錄的近年新作,同時公開了鮑勃·迪倫的創作手稿,厚達688頁。

這部詩歌集自1985年首次出版之後,受到迪倫粉絲與詩歌讀者的熱愛與追捧,此後不斷再版,迪倫本人進行數次修訂,並不斷注入新作,成為最重要的鮑勃·迪倫作品集。

今年10月13日,鮑勃·迪倫以其歌詞創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位出生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成名於六十年代、創作生涯超過五十年的傳奇歌手,重新被世界的目光聚焦。對此,《紐約時報》撰文稱:「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鮑勃·迪倫,印證了我們很久以來已經感覺到的事:迪倫先生屬於美國最具權威性的聲音之一,是意象的創新性和共鳴感可與沃爾特·惠特曼或艾米莉·迪金森比肩的創作者。」

沒人能定義鮑勃·迪倫,包括迪倫自己。那些一輩子都在試圖研究鮑勃·迪倫的樂評人哀嘆道:「迪倫是我們幻想的產物,我們可以把他塑造成一個任何我們想要的東西。但是迪倫生涯最大的反諷是他難以捉摸,他總是能保持領先一步於聽眾和評論家。」因此,可以說,鮑勃·迪倫的迷人與複雜之處在於,他不光具有時代性,更充滿了個人性,不光有引領人民迎向時代的力量,更具備否定自我、逆向而行的勇氣。

1997年,鮑勃·迪倫首次正式獲得瑞典文學院的提名。自此之後他每年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這樣高密度的提名引起各種爭議與矚目。有人認為這只是在嘩眾取寵,有人則覺得迪倫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諾貝爾文學獎給予迪倫的授獎詞是,鮑勃·迪倫「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性表達」。這位偉大歌者已然深刻地改變了音樂的面貌,進而改變了文化的語調和時代的思維。或者應該這麼說,鮑勃·迪倫既身在一個從荷馬以降的游吟詩人古老傳承之中,又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詩/歌文化體系,他既是一個經典序列中的集大成者,又成為了另一個經典序列的偉大引子。正如他說:「無論我到哪裡,我都是一個六零年代的游吟詩人,一個搖滾民謠的遺迹,一個從逝去時代過來的詞語匠人。」

然而,即使鮑勃·迪倫最堅定的支持者,都將被這樣一個略顯尷尬的問題所拷問:與過往那些著作等身的文學家相比,哪一部已出版作品堪稱鮑勃·迪倫的獲獎代表作?這一問題的核心,不在於迪倫是否有資格獲得文學獎的榮譽,而在於,他的藝術創作是否能稱之為一種文學,以及歌詞這一文體是否有資格進入如此嚴肅的文學獎評選領域。 還是讓鮑勃·迪倫來親自作答吧:「要定義我感受世界的方式,除了我的歌詞,我再也找不到可以與之相提並論或者能趕上它一半的事物了。」鮑勃·迪倫對自己歌詞作品的重視可見一斑。

此外,《狼蛛》的翻譯與出版工作更是超乎想像的艱巨。這是一部奇書,也是一部據說從未有人能順利讀到最後一頁的詩化小說,被視作迪倫的囈語與謎題,與迪倫的詩歌創作形成一種奇妙的互文。面對這樣一個難解與難譯的文本,出版方最終確定由翻譯過《芬尼根守靈夜》的譯者、詩人羅池擔任翻譯。

與迪倫同行,意味著迎戰未知和跨越邊界,意味著拋棄一切成規與桎梏。如他自己所說:「一首歌就像一場夢,你試著想讓夢想成真,它們就像是你不得不涉足的異鄉。……而當你躍入這個未知的世界,對它有一種本能的理解——你就自由了。」同樣地,唯一一種進入鮑勃·迪倫世界的途徑亦是如此。若欲了解鮑勃·迪倫,你必須首先進入到他的詩歌中,以誦念,以吟唱,以閱讀,以最本能的理解,來到這個奇異舊世界和未知新傳奇。


推薦閱讀:

唐代詩人李嶠的簡介是什麼?
古典詩歌的開頭、承轉與結尾
佳人·浪客
我希望有一個如你一般的人

TAG:詩歌 | 詞典 | 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