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辦事大全知禮儀——辦事兒的藝術——辦事的尺度和分寸
第一節求人辦事善謀劃
在求人的理由上做文章
求人辦事也要名正言順,要有個理由,有個說法,給個交代,或找個借口,做個解釋。在求人的理由上做文章,實際上就是為自己的求人辦事尋找個好借口。
人是理性的動物,不論什麼事情,希望能給別人一個說法。即使是個無賴之人,也不願讓人說自己無理取鬧,他們總會有自己的「歪理」。皇帝殺臣子、除異己,也得給文武大臣有個解釋,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在求人辦事中,我們也總要為自己找個借口。借口隨處都需要,只是編造技術有好有壞。
借口,其實就是「沒理找理」,所以找借口時要綳起臉來,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方能得逞。
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有一個印度人因偷竊被當場捉到。不料,小偷一點兒也沒有畏縮,反而理直氣壯地說:「如果我拿了東西又逃走,那才算是偷,但我現在只是拿到東西而已,大不了把東西還給你罷了。」說完他就大搖大擺地走了。
對錯且不論,小偷確實是尋找借口的高手,在我們看來,這個小偷本應該是理屈詞窮,誰也不會想到他還有什麼可以狡辯的了。但他卻還能理直氣壯,並說出一定的邏輯,這確實不簡單。
當然,這裡並不是鼓勵大家採取拒絕承認錯誤的態度或學習顛倒黑白的行為。這裡強調的是,有些人面對初次見面的人,就以理虧的口吻說話,這種無謂的謙卑,反而會使自己站不住腳,並無益處。找人辦事,總是要找一定理由的,但具體應該怎樣找理由就應該多下一番工夫了。
以廣告人為例,他們可以說個個都是找借口的高手,當速溶咖啡在美國首度推出時,曾有這樣一段故事。
公司方面本來預測這種咖啡的「簡單」、「方便」會大受家庭主婦的歡迎。沒想到事與願違,其銷售並無驚人之處。姑且不論味道問題,大概是因為「偷工減料」的印象太強的關係。因為在美國,到那時為止,咖啡一直都是必須在家裡從磨豆子開始做起的飲料,只要注入熱水就能衝出一大杯咖啡來,怎麼看都太過簡單了。
所以,廠商便從「簡單」、「方便」的正面直接宣傳,改為強調「可以有效利用節省下來的時間」的廣告戰略—「請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在丈夫、孩子的身上。」
這種改變形象的做法,消除了身為使用者的主婦們所謂「對省事的東西趨之若鶩」的內疚。因為「我使用速成食品,一點也不是為了自己的享樂,而是因為可以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到家人身上之故」。此後,速溶咖啡銷售量年年急速上升,自是不在話下。
人都是這樣,辦事情講究名正言順,你給他一個名,他是很樂於做些自我欺騙、掩耳盜鈴的事的,尤其是事情對自己有利的時候。實際上,嗜酒者從不主動要求喝酒,卻以「只有你想喝,我陪你喝」,或者「我奉陪到底」,「捨命陪君子」這類借口來達到心愿,表面上既不積極,也不幹脆。
這方面,我們中國人尤其擅長,即在辦某件事時總要找個理由作為依託,這樣才算圓滿。而且在這種理由的掩蓋下,即使他知道是自己的責任,也會一味推卸。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先替對方準備好借口,對方就不會再推辭。比如,送禮給人時,先要說:「你對我太照顧了,我不知如何感激,這是我一點小意思,請您接受。」由於有了借口,所以對方減少了內疚意識,定會欣然接受禮物。
總之,在求人辦事時,先在理由上做足文章,為辦事找個台階。
培養主動的結交意識
「對方應該主動拜訪我」、「對方應該先開口和我說話」、「對方應該……」每個人的腦海里很容易就闖入這個念頭。在人們的心裡,這似乎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反應。
這些念頭雖然已經變成自然的反應,但是,它們卻不是待人接物、求人辦事應有的正確態度。如果你一直固執於友情應該由對方主動給予的原則,你將交不到朋友,你的影響力也會受到局限。
不論在什麼場合下,忽視別人都是不可原諒的過錯。
事實上,主動和別人打招呼是大部分領導者共有的特徵。如果你有機會參加大規模的會議,不妨仔細觀察那些遊走會場,到處向人打招呼,到處向陌生人自我介紹的人,他們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那些會走到你面前說「我是×××,請多指教」的人,都是現在或未來的大人物。你仔細思量、細心觀察,將會發現他們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願意主動並且熱心地結交朋友。
有些人這樣解釋這種行為:「我或許對他並不重要。但是,他對我卻非常重要,所以我必須主動接近他。」
陌生人主動向你開口,至多你會認為他冒昧失禮,卻不會因此感到憤怒。你主動和不認識的人說話,會得到許多好處。
你一開始便要主動向別人打招呼,因為你的招呼會使他感到舒服,你也因此可以放鬆心情。你的主動一定會有所回饋,那就像在寒冷的早上,你必須先預熱引擎才能發動車子是一樣的。
有主動的結交意識,你才能認識更多的朋友,並因此得到更多的幫助。
現在,通過經營服裝發展起來的法姬娜集團年營業額已逾億元。談到自己事業的成功,潘高釗總是說,全賴有朋友幫忙。可以說結交朋友是潘高釗的制勝法寶。
潘高釗出生於浙江溫州的瑞安。家中孩子眾多,他是老小。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開始做生意。家境也隨之富裕起來,他也被經商的環境熏染。潘高釗說,母親從未教過他經商的秘訣,只告訴他要把握好人生的三樣法寶:學文、練武、交朋友。這幾樣法寶可以說讓他受益終身,尤其是交朋友這一點,潘高釗做得最是賣力。
後來哥哥做生意不慎,賠了大錢,家道中落,潘高釗受到很大震動。於是他做出違背母親意願的決定:下海,不再讀書。1984年17歲的潘高釗開始挖掘人生的「第一桶金」。他用扁擔挑了一擔鬆緊帶,幾經周折到義烏去賣。見到潘高釗小小年紀如此辛苦,義烏一位商家可憐他,當場就把鬆緊帶全部買下。這可是潘高釗平生賺到的第一筆錢,儘管只有幾十塊。
1986年,潘高釗去了一趟蘭州,攬些廢舊物資的生意來做。懷揣母親塞給的200元錢,他上了火車。那年頭,在火車上坐軟卧只有兩種人:一種是高幹,另一種是個體戶。於是潘高釗總是有意無意地往軟卧車廂跑,希望因此結交一些可以進行業務往來的朋友,這還真的非常有用。他的一位很好的朋友就是和他在軟卧車廂下象棋認識的。
潘高釗以真誠的態度結交了一些對自己幫助非常大的朋友。雖然有朋友協助,潘高釗未必每事必成,但卻為他日後的成功埋下了不可小覷的財富。正因為如此,朋友被潘高釗稱為無形資產。
可見,主動結交朋友會給自己的事業帶來很大的幫助,但是在結交之前就要有一種主動結交的意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主動結交別人時,主動向別人進行自我介紹是非常有用的,可是一般人都不會主動向別人自我介紹,他們大都等待別人來打開僵局。這對於結交別人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你應該積極學習大人物主動向人自我介紹的勇氣。只要你認為沒有什麼事可以令你膽怯,你就不會畏懼。何況你只是要去認識他,並且讓他也認識你罷了!
在財經界、文藝界、政界和學術界,那些執牛耳的大人物,都是極富人情味的人,他們都是受人喜愛而容易打動人心的專家。
善於運用認同術
對待朋友,應該盡量抓准每一個機會增進交往,和朋友達成共識。例如,及時地給予對方雪中送炭式的幫助,會拉近你和朋友的距離,使朋友對你更加忠誠。人生難免遇到困境,在朋友遇到困境時及時給予各方面的援助,是增進友誼的有效手段。只有友誼增進了,以後求人辦事才會更加順利。
學會與朋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當朋友獲得成功時,及時地、由衷地祝福朋友,分享朋友的喜悅,會使朋友更加快樂,並會感激你對他的祝賀。當朋友有困難時,應幫助他渡過難關,真正地體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精神。
如果朋友對你的某些行為流露出不滿甚至批評時,應該弄清友人不滿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有時可能是朋友誤會了你的意思,而有時或許是由於你的粗心沒能照顧到對方的情緒,使對方產生不滿,但無論何種原因,你都應該諒解朋友,坦誠地向對方解釋自己的行為,甚至賠禮道歉,以化解對方的不滿,求得對方的原諒。
與朋友交往時應多強調精神因素,淡化物質上的交往。交朋友時以對方的道德品質、脾氣和性格是否與自己的相投作為擇友標準,不要以貧富貴賤作為擇友標準。與朋友交談或來往時應強調精神上的交流,例如聊一聊最近的生活感觸,互相給予鼓勵和支持等,不要一味地談錢、談物質,這樣會給對方很不好的印象。當對方遇到物質方面的困難時,應慷慨給予對方物質幫助,不要吝嗇,這樣會使朋友覺得你是一個真正的朋友。人們所交的朋友一般是年齡相仿的人,但如果與跟自己年齡相差很大的人交朋友,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年人遇事經驗豐富,年輕人遇事熱情有衝勁,兩者的交往可以取長補短,所以社會上也不乏「忘年之交」。
人與人交往的最好結果是心與心的相通、志與志的相合、心理與心理的相容和分寸適度的距離感。無論哪方面,都應該力求達到一種「求同存異」的效果。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因此在經歷、教育程度、道德修養和性格等方面也各不相同,這些方面的差距不應成為友誼的障礙。友誼的長久維持應該是正確對待這類差距的結果。應該承認自己和朋友在對待事物方面的差距,承認這種差距,適應這種差距,雙方可以有爭論、有辯解,從爭論中尋找兩人的契合點,求同存異。在涉及精神信仰的因素中應尊重對方,在涉及認識水平的問題上應通過暗示、影響等方面使對方認識到你們之間的差距。總之,有時保持這種差距,比強迫對方或自己改變以縮短差距要可行得多。
當然,朋友之間在興趣愛好上有距離是司空見慣的事,如何才能使朋友之間的愛好協調起來呢?一般來說,朋友之間的興趣愛好是相近的,但有時又是截然不同的。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尊重彼此的興趣愛好,互相取長補短,如此不僅可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還能使友誼更上一層樓。在交朋友時,應注意多結交一些與自己興趣愛好相去甚遠的朋友,這樣可以使自己見聞更廣闊,思想更活躍。
我們常說:「距離產生美感。」朋友之情再深,也沒必要天天黏在一起,因為相距越近,越容易挑剔對方的缺點和不足,忽視對方的優點和長處,長期下去,會導致矛盾的產生甚至斷交。如果朋友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可以使朋友彼此忽視缺點,而發現的是對方的優點和長處,並對對方有所牽掛,這樣友誼就易於維持下去。
總之,不管怎麼樣,對朋友要善於運用認同術,著力達到「求同存異」的境界是最主要的。這樣才能維持長久的友誼,經營完善自己的關係網路。
織一張好的關係網
有的人為了使自己辦事更加順利,於是整天忙忙碌碌,結識很多人,整天為應付自己找來的關係而叫苦連天,網織得很大,但漏洞百出,而且又有許多死結,結果使用起來沒有實績,撒進海里網不到魚,辦不成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這時就要理順關係網,該增的增,該刪的刪,該修的修,該補的補。
要編織一張好的關係網,不妨採取以下步驟:
1.篩選
把與自己的生活範圍有直接關係和間接關係的人記在一個本子上,把沒有什麼關係的記在另一個本子上,這樣篩選之後,就能分清輕重,區別對待了。
2.排隊
要對自己認識的人進行分析,列出哪些人是最重要的,哪些人是比較重要的,哪些人是次要的,根據自己的需要排隊。這樣你就會很快明白該求什麼樣的人幫忙。
由此,你自然就會明白,哪些關係需要重點維繫和保護,哪些只需要保持一般聯繫和關照,從而決定自己的交際策略,合理安排自己的精力和時間。
3.對關係進行分類
生活中一時有困難,需要求助於人,有的事情往往涉及很多方面,你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援,不可能只從某一方面獲得。
比如,有的關係可以幫助你辦理有關手續,有的則能夠幫助你出謀劃策,有的則能為你提供某種信息。雖然作用不同,但對你可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分門別類,對各種關係的功能和作用進行分析、鑒別,把它們編織到自己的關係網之中。
編織關係網其實並不難,但是要把它的內容落到實處就不那麼容易了。一是要識門,也就是說,對於與自己求助的事情有重要關係的部門人員一定要清楚、熟悉他們的工作內容和業務範圍。二是要識路,也就是說,要熟悉辦事的程序,先從哪裡開始,中間有哪些環節,最後由什麼部門決定,都應非常清楚,省得跑來跑去,重複找人。
有了清晰的「關係網」後,聰明的人就會懂得如何保護和維繫這張網,使它一直有效。他應該不斷與網裡的人保持聯繫,加深彼此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保持舊的關係,發展新的關係,使自己的「關係網」越來越豐富。
4.隨時調整關係網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一個合理的人際結構,也必須是能夠進行自我調節的動態結構。這反映了人際結構在發展變化過程中前後聯繫上的客觀要求。
所以,你需要不斷檢查、修補關係網,隨著部門調整、人事變動及時調整自己手中的牌,修補漏洞,及時進行分類排隊,不斷從關係之中找關係,使自己的關係網一直有效。
在實際生活中,需要調整關係網的情況一般有3種:
(1)奮鬥目標的變化。也許你的奮鬥目標已經實現,也許你的奮鬥目標變了—比如棄政從商,這需要你及時調整關係網,以便為以後的大戰商海提供有效的服務。
(2)生活環境的變動。在當今這樣的信息社會,人口流動性空前加快,本來在A地工作的你,忽然到B地去工作。這種環境變動,勢必引起人際關係結構的變化。
(3)某些人際關係的斷裂。天有不測風雲,朝夕相處的親人去世了,在悲哀的同時,不能不看到人際結構的變化。
雖然,調整關係網有被動調整和主動調整兩種,但不管是何種調整,都要求我們能迅速適應新的人際關係結構。
此外,在與朋友交往時,你需留心地記錄下和對方有關的各項事情,針對朋友的需求及特質修正自己的態度及方法,這樣才能有效地搞好人際關係。能打動對方的周全的準備則需要完整的情報,你不妨建立一個聯絡簿,聯絡簿就是情報的記錄,完整的聯絡簿可以幫助你增強交際手腕。
不管怎樣,如果你想把事情辦理得又快又好,那麼就趕快為自己編織好一張有效的關係網,並細心維護、隨時調整。
第二節求人辦事要掌握好進退
求人辦事要抓住時機
求人辦事,把握住時機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摸清了對方心理之後,並等到一個合適的時機時,應該學會當機立斷,避免猶豫不決,貽誤良機,這樣就可以迅速達到自己的目的。
就拿李蓮英的故事做一個例子。我們都知道,慈禧喜歡別人稱她「老佛爺」,自然也喜歡故意擺出不殺生、行善積德的樣子給人看。特別是在她60大壽之際,她更要做出一番「功德」來,好讓天下人都知她慈禧有好生之德。李蓮英為了能夠在眾臣面前求得慈禧對自己的寵愛以保自己的地位,於是,他絞盡腦汁地想出並做出一些絕招來奉承慈禧。
60大壽這一天,慈禧按預先安排好的計劃,在頤和園的佛香閣下放鳥。一籠籠的鳥擺在那裡,慈禧親自抽開鳥籠,鳥兒自由飛出,騰空而去。等李蓮英讓小太監搬出最後一批鳥籠,慈禧抽開籠門後,鳥兒就紛紛飛出,但這些鳥兒在空中只盤旋了一陣,又唧唧喳喳地飛進籠中來了。慈禧又驚奇又納悶,還有幾分高興,便問李蓮英說:「小李子,這些鳥怎麼不飛走哇?」李蓮英很是得意,知道自己做的準備已經讓主子高興了。於是,跪下叩頭道:「奴才回老佛爺的話,這是老佛爺德威天地,澤及禽獸,鳥兒才不願飛走。這是祥瑞之兆,老佛爺一定萬壽無疆!」
一般說來,李蓮英這個馬屁可謂拍得極有水平,但這次卻拍馬屁拍到馬腿上了,慈禧太后雖覺拍得舒服,但又怕別人笑話她昏昧,於是臉上露出了陰森的殺氣,隨即怒斥李蓮英道:「好大膽的奴才,竟敢拿馴熟了的鳥兒來騙我!」
李蓮英並不慌張,他不慌不忙地躬腰稟道:「奴才怎敢欺騙老佛爺,這實在是老佛爺德威天地所致。如果我欺騙了老佛爺,就請老佛爺按欺君之罪辦我。不過在老佛爺降罪之前,請先答應我一個請求。」
在場的人一聽,李蓮英竟敢討價還價,嚇得臉都白了,哪個還敢吱聲。大家知道,慈禧雖號為老佛爺,實際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許多因服侍不周或出言犯忌的人都被她處死,哪個敢像李蓮英這樣大膽。慈禧聽了這番話,立刻鐵青了臉,說:「你這奴才還有什麼請求?」
李蓮英說:「天下只有馴熟的鳥兒,沒聽說有馴熟的魚兒。如果老佛爺不信自己德威天地,澤及禽獸,就請把湖畔的百桶鯉魚放入湖中,以測天心佛意,我想,魚兒也必定不肯遊走。如果我錯了,請老佛爺一併治罪。」
慈禧也有些疑惑了,她隨即走到湖邊,下令把鯉魚倒入昆明湖。稀奇的事情真就出現了,那些鯉魚遊了一圈之後,竟又紛紛游回岸邊,排成一溜兒,遠遠望去,彷彿朝拜一般。這下子,不僅眾人驚呆了,連慈禧也有些迷惑。她知道這肯定是李蓮英糊弄自己,但至於用了什麼法子,她一時也猜不透。
李蓮英見火候已到,哪能錯過時機,便跪在慈禧面前說:「老佛爺真是德威天地,如此看來,天心佛意都是一樣的,由不得老佛爺謙辭了。這鳥兒不飛去,魚兒不遊走,那是有目共睹的,哪是奴才敢矇騙老佛爺,今天這賞,奴才是討定了。」
李蓮英說完,立刻口呼「萬歲」拜起來,隨行的太監、宮女、大臣,哪能不來湊趣,一齊跪倒,個個都向他們的「大總管」投來了奉承的眼光。事情到了這份上,慈禧太后哪裡還能發怒,她滿心歡喜,還把脖子上掛的念珠賞給了李蓮英。
且不論李蓮英的為人如何,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李蓮英抓住時機討巧的工夫實在高明至極。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抓住時機儘快辦成自己要辦的事。
一個人辦事的成功,除了依賴一定的條件之外,機會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就連韓愈也在他的《與鄂州柳中丞書》中寫道:「動皆中於機會,以取勝於當世。」
比如你要陞官晉職。由於本單位、本部門的領導者因為某種原因,或者是工作突出被提拔了,或者到了法定年齡,離休、退休了,或者因工作犯了錯誤而被解職了,總之,原來的職位出現了空缺,這個空缺就為你創造了一個升遷的機會。如果這個機會來臨之時,你卻不知道想辦法抓住機會,甚至是在工作中犯了錯誤,那官運就會與你失之交臂。
也許有人對此不以為然,他們總認為自己的提升是因為自己擁有某些才能。這種說法,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因為誰都知道,一個人被提升時,首先要有職位。沒有空出的位置,任你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也不會被提拔到一個「懸空」的位置上。當然,我們不否認才能在提拔中的作用。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上級配備一個地區的領導班子,為了體現年輕化的原則和要求,規定這一類班子的平均年齡均不得超過45歲。由於幾個領導年齡較大,在選擇最後一個人選時,他的年齡就必須在35歲以下。於是,有關部門不得不放棄35歲以上的優秀幹部的人選,而把眼光集中到35歲以下的年輕人身上來。通過挑選,總算把一個年輕的副鄉長選了上來。這個人剛當了一年副鄉長,雖然素質不錯,但主要還是趕上了一個好時機,他做夢也沒想到會這麼快走上地區的領導崗位。
時機對於辦事效果就是這樣,時機不出現,有時任你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辦不好,辦不成功;一旦時機出現了,你不想辦,卻反而歪打正著,然而,這屬於一種非普遍的機會。
就正常而言,大多數辦事機遇,都是辦事主體努力創造的結果,如下級主動承擔某項重要工作而獲得了廣為人知的成績和顯露出驚人的才華,從而引起領導的重視、賞識而晉陞成功。
所以,要想辦事成功,關鍵的還是要靠自己主觀努力來把握住時機。
把握住時機,最重要的是要認清時機。所謂時機,就是指雙方能談得開、說得攏的時候,對方願意接受的時候。一個人在車禍喪子的悲痛中還沒解脫出來,你卻上門托他給你的兒子保媒說媳婦,無疑你會碰壁的;領導正為應付上級檢查而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你卻找他去談待遇的不公,那你肯定要吃「閉門羹」甚至遭到訓斥。掌握好說話的時機,才能提高辦事的成功率。下面的這兩種時機可以說是求對方的最佳時機。在辦事過程中,你一定要注意把它牢牢抓住,那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對方情緒高漲時
人的情緒有高潮期,也有低潮期。當人的情緒處於低潮時,人的思維就顯現出封閉狀態,心理具有逆反性。這時,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讚頌他,他也可能不予理睬,更何況是求他辦事。而當人的情緒高漲時,其思維和心理狀態與處於低潮期正好相反,此時,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心情愉快,表面和顏悅色,內心寬宏大量,能接受別人對他的求助,能原諒一般人的過錯,也不過於計較對方的言辭;同時,待人也比較溫和、謙虛,能聽進一些對方的意見。因此,在對方情緒高漲時,正是我們與其談話的好機會,切莫坐失良機。
2.在為對方幫忙之後
中國人歷來講究「禮尚往來」、「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在你為他幫了一個忙後,他就欠下了對你的一份人情,這樣,在你有事求他幫忙的時候,他必然要知恩圖報。在不損傷對方利益的前提下,他能做到的事情,一般情況下會竭盡全力去幫助你。「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託人辦事的時機,我們是可以進行預先創造的。
先為自己留好退路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畢竟不能獨來獨往。辦自己的事情時,有時會涉及別人的利益。因此,我們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必須全盤衡量,把握分寸,協調好各方面的利害關係,在爭取我們自己利益的同時,絕不能傷害他人。這就要求我們在辦事情時,先為自己留好退路。
尤其是有些事情,一旦辦了,可能就違法、違情、違理,使自己或別人遭受名譽、經濟或地位的損失。
東漢時期,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新寡,光武帝有意將她嫁給宋弘,但不知她是否同意,於是就和她一塊兒議論朝廷大臣,暗暗地觀察公主的心意。後來,公主說:「宋弘的風度、容貌、品德、才幹,大臣們誰都比不上……」光武帝聽說後就有意要促成這門親事。過了不多久,宋弘就被光武帝召見,光武帝叫湖陽公主坐在屏風後面,然後光武帝帶有暗示性地對宋弘說:「諺語云:『貴易交,富易妻。』這是人之常情吧?」宋弘說:「古語說:『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共患難的妻子是不應該被趕出家門的。」光武帝聽完後轉頭對屏風後面的公主說:「事情不順利啊!」
很顯然,這件事屬於不該辦的事,因為臣子宋弘有妻室,湖陽公主顯然是屬於「第三者插足」。如果皇帝辦成了這件事,雖然在當時不屬違法行為,但卻是違背情理的。當然皇帝也知道,所以就事先為自己留有退路,借用「貴易交,富易妻」來表達,宋弘以「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來回應,既保住了皇上的面子,也順利地推脫了事情。
所以,當有人違背你的人生信念而托你辦事時,你也絕不能貪圖一時之利,而不負責任地答應他、縱容他,一定要慎重考慮可能引起的後果。如果有人想整治別人,編造假的事實,求你出面作偽證,或者有人想讓你同他一起干違法亂紀的勾當,如果你不想與其同流合污,就應有勇氣拒絕這類無理的要求。
另外,在辦事情時,既要考慮到成功的一面,也要考慮到有失敗的可能,兩者兼顧,方能周全。在欲進未進之時,應該認真地想一想,萬一不成怎麼辦?以便及早地為自己留一條退路。例如:
清朝乾隆年間紀曉嵐在任左都御史時,員外郎海升的妻子吳雅氏死於非命,海升的內弟貴寧狀告海升將他姐姐毆打致死。海升卻說吳雅氏是自縊而亡。案子越鬧越大,難以做出決斷。步軍統領衙門處理不了,又交到了刑部。經刑部審理,仍沒有結果。原因是吳雅氏之弟貴寧,以姐姐並非自縊為由,不肯畫供。
後來,經刑部奏請皇上,特派朝中大員複檢。
這個案子本來並不複雜,但由於海升是大學士兼軍機大臣阿桂的親戚,審案官員怕得罪阿桂,就有意包庇,判吳雅氏為自縊,給海升開脫罪責。沒想到貴寧不依不饒,不斷上告,驚動了皇上。皇上派左都御史紀曉嵐,會同刑部侍郎景祿、杜玉林、帶同御史崇泰、鄭徵和東刑部資深已久、熟悉刑名的慶興等人,前去開棺檢驗。
紀曉嵐接了這樁案子,也感到很頭痛。不是他沒有斷案的能力,而是因為牽扯到阿桂與和。他倆都是大學士兼軍機大臣,並且兩人有矛盾,長期明爭暗鬥。這海升是阿桂的親戚,原判又逢迎阿桂,紀曉嵐敢推翻嗎?而貴寧這邊,告不贏不肯罷休,何以有如此膽量,實際是得到了和的暗中支持。和的目的何在?是想藉機整掉位居他上頭的軍機首席大臣阿桂。而和與紀曉嵐積怨又深,紀曉嵐若是斷案向著阿桂,和能不藉機整他一下嗎?
打開棺材,紀曉嵐等人一同驗看。看來看去,紀曉嵐看死屍並無縊死的痕迹,心中明白,口中不說,他要先看看大家的意見。
景祿、杜玉林、崇泰、鄭徵、慶興等人,都說脖子上有傷痕,顯然是縊死的。這下紀曉嵐有了主意,於是說道:「我是短視眼,有無傷痕也看不太清,似有也似無,既然諸公看得清楚,那就這麼定吧。」於是,紀曉嵐與差來驗屍的官員,一同簽名具奏:「公同檢驗傷痕,實系縊死。」這下更把貴寧激怒了。他這次連步軍統領衙門、刑部、都察院一塊兒告,說因為海升是阿桂的親戚,這些官員有意袒護,徇私舞弊,斷案不公。
後來乾隆又派侍郎曹文植、伊齡阿等人復驗。這回問題出來了,曹文植等人奏稱,吳雅氏屍身並無縊痕。乾隆心想這事與阿桂關係很大,便派阿桂、和會同刑部堂官及原驗、復驗堂官,一同檢驗。終於真相大白:吳雅氏被毆而死。海升也供認是自己將吳雅氏毆踢致死,製造自縊假象。
案情完全翻了過來,於是原驗、復驗官員幾十人,一下都倒霉了!有被革職的,有被發配到伊犁的。唯獨對紀曉嵐,皇上只給他個革職留任的處分,不久又官復原職。因為紀曉嵐曾說自己「短視」,這就為自己留了退路。
《戰國策》中有一句名言叫「狡兔三窟」,意指兔子有三個藏身的洞穴,即使其中一個被破壞了,尚存兩個;如果兩個被破壞了,還剩一個。這就是一種居安思危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種先見之明的預防策略。在辦事中,我們不妨學學這一招。
用最大的努力去爭取好的結果,同時做好失敗的心理準備和物質準備,以及應變措施。這樣辦事情,就能以不變應萬變,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了。
處於弱勢時,就先退幾步
找人辦事,一定要在忍耐中懂得進退之法,處於弱勢時,就先退幾步。進退之法,是許多成大事者都心知肚明的行動要略。
李鴻章在權力的爭鬥中,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他絕不冒險,所以才有步步高升的機會。
當時大太監李蓮英深受慈禧太后的寵愛,權傾朝野,人人望而生畏,人稱「九千歲」。此人狐假虎威,老謀深算,心狠手辣。李鴻章以軍功而升高官後,最初看不起太監,無意中就得罪了李蓮英,因此,李蓮英就想給他點顏色瞧瞧。
不久後,慈禧太后有意靜居,想把清漪園修繕一番,以便頤養天年。但卻苦於籌款無術,時常焦躁。李蓮英趁機說:「李爵爺是朝廷重臣,若能體仰上意,玉成此事,以慰太后,以寬聖心,當立下不世之功。」
李鴻章聽到有這樣貼近慈禧太后的好機會,豈肯輕易放過?當即滿口應承,並馬上獻計獻策,同李蓮英商量。李蓮英聽了大喜,拍手稱善,笑容可掬地著實奉承了李鴻章一番。接著李蓮英又謙恭有禮地希望李鴻章入園內踏勘一回,看看哪裡該拆該建,做到心中有數。
可是到了約定的日子,李蓮英卻借口有事不能奉陪,只派了個伶俐的太監領著李鴻章,轉悠了一整天。事後不久,李蓮英又故意撿了個光緒皇帝肝火最旺的時候,誣陷李鴻章在清漪園裡遊玩山水。光緒最忌諱的就是別人不尊重他的皇權帝位。聽說權傾當朝的李鴻章竟敢大搖大擺地在他御苑禁地遊逛,頓時大怒。認為這是「大不敬」,是對皇權皇位的公然藐視和冒犯!光緒一怒之下,不問青紅皂白,立即下詔「申飭」,將李鴻章「交部議處」。
所謂「申飭」,就是由皇帝、太后或皇后派一名親信太監,捧著「聖旨」去指著某人的鼻子,當眾數落臭罵一頓。而被罵的人,既不能申辯,也不能回罵,還要伏在地上謝恩。這「申飭」雖不傷皮肉,卻是極使人難堪的侮辱性懲罰。
李鴻章被御批「申飭」後,他自然懂得其中奧妙,於是便立即派人送了銀子,免去了當眾受辱之苦。李鴻章自然很快悟出了吃虧的原委,從此以後便對這位「九千歲」刮目相看,敬禮如儀。這就是李鴻章的退讓之法:不去冒險與人爭鬥,而以守住自己為重。
善於退讓,也能贏得成功,因為這樣做一則保住了自己,二則保留了機會。
人與人之間總有強勢與弱勢之分,因此我們就更需要精通「撤步術」。讓步並不是懦弱的表現,它是為了獲得更大的進步。就像跳遠一樣,為了跳出好成績,後退幾步是必然的。求人辦事一定要注意,該進時則進,該退時就要毫不猶豫地後退幾步,由此你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形勢不妙,先走為上
在辦事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棘手的,甚至解決不了的難事。這種時候最好不要死挺硬扛,而是要採取「先走為上」之策略。
所謂「先走為上」,是指辦事者在自己的力量遠不如對手的力量時,不要和對手硬拼,以卵擊石,自取失敗,應該採取「走」的策略,避開是非,爭取另開新路。
1990年,安德斯·通斯特羅姆被瑞典乒乓球隊聘為主教練。由於通斯特羅姆平時對運動員指導有方,再加上其戰略戰術比較高明,所以瑞典乒乓球隊連年凱歌高奏。在1991年世乒賽上,他率領的瑞典男隊贏得了所有項目的冠軍。在1992年夏季奧運會上,他們又奪得男子單打金牌,這塊金牌也是瑞典在這屆奧運會上獲得的唯一一枚金牌。
然而,正當瑞典國民向通斯特羅姆投以更熱切期望的時候,他卻突然宣布將於1993年5月世乒賽結束後辭職。通斯特羅姆的業績如此輝煌,瑞典乒乓球聯合會已向他表示:「非常希望」延長其僱傭合同,那麼他為什麼要在春風得意時突然提出辭職呢?許多人對此感到迷惑。
後來,人們才知道,正是通斯特羅姆連年的成功促使他做出了辭職的決定,他透露說,自他擔任主教練以來,瑞典乒乓球隊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但是「現在我已感到很難激發我自己和運動員去爭取新的引人注目的勝利。瑞典乒乓球隊需要更新,需要一個新人來領導」。
在這裡,主教練通斯特羅姆用的正是「先走為上」的計策。在體育賽場上,沒有永遠不敗的常勝將軍。通斯特羅姆在感到很難再去「爭取新的引人注目的勝利」之際,果斷地退下來,無疑是明智之舉。這樣,既可以保持住自己的聲望,又可以使瑞典隊得以更新。
在我國古代,晉國公子重耳的故事也是個很好的例子。
晉國公子重耳由於國王昏庸,獻公聽信驪姬的讒言,逼迫太子自殺,因而出走流亡在外,這樣他既避免了驪姬的迫害,又能留得餘生待國有轉機時回朝主持朝政。在他流亡期間,也漸漸變得成熟幹練,而且他也充分利用「走」來尋找他的同盟者。這樣他就在「走」的同時來促使晉國內外發生有利的變化,最後,他終於在秦國大軍的護送下歸晉,眾多人歡迎重耳回國。
這是留與走的一個鮮明對比:留則無生路,走後得王位。這雖是一個治國之君的經歷,但這個道理在我們平時辦事的過程中也是大有作用的。切記:走是為了等待時機,創造條件,不是為了躲避困難,尋求安逸。
過度敏感不利於辦事
在準備求人之前,自以為對方會給予熱情接待,可是到時候卻發覺,對方並沒有這樣做,而是採取了低調。這時,心裡就容易產生一種失落感。其實,這是自己對彼此關係估計錯誤,期望太大而形成的。
求人辦事,察言觀色當然是必備的技能,但是如果你過於敏感,那就等於是給自己套上了一個無形的枷鎖,對於辦事是沒有什麼益處的。
這種過度的敏感從根本上說是一種自卑感在作怪。他們總希望自己是生活的強者,是別人心目中的優秀分子,可往往事與願違,想像與現實之間有距離,這種距離促使他們更加敏感緊張,隨時捕捉任何可能對自己不利的信號。結果很有可能會形成一種惡性的心理循環:你越緊張兮兮的,就越容易成為別人的話柄或笑料,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加劇你的猜疑與敵意,這樣就會把人際關係搞得一團糟。
菲菲到多年不見面的同學家去探望。這位同學已是商界的頂級人物,每天造訪他的人很多,十分疲勞。因此,對來家的客人,只要是一般關係的,一律不冷不熱待之。
菲菲以為自己會受到熱情款待,不料到那裡後,發現同學對她不冷不熱,心裡頓時有一種被輕慢的感覺,認為此人太不夠朋友,小坐片刻便借故離去。她憤憤然,決心再不與之交往。後來才知道,這是此人在家待客的方針,並非針對哪個人的。她再一想,自己並未與人家有過深交,自感冷落,不過是自作多情罷了。於是又改變了心態和想法,採取主動姿態與之交往,反而加深了了解,增進了友誼。
幸虧事後菲菲並沒過度敏感到不與同學交往的地步,因而增進了友誼。假如當初她因受了一次冷落就不和人交往了,那也就不會有以後的友誼了。
無論是工作或生活中,過度敏感都是十分不利的。比如,「北大怪俠」孔慶東在《47樓207》中曾寫過這樣一件趣事:
上中學時,幾位同學在一起邊走邊玩兒,忽然間走到前邊的一位姓馬的同學轉過頭來,憤怒地叫道:「你們叫誰馬寡婦?」其實大家談論的話題與他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就這樣給自己起了個外號。
人們常說做賊心虛,可是有很多人,他們自己明明並沒有做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但心裡卻常發虛,他們過分地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或態度的微小變化,其實別人並沒有拿他們怎麼著,但他總會以為大家在同他過不去。這樣一來,不但把自己弄得緊張不堪,別人也不會再情願給他辦事了。
分清事情的分量再辦事
事情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是放棄西瓜撿芝麻,還是丟掉芝麻撿西瓜,這既可能涉及自身的利益,又可能涉及他人及整體大局的利益。所以,在這取捨兩難的選擇之間,就應該掂量一下事情的分量,盡量採用舍小取大、棄輕取重的處理原則。這樣,雖然丟掉了小利,但所換取的可能就是大利或大義。
藺相如是戰國後期趙國人,他本是趙國宦官令繆賢的門客,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後,一躍成為趙國的上卿。
廉頗是趙國上卿,多有戰功,威震諸侯。藺相如卻後來居上,使廉頗很惱火,他想:「我乃趙國之大將,身經百戰,出生入死,有攻城野戰之大功,你藺相如不過運用三寸不爛之舌,竟位居我上,實在令人接受不了。」他氣憤地說:「我見相如,必辱之。」從此以後,每逢上朝時,藺相如為了避免與廉頗爭先後,總是稱病不往。
有一次藺相如和門客一起出門,老遠望見廉頗迎面而來,連忙讓手下人迴轉轎子躲避開。門客見狀,對藺相如說:「我們跟隨先生,就是敬仰先生的高風亮節。現在,您與廉頗將軍地位相同,而您見了他就像老鼠見貓一樣,就是一般人這樣做也太丟身份了,何況一個身為將相的人呢!連我們跟著先生也覺得丟人。」藺相如問:「你們嫌我膽小,你們說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個厲害?」門客答道:「秦王厲害。」藺相如說:「既是秦王厲害,我都敢在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大臣們,我連秦王都不怕,卻單單怕廉將軍嗎?」藺相如接著說:「我想強秦不敢發兵攻打趙國,是因為我和廉將軍在位。如果我們二人爭鬧起來,勢必不能並存。我之所以這樣做,是把國家利益放在前頭,把個人的事放在後頭啊!」門客恍然大悟。廉頗聞之,深感內疚,於是負荊請罪,與藺相如結為「刎頸之交」,演出一幕千古流芳的「將相和」。
藺相如之所以能千古流芳,就在於他能忍小辱而顧全國家大義,對事情的分量把握得好。趙國之所以不被他國欺負,就是因為有將相文武二人的威勢。可見,把握好事情的分量,不僅利於個人關係,對集體、對國家也是幸莫大焉。所以,每個人在辦事情之前,都要先把握好事情的分量然後再去辦,這樣,方能事半功倍啊。
事有大小,事有種類,事有難易,有的事關係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有的事則可辦可不辦。我們不但要知道哪些事應該怎樣辦,而且要知道哪些事該辦,哪些事不該辦。
如果你覺得事情能夠辦成,就應該毫不猶豫地去辦。
如果你覺得要辦的事情把握不大,就要給自己留下迴旋的餘地。
如果你覺得要辦的事情沒有能力辦到,就不要勉強去辦。
有些事情無論是工作上的還是家庭中的,能辦的要及早辦,不能辦的也要想辦法找關係求人去辦,我們在實際生活中遇到更多的是別人求辦的事,對於這類事我們應該有一個因事制宜的態度。
辦事要掌握好火候
辦任何事情都應有輕重緩急之分,有的事發生後,必須馬上處理,延誤了時間就可能與預期目標相背離,或是財產損失加大,或是身家性命有危。但是有些人際關係的處理,發生之時,立即解決,可能會火上澆油,使事態發展愈加嚴重,而冷卻幾日,使當事人恢復理智以後再處理,就可能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在辦事過程中,處理事情,就要掌握好火候,這對事情的成敗至關重要。
像我們都熟知的「將相和」的歷史故事,如果藺相如在廉頗正氣勢洶洶之時,去找他解釋,與他理論,即使和顏悅色、平心靜氣,廉頗也可能一句也聽不進去。這樣不但不利於解決矛盾,反而極有可能引起新的衝突,使事態嚴重,對彼此雙方更為不利。
為掌握解決衝突的「火候」,有人找到了一種「10%法」,即事情發生後,再等10%的時間,這10%的時間,你的朋友或對方,會因說出的話,辦過的事向你道歉;這10%的時間,也使你的頭腦更清醒,而不至於在盛怒之下失去控制。
受到別人的傷害,我們很可能暴跳如雷、怒髮衝冠,與其如此,不如暫且迫使自己先冷靜下來,然後再去想應當怎樣對待,要知道大多數人不是有意要傷害我們的。
事實上,我們永遠也無法避免受傷害,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既然如此,何必憂之恨之?除此之外,要想別人不傷害你,還要時刻想到不要傷害別人,只有這樣,才能活得輕鬆,活得愉快;也只有這樣,你才能找到為你辦事的人。
需要我們立馬做的事就是最重要、最緊急的事,來不得任何拖延。做完了一件事後又可依此方法對下面的事進行分類。那麼我們依據什麼來分清輕重緩急,設定優先順序呢?
善於辦事的高手都是以分清主次的辦法來統籌時間,把時間用在最有「生產力」的地方。
面對每天大大小小、紛繁複雜的事情,如何分清主次,把時間用在最有生產力的地方呢?下面是3個判斷標準:
1.我必須做什麼
這有兩層意思:是否必須做,是否必須由我做;非做不可,但並非一定要親自做的事情,可以委派別人去做,自己只負責督促。
2.什麼能給我最高回報
應該用80%的時間做能帶來最高回報的事情,而用20%的時間做其他事情。所謂「最高回報」的事情,即是符合「目標要求」或自己會比別人幹得更高效的事情。
前些年,日本大多數企業家還把下班後加班加點的人視為最好的員工,如今卻不一定了。他們認為一個員工靠加班加點來完成工作,說明他很可能不具備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的能力,工作效率低下。社會只承認有效勞動。
因此,勤奮=效率=成績/時間
現在勤奮已經不是時間長的代名詞,勤奮是最少的時間內完成最多的目標。
3.什麼能給自己最大的滿足感
最高回報的事情,並非都能給自己最大的滿足感,均衡才能和諧滿足。因此,無論你地位如何,總需要分配時間於令人滿足和快樂的事情,唯有如此,工作才是有樂趣的,並易保持工作的熱情。
通過以上「三層過濾」,事情的輕重緩急很清楚了,然後,以重要性優先排序(注意,人們總有不按重要性順序辦事的傾向),並堅持按這個原則去做,你將會發現,再沒有其他辦法比按重要性辦事更能有效利用時間了。
練習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逐步學習安排整塊與零散時間。不要避重就輕。事情肯定會有輕重緩急,先集中時間,把最重要的先完成,不重要的拖拉了自己也不後怕。利用好零散的時間做事,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繁瑣的雜務。關鍵是不要怕辦難辦的事。
總之,只有在辦事時把握住處理的火候,才能在短時間內把事情辦得又快又好。
第三節找不同類型的人辦事要有不同的方法
性情暴躁的人
辦事時,難免會碰到性情比較暴躁的人。這種時候,我們該怎樣與之相處辦事呢?
所謂性情暴躁的人,通常是指那種好衝動,做事欠考慮,思想比較單純,喜歡感情用事,行動如急風暴雨似的人。一般來說,這種人沒有太多的心計,喜歡直來直往,不會轉圈,同時他也不會為別人考慮太多。正是因為這樣,這種人容易被得罪也容易得罪別人。許多人都不願意和這種性情暴躁的人來往。
其實,這是一種對人認識不足的偏見。他們身上也會有很多優點,在同這些人辦事時不妨好好利用這些優點,你就會發現,事情完全不像你想像中那麼難辦。
首先,這種人常常比較直率。心裡想什麼,就會直接把它表現出來,不會搞陰謀詭計,更不會在背後算計人。他對某人有意見,會直截了當地提出來。所以,與其和那些城府較深的人相處,還不如與這種人打交道。
其次,這種人一般比較重義氣、重感情。只要你平時對他好,尊敬他,視之為朋友,他會加倍報答你,並維護你的利益。所以,和這種人交往,不一定非要那麼客套,或講什麼大道理。你只要以誠相待,他必定真心相對。
最後,這種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聽奉承話、好話。因此,與其交往的時候,最好多採用正面的方式,而謹慎運用反面的或批評的方式。這樣,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總之,在求助這種人的時候,不必含蓄,不必講太多的技巧,有什麼說什麼就可以了。平時交往過程中對他義氣些,搞好彼此的關係,你有事情去求他,只要能做到,一般他不會袖手旁觀的。這時,你就可以講明困難,請求他的幫助,而無須拐彎抹角,費盡心機地想法求他了。你可以真誠一些,說一些好聽的話。這樣十有八九,他會欣然幫助你的。
性格冷淡的人
當我們找人辦事時,極有可能會遇到這樣一些人,他們很多時候都是我行我素,對人冷若冰霜,他不會注意你在說什麼,甚至你會懷疑他有沒有聽進去。和這類人打交道,找他們辦事的確讓人感到不自在、不舒服,但出於工作、生活的需要,我們又往往不得不求助於他,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首先出於對自尊心維護的需要,我們就要採取一種相應的措施!
從表面上看,似乎他怎樣對你,你也可以以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他。但是,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首先,你要認清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有事情求助於他而不是他求助於我們,這樣呈現出來的優勢、劣勢很明顯,以冷淡對待冷淡對我們求人辦事是有害無益的。
其次,他們的冷淡並不是由於他們對你有意見而故意這樣做,而是他們性格的一種自然表現。儘管很多時候,我們在主觀上會認為他們的做法使你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但這絕非他們的本意,他們也沒有意識到對你的傷害。因此,你完全不必去計較它,更不要以自己的主觀感受去判斷對方的心態,以至於也做出冷淡的反應。這樣,常常會把事情弄糟。
其實,儘管性格冷淡的人通常興趣和愛好比較少,也不太愛和別人溝通,但是,他們還是有自己追求和關心的事,只是別人不大了解而已。所以,在求他之前和辦事之中,不僅不能冷淡,反而應該多花些工夫,仔細觀察,注意他的一舉一動,從他的言行中,尋找出他真正關心的事來,儘可能地了解他。一旦觸到對方所熱心的話題,他很可能馬上會一掃往常那種冷淡的態度,而表現出相當大的熱情。而這時候也是你們關係最融洽的時候,提出要求自然會很容易讓對方接受並樂意幫助你。
另外,還應該注意,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更多的是耐心,要循序漸進,要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維護其利益,逐漸使他們去接受一些新的事物,從而調整和改變他們的心態。這樣,當我們有事情請求他們幫忙時,也不會輕易碰釘子。
清高孤傲的人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有些人往往自視清高、目中無人,處處表現出一副「唯我獨尊」的樣子。求這種舉止無禮、態度傲慢的人辦事,確實是一件很讓人頭痛的事情。可是,如果我們有事相求而不得不同這種人接觸時,該怎麼辦呢?
或許有人會說,對這種人就必須以牙還牙。他傲慢無禮,我便故意怠慢他。這種做法在有些時候也許是必要的,但這裡面感情成分太大,甚至是感情用事。似乎對方的傲慢清高對我們是一種侮辱,於是,我們也要用這種方式去回擊他。但理智而現實地思考一下自己的處境和目的,我們就會發現尋找適當的接近方式讓他認可、接納你才是上上之策。因為,如果他傲慢、你怠慢,便極有可能使交往無法順利進行下去,這顯然對我們不利。所以,我們應該從如何使自己辦事成功出發,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而不能僅憑感情用事而白白浪費時間與機會。
對此,可供你參考的建議有3條:
第一,儘可能地減少與其交往的時間。在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態度,或某些要求的情況下,應盡量減少他能夠表現自己傲慢無禮的機會。一次就把事情辦成是最好的。這樣,對方往往也會由於缺少這樣的機會而收斂自己的氣焰,從而不得不認真思考你所提出的問題。
第二,語言簡潔明了。儘可能用最少的話清楚地表達你的要求與問題。這樣,會讓對方感到你是一個很乾脆的人,是一個很少有討價還價餘地的人,因而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會太放肆。
第三,不要認為對方對你客氣,你就認為他熱情有禮貌,他多半不是真心的。
總之,你要在不得罪對方的前提下,達到你的目的,所以和這樣的人說話、辦事一定要小心謹慎。
耍陰陽臉的人
在辦事過程中免不了會遇到這樣的人:他當面奉承你,背後卻對你嗤之以鼻;他為了贏得你的好感,會事先送上一兩下掌聲;為了取得你的「庇護」,整天低聲下氣地圍著你打轉;他對你心懷不滿,但當面總是笑臉,背後卻到處搬弄是非……這類人物,有著陰、陽兩張臉皮,具有雙重人格。
的確,有些人就是這樣圓滑世故、八面玲瓏,喜歡耍手腕,甚至是吹吹拍拍,兩面三刀,有事沒事就對別人放兩支冷箭。對此類行為若處理不當,很可能會在交往中「觸礁」。
所以,對於這樣的人,在與他辦事的過程中,一定要小心謹慎。盡量不要戳穿他的假面具,當然更不能簡單地拒絕他們肉麻的奉承,因為這樣可能會得罪他們,從而影響自己的事。求這樣的人辦事,還要謹防被他們所利用。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除非自己迫不得已,否則,盡量不要求這樣的人辦事,即使求他們辦事,也一定要慎之又慎,避開他們所設的陷阱。
私心較重的人
這個世界上自私自利的人為數不少,無論你走到哪兒,總會遇到幾個。這種人心目中只有自己,凡事都將自己的利益擺在前頭,如果要這種人做些於己無利的事,他是肯定不會考慮的。
有一位王小姐,經常手不離計算器,這說明她始終在計算著自己的利益。所堅持的一定是自己的利益;至於其他事情,她不會在意如何做好,只會考慮怎樣做才最省事。這種慳吝之徒誰都不會對她產生好感。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又不得不有求於這種人,這種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暫時按捺住自己的厭惡之情,說話要順水推舟、投其所好。當他發現自己所強調的利益被肯定時,自然就會表示出滿意。如此,你求人的目的就很容易達到了。
此外,私心較重的人儘管心目中只有自己,十分注重個人的利益得失,但是,他們也往往會因利益而忘我地工作。如果我們能夠通過適當的方式,將他們這種特點加以引導利用,也可發揮優勢,為我們做一些事情。例如,對於這種人無法以情義喚起他們助人為樂的熱情,不過完全可以用一種利益交換的方式讓他們為自己辦事。我們可以直接給予其一定的物質回報作為辦事的條件,在這種利益的驅使下,他們的辦事熱情一定非常高漲。不過讓這種人辦事,你也必須注意一點,那就是不能讓其吃虧。比如說,有一種產品100塊錢一件,讓他在利益的驅動下自覺為你辦事。你給他200塊錢,讓他幫你捎回兩件,這種情況下,他就會有怨言。因為你雖然給他的錢正好買兩件產品,但是他卻認為自己吃了虧,因為他沒有從中掙到勞務費。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有可能為你購買幾十塊錢一件的劣質產品,那你的損失就不止幾十塊錢了。所以,求助這種人辦事,最好要讓他占上一點小便宜,讓他在利益的驅動下自覺地為你辦事。
「悶死牛」的人
生活中不乏一些「悶死牛」的人,他們總是沉默寡言,但有時候我們也免不了求他們辦事。而求人辦事,你總得了解一下對方有什麼想法吧,偏偏這種人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不願意開口說話。如果對方不開口,或者不想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那事情就難辦了。
有這樣一位新聞記者,他文筆很好,就是喜歡沉默寡言,你問他什麼,他都是含糊其辭或者沉默以對,不肯多吐露一個字。當有人給他介紹廣告客戶時,他也只是淡然地說聲:「喔!是這樣啊。」然後就不再言語,只顧低頭寫稿子。你根本就不知道他對這件事情到底抱有什麼樣的態度。如果你遇上這種人,求他辦事就不必拐彎抹角,可以直接給他一個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方式,比如,「行,還是不行?」「是A還是B?」這樣問你就會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如果你不採取這種方式,而是非得問他「你覺得怎樣做更合適呢?」那你就甭想把事情辦成了。
總之,求「悶死牛」的人辦事,最好不要拐彎抹角,而要採取直截了當的方式,這樣辦事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
「好拔尖」的人
在人際交往中,「好拔尖」的人也不少。這種人狂妄自大、自我炫耀、自我表現欲非常強烈,總是力求證明自己比別人正確、比別人強。當遇到競爭對手時,總是想方設法地排擠別人、不擇手段地打擊別人,力求在各方面都佔上風。人們對這種人,雖然內心深處瞧不起,但是為了顧全大局,為了不傷和氣,往往遷就他、讓著他。
但是,一味地遷就忍讓是不合適的。中國人總是追求一種和諧,謂之「和為貴」。這無疑是人際交往中一個重要的標準和目標。為了顧全大局,求大同、存小異,在某些方面做一些必要的退讓,應該說是一種比較聰明的處理方式。「和」無疑是必要的,但如何去獲得「和」,則有不同的方式。「讓」是一條途徑,「爭」也不失為一條途徑。殊不知,有些爭強好勝的人並不能理解別人的謙讓,反而認為別人懦弱,由此變本加厲,更瞧不起別人,不尊重別人。
尤其在辦事的過程中,對這樣的人,不能一味地遷就,而應使他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值得注意的是,「好拔尖」的人中,有一些是屬於性格使然者,也有些是屬於社會化不夠的不諳世故者。一般來說,後者大多是年輕人,對於他們,更多的應該是正面地引導和點撥,開闊其眼界,增長其見識,這類人一旦成熟,對社會有了更深的認識後,就會改變過去「好拔尖」的性格。
遷就只適合那些比較通情達理的人,而對於過於狂妄、缺乏自知之明的人,不妨給他點兒厲害,挫挫他的銳氣。待挫敗他的銳氣後,你再向他提出請求,他也就不會再擺太大的架子了。相反,你挫了他的銳氣,他對你會另眼相看,反倒更真心地為你辦事。
第四節辦事必知的忌諱
死要面子活受罪
求人辦事,不能死要面子,須知「死要面子活受罪」,如果總是以為自己是多麼清高,這樣事情能辦成嗎?
我們對於面子應該是這樣理解的:一個人不可能不要面子,但又不能夠死要面子。死要面子的人,往往會真正丟了面子。
小說《紅樓夢》和話劇《北京人》,都真實地表現了本已敗落,但仍不肯拋棄面子的諸多世家子弟的形象。在他們看來,如果這些面子一旦全都不存在,活著也就沒有什麼意思!可見,很多人把面子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就是他們的人生哲學。
面子當然應該要,一個一點面子也不要的人,恐怕自尊心也不復存在。關鍵的問題是要搞清怎樣做才算不丟面子?什麼面子可以丟,什麼樣的面子應當保?當然,人們也都非常明白,出於虛榮的面子應當丟,有關人格的面子需要保,不保何以處世?而保的辦法則是實事求是。事實俱在,曲直分明,面子不保亦在;嘩眾取寵,裝腔作勢,面子雖保猶失。
有這樣一個例子,說的是齊國有一個很窮的人,娶了一個老婆,還有一位小妾。這個人祖上也曾發達過,可現在不行了,然而他的面子可低不下來,就是在自己的老婆、小妾面前也忘不了打腫臉充胖子。他經常會對妻、妾說,經常有貴客請他赴宴,而且每次回來都裝成酒足飯飽的模樣。後來,老婆覺得自己家清貧,但丈夫卻經常能趕貴人的宴會,於是就跟在丈夫背後想一探究竟。終於她發現了丈夫的秘密,原來這個人每天都來到東門外的一個墓地里,跑到上墳人那裡去乞討剩餘的祭品。原來他就是這樣「參加宴會」的!而每天他都跑來得意洋洋地在他的妻、妾面前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絲毫也不覺慚愧。因為在他看來,這樣才算有面子,也就不管什麼死要面子活受罪了。
其實面子的危害豈止是活受罪,有時還是傷害自我的導火索。
在中國古代,人們把勇敢看成有面子,所以,傳說有兩位勇士,為了表示勇敢,居然互割對方的肉下酒,最後雙雙送了性命。
以上講的都是古代的例子。在商品經濟的社會中,要面子的現象同樣存在,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社會人類在不斷分化,貧富差距在不斷加大,許多人在社會劇變中失去了自我價值的判斷能力,他們的心理遭到了極大的扭曲,因此只有藉助於虛榮來滿足自己的面子和虛榮心。有些人即使債台高築,也要揮金如土,與他人比吃、比穿、比用、比收入。當官的比轎車、比住房、比待遇、比職級;在操辦紅白喜事時,講排場、擺闊氣;在住房裝修中,比豪華氣派;在生活消費中,大手大腳,寅吃卯糧,借貸消費。其目的都是要讓他人將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以滿足自己的「面子」。
要知道,死要面子會使人變得乖戾而孤獨。有一位從事高新技術研究的人,技術與學識上也許並不太差,但由於自尊心過強,所以,儘管年逾不惑,卻仍然和同事們難以和睦相處。原因是,不管是在學術問題的討論上,還是在工作方案的安排上,甚至就連日常瑣事的看法和處理上,只要別人的意見與自己不合,他就覺得面子受了損害,一點也不能容忍,立時發作起來,非要別人按自己的想法去辦不可。否則,就會不依不饒,甚至惡語相加。因為他覺得自己永遠高人一籌,意見必然正確無誤,別人只有跟著走的份兒,否則就是以邪壓正,同時,這也是不給自己面子。正因為他的這種毛病,所以,凡與他相處稍久的人,無不敬而遠之,避之猶恐不及。試想,如果這樣的一個人去找別人辦事,那成功的幾率會有多少呢?
總之,死要面子的行為是應該被摒棄的,否則對求人辦事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會嚴重危及你的人際關係。
過於吝嗇
過於吝嗇是求人辦事的一大忌諱,它會使原本容易辦成的事情功虧一簣。有這樣一個例子就很好地說明了這點。
春秋時期的范蠡既是一位有才華的謀士,又是一名家財萬貫的大商人。他曾輔佐越王勾踐打敗吳國,隨後功成身退,移居別地經商,以他的聰明才智,很快富甲一方。因此,他還被後世奉為中國商人的始祖。
但是後來,他的二兒子因殺人獲罪而被囚禁在楚國,范蠡計劃用金錢保全兒子的性命。他有一位朋友叫庄生,庄生與楚王的關係很好,楚國上下都非常敬重他,於是范蠡決定通過庄生來解救自己的兒子。雖為朋友,范蠡還是讓長子帶上足夠的錢財和一封書信去見庄生,並囑咐長子把信和錢交給庄生,一切聽從庄生安排。
范蠡的長子到達了楚國,發現庄生家徒四壁,院內雜草叢生,一點也不像個達官顯貴的樣子。雖然他按父親的囑託把信和錢交給了庄生,但心中並不認為庄生可以救出弟弟。
庄生收下錢和信,告訴范蠡的長子:「你趕快離開吧,剩下的事情交給我來辦,即使你弟弟出來了,也不要問其中的原委。」
但范蠡的長子由於心存疑慮,並未聽從庄生的話而馬上離開,而是接著又去賄賂其他權貴。
庄生因為得了范蠡的好處,於是就說服楚王大赦天下,楚王聽從了庄生的建議。
范蠡的長子聽說楚王大赦天下,覺得弟弟一定會被放出來。既然如此,那麼自己送給庄生那麼多的錢財不就等於白送了嗎?於是他又去找庄生把送去的錢要了回來。他為此十分得意,以為既省了錢又辦了事,剩下的事情就是回去向父親請功領賞了。
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事情會變得越來越糟。庄生沒有了好處,心裡自然很不舒服,感覺自己被范蠡的長子耍了。於是又去見楚王說:「聽說范蠡的兒子在我國犯罪被囚,現在人們議論說大赦是因為范蠡拿錢財賄賂眾位大臣的緣故,這於您的名聲不利啊!」
楚王聽到這些話,十分氣憤。於是就先殺了范蠡的兒子再實行大赦。結果,范蠡的長子因不願給人好處,而只好帶著弟弟的屍骨回家了。
這個故事很好地告訴我們,求人辦事,過於吝嗇是沒有好結局的。范蠡的長子因為吝嗇,結果不但事情沒有辦成,而且還害死了自己的弟弟。
求人辦事不給人好處,事情就無法辦成。基於這一點,可以在辦事之前給予對方一定的好處,或者在辦事前讓對方知道事情辦成後的好處。有這樣一個例子:
西斯是一個大農場的主人,他在自己的農場里種植了大片的棉花,棉花成熟的時候,他雇了許多工人來採摘。
有一天,西斯去農場巡視採摘情況,卻看到一些工人正在偷懶,地上也到處扔著雪白的棉花。西斯急了,他把工頭找來,讓他解僱偷懶的工人,並要求不要亂丟棄棉花,工頭答應了。
過了幾天,西斯又去農場巡視,發現情況依然存在,他十分納悶,不明白那些工人們為什麼不聽從命令。同時,他也為此十分著急。因為嚴重浪費只是一個方面,如果不抓緊時間採摘棉花,雨季一來,棉花將會被雨水毀掉。
西斯向自己的一位老朋友請教,朋友告訴西斯:「因為農場里的棉花是你一個人的棉花,工人們工作的好壞,與他們自己沒有直接的關係。」西斯一下子明白了過來,他這才認識到,因為即使那些工人們採摘得十分認真,他們自己也得不到什麼好處,所以有偷懶和亂丟棉花的現象,要想讓工人們把事情辦好,就必須給那些工人們一些甜頭和好處。於是,他立即召集工頭和所有的工人們開會,他在會上宣布:「在雨季之前把棉花採摘完畢,工人們除了工資以外還可以得到採摘棉花收益的20%;如果能杜絕亂扔棉花的現象,工人們還可以得到額外的獎勵。」
此後,西斯再去農場巡視時,再也沒有發現偷懶的工人,地上也沒有胡亂丟棄的雪白的棉花了。
俗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求人辦事也是一樣的道理。「有錢能使鬼推磨」,古往今來皆是同理。每個人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利益實體,即便是朋友之間或者家庭成員之間也會有著各自不同的利益。當然,能夠找到雙方的共同利益,求人辦事自然會有好結果。但是,一般情況下求人辦事,勢必會使對方的利益或多或少地遭受一定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你如果想求人辦事,不給予對方一定的好處,或讓其從中得到一定的利益,那麼他就很難幫你把事情辦好。所以,你要記住:想辦成事,就不要把錢袋扣得太緊。
急於求成
有些人在求人辦事時,心急火燎,巴不得對方馬上著手就辦。如果對方一兩天沒什麼動靜,便有些沉不住氣了,一催再催,搞得對方很不耐煩。這不是求人的正確態度。也許,對方有自己的難處,不得不慢慢作打算;也許,他真的無能為力。不過,無論對方處於什麼境況,我們必須要有不急不躁的耐心。請記住:一旦求了人家,就要充分相信對方。
戰國時,魏國的國君打算髮兵征伐中山國。有人向他推薦一位叫樂羊的人,說他文武雙全,一定能攻下中山國。可是有人又說樂羊的兒子樂舒如今正在中山國做大官,怕是投鼠忌器,樂羊不肯下手。
後來,魏文侯了解到樂羊曾經拒絕了兒子奉中山國君之命發出的邀請,還勸兒子不要跟荒淫無道的中山國君跑了,文侯這才決定重用樂羊,派他帶兵去征伐中山國。
樂羊帶兵一直攻到中山國的都城,然後就按兵不動,只圍不攻。幾個月過去了,樂羊還是沒有攻打,魏國的大臣們都議論紛紛,可是魏文侯不聽他們的,只是不斷地派人去慰勞樂羊。
可是樂羊照舊按兵不動,他的手下西門豹忍不住詢問樂羊為什麼還不動手,樂羊說:「我之所以只圍不打,還寬限他們投降的日期,就是為了讓中山國的百姓們看出誰是誰非,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收服民心,我才不是為了區區樂舒一個人呢!」
又過了一個月,樂羊發動攻勢,終於攻下了中山國的都城。樂羊留下西門豹,自己帶兵回到魏國。
魏文侯親自為樂羊接風洗塵,宴會完了之後,魏文侯送給樂羊一隻箱子,讓他拿回家再打開。
樂羊回家後打開箱子一看,原來裡面全是自己攻打中山國時,大臣們誹謗自己的奏章。
假如當初魏文侯聽信了別人的話,而沉不住氣,中途對樂羊採取行動,那麼將是另一番結果。
同樣地,求人辦事也就像打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突發、棘手的問題,只有那些心理素質好的人才有能力打贏這場戰爭。相反,急功近利的小人往往欲速則不達。
另外,還應注意:求人辦事不同於求己,人家前因後果、方方面面總是要考慮考慮的,有時候還要故意地做些姿態,讓你看看。這時候,你只能平心靜氣地等待。你不能老去打聽催問結果,這樣,不僅會讓對方感到厭煩,而且覺得是你不信任他們,明明有心想要幫忙的事情,經你這麼一攪和,希望倒沒有了,這叫得不償失。所以,求人辦事不能急於求成,這樣才能讓事情朝好的方向發展。
存在羞怯心理
一說話就臉紅,一笑就捂嘴,一出門就低頭,這是許多天生羞怯的人的共同表現。但是,羞怯卻是辦事的天敵。在求人辦事的過程中,我們第一步就要克服羞怯心理。
人的羞怯情緒似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品質,從某些領域來看,羞怯並不一定是一個完全貶義的詞,有人甚至認為「適當的羞怯是一種美德」。但如果在辦事的時候感到害羞那就並不是一件好事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能遇到十分害羞的人,他們一方面對自己缺乏信心,不喜歡公開亮相,無意與他人競爭,遇事猶豫不決,表現得很不善於交際;但另一方面又往往勤于思考,凡事多為人著想。羞怯不僅不利於一個人辦事成功,甚至有可能造成心理障礙。很多羞怯程度很高的人都希望能使自己有些改變,變得樂觀而外向一些,以適應現代社會。
要想改變這一點,我們首先要弄清造成羞怯的原因。一般來講,羞怯是由先天和後天因素的雙重影響所致。有人認為後天的成長環境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行為習慣對羞怯的影響更大些。據觀察,有些羞怯的人在自己的孩提時代並不羞怯,只是進入學校以後,由於學習、身體等方面的原因,受到學校和家庭雙方的壓力,加之自己十分在意別人的看法與評價,久而久之,才形成羞怯的性格;也有一部分是由於童年時家庭的撫養環境導致的,有些家長不鼓勵自己的孩子和同年齡的孩子玩耍,或是周圍沒有同齡兒童,長期下來也會形成一種內向而羞怯的性格。針對造成羞怯的原因,要想克服羞怯,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首先,要提高認識。要明確性格是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如果你已形成羞怯的性格,不要刻意追求奔放和外向,因為羞怯的人也有很多優點。要避免羞怯,關鍵是要少考慮自我,多考慮他人,多考慮社會價值,多考慮如何與人交往。此外,還要正確認識自己,承認羞怯是自己的弱項。這樣當別人注意到你時,你才不會緊張或刻意地掩飾自己,才能採取隨和的態度,也只有這樣,你同別人的關係才能更加密切而友好。
其次,坦誠自我。首先你必須學會尊重別人,不要給別人一種傲視一切、高高在上的印象,這樣,別人才會喜歡你並樂意與你交往。否則,整日孤芳自賞,儘管主觀上想克服羞怯,但終因客觀上的碰壁而走回羞怯的老路上去。同時,為人要熱情、開朗,做出樂於與人交往的表現。否則,終日沉默不語,別人便不願打擾你了。只有善於並樂於表達,使別人在與你的交談中獲得樂趣,別人才願意與你交談,你也才能從羞怯的陰影中擺脫出來。
再次,關注他人。平時,你要留心他人的行動和愛好,了解對方對什麼樣的話題、行為最感興趣。這樣,與人交往時就能投其所好,使人覺得你容易接近,容易成為好朋友了。
總之,無論如何你都要儘力克服自己的羞怯心理,這樣一來,就為你的成功辦事打開了一扇大門。
被原則綁住手腳
求人辦事有縝密的思維,把可能出現的情況,要遵循的原則都盡量考慮一遍是十分可取的,因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不論辦任何事,都要遵守一定的原則。但是原則是死的,人是活的,很多時候我們求人辦事要把原則性與靈活性結合起來。
比如說,有個人想為自己大學剛畢業的兒子找份工作,而這個人的表哥就在某個機關單位當領導,於是此人就想借表哥的光為兒子謀個差事。這位表哥得知親戚的心意後又多方考察自己的侄兒確實有才華,然後他就想自己是應該「舉賢不避親」呢,還是「避親」?其實,這種情況下,他完全可以幫侄兒一把,因為侄兒具備那種能力,就應該幫那個忙。這就是一種靈活性原則。只要能得到一個「雙勝無敗」的結局,該用什麼樣的姿態就用什麼樣的姿態。
生活應該豐富多彩,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不能總是那種正經八百的「成人對成人」。一個人要在別人的心目中為自己樹立一個美好的形象,就要善於非常靈活地進行「心理角色」的扮演。在辦事過程中,有3種人顯然是「不可愛」的:一種是老要顯示自己比別人優越的,只會扮演「家長」,不會扮演「成人」的人;另一種是老要別人為自己操心,而從來不知道也應該為別人操點心的,只會扮演「兒童」,不會扮演「家長」的人;還有一種是所謂「純理智」的,只會扮演「成人」而不會扮演「兒童」的人。為了確保在社會中辦事成功、順利,就不應該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
此外,用「壓」來迫使對方向自己屈服,用「頂」來迫使對方遷就自己,或者為了不得罪對方而「忍氣吞聲」地屈服和遷就,這些都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講究「選擇和誘導」的藝術,就是為了找到一種「不壓、不頂、不屈服、不遷就」而又能使問題得到解決的好辦法。但這需要很大的靈活性,「認死理」,「容不下矛盾」的人是難以做到的。
得罪別人
給人辦事時,不論是否辦成,都不應該得罪別人。俗話說:「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敵人添一堵牆。」作為一個辦事人員,應儘可能少樹敵,更不可過多地得罪人。
戰國時期,齊國大夫夷射,在接受國王的宴請後,酒足飯飽而出。此時擔任王宮守門的小吏則跪請求說:「給我一點酒喝吧。」夷射斥責則跪說:「一個下賤的守門人也想飲用國王的美酒嗎?滾開!」夷射走遠後,則跪非常氣憤,於是,將碗里的水潑在郎門的接水槽中,水的顏色類似小便。
天明以後,齊王發現了就對則跪呵責說:「昨天晚上,是誰在此處小便呀?」則跪回答說:「我沒看見,但昨天夷射在這地方站立過。」齊王大怒,因此誅殺了夷射。
一個卑賤的守門人因為被大臣所侮辱,竟然設計要了大臣的命,由此可見樹怨的害處。
香港巨富胡金輝在介紹他的成長時,曾告誡說:「處世方面,另外有一點,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千萬不要得罪人!越有地位,越應該不得罪人。寧願自己搽面抹膏,也得讓自己好過。」
在辦事時,得罪別人就很容易將自己逼入困境。例如,美國總統林肯以偉大的業績和完美的人格獲得了人們的衷心敬仰,他的許多事迹世代被人們傳頌。但他在成長道路上也曾因為愛得罪人而經歷了不少的坎坷。
林肯年輕時,不僅專找別人的缺點,也愛寫信嘲弄別人。且故意丟棄在路旁,讓人拾起來看,這使得厭惡他的人越來越多。
後來他到了春田市,當了律師,仍然不時在報上發表文章為難他的反對者。有一回做得太過分了,最後,竟把自己逼入困境。
當時,林肯嘲笑一位虛榮心很強又自大好鬥的愛爾蘭籍政治家傑姆士·休斯。他匿名寫的諷刺文章在春田市報紙上公開以後,市民們引為笑談。惹得一向好強的休斯大發雷霆,打聽出作者的姓名後,立刻騎馬趕到林肯的住處,要求決鬥。林肯雖然不想同意,卻也無法拒絕。身高手長的林肯選擇了騎馬比劍,請求陸軍學校畢業的學生給他教授劍法,以應付密西西比河沙灘的決鬥。後來在雙方監護人的排解下,決鬥風波才告平息。
這件事給林肯一個很深的教訓,他認識到得罪別人的事就連最愚蠢的人都不會做。而一個具有優秀品質並能克己的人,卻常常是揚棄惡意而使用愛心的人。從此,林肯改變了自己對人刻薄的做法,以博大的胸懷贏得了民心,林肯的教訓及成功是值得我們仔細體味的。
美國前副總統安格紐以失言出名。他曾激烈指責新聞界的是非,他說:「老是作反政府的言論的大眾傳播物,簡直是叛徒。」這句話在新聞界,引起了極大風波,招致了新聞界的合力圍攻,即使他要收回這句話,也已經太晚了。後來時代雜誌的哥拉姆斯特分析說,這隻怪安格紐用錯了一個字,如果把Massmedia(大眾傳播物的複數形式)換作Massmedinm(單數形式),就不會有什麼風波了。這是因為以複數代替單數等於指責了所有新聞廣播界,觸犯了眾怒。所以,如果我們要表示指責或批評時,應盡量採取「有的人」、「個別人」這樣的單數稱謂,不要由此而招來別人的怨恨。
以上事例都說明這樣一個道理:辦事時不可輕易得罪別人,否則只會是自找麻煩,增加辦事的難度。
與小人結仇
我們在辦事時,總會時不時地遇上一些小人,和小人保持距離,就成為辦事者必須遵守的規則。因為小人的小心眼有時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的麻煩。
有這樣一個故事:
父親在臨終前交代兒子務必替他報仇,兒子問是為了何事。這個人說:「10年前在一個聚餐場合某人夾了我想吃的一塊肉。」兒子問他:「當時為何不趕快夾起來吃?」父親說:「因為筷子上已有一塊肉。」兒子說:「把那塊肉趕緊吃掉呀!」父親說:「可惜我嘴裡正吃著一塊肉!」
常言道:君子不念舊惡。這是對君子的要求,也是君子的標準。但事實上真正能做到「不念舊惡」的能有幾人?有的人宰相肚裡能撐船,有的人則不然,芝麻大的小事也會記恨在心,難以釋懷。在求人辦事中,我們常會不自覺地得罪這類心胸狹窄的「小人」,而且有時得罪了小人,自己卻不知道。這些人不但「不忘舊惡」,而且會耿耿於懷,一有機會就要加倍報復,「以消心頭之恨」。
有不少人疾惡如仇,他們對小人不但敬而遠之,甚至還抱著仇視的態度。但是,在辦事的時候,你要記住:千萬不要疾惡如仇。否則,事情必不會辦成功的。
最好的辦法就是同小人保持距離,而不必疾惡如仇地和他們劃清界限,畢竟他們也是需要面子的!唐朝名將郭子儀和宰相楊炎對小人的不同態度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有一次,郭子儀正在生病,當朝權臣盧杞前來拜訪。此人乃是中國歷史上聲名狼藉的奸詐小人,相貌醜陋,生就一張鐵青臉,臉型寬短,鼻子扁平,兩個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時人甚至把他看成是個活鬼。正因為如此,一般的婦女看到他這副尊容都不免要掩口失笑。郭子儀聽到門人的報告,馬上下令左右姬妾都退到後堂去,他獨自等待。盧杞走後,姬妻侍女們又回到病榻前問郭子儀:「許多官員都來探望您的病情,您從來不讓我們躲避。盧中丞來為什麼就讓我們都躲起來呢?」郭子儀微笑著說:「你們有所不知,這位盧中丞相貌極為醜陋而內心又十分陰險。你們看到他一定會忍不住發笑的。那麼,他一定會記恨在心,如果此人將來掌權,我們的家族就要遭殃了。」
此例子中,郭子儀正是看清了盧杞的陰險面目,所以,自己雖然位及將相,也不敢得罪他。
當時,楊炎與盧杞同為宰相,但楊炎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理財能手,他提出的「兩稅法」為緩解當時中央政府的財政困難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的史學家評論他說:「後來言財利者,皆莫能及之。」可見此人確實是個幹練之才,受時人的器重和推崇。此外,楊炎一表人才,而且博學多聞,文辭華麗,精通時政,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然而,楊炎雖有宰相之才,卻無宰相之度。尤其是在處理與同僚關係問題上,他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疾惡如仇。對盧杞這樣的奸詐小人,他根本就沒有放在眼裡,缺乏政治家應具有的圓通處世韜略。
盧杞與楊炎結怨後,千方百計圖謀報復。不久,機會終於來了。節度使梁崇義背叛朝廷,拒不受命。德宗命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帶兵討伐。楊炎不同意重用李希烈,認為此人反覆無常,極力勸阻德宗,德宗很不高興。李希烈受命掌握兵權後,正碰上連日陰雨,進軍遲緩。德宗是個急性子,就去找盧杞商量。盧杞見機會已到,就趁勢說:「李希烈之所以遷延徘徊,只是因為楊炎還被重用。陛下何必愛惜一個楊炎而耽誤了大事呢?不如暫時免了楊炎的相位,使李希烈心情舒暢就會盡心竭力於朝廷了。事後再起用他,也沒有什麼關係。」德宗認為有理,就聽信了盧杞的話,免去了楊炎的丞相職務。就這樣,楊炎莫名其妙地丟掉了相位。不久,盧杞又進讒言害死了被貶的楊炎。
可見,與小人結仇的結果是很可怕的。辦大事者一定要切記:千萬別與小人結仇。※泰坦尼克號上的6名中國人:106年了!這世界欠他們一句「對不起」!
※此人在中國遺臭萬年,在外國人眼中那可是千古一帝!
※中國古代神話人物 - 搜搜百科
※張維為:在實質民主方面中國做的比美國更好|參選率|民情
※中國羅盤詳解-第二十七層 正針百二十分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