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覺得岩茶是屬於烈日的嬌陽還是早晚的溫婉呢?
每年四五月,繁忙的武夷山就會表現出兩種特質:早晚的嬌媚溫婉和正午的烈日炎炎。這很自然的想到了武夷山做茶季節,武夷岩茶開採啦!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武夷山,不但有列入自然遺產的碧水丹山,也是儒釋道三教融合的文化名山。「大紅袍祖庭」是永樂寺的禪茶;「茶煙裊細香」,是朱熹的文公茶;大王峰下止止庵茶,則有白玉蟾「高卧雲堂留夢醒,笑騎白鶴歸蓬萊」的境界。這一方面展示了武夷山巨大的兼容性和厚重的生命蘊含,另一方面,三教飲茶論道,感悟人生,則把各自的教派宗旨融進了茶道的精神,為武夷茶文化的發展注入了生命的甘泉,打開了精神的窗口。由此可見,不論是儒家的以茶養心,道家的以茶養身,還是釋家的以茶養性,與武夷茶「蘊和寓靜」的稟性相通。
武夷岩茶,是歷史悠久的傳統名茶。唐朝孫樵在《送茶與焦刑部書》中,給了它「晚甘侯」的美稱。古稱建茶,又名北苑茶。建茶出建安,即今之建甌建溪兩岸鳳凰山麓。南唐之後,為宋貢茶主要產地。當時名茶有龍團勝雪、北苑先春、玉華、雪英、石乳、龍鳳等。宋朝代宗年間有官焙,專制龍鳳餅茶,當年名動一時,有「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之說。據蘇東坡《葉嘉傳》稱,武夷茶移植建甌後,才有「北苑御茶」之盛。因當時崇安沒有建縣,茶以建州建安為命名,飲具則以建窯兔毫盞為上。究其因,和「鬥茶」、「分茶」的鑒賞遊戲有關,和一比高下、爭金奪利的鬥茶無關。「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確是把喝茶,當成一種美好的藝術享受。
宋代文人大家給了武夷茶極高的讚譽,蘇東坡稱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加寵。」范仲淹贊之:「長安酒價減千萬,成都葯市無光輝。」陸遊則更是說:建溪官茶天下絕!明洪武朱元璋,對茶葉做了兩件大事。其一是廢團茶罷貢茶;另一件事則轟動天下:下令殺掉走私茶葉的一個女婿。茶從宋到明初,一直實行「茶禁」,「銖兩不得出關」。犯了天條國律,就是駙馬女婿也不例外,照樣「咔」的一刀,殺頭。因為廢貢,武夷茶跟隨著建盞,由盛漸衰。
好茶出深山,武夷山茶區位於北緯27-28度之間,丹霞地貌,峰巒疊嶂,區內岩石多呈紅色碎屑沉積。經長期自然風化,加上降水充沛,光溫適宜,恰合陸羽《茶經》所說:「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武夷茶區多懸崖絕壁,清順治後,岩茶復甦,茶農利用岩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岸種茶,有「盆栽式」茶園之稱。岩茶區內,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行成了「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說,岩茶因此得名。
根據生長條件不同,岩茶可分為正岩、半岩、洲茶。正岩品質最為著名,產于海拔高的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和流香澗、悟源澗等地,俗稱「三坑兩澗」,以及水簾洞、豬仔洞、天心岩、青獅岩,都為香高味醇,為正岩極品;半岩茶又稱小岩茶,產於碧石岩、馬頭岩、獅子峰以及九曲溪一帶;崇溪、黃柏溪,武夷岩兩岸在砂土茶園中所產的茶葉,則是洲茶。
提到岩茶,必講「岩韻」,岩韻,是岩茶審評中的專業術語,它可以說是名詞,也是個形容詞。因而在許多人眼裡,岩韻都有不同的解讀。清帝乾隆有詩:「就中武夷品最佳,氣味清和兼骨鯁」。我以為,這「骨鯁」二字,倒是「岩韻」的絕佳註解。岩茶有岩骨花香---從茶與自然的關係看,丹霞地貌,三坑兩澗,茶樅生爛石,老樅勝新樅,表現出武夷岩茶非岩不韻的特點;從茶與人的關係來看,這則是一種精神品質,鐵骨錚錚兼具幽谷蘭風,岩茶的不卑不亢,大美不言,蘊含了中國文化應有的精神與本質。對這一點,清人梁章鉅品岩茶「活甘清香」的感悟,似乎就少了些岩味,也減了些「岩骨花香」。
圖文/網路
推薦閱讀:
※岩茶為什麼偏要穀雨後採摘?
※武夷岩茶「十不買」!
※一位靠譜的茶客不能不懂岩茶
※武夷岩茶|肉桂中的戰鬥機,牛肉
※岩茶一般存放時間是多久?
TAG:岩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