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長篇連載 |地緣看世界

讀完本文大約需要11 分鐘潮~~~~~~~~~~~~~~~~~~~~~~~~~~~~~~~~~夕

發現在80年代的"兩伊戰爭",對於大多數朋友來說,應該比較陌生了。不過提起美國打的那場"海灣戰爭"來說,相信熟悉這段"歷史"的,就是大多數了。由於這兩場戰爭,都是在波斯灣地區發生的。所以"兩伊戰爭",也被稱作"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後者自然就是"第二次海灣戰爭"了。至於這兩場戰爭之間是否有聯繫,我會一會就會分析到。

關於兩伊戰爭暴發的地緣背景,我們在前面已經分析過了。從最後的結果上來看,這是一場得不償失的"雙輸"戰爭。伊拉克和伊朗兩國,都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不僅經濟倒退,人員傷亡巨大,還各欠了幾百億的外債。最為諷刺的是,盡量在戰爭的過程中,雙方都取得過階段性的勝利(佔據了對方的領土),並堅信自己會笑到最後,但八年戰爭結束後,兩國的邊界依舊和戰前一樣。

如果一定要說收穫的話,那就是政治層面上的了。從波斯人的角度來看,他們頂住了這場由"西方代理人"發起的,對其"革命"事業的攻擊,保住了宗教革命的成果。更讓伊朗的宗教領袖們感到自豪的是,他們是在政治孤立的狀態下,做到這一切的。我們前面說了,發生在冷戰時期的兩伊戰爭,也象那個時期的絕大部分戰爭一樣,有美、蘇兩國的介入。不過就這樣將之介定為代理人戰爭,其實不完全正確。因為從國際政治格局來看,退出西方陣營的伊朗,本來很自然的應該緊靠蘇聯這棵大樹的。只是由於雙方長久以來的地緣矛盾,以及伊朗革命的宗教革命的保守性質,波斯人並不信任俄國人敏感的。這種基於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雙重考慮的,即不向東,也不向西,保持孤立的態度,相信中國人並不陌生。正因為如此,俄國人在最初2年支持伊朗,卻發現並不能獲得預期的地緣利益後(與伊朗結盟,進而從陸路滲透中東),轉而放棄表面的中立,重新支持伊拉克了。

伊朗最終沒有失掉這場戰爭,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他在人口、地理關係上的巨大優勢。而伊拉克沒有在伊朗那種,被宗教狂熱武裝起來的"人海戰術"面前,被反攻倒算,就要歸結於國際大環境了。換句話說,伊朗所失去的,就是伊拉克所得到了。由於伊朗的孤立態度,伊拉克實際上非常難得的,先後得到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支持。更為重要的,對外打著為"阿拉伯"和"遜尼派"而戰旗幟的伊拉克,藉此成為了阿拉伯世界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並自認為可以挑起阿拉伯復興的大旗了。

如果伊拉克的目的,僅僅是想成為阿拉伯世界的老大,還是有實現可能的。畢竟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兩伊戰爭結束後不久,蘇聯就解體了),一個有帶頭大哥的地區,會比一盤散沙的局面,更容易控制,前提是這個帶頭大哥能夠受自己控制。可惜的是,伊斯蘭世界與西方世界的結構性矛盾,讓這種控制變得十分不穩定。就薩達姆的抱負來說,他的終極夢想是實現阿拉伯世界的復興。而這個復興的重要標誌,就是擺脫西方的控制。也許有人會覺得,如果沒有薩達姆的話,伊拉克就不會走到這一步。但從地緣基礎來看,埃及和伊拉克,是阿拉伯世界中綜合條件最好的兩個國家,在埃及嘗試領導復興阿拉伯世界失敗後(怎麼失敗的,後面中東戰爭時會解讀),伊拉克即使沒有選擇薩達姆,也會有其他政治家,希望運用自己的地緣優勢嘗試一下做大的。

比較埃及和伊拉克,在地緣條件上的區別,我們會發現:埃及最大的地緣優勢,在於它的境內,有一條溝通兩洋的"蘇伊士運河";而伊拉克最大的優勢,則在於他的石油資源。如果能夠控制盡量多的石油資源,那麼無論是在阿拉伯世界,還是整個國際政局中,伊拉克和薩達姆,都將獲得更大的發言權。為此,我們必須先來分析一下,佔據這個星球6成左右石油資源的,波斯灣地區的石油資源,是如何分布的。

附:波斯灣地區石油資源分布圖

波斯灣是一個"富的流油"的區域,相信已經是人盡皆知了。這個僅僅靠一條狹窄的"霍爾木滋海峽"與外海溝通的海灣,周邊一共分布著: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阿聯酋、阿曼8個國家。其中除了孤獨的波斯人之外,其他7個國家都是阿拉伯國家。雖然是以一敵七,但伊朗在"波斯灣"所佔據的份額,卻可以和其他7個海灣國家平分秋色。憑藉伊朗高原以及卡倫河流域的控制權,波斯人以阿拉伯河河口為界,完全控制了波斯灣的北部岸線。而在水域劃分方面,與阿拉伯國家也基本採取的是中間線原則。這似乎讓我們感覺到,伊朗在波斯灣石油儲量的瓜分上,似乎也應該有半數的份額。最起碼也應該是最多的。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就現有的情況而言,海灣國家中可采儲量最多的是"沙烏地阿拉伯"(2008年數據,362億噸),而伊朗雖然在海灣國家中排名第二,儲量卻只有沙特的一半(181億噸)。更為重要的是,緊隨其後的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三個阿拉伯國家,石油儲量也都在百億噸以上。這使得擁有半個波斯灣的伊朗,實際份額只佔到波斯灣地區總石油儲量的20%左右。之所以會有這種"誤差"產生,在於我們如何來理解"波斯灣"這個概念。

如果從狹義的角度來看,這當然指著是一個海水覆蓋的海灣。但如果我們認為石油都是埋藏在這片淺海下面,那就大錯特錯了。也就是說,通常以石油資源為重要特徵的地緣概念--"波斯灣",並不僅僅包括那灘海水,更包含有部分陸地地區。對此,我們稱之為"波斯灣地區"。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波斯灣地區",所代指的是周邊那八個國家。只是就其最根本和最有價值的屬性來說,我們還需要從地理結構的角度,來看看究竟哪些區域,才是真正掌握黑金的"波斯灣地區";沿岸諸國,又在其中各自佔據什麼樣的地位。

附:波斯灣地緣結構圖

關於石油的來歷,印象中小學"自然"就教過了。就我個人而言,那時的基本概念就是,石油是古代動物死後變的,而煤則是植物變的。不過老師也沒說清楚(估計他自己也不清楚),所以當時所理解的"動物",就是陸上跑的,並因此一直有個疑惑,為什麼這些動物死的時候,都聚到一塊了。當然,現在知道了,變身石油的這些生物,是遠古生活在海洋里的動物和藻類。儘管現在關於石油生成的理論,還有非生物成油的理論。但最起碼在波斯灣地區,海洋生物生成石油的理論,可以很好的幫我們解讀油、氣資源分布的規律。

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波斯灣,只是一個面積不大的海灣,但在遠古時期,這片海灣的面積要比現在大的多。當我們把視角拉高,從天空俯瞰波斯灣國家時就會發現,整個波斯灣和周圍的低地,是被西面的阿拉伯原,東、北面的"伊朗--亞美尼亞高原"包夾而成的一個盆地狀結構,這個盆地的地理名稱叫作"波斯灣盆地"。可以確定的是,在波斯灣地區的石油形成之前,東到伊朗高原南緣的扎格羅尼山脈,西到內志高原的"波斯灣盆地"都是被海洋所覆蓋。也正因為如此,那些遠古海洋生物的屍體,才廣泛沉積於盆地腹地,以及山地邊緣,並成為今天波斯灣地區的財富之源(參見《波斯灣地區石油資源分布圖》)。

既然從地理條件來看,這片流淌黑金的土地,被圈定在"波斯灣盆地"之中,那麼誰在這片土地上,擁有最大的份額,誰就更有機會掌握更多的石油資源。單從這個角度來看,坐擁"兩河平原"的伊拉克,和擁有阿拉伯半島東部大片沙漠低地的沙特,無疑是最有可能勝出的。相比之下,在波斯灣岸線上擁有絕對優勢的伊朗,在盆地腹地的佔有率,相比上述兩國就沒有優勢了。不過憑藉卡倫河流域,以及半個波斯灣的佔有率,伊朗在"波斯灣盆地"的佔有率,還是能夠位列三甲的。

依據現在的數據來看,沙特、伊朗、伊拉克三國,也是中東石油儲備最多的三個國家。其中沙特一國已探明的石油儲備,大致相當於後兩者相加,這很大程度是因為,沙特境內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油田"蓋瓦爾油田"(也譯作"加瓦爾油田",一個油田的儲量,就相當於三、四、五名的總和)。不過就這個差距來看,兩伊似乎都不太滿意。從佔據波斯灣盆地的份額來看,80%以上國土都在其中的伊拉克,一直都認為自己還沒有完全發掘出自己的石油潛力(總在打仗,耽誤了),這一點也得到了相關專業人士的認可;而伊朗的信心則在於,它除了可以指望國土南面的波斯灣地區以外,還可以寄希望於北面的裏海地區。雖然關於裏海是否能夠成為第二個波斯灣,還存在爭議。但這是一個頂級的產油區,已經沒異議了。能夠在南北接入兩大石油重要產區,波斯人如果覺得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在石油話語權上超越沙特,也並非不切實際的想法。

除掉沙特、伊拉克、伊朗,這三波斯灣地區體量最大的國家之外。剩下的科威特、巴林、卡達、阿曼,也都或多或少的分得了波斯灣的石油利益。雖然我們剛才說了,誰在波斯灣盆地佔的份額多,誰的機會就大。但整個波斯灣盆地,也並不是到處都有油的。即使是產油區之間,也有多少的區別。如果機緣巧合,你佔住的地方,是石油資源最集中的區域,那麼即使國土面積不大,也有機會憑藉石油資源,賺得盆滿缽滿的。當然,對於小國來說,這種正好生在聚寶盆里的事情,大多數時候就象是中彩票。如果你是在謀求獨立的過程中露了富,反而會增加自己獨立的難度。就象現在的伊拉克庫爾德地區一樣,就算是為了北部高地邊緣的那片產油區(基爾庫克油田,長期是伊拉克最大的油田),伊拉克的阿拉伯人,也不讓坐視他們獨立出去的。

雖然彩票難中,但總歸還是會有人中的。在南海石油被發現之前獨立的汶萊就是一例,汶萊的蘇丹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君主。而另一個中彩票的典型,就是科威特王室了。儘管科威特只是在波斯灣西側,切出了一小塊國土。但這一小塊國土的已探明石油儲備,卻長期和伊拉克差不多。在科威特國土南側,有著位列世界十大油田第二位的"布爾甘油田",這也是唯一能和沙特"蓋瓦爾油田"比肩的超級油田(兩者都是百億噸級的油田)。這種小國擁有大財富的情況,顯然很容易讓周邊的國家羨慕,甚至妒忌。而最終由羨慕、忌妒上升為"恨"的,就是伊拉克了。這是因為,在伊拉克還是奧斯曼帝國的一個行省時,科威特還是伊拉克下轄的一個縣。只是由於後來英國強力向中東及波斯灣地區滲透,從衰弱的奧斯曼帝國手中,切割出了這塊登陸基點,才導致科威特最終以獨立身份,進入了現代國家的行列。

這種因為大國角逐進行人為分割的情況,在後殖民時代是非常常見的。我們之前分析的南北葉門就是這種情況,而始作俑者仍然是那個日不落帝國。即使實力相差並沒有那麼懸殊的南、北葉門,最終都能"走"到一起。那麼薩達姆同樣也有理由相信,作為"伊拉克領土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科威特也應該帶著它那驚人的石油儲備(特別是相對它的體量來說),回到"伊拉克母親"的懷抱中來。

之前我們說了一句中東的諺語:"我和我的兄弟聯手對抗我的堂兄弟,我和我的堂兄弟聯手對抗我陌生人。當沒有外人時,我再對付我的兄弟。"如果說兩伊戰爭這場阿拉伯兄弟,聯手對付波斯人這個"堂兄弟"的戰爭,驗證了前半句;那麼這句諺語的後半句,也馬上要應驗了。而科威特這個伊拉克的"兄弟"之國,就是薩達姆的下一個攻擊目標。(其實從國家的角度來看,伊拉克人認為兩國之間的關係,應該是"父子關係",而不是兄弟關係)。

所謂歷史依據,總是為現實利益服務的。伊拉克想動科威特,最直接的原因還是為了控制科威特的石油。因為如果把科威特收了的話,伊拉克的石油儲備,馬上就可以迫近沙特,加上伊拉克優越的地理條件(相對沙特),薩達姆在阿拉伯世界的領袖地位,也就指日可待了;另一方面,即使不考慮石油問題,單從地理關係來看,伊拉克對於科威特的存在,也是非常不爽的。當我們把地圖放大,來觀察伊拉克和科威特兩國,在波斯灣的海岸線,就會發現。被切割掉科威特之後的伊拉克,只有一個叫作"法奧半島"的三角狀半島,對接波斯灣。而彈丸之地的科威特,卻佔據了伊拉克腹地所對應的絕大部分海岸線。這樣的格局,相信試圖在伊拉克政治舞台上,施展才能的政治家都不會滿意。

僅僅對比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實力,伊拉克拿下科威特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即使是在整個中東,以伊、科之間的地理關係,實力對比,那些不願意伊拉克坐大的地區大國,如伊朗、沙特,也很難阻擋這件事的發生。只是這個世界,永遠沒有僅僅是"地區問題"的問題。就算是一國的內政,也有"人權高於主權"的道德制高點,來支撐著大國直接干涉的理由,更何況是一國吞併另一國這樣的"大事"了。假如波斯灣地區並沒有石油,伊拉克也許還有機會,避開大國的直接干涉,完成它的統一大業的。畢竟波斯灣這個封閉的海灣,本身並沒什麼航線價值和區位優勢。當初英國人之所以處心積慮的從奧斯曼帝國手中,切割出科威特,並不是想著分化阿拉伯人,而是想進一步壓縮土耳其人在阿拉伯半島的空間,以達到削弱這個歐洲頭號敵人(當時)的目的。當然,如果代替英國成為西方領導者的"美國",不願意看到伊拉克坐大,從而領導阿拉伯人復興,走上對抗西方的道路的話,他也一定會選擇支持科威特這個少數派,以避免伊拉克打破地區平衡的。問題在於,如果僅僅是出於地緣政治的原因的話,美國直接干涉的決心就不會那麼大,甚至不惜編造出一個"大殺器"的理由,來說服美國民意同意開戰了。這一點,後來在地緣位置更為重要的索馬利亞就得到了印證。當美國在索馬利亞的軍事行動遇到挫折後,政治家們並沒有想辦法"壞事變好事",利用黑鷹墜地事件,來煽動國內的戰爭熱情(就象他們曾經在珍珠港事件後做的那樣)。而是果斷的回頭,退出了這塊是非之地。假如索馬利亞有科威特那樣多的石油的話,相信就是再掉十架黑鷹,美國人也捨不得退出來。

海灣戰爭的結果和伊、科兩國後來的情況,相信已經不用我多說了。直接今天,這場戰爭的收尾工作仍在進行之中。很多人覺得,美國人打這場戰爭,是為了搶奪中東的石油。這種理解也對也不對。之所以說他對,是因為"油"的爭奪確實是美國打這場戰爭的主要原因。當然,如果你對美國政治家的道德水準特別有信心的話,也可以認為他們是為了維護世界秩序的穩定,保護弱小的科威特不被邪惡的"伊拉克"所吞併。只是我個人對此沒有信心罷了。

說這種看法不對,是因為美國和其他工業大國(包括中國也是一樣),所看中的,並不是直接掠奪資源,而是油價的控制權。對於這些嚴重依賴石油資源的工業大國來說,如果任由這些石油輸出國的政治家,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控制產量、價格,那麼對於自己的經濟,無疑是巨大威脅的。

事實上,早在中東最開始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輸出地時,佔據這塊寶地的穆斯林們,就已經想到用石油這項戰略武器,來影響這個世界了。為此,早在1960年,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這四個中東石油儲量排名前四的國家,就聯合了南美的石油大戶委內瑞拉,共同成立的"石油輸出國組織",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歐佩克"。當然,這樣做的最原始目的,還是為了讓市場成為賣方市場,獲取更多的利益。只不過,基於阿拉伯人在這個組織中的主導地位,他們更希望將這個壟斷性的經濟組織,變身為一個可以保護阿拉伯地緣利益的政治組織。為此,阿拉伯人甚至在歐佩克中,單獨套立了"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核心圈,並在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中顯示了自己影響國際政治的力量。那一次對西方的石油禁運,造成國際油價飈升了兩倍多,直接導致了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暴發。

儘管以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力量對比來看,阿拉伯世界想戰略翻盤的機會基本為零,但在西方看來,如果不能分化這些,隨時可能被宗教情緒所控制的穆斯林國家,那麼他們將隨時處在油價暴漲的威脅之中。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美國人才會不惜血本的介入中東的地緣政治,試圖讓中東在美國的主導之下,達到符合美國利益的平衡狀態。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人想主導整個中東,還需要走很長的路。最起碼,那個天生反骨的伊朗,目前還沒有辦法解決。不過就阿拉伯世界的情況來看,在成為科威特的保護者,清除掉野心勃勃的薩達姆之後,已經很難再形成合力,對西方的石油安全發起攻擊了。就象最近伊拉克,就明確表示不再接受歐佩克的石油配額控制,並且在歐佩克準備再一次統一行動,限產調價時,公開持反對意見。要是說伊拉克這樣做,沒有美國的幕後操作,估計美國人自己都不信。

附:伊拉克/科威特地緣關係圖

相比於伊拉克,科威特這種類型的國家,其實是最好控制的。國小、多金,還有注重世俗利益的王室。更重要的在,有伊拉克這個"強敵"存在,科威特如果不在阿拉伯世界以外,找棵大樹的話,即使得到其他海灣國家的全力支持,安全也得不到保障。當然,從美國的角度來看,科威特的作用更多的是用來達到伊拉克。而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美國都不希望伊拉克遊離在自己的控制之外的。比起科威特來,伊拉克的情況要複雜的多,所以讓其國內達成均勢是最為重要的。

經常在網路上見到一些"熱血"的朋友,按照二戰及古典時期的思維,來討論國家關係和戰爭,動輒將某一國變成殖民地或者一個行省(聯邦的地位都不會給)。但實際上,這種直接改變國家版圖的做法,已經不合時宜了。除非你能有把握讓這片土地上的絕大部分人,都願意歸附於你,而你國內政治家(也包括民眾意見)又認為這片土地有它獨特的價值,上面的人,亦不會成為國家的包袱。按照這樣的標準來看,儘管美國在伊拉克耗費了巨大的軍費,但如果有伊拉克人想投奔"自由、民主"的話,還是只能通過移民的途徑了。

既然沒有可能把類似伊拉克的國家,變成自己國家的一部分,那麼美國人就必須撤出軍隊,完成還政於伊拉克人後的問題了。扶植一個聽命於自己的政治代理人,固然是一種選項,但包括薩達姆在內的無數經驗告訴美國人,這並不是最好的辦法。所以美國人更希望能用他們最大的優勢(最起碼美國人自己是這樣認為的),為試圖控制的國家打造一套可以在內部達成平衡的政治體系。問題是在伊拉克這種族群、宗教關係複雜的國家,這種平衡的基礎,就不僅僅是為伊拉克建立一套制度,並讓其政治家接受遊戲規則的問題了。原始的族群之間的地緣平衡,顯得更為重要。對於一個文化封閉的地區來說,一個政治家出身於哪個族群,會遠比他的政治主張重要的多。

根據們之前的分析,庫爾德人、遜尼派阿拉伯人、什葉派穆斯林之間政治權力的分配,是穩定伊拉克政局的關鍵所在。相比於之前的薩達姆時代,一直作為地區少數派,全方位受到壓制的庫爾德人,可謂是受益最大。基於庫爾德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矛盾,以及他們少數派的定位。擴大這樣一個族群的權力,並不存在讓伊拉克重新陷入一家獨大的境地。當然,庫爾德人如果希望藉此機會,在自治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去建立獨立的"庫爾德斯坦",那還是不現實的。就算伊拉克的阿拉伯人,無力控制庫爾德地區的局勢,它的土耳其鄰居也不會坐視這局面出現的。對於土耳其人來說,如果伊拉克真的分裂出庫爾德國家,那麼境內擁有最多庫爾德人的土耳其,肯定會深受其害。即使不考慮這種分裂傾向,對國家主權完整性的影響。單從庫爾德人所分布的"亞美尼亞高原"的地緣價值--"兩河的發源地"來看,土耳其也有理由將之定為國家的"核心利益"。有了"水"這項中東最為寶貴的財富,即使不考慮宗教因素,土耳其最低限度也可以對中下游的敘利亞和伊拉克,發揮重要的影響力。

正因為庫爾德問題的敏感,我們才會不斷的在新聞中,看到土耳其軍隊,越境進入伊拉克北部,打擊庫爾德武裝的消息。也會在前些日子的土耳其東部地震中,看到土耳其拒絕外部援助的消息。從主權的角度來看,土耳其人的這種做法,肯定是不能被一個主權國家所接受的。但在伊拉克國內尚未形成一個強有力中央政府的情況下。占人口多數的遜尼派、什葉派阿拉伯人,更關心的是和庫爾德人內部的利益分配問題。從競爭的角度看,土耳其人的存在,反倒能夠抑制伊境內庫爾德人坐大。這種內、外博弈交織的結構,在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南部,高、低地交接的"基爾庫克"地區,顯得尤為明顯。這個因為地理位置,正好處在遜尼派阿拉伯人與庫爾德地區交接處的城市,同樣又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也是伊拉克最重要的石油產區(參見《波斯灣地區石油分布圖》)。這種地緣位置,以及資源狀況。想不成為博弈的焦點都很困難。為了控制這個重要的產油區,並壓制庫爾德人。當年薩達姆曾經用種族遷移的方式,來增加遜尼派阿拉伯人在當地的比例,將其從人口結構上剝離出庫爾德地區。只是庫爾德人心裡,當然也十分清楚基爾庫克的石油,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麼。因此在博弈的天平,開始多少倒向庫爾德人時,重新奪回這塊邊緣重地的工作,也成為庫爾德人在伊拉克國內博弈的重點。至於具體手段,可以是政治,也可以是軍事。換句話說,如果伊拉克內部有一天出現軍事衝突時,基爾庫克是最有可能,出現在時政新聞中的地名(現在美國人還在,衝突的形式主要體現在人體炸彈一類的恐怖事件上了)。

象基爾庫克這種地區結合部,最終歸屬了哪一方,也都在情理之中了。如果伊拉克能夠實現民族和解的話,更有可能成為混居區,不過現在看,這還只是一個理想。除了內部實力的比拼,外部干預對於哪一個族群能夠佔據優勢,也是很重要的。(正如這一次庫爾德人能夠有機會自治,利益於美國的中東戰略)。儘管基爾庫克,已經是伊拉克境內庫爾德地區的最南部,土耳其人的手再長,也不大可能把越境打擊庫爾德武裝的範圍,延伸到此。但對於把庫爾德問題,視作國家核心利益的土耳其人來說,也並非沒有機會對基爾庫克發揮影響。事實上在薩達姆和他的阿拉伯社會復興黨,決心為基爾庫克換血時,生活在基爾庫克的最大族群,還不是庫爾德人,而是另一個少數民族中的"少數民族"--土庫曼人。這個當年因當年突厥人向西擴張,而留在路上的突厥部落(如果把小亞細半島,作為突厥人擴張的終點的話),在伊朗和伊拉克都有分布,成為了土耳其人影響伊拉克內政的又一張牌。如果有機會把基爾庫克變成"土庫曼人"的城市;或者退一步,支撐其在庫爾德人、阿拉伯人的包夾中,成為第三方復旦,被消弱的就不只是庫爾德斯坦的地緣實力了,在處理與伊拉克的關係中,土耳其人也能有更多的話語權。


推薦閱讀:

「地理決定論」的一點想法
地緣政治:美國控制世界的方式和破解之道!
中越陸地地緣分析
中南半島地緣分析

TAG:世界 | 地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