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你的內在的小孩,以愛療愈內在的恐懼

看到上周最想讀的一本書投票結果時,我的內心其實是拒絕的,因為這本書乾貨太多,根本沒辦法壓縮成一篇幾千字的小文章啊 ┭┮﹏┭┮。

雖然最終我還是一咬牙,一跺腳,把這本書做了一個簡單整理。有時間的小夥伴,還是推薦一定要去讀一下完整版的。

全文約7000字,推薦讀者花15分鐘精讀。

01

一個療愈模式的新視野

本書講述了一種全新的療愈模式。

想像你正站在一個劃分成三個同心圓的圓心中,最外圈是我們的保護層;第二圈是我們受傷的脆弱情感層;最中心的內圈是存在的核心,是我們生命本質的位置。

而我們的內在旅程就是去重新發現自己的本質天性,同時也需要針對我們的受傷脆弱層和保護層,發展出深刻的慈悲心和同理心。

我們和別人的衝突,大多來自於我們和對方的保護層互相衝撞。

我們總是處在自己的保護層中,等著對方先敞開,以確保自己的安全。當得不到自以為應得的回報時,便會出現憤怒等情緒。

療愈的本質就是允許自己去全然地面對每個片刻的發生,並將它聯結到身體能量的呈現,用愛的溫柔去感知、親近自己的傷痛與防禦機制。去體驗自己中間層的恐懼和痛苦,並接納他們。

為了達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觀照自己,到底是處在保護層、羞愧恐懼層還是在本性核心層中。讓我們和自己的內在世界更加親密。

02

認出恐懼並接受它

——與恐慌的內心在小孩為友

恐懼是功能失調、偏見、防禦、暴力以及讓人崩潰的根源,也是許多身體疾病的根本原因。恢復真我之旅,就從探索自己的恐懼開始。

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一個有著深沉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內在小孩,並且深深地被他影響著。

受驚嚇小孩的四大恐懼:① 壓力與期待的恐懼② 被拒絕與被遺棄的恐懼③ 沒有空間、被誤解或被忽略的恐懼④ 在身體或精神上受虐待或受侵犯的恐懼

這些恐懼有很多起源,包括過去的生活,家族傳承的集體文化,出生時受到的驚嚇,或者我們深層的生存需求和認同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很多時候,這些恐懼都被我們用各種方式隱藏在心裡,只有在做一些讓自己離開熟悉、安全和已知的事物時,才會出現。

所以,我們必須學會覺察,承認這些恐懼,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的內在小孩。而最容易的方式,就是當恐懼來臨時,去感受它,感受自己的身體。

我們總是害怕一旦承認了自己的恐懼, 恐懼就會接管我們的生活甚至主導我們的人生。 但是,唯有走進恐懼,接納恐懼,才能賦予自己更多力量,建立更多自尊。

03

羞愧

——自我的虛假經驗

羞愧是一種無力感,深深覺得自己是錯的、不夠好的、或是無能的。

通常來源於成長過程中我們的父母、老師、或者其他大人的拒絕、批評、過高的期望以及身體和心靈的虐待,包括大人不要我們、被批評或被羞辱、被拿來跟別人比較、讓自己的生命能量受到壓抑、在情感上必須照顧父親或母親等。

這些羞愧很少來自惡意,大多來自於無意識。但是對當下的生活卻會造成巨大的影響。

當以羞愧這一自我認同形象來生活時,我們經常會活在補償行為中,用自己喜愛的自我形象以及讓自己能受到矚目和認同的事,去逃避內在的羞愧核心。

另一方面,在羞愧中,我們會喪失以放鬆和準確的方式來感受自己的能力,內在充滿空虛,逐漸失去和自己的聯繫,不再相信自己的情感、知覺和能量,變得害羞、迷惘、退縮和沒有安全感,最終只能垮下去。

04

驚嚇

——恐懼的凍僵狀態

當我們處在驚嚇狀態中,通常會無法思考,無法感覺,無法行動,也無法說話。

但與此同時,驚嚇也讓我們去注意靈魂中的靈敏和脆弱,將我們拉引出被保護、封閉和孤立的世界,促使我們活得更有自覺。

驚嚇有很多可能的來源。比如母親緊張的情緒,父親抒發的怒氣,在身體上或性方面的粗魯施暴……如果在當下生活中遭遇到一個和過去發生原始驚嚇一樣的能量時,我們會再一次陷入驚嚇。

觸動驚嚇的的六大扳機:

①明顯或隱晦的暴力

②壓力和期待③遭受拒絕、深度失落或是被遺棄④責難或批評⑤混淆的信息⑥無法預期、不合理的或歇斯底里的行為

面對驚嚇,我們通常會用很多方法去掩飾它,比如躁進、生氣、呆若木雞或退避到內心深處。我們從來不曉得內心深處感受到的害怕與焦慮,其實是脆弱正處於驚嚇狀態的一種信號。

驚嚇會影響我們的能量中心,並且造成該生活領域上的功能失調。同時還會讓自己處在生存威脅的恐懼中,使得思想固執、行為僵化,做事沒有彈性,很難感覺自己的情緒,或敞開自己與別人分享情緒,最終讓我們與自己分離,越來越空虛無助,生活一團糟糕。

05

被遺棄的創傷

——穿越挫折與悲傷,放下並感受幸福

被遺棄、被剝奪以及空虛感,乃是面對相同傷痛的三種不同感受,也是使內在空洞可以開啟的三種不同路徑,每一個面向都能讓我們更深入了解這個歷程。

01. 被遺棄

童年有過的那些身體或情緒上被遺棄的經驗,會讓內在小孩產生 「不被撫養」的恐懼。我們會將這些經驗深埋在無意識中,但是每當傷痛發生,這些恐懼就會在我們的身體上顯露自己,製造許多麻煩,讓我們害怕自己會無法應付,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02. 被剝奪

被剝奪是被遺棄的一種形式,是一種長期無法得到我們想要或期望的狀態。比如說話時別人沒有專心聽,或是我們沒有獲得想要的時間、注意、支持和聯繫。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被剝奪的特殊傷痛,然後在自己的重要關係中,反覆創造自己特有的被剝奪模式。

03. 空虛感

走上內在工作這條路,自然不可避免地會帶領我們脫離對角色的依附,對物質的糾纏和對忙碌的執著,而迫使我們進入空虛感中,這會帶來許多恐懼,因為通常找不到替代品。

當這些傷痛被內在小孩的意識所接管時,我們就會沒有力量,產生責備、抱怨、憤怒、絕望,或是全然放棄。面對傷痛,有些人會用各種方式去掩蓋、否認或是彌補,但其實最應該做的是面對它而不是逃避。

進行療愈工作的小建議:①覺察(了解)共依存的結構②接受恐懼和痛苦並給予它們空間③尋求外在支持

④運用靜心的一些幫助

06

反彈行為、任性、不切實際的幻想

——孩童意識形態的特質

「孩童意識狀態」的基礎是恐懼與羞愧,它是情緒化、反彈和充滿期待的。處於這種狀態中,除了容易有反彈行為、任性、情緒化之外,還愛做夢、愛幻想、凡事理想化,不願直接面對現實。

孩童意識狀態會外顯在我們的生活中。包括各種反應、伎倆和行事風格。我們靠苛求、操控和控制等策略得到所需。這些行為背後都掩藏著內在很深的恐懼及脆弱。

孩童意識狀態與親密關係有極其重要的關係。背負著恐懼和未滿足的需求,對一個人產生信任時,就會投射出自己從未擁有過、又極度想要的父母,讓任性和反彈行為成功地推開自己深沉渴望的愛,使我們更加陷入絕望和驚慌之中。

處在孩童意識狀態里,我們不懂、也不會分辨如何尊重界限,包括自己的和別人的界限。我們時常侵犯別人,也受別人侵犯。

而處於反彈行為和任性行為時,我們會破壞愛情、自尊與內在成長。

07

期待

——反彈行為和任性小孩的動力來源

期待來自於孩童意識狀態, 如果我們不能認識到這一點,就會將痛苦帶進生活,並且毀掉關係中的和諧與親密感。

揭示期待的方法:

①特別留意自己感到失望時會出現的反彈行為②檢視什麼隱藏在批判的底層③檢視責備和埋怨④檢視生活中的各個層面

期待背後隱藏了一層很深的創傷和饑渴,我們必須認識到,那是從過去經驗投射到現在的扭曲現實。

08

策略

——孩童意識狀態的外顯行為

我們受驚嚇的內在小孩會致力於他或她所想要的,而且相當固執。這種堅持隱藏在種種策略的背後。

內在小孩常用的八種策略:要求和指責(鎚子)操控(鉤子)罪惡感(生命輕羽難以承受之重)報復(刀子)矯正(螺絲起子)視而不見(眼罩)放棄(倒置的乞缽)

策略的共通特質:

1、是一種企圖把失望轉換為滿意的途徑。

2、策略運用是我們人格特質的面向之一,是屬於人格層的第三圈,外在的保護層。

3、是我們人格特質中用來影響他人的。

4、都是在孩童時期為了得到想要而學會的行為,都是我們的生存機制。

5、要擺脫策略的運用,就必須去感受策略背後的內在脆弱。

6、當策略奏效時,我們會更加固執不放,因而想發展出對策略的覺知就難上加難了。

7、要認出自己的策略很難。

檢視自己運用的策略模式,是有效檢視內在的窗口。能發展出覺知,讓自己注意何時使用策略和如何運用它,可以增強我們接受別人支持和滋養的能力。

09

面對愛的迷妄

我們被制約成經由尋找「愛」來逃避自己,因為內心的恐懼和痛苦是如此深切。除非正視並開始對峙我們的恐懼,否則愛不可能發生並持久。

我們通常會緊抓信念、自欺欺人、認為痛苦或恐懼是外在的錯等方式,利用愛和親密關係來逃避恐懼。

我們總是輕易地被「完美對象」的幻覺所誘惑,處在小孩的思維和感情模式中,想像自己所渴望的愉悅平和與滋養呵護,必須從外界來得到。

藉由浪漫幻想,我們投射出生活該是如何如何的想法,而一直活在期望中。

浪漫戀情、凡事靠自己和責怪別人,是孩童意識狀態深深盤踞我們內在靈性的三個面向。我們無意識地利用它們來隱藏自己,好感受安全和受到保護。

10

依賴和反依賴的戲碼

反依賴者逃避親密關係,把對於成為依賴者和失控的恐懼統統隱藏起來。為了釋放痛苦,可能會借著酒精、藥物或強迫性的行為來尋求解脫。

而依賴者則是極度渴望愛,這是一種用來逃避感受被遺棄的恐懼和痛苦的方式。

在一段關係中,依賴者對孤單的恐懼和反依賴者對親密的恐懼,同樣都是阻礙關係的絆腳石。因為反依賴者經常為自己的心不在焉和冷淡而感到愧疚,所以依賴者就正好利用這個弱點來操縱伴侶。

一般來說,當依賴者宣告自己的脆弱和坦率時,那其實是一個充滿了期待、需求和想要控制另一個人的「權力陷阱」。

反依賴者和依賴者將會找到彼此。他們是掙扎著想要變得完整的兩個部分,各自將自己少掉的那一塊投射到對方身上。

在內在,我們既是個反依賴者,也是個依賴者。當我們把焦點放在內在,開始處理羞愧、驚嚇和被遺棄的傷痛時,依賴和反依賴的戲碼就唱不下去了。

11

補償機制

——我們用來避開感受恐懼的角色和行為

補償機制和控制有關,是我們隱藏恐懼的方式,它的根源其實都是恐懼。我們靠補償行為來保護自己,但是也讓我們和自己失去了聯結。

補償機制的主要模式:①取悅/和諧②控制/照顧③理性化/分析④對抗/叛逆

我們的補償機制,不僅僅是無意識的慣性保護模式,也是童年時期愛與支持受到剝奪而形成的一套信念。這套信念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和感受周遭的世界。

一個當下發生的事件就可能會啟動我們內在的連鎖反應,讓那些負面信念增強。在我們的親密關係中,這些信念就會觸發並啟動我們的防禦機制。

我們可以懷抱愛意且不加批判地留意補償行為何時出現,並感受行為背後的恐懼,來培養對補償行為的覺知。並用一些承諾和慈悲,來鬆懈我們的防禦和補償心態。

12

上癮行為

——防禦的慣性模式

許多我們通常認為正常的行為其實也是上癮的一種隱晦形式,比如社交活動、吃甜食、批判他人和愛分析的習慣。

上癮行為分為顯性和隱性兩種,但不管我們利用哪種上癮模式,它們的共同特性是阻止我們的脆弱感。這其實是一種害怕感受這種空虛而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是我們保護層的一部分,有效地阻擋了我們進入中間的脆弱層。

然而,即使試圖逃避恐懼,生命無論如何都還是有辦法驅使我們進入中間的感覺層;如果抗拒生命想要教導我們的,那麼教訓就會來得令人痛苦不堪。

上癮症的原因:①無意識恐懼的深度與強度②羞愧③缺乏幫助成長和靜心的支持

每個人都有上癮症,只是有時候我們能意識到,有時則不能。而鬆緊適度,安住當下並深入自己的感覺,比持續地逃避行為更能讓人滿足。

13

回到感覺

療愈恐懼以及我們驚慌受創的內在小孩,首先是要有能力去感覺。我們之所以害怕,是因為無法與自己聯結。

將感覺帶回來,與我們內在的驚嚇、羞愧與麻木在一起,重新發掘各種不同感覺的豐富內涵,如憤怒、喜悅、悲傷、性的活力,即使是寧靜,也將變得更為深刻。

回到感覺的6大原則:①建立一個沒有批判或壓力的氣氛②透過了解與接受來療愈③給予空間去感覺及承認我們的羞愧與驚嚇④建立一個承諾與專註的能量⑤聆聽與信任身體⑥重新喚醒我們的內在智慧14

生活的熱情

——用能量與冒險點燃生命力

喚醒熱情是在蛻變與內在成長上非常重要的因素。

了解與接受是療愈的消極被動向度,而冒險和喚醒生命能量,則是積極主動向度。透過點燃生命能量,提供療愈時所需的能量。

有三種領域的冒險,會改變我們的生活質量:

01.

冒險成為脆弱的人願意更為脆弱──去敞開、去探索自己的防禦和保護機制,並且暴露我們不為人知的秘密和黑暗面。

02.

願意過誠實的生活──敬重我們的承諾與諾言,就算害怕也願意與人分享。

03.

願意更有活力──強化創造力,並且穿越恐懼、羞愧、沮喪和失望,一旦為了要有活力和創造力而冒險時,這些都會無可避免地引發出來。

如果我們冒險,意味著會有麻煩,因為這撼動了我們長久以來所習慣的生活。但是,隨著各種轉變,將會為生命帶來爆炸性的新活力,而新的收穫會遠比我們所捨棄的更為豐盛。

15

靜心意識形態

靜心為意識帶進來的特質,可以直接療愈我們的創傷。

01. 觀照

當我們觀照時,是從情緒的戲碼中抽離出來觀照自己,而且同時感受著感覺。必須從觀照身體開始,之後觀照思維行、觀照感覺、觀照心情。

02. 了解

當有了了解,也就有了接受,有了接受,寧靜也隨之而來。了解是從靜心中自然湧現的另一項特質。

03. 接受

以靜心為取向的療愈,重要的是,我們觀照、並接受一切如是。

04. 待在當下

待在當下是靜心的本質,學習與這個片刻待在一起,觀照並感受著一切如是。

05. 歸於中心

藉由回到對身體的感受並且逐步地來到腹部,漸漸地就帶著我們回到自己的中心。與自己的中心聯結,是自尊與根植內在的源頭。

06. 耐心與信任

療愈我們的內在小孩是一個緩慢而細微的過程。

靜心對於療愈和找回自我,是最有效的資源之一。靜心讓我們擁有與內在恐懼和傷痛待在一起的內在空間。使我們有能力去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讓他或她感覺被看到、被照顧到以及是安全的。

16

保護層的迷宮

當關係受到恐懼的支配時,我們會以投射來掩飾恐懼。了解投射是走出恐懼和共依存關係的必要旅程。

我們受傷的內在小孩大部分投射是由於想得到我們從未享受到的父母之愛。

投射父母之愛的主要方式:①重複舊有模式②叛逆

③羈絆模式

④報復

我們會在別人,尤其是愛人身上,投射我們自己內在沒有活出來的那個部分。

我們對別人身上反映出來的我們自我的某個面向,既受吸引,又想要反抗。我們必須區分源頭和觸發點,持續探索自己的否認。

投射會帶來衝突和停滯,但也可以用來自我探索和成長。

17

尊重和界限

——尊重自己

當我們走出孤立,並意識到學習聯結是療愈的一部分時,功課之一就是學習尊重,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

找回自尊的正確步驟:

01. 認出被侵犯,並且重新確認自己的界限

學習並確認那個羞愧和驚嚇的空間,感覺它如何在我身體運作,對我的能量產生什麼影響,讓我內在有什麼感受,讓自己覺得是個怎樣的人。

02. 感受自己的怒火,進行療愈

我們的關係會喚起憤怒,是因為我們必須將這股能量從壓抑中釋放出來,重新找回它。我們要療愈崩垮的太陽神經叢,在自己界限被侵犯的任何時刻,都能很自然地說「不」。

03. 回歸到自己的中心

我們要回歸到自身來療愈與自己,當覺得被欺負時,可以漸漸從反彈行為,轉化到只是去感覺和信任自己,從防禦漸漸變為回歸自己的中心。

療愈需要和我們內在的痛苦聯結,找到足夠的內在中心力量,去阻止外來的傷害,方法是去了解和感受羞愧,深刻地感受自己,同時去愛那個受傷的內在小孩

18

尊重和界限

——尊重他人

尊重別人,並看出自己如何無意識地侵犯別人的界限,是我們最抗拒看到的自我盲點。

在尊重別人這一點所做的工作,可以分為三個面向:

01. 回到內在根源

有兩個基本的根源:

①恐懼。

②被制約或壓抑自己的脆弱,並且學到為了生存就要不惜代價。

02. 邀請別人給予反饋

當我們敞開自己的遲鈍和渾然不覺,讓親近的人給我們反饋時,我們會來到一個變得有意識覺知的轉折點。

03. 感受缺乏覺知的痛苦

在最深的層次中,要懂得如何尊重別人的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去感受自己缺乏覺知時的痛苦。

19

融合和分離的微妙之舞

分離的恐懼和被吞沒的恐懼,是我們進入親密關係中必經的挑戰和必得的回報。親密地與人聯結,也是我們療愈這些重要傷痛的必要舞台。

01. 分離恐懼。

會在「我和非我」現象的親密關係中出現,小到如何和人分手,大到懷疑愛人出軌、不再愛我們,我們永遠擔心對方可能離開我們。

為了掩蓋這種恐懼,我們會保持關係膚淺淡薄,避免太深刻的聯結,或者設法改變對方。只有接受這種恐懼,接受「非我」,才能真正邁向成熟。

02. 對融合和親密的恐懼

我們對親密感的恐懼,是非常深刻且毫無意識的,我們會創造出各種方式來避免面對它。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空間,但那並不是真實的。而且我們也不能肯定追尋自我的需求是有價值的。

在脫離孤立並冒險敞開自己時,我們必須處理不知如何與人親密聯結的羞愧感以及不知如何與人分享、與人在情感上同在一起的恐懼感。必須學習去與人融合,並面對自己可能在對方身上迷失自己的那種恐懼感。

分離與融合的困難 :

1、倆人之間想要分離或融合的時間點可能有所不同

2、有一方或雙方並不想或不準備全然地投入融合或者分離

20

放手

——進入愛和單獨

擁抱著愛和靜心,在恐懼之旅的終點,最大的挑戰就是──放手。

放手,意味著把焦點轉向內在,我們不再去控制外在,而是去感受被觸動的內在情緒。

向外追求是一種強迫性驅力,因為那是出於無意識的自動反應。所以我們必須學習把握那些不舒服的片刻,回到內在,與之相處。

丟掉外在策略而轉向內在的要點:①從「騎師使詐」轉變為「安坐馬鞍」②從傷痛的觸動回溯到傷痛本身③在通往臣服之路上擁抱怨恨④在邊緣來回遊走  

想要重新發現自我、建立對生命的信任,除了揭露自己的否認和迷妄,進入並面對恐懼和痛苦之外,別無選擇。

這是一條內省和靜心之路,擁抱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當做是成長的食糧,只是看著它、感受它和允許它發生。

重新成為小孩,你將不會逃離你自己,你會賓士於自己內在。

特別說明:

本文精讀自《擁抱內在的小孩》

由心靈的圈子編輯整理


推薦閱讀:

有一種姑娘 , 無論嫁給誰 , 都是婚姻的女主角
做過小三的女人為何恐懼婚姻?
2例子:面對挫折(社恐,失敗,恐懼同理)
如果沒有了恐懼,你的世界有多大

TAG:恐懼 | 擁抱 | 內在 | 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