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學的使命

書記校長心目中的大學

大學的使命

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李宇明

李宇明 曾任華中師範大學副校長、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所長、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國家語委副主任等職。1991年獲霍英東教育基金獎。1994年享受國務院發放的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0年成為國家「跨世紀人才」。2012年獲「第八屆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戶」稱號。主要研究領域為語法學、兒童語言發展和語言規劃。出版著作10餘部,發表論文380餘篇。2012年4月起擔任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

中國早有「大學」一詞。《禮記·王制》:「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漢書·禮樂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古代「四書」就有一部名為《大學》。中國古代的大學往往指聚集在特定地點整理、研究和傳播高深領域知識的機構,與現代大學有較大不同。現代意義上的大學以1088年義大利的波隆那大學建校為標誌,據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了。

大學使命的歷史發展

早期西方的大學是宗教大學,培養學生是其基本使命。例如有「歐洲大學之母」美譽的巴黎大學,其辦學模式是先組織教師,再招收學生,其主要任務就是人才培養。

1810年,普魯士主管教育事務的政治家、語言學家威廉·馮·洪堡,創建了柏林大學(1949年更名為柏林洪堡大學),首次將研究和教學結合起來。它改寫了以往大學的辦學模式,倡導「學術自由」和「教學與研究相統一」。洪堡認為,大學完全以學術為最終目的,包括對科學的探求和個性、道德的修養。這一教育理念深刻地影響了西方大學的發展。是洪堡首次將科學研究寫入大學章程,並成為大學的新使命。

美國的高等教育具有後發優勢,它既承襲了歐洲的大學傳統,又具有鮮明的美利堅創新特色。康奈爾大學、威斯康星大學不僅提出了為社會服務的思想(威斯康星理念),而且建立了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社會服務體系。美國崇尚實用主義哲學,「贈地學院」的設立,還有社會慈善基金會為大學提供的豐厚基金,自然形成了大學與社會之間相互哺育的機制。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出現的美國矽谷,依託科研力量雄厚的大學,形成高技術公司集群,將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21世紀,人類進入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時代,軟實力成為國家競爭的重要力量。在這一背景下,作為社會新知識、新技術的創新和傳播平台的大學,必然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提升的重要力量,大學傳承文化、創造文化的功能凸顯出來。2011年4月,清華大學建校百年,胡錦濤總書記蒞臨清華大學考察時提出,「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明確了大學以傳承文化和創造文化為主旨的發展目標。

從人才培養到科學研究,到社會服務再到文化的傳承創新,大學的功能不斷延展豐富,大學的使命越來越重大。

大學使命的整合性表述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的傳承創新,其實是大學要做的四件事情,是從功能性的角度來表述大學的使命。這四件事情聚焦起來就是「知識」二字,大學本質上是一個關於知識的特殊學術機構,其基本使命就是:管理知識,傳播知識,運用知識,創造知識。

大學是知識的管理者。管理知識,就是盡量廣泛地收集起人類的知識,研製出知識分類系統來科學梳理知識,妥善保管知識,並儘可能方便地提供給知識查閱者。大學的知識不僅存儲在圖書館中,而且也存儲在教師的頭腦中。

大學是知識的傳播者。人類過去知識的傳播,以縱向傳播為主,薪火相傳,連綿不絕。隨著人類活動半徑的快速增大,全球化時代的來臨,知識的橫向傳播也迅速發展起來。跨文化教育成為大學的常見現象。北京語言大學是跨文化教育的典型,來自170多個國家的學生在這個「小聯合國」校園裡共同學習。除此之外,大學教育也逐漸走出圍牆,開辦使用於公民教育的課程,最近廣為流行的「慕課」(MOOCs,大規模網路公開課),藉助互聯網走進公民社會。「慕課」以及「微課程」,正在實現知識的縱向傳播與橫向傳播的同步,為建立學習型社會提供了便利。

大學是知識的應用者。大學通過知識的應用,將科學轉化為技術,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社會產品,直接服務於社會,直接推動社會進步。在這方面中國的大學雖然做得還不夠,但已經顯示了巨大的潛力,正在成為「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

大學是知識的創造者。每一代人都不能僅是前人知識的享用著,還應當是新知識的創造者,為人類的知識「武庫」增加些「新兵器」。大學重視科學研究,其根據就在於此。

社會上有關知識的學術機構並不只有大學,但是惟有大學才擁有管理知識、傳播知識、運用知識、創造知識的綜合使命。大學既然是重要的學術機構,它就應當尊重學術,守護學術,以學術為本位,提倡學術自由,尊重從事學術的人、特別是有學術創造精神的人。

大學應當培養什麼樣的人

大學最基本的功能是人才培養。大學應當培養什麼樣的人,取決於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我認為,大學培養的人應當具有人民的立場、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創新的能力。

人民的立場是唯物史觀的產物。雖然英雄人物在歷史上能夠發揮重大作用,但歸根到底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一個人,不管是窮是達,不管是從藝、為學還是經商、做官,都應該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與人民大眾同呼吸共命運。

1929年,陳寅恪先生在王國維的紀念碑銘中提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謂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就是要擁有一顆自由飛翔的心,一切都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不為物慾所誘,不為成說所困,不為強勢所屈,不盲從、不輕信、不迷信。只有具有獨立的精神,才能「自由地思想」,才能得到「自由的思想」。

創新的能力是現代人最為重要的能力。三千年前,古希臘哲人普羅塔戈就說過:「大腦不是等待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要被點燃的火炬。」一個不懂得創新的人是沒有競爭力的人,一個不會創新的民族也是沒有生命力的民族。

人生在世,有「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最低綱領」謀生。謀生有不同層次:如果夠養活自己,就是「自立之人」;如果能夠養家,能夠上養老下養小,中養伴侶,就是「養家之人」;如果一個人可以為一群人提供就業機會,為多人謀生,可稱為「養群之人」。能夠自立養己,還沒有超越動物境界,動物就能夠自己養自己;能夠養家,已經是半人性半動物性;能夠養群,則完全社會化了。人生的「最高綱領」已超出謀生的直接需求,志在傳承文化、創造文化。文化傳承和創新,是大學的使命,也是大學培養的優秀人才的人生追求。

宋代張載有段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用這段話來形容大學的使命和大學人的使命,未必完善,但其精神已足矣。

《 光明日報 》( 2013年10月16日 16 版)


推薦閱讀:

DeepMind研製阿爾法狗的使命當然不是要下贏圍棋
浮生若派 使命必達
易綱的使命
一群知名編劇惡評擺渡人 噴阿里影業糟蹋電影是他們的神聖使命
擔負弘法利生的使命

TAG:大學 | 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