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十大名將及抗日十大殉國將領
06-17
現在網上流傳很多版本的抗日十大名將, 尤其是有張靈甫版本的爭議很大,筆者整理一份抗日名將名單,希望各位前輩多多指教,盡量能客觀,公正地去評價抗戰將領。 抗日十大名將 張自忠: 第一名將。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庄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對張自忠悲劇經歷的同情,這樣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為漢*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最後張自忠為這件恥辱主動選擇了犧牲,以生命的代價表達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劇英雄。 李宗仁: 第二名將。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有點類似中共抗日名將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戰,然後銷聲匿跡。台兒庄戰役共殲敵兩萬餘人,是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戰役規模的大捷,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團,在國際上也被稱為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台兒庄戰役後,李雖然又參加了武漢、隨棗、豫南等會戰,但沒出什麼彩。後來,乾脆被蔣介石高吊了起來,和馮玉祥、李濟深等一樣,位高權輕。不過,只憑台兒庄一戰,李宗仁也可以無愧於抗日名將的稱號。 薛岳: 第三名將。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從抗戰爆發到抗戰勝利是連年征戰,功勛累累,被稱為殲敵最多的將領,僅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餘萬。但使他名聲顯赫、排名*前的主要還是萬家嶺大捷,此戰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是抗戰八年絕無僅有的。葉挺盛讚此戰與平型關、台兒庄三足鼎立。有人稱薛岳為中國抗日第一戰將,就數量而言,薛岳是受之無愧的。不過,薛岳雖軍事上成就顯著,但治理湖南卻頗遭物議,為了謀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廣東,結果使湖南百姓在豐收之年餓死無數,百姓編民謠罵他。 衛立煌: 第四名將。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抗戰時他指揮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戰役,該戰役對日軍進行了沉重打擊,殲敵數萬,如果不是劉峙在河北大潰退,使得娘子關門戶大開,也許會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戰役畢竟是個不敗而敗的戰役。擊敗岡村寧次收復鄭州1943年衛立煌擔任第二次遠征軍司令長官時遠征緬甸,取得緬北滇西反攻戰役(含強渡怒江戰役)等系列戰役的勝利。衛立煌是蔣介石的五虎將之一,但其他四將都是空有其名,只有衛是名副其實的虎將,但恰恰是這員虎將最不為蔣信任。 彭德懷: 第五名將。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任副總司令。1938年協助朱德指揮東路軍各部粉碎敵人對晉東南的九路圍攻,消滅日寇4000餘人,收復縣城18座。1940年指揮發動對正太、同蒲、平漢鐵路及敵重要公路線的破襲戰,參戰兵力達百餘團,定名為「百團大戰」。 整個戰役殲敵2.5萬餘人,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與日軍正面交鋒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增強了中國軍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傅作義: 第六名將。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北方最著名的國軍抗日將領。1933年就參加了長城抗戰,1936年又大敗進犯綏遠的日軍和蒙*德王的偽軍部隊,取得了百靈廟大捷。七七事變後,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保衛戰等。1940年,傅作義又殲滅日軍和王英的偽軍數千人,收復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這是全國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第一次收復失地的戰役,影響很大。林彪在平型關戰鬥後的總結中曾表示了對晉綏軍的不屑,晉綏軍的戰鬥力也的確一般,但傅作義顯然是晉綏軍中的一個異數。 關麟征: 第七名將。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用兵以穩,准、狠著稱,長於急襲的千里駒師的首任師長,生性傲岸,有陝西冷娃之稱,部將杜聿明、鄭洞國,劉玉章、覃異之、張耀明皆一時之名將。1933年3月,關奉命率第二十五師北上援助宋哲元部抗擊日軍,參加長城抗戰,戰後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1937年,關升任52軍軍長,投入抗日戰爭。抗戰中,關率部先後參與漳河戰鬥、台兒庄戰役、武漢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等戰役。由於他的英勇,時人譽之為「關鐵拳」、「關猛」,與「孫鋼頭」孫連仲並稱。1938年,關升任第三十三軍團長,次年又升任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 王耀武: 第八名將。第74軍長。1937年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1938年參加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1939年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1941年指揮74軍參加上高會戰,重創日寇,被譽為抗日鐵軍。後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1945年1月又升任第四方面軍司令官,指揮了國軍抗戰中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王耀武年年對日作戰,幾乎是無役不予,而且戰績頗佳。王耀武精明強幹、頭腦清晰,被中共高級將領稱為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 | 杜聿明: 第九名將。第5軍軍長。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以桂南會戰中取得崑崙關大捷而一舉成名。雖然有人認為這次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5軍作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火力強於日軍,但對手畢竟是號稱日本鋼軍的坂垣師團中村旅團(薛岳萬家嶺戰役面對的則是一個二流師團)。重創號稱「鋼軍」的日軍第五師團1942年杜聿明作為遠征軍副司令出征緬甸,雖然戴安瀾在東瓜獲勝,孫立人在仁安羌也大敗日軍,但最終遠征軍還是失敗了。對於這段歷史,眾說紛紜,功過是非很難說清,因為有些戰略決策不經過親自實踐,很難判斷對錯。 鄭洞國: 第十名將。新一軍軍長。鄭洞國是最早參加抗日戰爭的國民黨將領之一。1933年,鄭洞國率部參加長城古北口戰役,與日軍浴血奮戰,給日軍以重創。「七七」事變後,抗戰爆發,他又首先率第2師參加了平漢路保定會戰。1938年3月,鄭洞國率第2師參加徐州會戰,在震驚中外的台兒庄大捷中戰功顯著,升為第95軍軍長,後率部參加武漢會戰。1938年底,鄭洞國任國民黨第一支機械化部隊———新編第11軍(後改為第5軍)副軍長兼榮譽第1師師長。次年12月,他率部參加崑崙關戰役,指揮榮譽第1師擔任正面主攻任務,同日軍血戰20餘日,迭克要點,兩度攻入崑崙關。崑崙關戰役後,鄭洞國升任新編第11軍軍長,旋改第8軍軍長,率部參加鄂西會戰,並擔任宜昌以西、宜都以北長江一線防務近兩年之久,多次擊退日軍進攻。1943年春,鄭洞國參加中國遠征軍被派往印度擔任新1軍軍長。5月中旬,收復緬北要地密支那。密支那城防司令官水上源藏切腹自殺,殘餘日軍全部被殲滅。這場攻堅戰,摧毀了日軍在緬北最後的戰略重鎮。 抗日十大殉國將領 張自忠: 第一名殉國將領。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庄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對張自忠悲劇經歷的同情,這樣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為漢*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最後張自忠為這件恥辱主動選擇了犧牲,以生命的代價表達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劇英雄。 佟麟閣 第二名殉國將領。第二十九軍副軍長。1933年率部參加長城抗戰,取得喜峰口大捷。同年5月,參加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任第一軍軍長兼代理察哈爾省主席,跟隨馮玉祥馳騁察省,打擊日軍,收復失地,為察省光復作出了貢獻。七七事變時,指揮29軍浴血抗戰,由於大漢奸潘毓桂向日軍出賣情報而喋血南苑,壯烈殉國。後獲國民政府追贈二級陸軍上將,是全面抗戰爆發後捐軀疆場的第一位高級將領。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二級上將。 戴安瀾 第三名殉國將領。第五軍200師師長。曾血戰古北口,後立下台兒庄戰役部分戰功(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戰郭里集)、擊敗瑞陽公路日軍第九師團主力(屬武漢會戰)、擊退艾山陣地日軍進攻(屬徐州會戰)、攻克崑崙關/擊斃中村正雄少將(屬崑崙關戰役)等戰功,1942年,率第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取得同古會戰(殲敵五千餘,而日軍兵力4倍於戴部)、收復棠吉等戰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區指揮突圍戰鬥中負重傷,26日下午5時40分在緬北茅邦村殉國。史迪威評價「立功異域揚大漢聲威的第一人。 郝夢齡 第四名殉國將領。第九軍軍長。抗日戰爭時任衛立煌部中央兵團中將前線總指揮,在忻口會戰正式開始的前一天,他給妻子劇紉秋寫下了最後的遺囑:余自武漢出發之時,留有遺囑與諸子女等。此次抗戰乃民族國家生存之最後關頭。抱定犧牲決心,不能成功即成仁,為爭取最後勝利,使中華民族永存世界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犧牲。我即犧牲後,只要國家存在,諸子女教育當然不成問題。別無所念……倘吾犧牲後,望汝好好孝順吾老母及教育子女,對於兄弟姐妹等亦要照拂。故余犧牲亦有榮,為軍人者為國家戰亡,死可謂得其所矣!書與紉秋賢內助,拙夫齡字。雙十節於忻口。這些慷慨悲壯的話語,表明了郝夢齡為國捐軀、抗戰到底的決心。1937年10月16日,在山西大白水前線忻口會戰中壯烈殉國。是抗戰初期犧牲在抗日疆場上的第一位軍長。 左權 第五名殉國將領。第十八集團軍副參謀長兼二縱隊司令員1938年春,八路軍總部決定殲滅敵人一部,左權指揮長樂之戰,殲敵2000多人。1938年12月任八路軍副參謀長兼二縱隊司令員。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軍發動了百團大戰。這次戰役的總指揮所設在武鄉縣王家峪村。左權協助彭德懷全力投入作戰指揮。 1941年11月日軍第36師團及獨立混成旅團各一部7000餘人向黃崖洞進攻,左權指揮八路軍總部特務團進行戰鬥。11日凌晨戰鬥打響。21日乘勝追擊的八路軍收復了黎城,勝利地結束了黃崖洞保衛戰,此仗日偽軍損失2000餘人,雙方傷亡之比為6:1。 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遼縣(今左權縣)麻田地區清漳河畔與日本侵略軍的戰鬥中,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6歲。犧牲後,延安和太行山根據地為其舉行追悼會,並改遼縣為左權縣。 李家鈺 第六名殉國將領。陸軍第47軍軍長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李家鈺被晉陞為陸軍第47軍軍長,長治保衛戰中,李家鈺軍104師312旅624團據城死守兩晝夜,斃傷敵寇一千餘人。李家鈺奉命率四十七軍,在八路軍和抗日游擊隊配合下,連續猛攻並收復了被日軍侵佔的晉南平陸、芮城、安邑等縣城及原八路軍據點多處。1939年冬,李家鈺積功升任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統轄陳鐵的十四軍、高桂滋的十七軍、四十七等三個軍七個師兵力。1940年4月,李家鈺指揮47軍及三支抗日游擊隊,在晉城以南天井關一線,予進犯日、偽軍以重大殺傷,斃傷敵一千多人。所部104師曾一度克複陵川縣城。轉戰山西、河南抗日前線。1944年在豫中會戰失敗後的撤退途中,遭到日本便衣隊的襲擊,於河南陝縣秦家坡壯烈殉國。 楊靖宇 第七名殉國將領。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兼政委。1935年,東北人民革命軍聯合其它抗日武裝組成抗日聯軍,楊靖宇任第一軍軍長兼政委,隨後又任第一路軍總指揮(下屬第一、第二軍),在東邊道(今吉林東部及遼東)幾十個縣開闢了廣大的游擊區。他的基本部隊有7000餘人,還領導了一萬人左右的統戰關係部隊,成為抗聯中一支最大主力軍。1938年一年內將關東軍的兵力擴大了3倍以上,並以偽蒙軍替換作戰不積極的偽滿軍,加強對南滿的「大討伐」。一些非黨的山林武裝經不住艱苦考驗紛紛瓦解,楊靖宇率部突圍進入長白山區建立密營,堅持戰鬥。日寇在誘降碰壁後,於1939年冬大雪封山時又展開封鎖和「討伐 」。楊靖宇決定分散突 圍,保存實力。他自己帶60令人東進。沒想到參謀叛變使行蹤暴露,激戰後,他身邊只剩兩人,被日寇封鎖在伐木場附近的山中。1940 年2月18日,兩個警衛員下山買糧犧牲。2月23日,楊靖宇孤身下山被圍。戰至最後,壯烈就義,年僅35歲。 王銘章 第八名殉國將領。第41軍代理軍長兼122師師長。早年參加保路運動和討伐袁世凱戰爭,曾以其稟性正直、驍勇善戰而享譽軍旅。 1938年,在台兒庄大戰前,中日兩軍在距離台兒庄不遠的山東滕縣(今滕州)等地進行了激烈拼殺,王銘章率領3000名川軍,以劣勢裝備和相對較少兵力,堅守滕縣三天四夜,在給敵以重創後,王銘章和大部分將士殉國。滕縣保衛戰揭開了台兒庄大戰勝利光輝的序幕,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悲壯的戰役之一。該戰為之後的台兒庄會戰「贏得了寶貴時間,保證了台兒庄大捷」 唐淮源 第九名殉國將領。陸軍第三軍軍長,率部駐守山西省中條山,因陷敵重圍,彈盡援絕,誓與中條山共存亡,壯烈以身殉國於山西省中條山縣山之巔,是抗日戰爭中犧牲於戰場上的國民黨四個上將之一。曾豪言:「中國只有陣亡的軍師長,沒有被俘的軍師長,千萬不要由第三軍開其端。」 陳安寶 第十名殉國將領。第29軍軍長兼第79師師長。1926年,參加北伐,大小40餘戰皆捷,升79師中將副師長,1935年任師長。1937年抗戰爆發後,率部參加淞滬會戰,痛擊松井石根指揮的日本華中方面軍,立有戰功,1938年夏晉陞為第29軍軍長兼第79師師長,移駐江西永修,12月專任29軍軍長。1939年5月6日,在南昌會戰中激戰日軍,中彈犧牲,終年49歲。1940年7月7日,國民政府發布命令,追贈陳安寶烈士為陸軍上將。[1]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組圖:香港十大令人難以忘懷的體驗
※論高房價的十大罪狀
※父母十大恩情
※史上最牛的十大盜墓狂人!
※江蘇十大怪菜:蛆蟲知了毛雞蛋 實在重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