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木蘭圍場和木蘭秋獮

木蘭圍場和木蘭秋獮作者:張桂如 《光明日報》( 2016年08月19日16版)

木蘭圖(局部) 郎世寧等作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30歲的康熙皇帝第三次出塞北巡。這一次,康熙皇帝沒有重複舊路,而是選擇了一條全新的路線。

  從六月二十六日起,經過整個閏六月,直到七月初九,康熙皇帝帶領著行獵的大軍,在後來被稱為木蘭圍場的這片大地上縱橫馳騁,幾乎跑遍了各條山川。其間兩次到「紅川」,即今圍場烏拉岱川,行獵並駐蹕12天。最北面,他到了拜察,即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的芝瑞。最後兩天,「上駐蹕噶拜谷口」,即今圍場西南部的噶拜。然後取道灤河川返回。

  康熙皇帝第三次出塞北巡,長達62天,其中在木蘭圍場的時間近一個半月。這是康熙皇帝第一次踏上木蘭大地,是大規模的木蘭秋獮活動的開端。從這年開始,40年間康熙皇帝除兩年因特殊情況未至,其餘38年每年如期而至。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在上諭中說:「今習武木蘭已歷二十載。」向前推20年,恰為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

  從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設圍到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的一百四十年間,共舉行了木蘭秋獮一百○五次之多。

  木蘭是滿語「哨鹿」的意思,即八旗士兵頭戴鹿角,身披鹿皮,口吹木哨,模仿雄鹿求偶的聲音,引誘出雌鹿進行獵殺的意思。圍場,就是行圍打獵的場所。據史料記載,當年木蘭圍場有一萬多平方公里,它包括現在圍場縣全境、隆化縣、豐寧縣和內蒙古多倫、克什克騰旗部分,東西長125公里,南北寬122公里。木蘭圍場設立之初,根據圍獵及訓練軍隊需要,在一萬多平方公里的地方里依照山的走向和動物分布情況,共劃分為67圍,後來又在原有67圍基礎上增加5圍,達到72圍,因此人們習慣稱木蘭圍場72圍,圍與圍之間以木柵欄或在溝口植柳,俗稱「柳條邊」為界。

  整個木蘭圍場北控蒙古(指今內蒙古與蒙古國),南拱京師(今北京),東通盛京(今瀋陽),西臨察哈爾(今張家口),地處漠南蒙古諸部之中,它是北京通往內蒙古、喀爾喀蒙古、東北黑龍江的重要通道。康熙皇帝在這裡可以就近接見、宴請、賞賜少數民族王公貴族。木蘭圍場自然條件好,它地處蒙古高原、燕山余脈和大興安嶺余脈的匯合處,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地域廣闊,適合大規模行圍打獵。這裡氣候涼爽,適合避暑。木蘭圍場地形複雜,有高山、峽谷、丘陵、草原等,為訓練八旗軍隊騎射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條件和場地。

  初期木蘭秋獮的規模相當宏大,康熙二十二年(1683)規定,每年圍「派兵一萬二千名,分為三班,一次獵撥兵四千」,並令宗室及各部院官員隨行。分班隨圍的還有蒙古各部的王公貴族。

  木蘭秋獮一般於每年農曆八月舉行。當年木蘭秋獮的行圍過程分為布圍、觀圍、行圍、罷圍四個步驟。

  布圍。五更天由管圍大臣統領科爾沁王公,帶領布圍的1250名蒙古騎兵和喀喇沁、土默特、翁牛特、巴林、敖漢諸部提供的1908名圍甲兵、虎槍手、嚮導及八旗軍隊等分頭布圍。八旗官兵不論打仗還是圍獵,都要按八旗固定次序方位展開,即以黃旗為核心,分兩翼以紅旗和白旗延伸圍攏,藍旗為兩翼前哨,兩翼都要服從黃旗指揮。由遠而近繞圍場而布圍,兩翼前各數騎擁纛飛馳。兩翼布圍隊伍軍旗搖動,吶喊鳴金,壓山而下,前哨進,後隊依次而發,依山川大小、道路遠近,最後形成15公里、25公里以及三四十公里的人並肩、馬並身的地步,嚴嚴實實的形如鐵桶一般的包圍圈。

  觀圍。皇帝觀圍分獵前觀圍和獵後觀圍,合圍後由管圍大臣到皇帝居住的黃幔城請圍,也稱待圍。請皇帝觀圍,皇帝在護從大臣和侍衛的簇擁下從行營來到看城,登上看城觀看,這時黃旗指揮官發出號令,全軍脫帽、舉鞭、束馬,高呼「瑪喇哈(意為圍畢)」。皇帝一要看圍獵隊形是否整齊,相當於檢閱隊伍。二要看圍內野獸多少,如果圍的過多,就命令合圍士兵開一個口子,放出部分野獸待以後繁殖。然後指揮官執旗疾馳看城,禮畢,高呼「圍畢,請皇上獵」。

  行圍。行圍分為馳獵(註:馳獵又分為皇帝馳獵和皇子、皇孫、大臣、王公、八旗將士馳獵)、追擊、阻截、聚殲等幾個步驟,皇帝出看城,佩橐鞬,具弓矢,憑高立馬,環視,舉鞭。皇帝出獵時各班近衛尾隨其後,有牽狗的、有的駕鷹、有遞箭的、有的專職護衛皇帝的安全。猛獸如果負傷逃跑,皇帝則命令一兩個侍衛追殺,偌大個圍子,眾多野獸,任一人信馬馳獵,天威所臨矢無虛發,有應矢即殪者,有帶箭仍奔者,所獲不計其數。皇帝獵後歸看城陪皇太后觀圍,以考察皇子、皇孫、王公、大臣及八旗將士的表現,作為賞賜、任用、提拔的依據。

  馳獵。皇帝獵罷,一聲令下,皇子皇孫、各部大臣、蒙古王公、八旗各營及從全國各地派來的射生手圍內馳騁,只見矢上弦、劍出鞘,戰馬嘯嘯,旌旗獵獵,身飛逐走,左右是宜。此時是「雁行左右排千騎,魚貫聯翩認五旌」。「呦鹿周陸眾,應弦紛屢踣。疊雙頻命中……祁祁互奔撞,肩怠繁弱張」。但聽中軍號響收獵。

  追擊。即四面圍合,先將獸群從一頭壓向另一頭,然後放開一個口子,兩廂擊鼓助威,不得發射,各班選手從後追殺,不得放牲,直至全殲。

  阻截。與追殺反之。即三面合圍,馬隊從一頭順走廊轟趕,迎面設若干道甲兵堵截殺射。

  聚殲。即四面圍合。八旗各營所選射手相等,但聽令下,萬箭齊發,步步為營,直至全殲,數獲請賞。此時整個圍場就成了戰場,霎時間,百騎並發,弓箭齊鳴,圍獵官兵左奔右突,呼嘯山林,酷似一場短兵相接的實戰演習,時而人獸交斗,時而圍追堵殺。軍隊進退分合,井然有序。如遇熊、虎等猛獸出現,則管圍大臣要派侍衛馳報皇帝,皇帝便親到那個地方,命虎槍並掩殺或用御神槍及弓矢親自捕殺。將士們有時飛馬跨越山谷,窮追不捨;有時舍馬步行,攀岩截殺,受傷的野獸不論逃到哪裡都要捕獲。

  罷圍。行圍結束,圍中射獲鹿的,官兵把鹿尾巴割下,用車運到幔城,以此計獵獲之數等候皇帝頒賜。蒙古王公貴族和二品以上的官員獲得野獸在皇帝面前跪獻。皇室子孫射獲的都要記入檔冊,以備皇帝獎賞。在圍獵中,如有隊形不整齊,以及不奮勇追殺者,要給予嚴厲懲處。對於勇敢不怕死傷的人,則給予提拔或優恤。

  秋獮結束後,清帝還要在東道張三營行宮或西道阿穆呼朗圖行宮設宴蒙古王公官員及兵丁,並賜食物、布匹、綢緞、白銀等。當地盟長則代表所屬蒙古各部在駐地向清帝進宴。宴會中,表演民族傳統的詐馬(賽馬)、什榜(蒙古樂曲)、教駣(馴生駒)、相撲(摔跤)等節目。宴會將結束,當地盟長向清帝呈白馬、白駝等,獻「九白」之禮,表求對朝廷的忠誠。

  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院陳列館裡有一幅巨大的《木蘭秋獮圖》,就是描繪當時圍獵的壯麗圖景,滿山滿谷,到處是營帳,到處是隊列,人聲鼎沸,弓箭簌簌,狼竄虎突,遍野哀鳴,再現了當時宏大的射圍場面。


推薦閱讀:

木蘭圍場的歷史由來
木蘭圍場話秋獮

TAG:圍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