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學: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_

心學: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來源:frankness.blogbus.com 作者:月如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上溯孟子,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大啟門徑,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明朝,王陽明第一次提出「心學」,至此心學有了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心學最不同於其他儒學者,在於其強調生命活潑的靈明體驗。 要理清王陽明心學不得不提及陸九淵和朱熹對「理」的不同理解。朱陸都認為理是世界萬物的終極本原。 朱熹認為:理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於宇宙而存在。主張由道問學,強調格物致知,即窮物理,強調學習知識的重要性,以為人的道德水準必將隨著知識的增長而增進。 陸九淵藉助儒學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以為「心即理」,萬事萬物皆由心而生。「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陸九淵說「明心」,要尊德性,強調為學的目的並不僅僅在於增進知識,而是為了實現道德的至高境界,因此,儒家經典的學習與研究、對外界事物的認知與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於實現增進道德境界的目的,因為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擴大、完善人的良心結構就能實現增進道德的目的。 王陽明的心學是在陸九淵心學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而成就的。王陽明的心學,用他自己的四句話可以闡述: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一、心即理。 理又作何解呢?王陽明則對此作了詳細的解釋。他認為,所謂理也就是心之條理,發之於親則為孝,發之於君則為忠,發之於朋友則為信。可見,理也就是儒家的倫理。由此,陽明還把理等同於禮,作為儒家倫理具體體現的禮,也就是理,或者說也就是天理。把理作倫理性的解釋,心學家與道學家是相同的。 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 心即理的命題,使作為一個知覺器官和思維器官的心,成為一個與具有倫理含義的義理之心。在心學家看來,因為心本身就包含著義理(倫理),所以首要的問題並不是道學家所說的格物窮理,由外而內,而是如何「發明本心」,由內而外,把人人同有的義理之心發散於外,付諸實踐。 二、王陽明的心學理論是圍繞「無善無惡」→「起心」來展開的。 他認為:我們的心本來是沒有善也沒有惡的,首先是起心,起心之後就有了善惡之分。但是有時候人的判斷會出現錯誤,也就是起心出現了錯誤,即不能正確地分辨善和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那麼他的良知也會出現錯誤,從而格物也會誤入歧途,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此時的心已經被私心和物慾遮蔽了,不是天理,這時就要反諸求己。這時就要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了,才能有正確的良知,才能正確的格物。 三、「致良知」。 心學家以良知作為人性本善的證明,以良知的蒙蔽或污染作為後天之惡的來源,以發明本心或致良知作為復心的具體方式。 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它是「未發之中」,不可以善惡分,故無善無惡;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善惡的差別,他可以說是「已發」,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惡;良知雖然無善無惡,但卻自在地知善知惡,這是知的本體;一切學問,修養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為善去惡,即以良知為標準,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 四、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 在王陽明看來,當時的社會道德問題,並不在於去書冊上體認儒家的倫理,而在於人們缺少道德實踐的勇氣,能知而不能行,應把儒家的倫理用之於道德實踐,即知行合一。 王陽明強調知與行合一,但對於知的解釋,不同於朱熹。他從心學的立場上給予解說,他認為,與道德實踐相對應的知,並不是對於外在事物之理的認識,而是對於引起或指導道德實踐的主觀意念的剋制與省察。知行合一,就是「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萬一有不善之念,就將不善的念徹底克制掉。王陽明把「一念發動」的促使行為的意識,納入道德實踐的範圍,道德修養從道德行為本身擴大到道德意識,這是道德主義發展到極至的一種表現。 行的方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居敬存養。按王陽明的解釋,「居敬」便是存養工夫,亦即「存養此心之天理」。 第二是省察克治。道德修養先是反省思誠,識得病根所在,接著要做真實切己的「克己」工夫,克除人慾,這也就是「破心中賊」。 第三是事上磨鍊。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識還必須在具體的道德實踐中得到實際的運用和體認,例如在事親上才能真正體會什麼是孝,在事兄上才能真正體會什麼是悌。 王陽明的心學雖然是在陸九淵的心學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而成就的。但是,他的心學有著獨立的歷史意義。 王陽明心學思想解放,提倡獨立自主的思想意識,不盲從權威,人人都可以為聖人,講究個人的對內自省和對外實踐的統一,致良知。 王陽明心學是明朝中後期思想啟蒙的開始,明朝中期以後心學占統治地位的。王陽明對心學進行完善並發揚光大,在士大夫心裡佔據了主要地位,程朱理學(也就是八股文)在他們心中越來越沒有地位。程朱理學日益衰落,王陽明甚至在萬曆12年從祀孔廟,後來心學發展成明末實學、清末經世濟用思想和民主思想。

推薦閱讀:

卷下 17、良知是造化的精靈
如何看待《知識就是力量,良知就是方向》?
告訴我,我的「良心」值多少錢?
如何看待作家劉永彪在95年湖州滅門慘案事件?
良知是甚麼?

TAG:心學 | 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