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種姓制度跟想像的不一樣,中國人至少有三大誤解!

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人口,中國和印度都是兩個大國,尤其是人口。再加上都有比較悠久的文化,所以中國人對比較神秘的印度一直很好奇,也產生了很多誤解。特別是關於種姓制度,其實跟中國人想像不太一樣。

誤解一.種姓制度將人分成四大類,其實應該是五大類

種姓制度是印度比較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它將印度社會的人分為四個等級和一個等級之外的人群。

婆羅門,第一等級,主要是僧侶貴族,壟斷宗教特權。

剎帝利,第二等級,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古代時壟斷政治特權;

吠舍,第三等級,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主要經商和務農以及打獵。種姓制度發展到後期,大量窮困破產的吠舍淪為首陀羅。

首陀羅,第四等級,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一開始是作為前三個等級的戰俘、奴僕存在的。

賤民,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所謂「不可接受的賤民」,又稱「達利特」。他們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

儘管印度獨立以來,已廢除種姓制度,但幾千年來種姓制度造成的種姓歧視在印度不少地區、尤其是農村仍相當嚴重。

誤解二:種姓制度是一層一層的壓迫體制,階層之間對立嚴重。其實不準確,應該是前三等壓制後面的首陀羅和賤民。

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都屬於雅利安人,原本游牧在東南歐和中亞,自公元前1500年左右入侵印度,是征服者。這三個等級屬於一個集團,內部可以相互通婚。從印度的歷史來看,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屬於合力壓迫首陀羅和賤民的。婆羅門、剎帝利屬於貴族,吠舍則屬於自由民和「正式國民」。而首陀羅最初屬於奴隸和僕從部落,後來基本囊括農民漁民和低賤勞動者,賤民則連首陀羅也不如。所以說,印度的種姓制度嚴格來說是前三等壓制後面的首陀羅和賤民。

誤解三:種姓制度存在於整個印度社會。其實不是,印度的穆斯林、錫克人以及部分少數民族是不實行種姓制度的,印度的種姓制度主要存在於印度教教徒中。

印度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人口接近兩億。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錫克教徒,佔2%;佛教徒,佔0.77%;耆那教徒,佔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猶太教的信仰者約佔0.43%。

上圖為錫克教徒

印度教實行種姓制度,但是其他宗教基本都反對種姓制度。尤其是伊斯蘭教和錫克教。伊斯蘭教主張教徒人人平等,反對種姓制度。穆斯林入侵印度後先後建立德里蘇丹國和許多小的蘇丹國,後來還建立了強大的莫卧兒王朝(1526年-1857年),幾乎統一全印度。但是對人數眾多的印度教徒和秩序穩固的種姓制度,穆斯林統治者也無力改變。錫克教教義源於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結合,也比較堅定的反對種姓制度。

印度是個文化上比較「悲催」的區域,長期在印度佔據統治地位的基本都是外來入侵者,早期的雅利安人,中期有陸續在中亞南下的穆斯林,近代有英國人。而印度的土著人口早早淪為首陀羅,幾千年來一直處在被奴役的狀態。唯一值得稱道的就是印度教傳承至今,一直地位穩固。

隨著印度的發展,中國人勢必越來越了解印度,印度的神秘面紗會被逐漸揭開。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天行茶社

本文由天行茶社首頁跑堂朱志廣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做海外志願者出國前要做哪些準備?
印度手機發展情況怎樣?為什麼小米等手機都選擇印度作為海外市場拓展方向之一?
英國人精彩的茶葉行銷戰
指望印度變成一個「購物狂」民族,還為時過早
印度在線視頻市場瘋長,方言內容的棋局才剛剛開始

TAG:中國 | 印度 | 種姓制度 | 中國人 | 制度 | 想像 | 種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