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中國人喝的牛奶竟然是「奶渣」
06-17
牛奶分為液體奶和奶粉。液體奶又分為巴氏奶(高溫殺菌奶)、常溫奶(超高溫滅菌奶)、酸奶、調味奶等。巴氏奶(高溫殺菌奶)是經過巴斯德殺菌法殺菌(85℃、15秒)、均質(對牛乳中脂肪球進行細化,易於消化和吸收)等工序加工的牛奶。巴氏奶經過殺菌,即能殺死有害微生物的同時又儘可能多地保留牛奶的營養和純正口味,在4℃下一般能保存2~3天。常溫奶(超高溫滅菌奶)是通常採用UHT法,經過超高溫滅菌(135~150℃,保持4~15秒),均質等工序加工的牛奶。常溫奶經過超高溫滅菌完全破壞其中可生長的微生物和芽孢,常溫保質期達幾個月,但也破壞了牛奶中的大多營養物質。我國規定巴氏奶可標註為「鮮」牛奶,常溫奶可標註為「純」牛奶。奶粉是先將牛奶真空濃縮至原體積的1/4,成為濃縮乳,然後以霧狀噴到有熱空氣的乾燥室里,脫水後製成粉,再快速冷卻過篩,即可包裝為成品。據歐洲市場調查機構EURO MONITOR2003年提供的數據表明,巴氏鮮奶的市場份額在加拿大、美國、日本、英國、荷蘭、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的比例亦在95%至99.9%;我國的寶島台灣約達90%。發達國家的人們基本上喝巴氏奶而不喝常溫奶。而據歐睿信息諮詢公司(全球領先的市場信息解決方案提供者)調研數據顯示,我國2007年常溫奶占液態奶市場的78.2%。連我國學生奶也是常溫奶。一般來說,牛奶加工時的殺菌溫度越高、殺菌時間越長,則保質期越長、牛奶營養損失越多。反之,越是天然、加工越簡單的牛奶,其營養價值越高。可見液體奶里常溫奶比巴氏奶的營養損失多,而奶粉的營養損失比液態奶還要高,因為奶粉的生產溫度更高,保溫時間更長,加上出產後長期保存。據國內乳業人士透露,通行的做法是,最好的原奶用來生產巴氏奶、酸奶,其次是奶粉、常溫奶,再次是調味奶、乳飲料,最次是用於糕點、糖果等的工業奶粉。乳品專業博士郭本恆做過專門實驗,結果顯示,常溫奶UHT法使牛奶中的免疫球蛋白100%變性,乳清蛋白變性70%—80%,維生素C損失100%。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學院兼職教授曾壽瀛說:「常溫奶因為在滅菌加工的過程中使用了137℃-152℃,這樣的超高溫度,使原先帶活性的鈣已發生焦化,變為不溶性的磷酸三鈣,這種不溶性鈣很易被胃酸分解,達不到被人體吸收。同時超高溫滅菌法還對牛奶中的水溶性維生素(維B、葉酸、維C等)造成嚴重的破壞,牛奶中的乳清蛋白、核心營養免疫球蛋白也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據奶業專業人士介紹,常溫奶營養價值低,還因為它對原奶的細菌數沒有太高要求,可以用低質的奶粉還原和收購劣質的個體奶,經超高溫處理後,按現在國家奶製品質量檢測標準無法區別原奶好壞,所以常溫奶被無道德的商家利用。根據國家生鮮牛奶收購標準GB6914-86,牛奶中的微生物指標,國家一級奶應小於50萬個/毫升、二級奶100萬個/毫升、四級奶則達到400萬個/毫升。就這樣也沒有多少能夠達到,許多原奶在上生產線時已經好幾千萬個細菌了。而在國外,美國、加拿大收奶時甚至規定,如牛奶中微生物超過5萬個/毫升,就要從嚴處罰。福建長富乳業集團總畜牧師孫榮鑫解釋說:「微生物指標對牛奶的品質至關重要。在原料奶中,活的細菌會產生外毒素,經過高溫殺毒後,這些細菌都會被徹底殺死。但這些死細菌被分解後,還會形成微量的內毒素。而如果原料奶中細菌數過多,就會使成品奶中的內毒素增多,而一旦超過一定程度後,就會對人體造成潛在的危害。」人體對細菌內毒素極為敏感。極微量內毒素就能引起發燒,內毒素進入體內以後,血流中占白細胞總數60-70%的中性粒細胞數量迅速減少,當大量內毒素進入血液時發生內毒素休克。國外乳業之所以對微生物指標控制嚴格,就因為微生物指標實質上是牛奶的一種衛生指標。孫榮鑫解釋說,如果微生物指標過高,就會從根本上破壞牛奶的營養結構。上海光明乳業郭本恆博士和北京三元陳歷俊博士說:"我們的科學實驗證明,超高溫度能破壞全部活性生物物質,破壞大部分維生素,同時使易被人體吸收的鈣變為不易吸收的絡合鈣!由於奶民缺乏科學飲奶常識,不免要受惡意的偽科學廣告的誤導。」所以上海奶協顧佳升秘書長直稱常溫奶為「奶渣」(2008-10-21丹陽日報「巴氏奶才是真正優質的好奶」)。這就是說,大多中國人飲用的所謂「強壯中國人」的常溫奶竟然是「奶渣」!這是在強壯中國人還是在糟蹋中國人?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保存最好的帝陵,大臣都沒資格陪葬,裡面卻葬了一個太監
※【文字】大安法師開示:中國凈土宗祖師的思想述評
※全面解讀中國古代釋夢術(25)
※中國美術史:第四節 趙佶和畫院的花鳥畫
※德國最暢銷10款車,中國有9款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