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e Figure1,匿名專業社交「醫圖」主打的是有臨床經驗的醫學生和年輕醫師
看到醫圖的設計和調性難免想到Figure1,所謂醫護群體的 Instagram,通過圖片垂直社交探討與醫療和病情有關的內容,培育醫療中堅力量,發生學術 「爭吵」,甚至抒發情感。
醫圖對 「長得像」 和 「功能像」 這兩件事並不避諱,相反,創始人 Ethan 說想做更適合中國人的 figure1。
曾在陌陌和 Nice 擔任 UI 設計這件事,使創始人和團隊的對社交,主要是圖片社交玩法比較自信。他們認為,Figure1 上的病歷分享和討論氛圍很濃,比較符合工具和專業內容交流需求,與美國醫生的工作方式和文化有關。但對中國醫生觀察發現,他們對於偏人性的社交需求也非常強大,產品形態應該偏向於臨床專業 + 圈子社交。
所以,團隊想要把 Nice 和 Figure1 做一個融合,把圖片標籤功能與資料庫緊密對接。目標人群為四種:
1.沒有臨床經驗的學生,以看為主;
2.有臨床經驗的學生,重點經營。他們積累了一定資料,雖然不一定特別懂,但非常能問,可以通過現金獎勵制度等用戶成長體系來鼓勵;
3.中層醫生,探討平台和討論機會;
4.頂級醫生,一時半會沒法吸引,不作為初期重要經營範圍。
如何平衡經驗醫生和學生之間內容的不匹配?Ethan 認為不排除這樣的可能性,產品初期主要依靠運營人員把握和製造內容,用成長體系鼓勵優質原創,在用戶達到一定數量,積累一定行為習慣後,再做更精準的模塊,用演算法來優化用戶的 feed 流。
對於同樣的問題,也有團隊選擇自己聘用醫學記者團隊,通過採訪搜集資深醫師的內容。
現在醫圖產品上處於全開放狀態,不限於醫療背景人員,上線半個月大概有 500 左右用戶。驗證用戶可以發內容,非驗證用戶只能看和點贊,可以選擇匿名展示。不過 Ethan 強調,雖然非驗證用戶可以看,但還是希望打造一個醫療專業的社交氛圍,鼓勵醫學背景的小夥伴參與。
但若要走入到之後的商業變現環節,起碼在連接患者這端,還是需要實名玩法的。Ethan 說,希望早期匿名會讓年輕且有實力的醫生或者醫學生脫穎而出,培養中堅力量,之後可能會考慮實名化的轉變。
團隊 base 在大連,一共有六個人,正在尋求天使融資。
目前以圖片分享為主的醫生社交和工具類應用還有醫聯、雲醫、醫拍、圖享、刀客。
推薦閱讀:
※匿名組織向波西米亞俱樂部宣戰
※怎樣發匿名簡訊、打匿名電話?
※為什麼有人喜歡匿名回答問題?
※被匿名表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知乎上都喜歡匿名提問?
TAG:經驗 | 醫學 | 醫學生 | 學生 | 年輕 | Nice | 醫師 | 匿名 | 專業 | Figure | 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