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六元氣交而民病變

按佛家觀點,人的血肉之軀只不過是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的暫時的集合體,而且四大調合,互相轉化。《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五稱:「地水火風共成身,隨彼因緣招異果,同在一處相違害,如四毒蛇居一篋。」看過我置頂文章的就知道四大就是道家的五運六氣,佛道一理。五運乃橫於天地之間,乃「候之所始,道之所生」,萬物是五運所「生」的,為「道化」而成,就是「五運之化」。五運無有上下陰陽天地之別,乃萬物之本源,是混沌態,未有定,可以認為是一種量子狀態,不可分別描述。要認識這種量子狀態,必須有個「觀察者」,古聖稱這個「觀察者」是「心識」。而一旦有了「觀察者」的參與,五就成了六。只要分辨就會以「觀察者」為中心產生「陰陽」的對立概念:天地,上下,左右,前後等等。六之分陰陽就是三陰三陽,這就是「神明」,有了這些上下左右前後的區分則神明就有了紀,這樣就可以一一分門別類講清楚五運的運行狀態,這樣才能「觀天之道」而「執天之行」。這和當前量子學研究應用道理是一樣的。

六元之紀是根據地支順序來安排的,少陽寅-陽明卯-太陽辰-厥陰巳-少陰午-太陰未,然後復從少陽申始至太陰丑,此乃「神明之紀」,天地萬物的規矩,藉助於三陰三陽的「神明之紀」,我們就可以定義出「五行」生克關係,五行生剋就是「神機變化」反映了五運對於萬物的影響。

六氣分上下乃名司天在泉,司天在泉定義為一陰一陽,萬物居於此陰陽之中而生生化化,故而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此之謂也。人和萬物居天地之中,乃名「氣交」之位。《六微旨大論》帝曰:何謂氣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

天地之氣有升降才有氣之變動,產生不同的動之象:德,政,化,令,變,災,《氣交變大論》雲「其動也,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變有災,而物由之,而人應之也」。《六微旨大論》「岐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願聞其用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帝曰:善。寒濕相遘,燥熱相臨,風火相值,其有間乎?岐伯曰: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變則邪氣居之。」寒濕燥熱風火六氣相交,正淫不同,以氣交不無勝復,有勝則必有復,有我克就有克我,勝復一作,則有德有化,有用有變,變則邪氣居之。人居氣交之中,受其邪氣,所以病也。道家經典《運氣七篇》就是分別從五運和六氣角度論述對人體四大的影響而產生失衡為病。

上下三陰三陽的左右之紀分司天在泉之別,《五運行大論》「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復會也。」上為陽(陰)則下為陰(陽),互相配合實為一體旋轉,方向其實是相同的。所謂「天南地北」,司天之氣用地之左右,故《五運行大論》「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在泉之氣用天之左右,故《五運行大論》「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以六氣來論,司天主上半歲,在泉主下半歲。上半歲氣升降又分三個步驟,下半歲氣升降亦是如此。要注意司天在泉本為一體實不可分,但在分析天地人萬物生化時必須分上半歲乃司天為主,下半歲乃在泉為主,為什麼?《外經微言.司天在泉分合篇》有很清晰的論述:

問曰:司天在泉,二氣相合,主歲何分?岐伯曰:歲半以上,天氣主之。歲半以下,地氣主之。天老曰:司天之氣主上半歲乎?在泉之氣主下半歲乎?岐伯曰:然。天老曰:司天之氣何以主上半歲也?岐伯曰:春夏者,天之陰陽也,陽生陰長,天之氣也,故上半歲主之。天老曰:在泉之氣何以主下歲也?岐伯曰:秋冬者,地之陰陽也。陰殺陽藏,地之氣也,故下半歲主之。天老曰:一歲之中,天地之氣截然分乎?岐伯曰:天地之氣,無日不交.司天之氣始於地之左,在泉之氣奉乎天之右。一歲之中,互相感召,雖分而實不分也。天老曰:然則司天在泉,何必分之乎?岐伯曰:不分言之則陰陽不明,奚以得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義乎。司天之氣始於地而終於天,在泉之氣始於天而終於地。天地升降,環轉不息,實有如此,所以可合而亦可分之也。天老曰:司天之氣何以始於地?在泉之氣何以始於天乎?岐伯曰:司天之氣始於地之左,地中有(司)天也;在泉之氣始於天之右,天中有地(在泉)也。(《五運行大論》「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

例如以甲辰太陽寒水司天為例

按照司天在泉左右相反的規則,《五運行大論》的經文對於下之陰陽左右描述是有問題的是無法自洽的,可知其傳抄左右相反了,學者需要注意。

人之出生四大即開始互相調和運作,其後受到六氣逐年,逐月,逐日的影響而無時無刻不產生變化,故而佛曰「人身無常」也。後天逐日六氣變動對人之四大產生了動變,如果人身正氣不足以適應這種變動則會產生病變,這些病變都是由於六氣司天分治而產生的。這種影響都是以三陰三陽的為之紀的。古聖以干支紀年月日時,故而神明之紀昭昭如日月之行。傷寒鈐法以年命為本,以發病日為司天,兩者合計以推民病,這才是《內經》秘而不傳的運氣推民病之法,而《內經》只是論述大要而已。

前面博文給出了五運分左右上下六氣形成的六十甲子表,《六元正紀大論》中岐伯的論述就是根據這張表來的。

我們以辰戌太陽為例,《六元正紀大論》云:

帝曰:太陽之政奈何?岐伯曰:辰戌之紀也。

太陽   太角   太陰

壬辰   壬戌

其運風,其化鳴條啟坼,其變振拉摧撥,其病眩掉目螟。

太角初正 少徵   太宮   少商   太羽

太陽   太徵   太陰

戊辰   戊戌   同正徵

其運熱,其化暄暑鬱燠,其變炎烈沸騰,其病熱郁。

太徵   少宮   太商   少羽  少角

太陽   太宮   太陰

甲辰歲會同天符  甲戌歲會同天符

其運陰埃,其化柔潤重澤,其變振驚飄驟,其病濕下重。

太宮   少商   太羽  太角  少徵

太陽   太商   太陰

庚辰   庚戌

其運涼,其化霧露蕭瑟,其變肅殺凋零,其病燥背瞀胸滿。

太商   少羽  少角  太徵   少宮

太陽   太羽   太陰

丙辰天符 丙戌天符

其運寒,其化凝慘慄冽,其變冰雪霜雹,其病大寒流於溪谷。

太羽  太角  少徵   太宮   少商

凡此太陽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

太陽之政即辰戌之紀也,有五辰五戌。辰戌乃陽支故而只配甲丙戊庚壬,陽干之年為先天,五行「陽勝者先天,陰勝者後天」,天干「太過為先天,不及為後天」。此處氣化是指六氣化五行,非指五運之先後天也。

天氣肅,地氣靜。寒臨太虛,陽氣不令,寒政大舉,澤無陽焰,則火發待時,少陽中治。

太陽寒水其政乃肅,太陰濕土政乃安靜。上半歲太虛中寒氣司天包裹著大地,待大寒後十五日立春時,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丹起,第一步氣是少陽火故云少陽中治。少陽火發也,少陽司氣為丹化,故云丹起。

時雨乃涯,止極雨散,還於太陰,雲朝北極,澤流萬物,濕化乃布。

到下半歲在泉太陰濕氣為主,太陰之政乃驟注。

水土合德,上應辰星鎮星,其政肅,其令徐,其谷玄黅。

在主歲的寒濕之共治下,地之五行為水土,天之五星乃辰星鎮星。辰戌之紀寒水司天,政肅。

寒敷於上,雷動於下,寒濕之氣,持於氣交,民病寒濕,發肌肉萎,足痿不收,濡泄血溢。

寒濕氣交之中,民若病,則發肌肉萎,足痿不收,濡泄血溢。這裡只是從六氣主歲來講民病沒有涉及五運為病。

可以說出生於辰戌之年的人,其人身蘊含了上述太陽司天的基因烙印.

初之氣,地氣遷,氣乃大溫,草乃早榮,民乃厲,溫病乃作,身熱頭痛,嘔吐,肌腠瘡瘍

依據太陽司天有初中末三步之紀,司天為三則第一步為少陽之治60日。司天之氣太陽寒水自大寒起15日後立春時入地,此乃「司天之氣始於地」也,「地中有(司)天」也。《五常政大論》「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丹起,火用革,金乃眚,寒清時舉,(寒)勝則水冰,火氣高明,心熱煩,嗌干善渴,鼽嚏,喜悲數欠,熱氣妄行」。因為「寒氣下臨,心氣上從,丹起」少陽火起。經文雲「亢乃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因此五行生化都是因為相剋,水克火,故而經曰「火用革」火起而化,味苦也。火用則「金乃眚」,「其眚蒼落」,傷皮毛。

如果人自身四大不足以調和這種變化要麼即病為傷寒,要麼「則火發待時」,「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立春後少陽之治「氣乃大溫,草乃早榮,民乃厲,溫病乃作,身熱頭痛,嘔吐,肌腠瘡瘍」。因為火氣高明,熱氣妄行,水冰而無法即濟所以病溫發熱,但是這裡「溫病」是本質是寒氣入地所引起的,屬於傷寒病之類,表現為「身熱頭痛」,是冬傷於寒不發而到立春後少陽中治才發,乃是「春溫」。就是說這60日內如果人身四大失衡發病,就是司天之氣少陽之治引起的。

二之氣,大涼反至,寒乃始,火氣遂抑,草乃遇寒,民乃慘,民病氣鬱中滿。

司天寒氣從地中開始上升,進入第二階段乃陽明燥金之治,此春分始至清明,天時該暖,現在大涼反至,金生水寒乃始,故而原本上從之丹火氣受抑,因此「民病氣鬱中滿」,本質是寒邪勝火所引起的。儘管病症表現有前之「溫病乃作,身熱頭痛,嘔吐,肌腠瘡瘍」和現之「氣鬱中滿」,但是其病因都是「寒邪」引起的,如果像西醫那樣根據「病症」表現分別設立很多「病名」這種思路是錯誤的,是只見樹葉不見森林。這60日內如果人身四大失衡發病,就是司天之氣陽明之治引起的。

三之氣,天政布,寒氣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熱中,心熱瞀悶,癰疽注下,不治者死。

到了第三步,司天之氣寒水自地回升於天主政,故而雲」 天政布,寒氣行」。論病因是寒邪,論病的徵候卻是依據五行水克火,寒水之復也「反熱中,心熱瞀悶,癰疽注下」,《至真要大論》雲「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則寒氣反至,水且冰,運火炎烈,雨暴乃雹,民病厥心痛,心澹澹大動,胸腹滿,胸脅胃脘不安,鼽衄善悲,時眩仆,嘔血泄血,血變於中,發為癰瘍,手熱肘攣腋腫,面赤目黃,甚則色炲,嗌干善噫,渴而欲飲。病本於心,神門絕,死不治。所謂動氣知其臟也。」

《至真要大論》雲「帝曰:主歲害臟何謂?岐伯曰:以所不勝命之,則其要也。帝曰:其主病何如?岐伯曰:以所臨臟位命其病者也。」寒水司天為本,克火。《五運行大論》「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氣為息。其性為暑,其德為顯,其用為躁,其化為茂,其政為明,其令鬱蒸,其變炎爍,其眚燔焫,其蟲羽,其色為赤,其味為苦,其志為喜。」故病發於心臟南方火位,此即所謂「病發於本」也,此所謂「不得其位為邪」也。病發於「標中」是指十二經脈之病。大家可以看到,這階段出現心臟病其本質還是寒邪引起的,寒水之復克火,病於寒反而表現為熱,因為「其眚燔焫」此乃火之災變也。所以可以明白為何中醫以六氣分析病因而不是以癥狀論。這60日內如果人身四大失衡發病,就是司天之氣太陽之治引起的。

前三步氣都是寒淫勝少陽中治,火氣高明而病溫,始於大寒終於夏至,下面第四步氣自大暑開始太陰在泉主政。《素問評熱病論》: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可見:

第一溫病的病因之一是因為寒邪下臨火氣上從但是不止於這種原因,下面我們還會看到少陰在泉的溫病,其治法是不同的;

第二把傷於寒邪的溫病再次細分為溫和暑;

第三古人以以六氣分析病因,以五行生剋推演病症表現,以六經歸納病。六經是框架結構,五行變化是外在表現。六氣分治所引起的病定義為XX病。例如少陽火,少陰暑為病稱為病溫,或病熱。太陽寒為病稱為病寒。後來仲景直接以少陽病,太陽病命名之,更為明曉。要注意熱病和病熱是兩種含義,熱病是以發熱癥狀為名,病熱是以六氣病因為名。熱病包括一切癥狀發熱之病,病熱只包括火和暑引起的病。

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苦甘,以咸瀉之。依照五味陰陽之理(就是用六味來組方治六氣參見博文中醫經方五味理論之三-五味陰陽之用即陰陽兩儀四象),麻黃乃辛溫發散開腠理,因此《輔行訣》二旦四神湯以小青龍湯即傷寒論麻黃湯方治太陽病「發熱惡寒,身痛,汗不出而喘」。

麻黃[水中木](三兩)杏仁[火中木](半升,熬打)桂枝[木中木](三兩)甘草[土中木](炙,一兩半)

四之氣,風濕交爭,風化為雨,草乃長乃化乃成,民病大熱少氣,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

此步乃厥陰風木,大暑開始15日後立秋下半歲濕土在泉主政於天,與厥陰風相交爭化雨。此步的病症表現是木克土,病在脾。在泉主下半身(《至真要大論》帝曰:善。氣之上下何謂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半,所謂天樞也。《六微旨大論》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因此「寒敷於上,雷動於下,寒濕之氣,持於氣交,民病寒濕,發肌肉萎,足痿不收,濡泄血溢」。這60日內如果人身四大失衡發病,就是司天之氣厥陰之治產生的。

五之氣,陽復化,草乃長乃化乃成,民乃舒。

此步乃少陰君火暑氣,火復來生化,「草乃長乃化乃成」。因為土與火相得,因此民不病。

終之氣,地氣正,濕令行,陰凝太虛,埃昏郊野,民乃慘凄,寒風以至,反者孕乃死

此步乃太陰濕土自天而降地正位主政,故而「陰凝太虛」,《至真要大論》「太陰在泉,濕淫所勝。則埃昏岩谷,黃反見黑」,在泉太陰濕淫土勝則克水,腎受邪,而辰戌之紀乃寒水司天,此為下克上,《五運行大論》「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臨上,不當位也。」此乃反也,《六微旨大論》「病反其本,得標之病」。太陽之本為寒,標乃太陽,因此病發於標-足太陽經脈。《靈樞·經脈》: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 ,循肩髆,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夾脊,貫臀,入腘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脛骨至小趾外側,因此經曰「民病飲積,陰病血見,少腹痛腫,不得小便,病沖頭痛,心痛,渾渾焞焞耳聾,嗌腫喉痹,目似脫,項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腘如結,腨如裂」

再以卯酉陽明燥金司天為例。《五常政大論》「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蒼起,木用革,土乃眚,凄滄數至,木伐草萎,脅痛目赤,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火行於地,暴熱至,土乃暑,流水不冰,蟄蟲乃見,陽氣鬱發,小便變,寒熱如瘧,甚則心痛。」

帝曰:善,陽明之政奈何?岐伯曰:卯酉之紀也。

陽明   少角   少陰

丁卯歲會 丁酉   同正商

其運風清熱。

少角初正 太徵   少宮   太商   少羽

陽明   少徵   少陰

癸卯同歲會 癸酉同歲會  同正商

其運熱寒雨。

少徵   太宮   少商   太羽  太角

陽明   少宮   少陰

己卯   己酉

其運雨風涼。

少宮   太商   少羽  少角  太徵

陽明   少商   少陰

乙卯天符,乙酉歲會太一天符   同正商

其運涼熱寒。

少商   太羽  太角  少徵  太宮

陽明   少羽   少陰

辛卯   辛酉

其運寒雨風。

少羽  少角  太徵   少宮  太商

陽明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後天

乙丁己辛癸陰乾之年為後天,五行「陽勝者先天,陰勝者後天」,天干「太過為先天,不及為後天」。此處氣化是指六氣化五行,非指五運之先後天也。

天氣急,地氣明,陽專其令,炎暑大行,物燥以堅,淳風乃治,風燥橫逆,流於氣交,多陽少陰

陽明其政「勁切」,少陰其政「明曜」。「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蒼起」。因此「物燥以堅,淳風乃治,風燥橫逆」。少陰暑氣在泉,則「火行於地,暴熱至,土乃暑」。

燥極而澤,雲趨雨府,濕化乃敷

燥金生寒水, 太陽寒水之德乃凄滄,故而雲「凄滄數至」,雲趨雨府,濕化乃敷。

金火合德,上應太白熒惑,其政切,其令暴,其發躁,其谷白丹,間谷命太者,其耗白甲品羽,清先而勁,毛蟲乃死(金克木),熱後而暴,介蟲乃殃(火克金),勝復之作(金克木,火克金),擾而大亂,清熱之氣,持於氣交,蟄蟲乃見,流水不冰,民病咳嗌塞,癃悶,寒熱發暴振栗。

初之氣,地氣遷,陰始凝,氣始肅,水乃冰,寒雨化,其病中熱脹嘔,鼽衄嚏欠,面目浮腫,善眠,小便黃赤,甚則淋

第一步,太陰之治。司天之氣陽明燥金自大寒起15日後入地,此乃「司天之氣始於地」也,「地中有(司)天」也。燥氣下臨,「陰始凝,氣始肅,水乃冰」,《五運行大論》「燥勝則地干,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肝氣上從,經文雲「亢乃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因此萬物生化都是因為五行相剋。金克木,故而「木用革」木起而化,味酸也。風上從,遇太陰濕氣「風濕交爭,風化為雨」故而「寒雨化」。「淳風乃治,風燥橫逆」。木能生火,因為下一步就是少陽火治,因此民病「其病中熱脹嘔,鼽衄嚏欠,面目浮腫」。病機十九條「諸病浮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二之氣,陽乃布,物乃生榮,民乃舒,厲大至,民善暴死

第二步,少陽相火之治,故陽布物榮,民舒,但是下一步就是陽明之治,火克金,所以厲至,暴死。

三之氣,天政布,涼乃行,燥熱交合,燥極而澤,民病寒熱

陽明燥金復在天布政。清熱之氣,持於氣交。比照太陽司天第二步陽明之治有「大涼反至,寒乃始,火氣遂抑,草乃遇寒,民乃慘,民病氣鬱中滿」,因此雲「民病咳嗌塞,癃悶」。燥極而澤,金生水而澤,下一步就是太陽寒水,第三步主氣乃少陽火,水來克火,因此雲」民病寒熱」,此步受邪傷則下一步發展成寒瘧。

四之氣,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譫妄,少氣嗌干引飲,骨痿便血,癰腫瘡瘍,及為心痛瘧寒之疾。

第四步太陽寒水之治,大暑開始15日後立秋七月少陰暑熱在泉主政,應熱反寒,第三步的病寒熱到了這裡就有瘧寒之疾,此瘧乃寒水克火引起的寒熱往來,與後面的熱淫所勝的溫瘧不同,因此為寒瘧。周禮天官有記載,『秋時有瘧寒疾』,禮記有:『孟秋行夏令,則民多瘧疾』。孟秋乃七月也,此時如果是少陰暑熱執政在天,即「秋行夏令」也,這裡不是指真實的氣候現象。如果知道秋後是少陰主政行夏令,你得立刻反應出是第四步太陽寒水之治,那麼就會理解民多瘧寒之疾。內經瘧論篇載有:「夏傷於暑,秋必病瘧」此也。大家讀《周禮》都要用黃帝內經的理論去理解,因為所有的「禮」都源於道,如果只是象儒家那樣去理解那麼你只得皮毛也,無法從「禮」中明「道」也。

岐伯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飲冷。帝曰∶何氣使然,願聞其道?岐伯對曰∶(三)陰(三)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三)陰(三)陽相移也。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內外皆熱,則喘而渴,故飲冷也。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

《症因脈治·外感瘧疾》:「寒瘧之證,《內經》云:先寒後熱,腰背頭項痛,脊膂強,呵欠呻吟,始則寒極而戰動,終則大熱而汗解,發在午前者,此太陽經瘧(平旦太陽脈王時);若目痛鼻干,寒慄鼓頷,略寒即熱,發在午後者,此陽明經瘧(日中陽明脈王時)。以上二條,乃《內經》寒邪傷營,名寒瘧之證也。寒瘧之因,夏傷暑熱,熱氣入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營氣所舍之處,又值早晚寒冷邪,外束暑熱,至日中陽旺之時,發泄不出,後感寒邪近表,是以先寒;先感暑熱在里,是以後熱,此先寒後熱之瘧作矣。」

《內經》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歧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凄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劉完素《河間六書》「治瘧寒熱大作,不論先後,此太陽陽明合病也,謂之交爭,寒熱作則必戰動。經曰∶熱勝則動也,發熱則必汗泄。經雲∶汗出不愈,知為熱也。陽盛陰虛之證,治當內實外虛,不治,恐久而傳入陰經也,宜桂枝芍藥湯主之。」如果你讀懂運氣大論,那麼對於古人的論述自然會領會。

五之氣,春令反行,草乃生榮,民氣和

厥陰風木治之。主氣陽明秋反行春令

終之氣,陽氣布,候反溫,蟄蟲來見,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溫

終之氣,少陰君火司令,暑熱行於地,則流水不冰。《至真要大論》雲「歲少陰在泉,熱淫所勝,則焰浮川澤,蟄蟲不藏,陰處反明,民病少腹痛,腹大,腹中常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惡寒發熱如瘧,皮膚痛,(出頁)腫目瞑齒痛。」在泉少陰熱淫勝克金,肺受邪,肺主皮膚故而皮膚痛,燥金乃司天,下勝上此乃反也,《六微旨大論》「病反其本,得標之病」。陽明之本為燥,標乃-足陽明胃經。《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叄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此處「病溫」乃少陰在泉熱淫勝所引起的病,表現為「惡寒發熱如瘧」,與前面辰戌太陽司天寒淫勝少陽中治所引起的「身熱頭痛」病溫不同,可見內經的病溫有不同病症,但是都和火熱之氣有關。

另外儘管表現都是寒熱往來,但是有寒瘧和如瘧之溫病分別,它們都是與火或熱氣勝復有關,《素問·至真要大論帝曰∶火熱復,惡寒發熱,如有瘧狀,或一日發,或間數日發,其故何也?岐伯曰∶勝復之氣,會遇之時,有多少也。陰氣多而陽氣少,則其發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此勝復相搏,盛衰之節,瘧亦同法。因此從六氣辯病因才是真正的根本。


推薦閱讀:

望五官看臟腑病變情況
糖尿病與視網膜病變的關係
除了特有的信號,顱內病變如何定性?
顱內囊性病變小結
甲狀腺病變的多種方式

TAG:病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