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太極拳發勁理論知識(一)
太極拳發勁理論知識(一)
感謝群友論世入道整理,現在把這些內容重新轉回我們自己的博客上。
轉載:龍城飛將 旭日東升 博文
一、發勁關鍵要從身法上下功夫。
太極拳的發勁很簡單,並不神秘。它是內勁積累的必然結果。達到神意氣力的高度配合,勁自然就很輕巧地發出來了。先站一會樁,然後順著身體前面的方向,雙手向前推去。從套路上練個十幾、二十天,覺得身上會起變化,找身體的各個部件「順」的感覺。在內勁的這些組成因素中,身是最重要的,身就用「身法」來調,身法做好了,內勁就有了七、八成。發勁實際上就是在內勁充沛的情況下的一個伸展動作。
二、太極拳的練法則是直接從柔入手。
發勁,其實就是我們的最簡單的方法,打拳如走步,走出功夫來,走出輕、靈、柔、整來,在這個基礎上,只要丹田一伸縮,就發出勁來了。以後的任務就是把這種發勁用活,用到各個方向。在不配合的推手中,別人是不會配合我們的,此時若想發勁成功,秘訣其實很簡單,只要自己能夠站得穩,只要找到了對方的縫隙,丹田一伸縮,就可以了。發勁是身體的輕、靈、柔、整和神意氣高度結合的必然結果。
三、太極拳的「松」不是甩胳膊、轉腰、甩胯,而是柔韌。
身體合好了,整勁出來了,柔勁具備了,自然達到太極拳所要求的「松」。當你身體合整後,全身總是感覺輕鬆舒服。推手和技擊時也會非常靈活。所以我現在教學生,不再教他們去松腕、松膝、松腿、松胯、松腰、松肩、松肘,而是要求他們把身體柔下來,整起來。只要做到這一點,自然會達到太極拳講的真正的「松」的境界。
四、不要過度地相信「氣」。
不要過度地按照一些古書的方法去調理「氣」,這樣會使身體的運動脫離神意氣,反而是脫離了內勁的本質。我推手時曾和別人試過,我們彼此配合著,讓對方試著發勁,但他若一口氣用得太大,就發不出勁來了。
五、太極拳的內勁是神意氣力的高度結合。
其中的氣實質上就是我們的呼吸之氣。在意的統領下,深呼吸同時也就是丹田的運動帶動了全身的運動。所以,意先,氣動,神聚,身手到,這是太極拳運動的特點。意先,就是意在手先。氣動,就是呼吸之氣帶動全身,丹田也就是腰腹肌作為發動機。神聚,就是在發勁的瞬間帶出不同尋常的神魄來。身手到,就是在氣的帶動下,也就是在丹田運動的帶動下,腳向下彈,手向上彈。
六、太極拳講「一年半截見功夫」實際上完全是有可能的。
其一是講鬆柔之功,只要身法做好了,自然全身就可以達到空松圓活的境界了。我在隨大師們走過許多彎路後,自己在身法上下功夫,發現很快就達到鬆柔的境界。其二是發勁。我根據自己的體會,教一個不愛太極拳的青年人,他只用二十多天就可以把人發出去,而且勁很脆。
七、淺談太極內勁的傳導過程,太極拳的法度與軌跡。
法度,本意是指規章制度,引申的意思是規矩。法度用在書法上,也是指一定風格的書法作品有一定的規則、規矩。軌跡,指物體運動的路線。法度和軌跡,在我今天要用的範疇里有相似的含義。所以今天我們借用這個詞來描述太極的運動。太極拳運動是一種內勁指揮身體的運動,由大腦指揮到丹田,由丹田指揮到腿腳,由腿腳的運動帶動或者輻射到攻擊對方的手臂肘肩或腿腳膝或臀胯,由接敵的部位把腳上的力傳導到對方受攻擊的部分。這就是推手或散手中力的傳導的原理。由於內勁是需要傳導的,所以傳導的通道要求通暢。如何保持這種通暢,這就需要符合一定的法度或者軌跡。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的活動超出了由人的身體所決定的軌道,產生的軌跡脫離了應有的軌道,內勁的傳遞就會中斷,就形成我們所說的斷勁。詳見我的博文《論斷勁》。在此種情況下,從丹田發出的力不能完整地傳導到對方身上,而是有一些在自己身上被內耗掉了。這時即使手足打擊到對方身上也沒有太大的致命性的殺傷力。具體來說,由意念指揮丹田發力。丹田在人體內,此時若人體扭曲太厲害,丹田力就發不出。還有,丹田力發出實際上是全身的力發出,若腿曲得太厲害,比如貼著地面的大弓步或大馬步,就會影響到丹田力的發出。再看腿腳。丹田力傳導到腿腳,腿腳返回身體時通道須順暢,就是身體所形成的力的傳導通道須順暢。此時身體運動所形成的形狀要有利於力的傳導,體形不能太扭曲。再看腿腳傳導出來後形體的運動。腿腳反彈出來力後,邁步不能太大,太大則超出了人的形體所決定的可以邁步的距離,造成身法的破壞、散亂,從而阻斷力的傳導。一般來說,在推手時邁步的尺
寸前腳的腳跟僅在後腳腳尖的前面不遠處,大弓步和大馬步都不太有利於力的傳導。出手時有彈性,從自己身體近處向遠處對手發力,手臂不可伸直,伸直則違背的松肩沉肘的原則,肘會浮起來,肩會翹起來。若以大力伸直手臂打擊對方,很可能造成自己受傷。人面對一個立體的平面出手,但不是這個平面的任何一點都可以出手,其中順的地方,符合人體運動規律的出手方向並不多。若違背了這些規律,出手就沒有打擊效率,更危險的是很可能為人所制。有些師父把形而上學教給了學生,學生一直按照老師傳授的體位、尺寸來練拳,很少加以思索。其實,學生在掌握了基本原理後應當按照適合自己身體情況的法度和軌跡來練拳。只有這樣,由丹田傳出的內勁才能夠純、脆、快、全。
八、論太極拳內勁的傳導,力生於根 形於哪裡?
「力生於根,主宰於腰,發於脊背,形於手指」,這是經典的拳論。若我們以掌行拳,在沒有外力,沒有與人推手的情況下,形於手指是絕對的真理。若你練拳時沒有胡思亂想,入了靜,也就是入了拳裡面,此時,你會感覺到渾身似乎都不會用力,冥冥中細微地感覺到手指上有張力。有這種感覺,你就對了,就是找到內勁的兩極了,一極在腳,一極在手指。此時的手指就是冒在外面的力點,腳則是扎在地面的力點。但是,即使是以掌行拳,掌也不是固定一個姿勢不變的。腕部會高低起伏,掌及手指會直立下伏。勁力冒出的點其實不只是在手指,而是在手指與掌托之間在滑動。當掌豎立時,力點到了掌托。當掌下伏時,力點到了手指。研究一下單鞭這個動作。在行拳時,實際上力點是先停留在肘部的。隨著身體的展開,由肘移到小臂,再到腕部及手掌。再看白鵝亮翅。這個動作結束後緊接轉向摟膝拗步,力點由白鵝亮翅時的左手掌托,隨身體左轉而移到左肘,再回到左手,再跳躍到右手。這就是說,在行拳過程中,冒出的力點是隨動作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太極拳經常有一句話:「挨哪打哪」,實際上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說,挨到哪裡,意就到了哪裡,氣也到了哪是,力點自然到了哪裡。所以,「力于于根,形於手指」的真正含義不是形於手指,而是形於隨動作而變化的力點。
九、太極拳的發勁過程
先說發勁的人體運動機理。
太極拳的發勁過程時間很短,也許只有零點幾秒。有人說,他能一秒內發出七拳,那他的發勁速度就是1/7秒,也就是0.14秒。有人說他的發勁程度是一秒內十拳,他的速度就是1/10秒,即0.1秒。到底有沒有這麼快,我沒有做過測試,但發勁總是有速度的,而且不同的人速度是差別的。
發勁和正常柔化的動作相比,它的表現是剛的,它的速度是快的。實質上,它和柔化的做法是相同的,只不過是動作的時間很短,速度很快,人們才看到它是剛猛的。發勁的速度一定要快,不快,就沒有力度。不快,就容易被人破解。不快,就沒有打擊力度。發勁的原理和拉弓射出箭一樣,和開槍射出子彈一樣,速度越快,打擊力度越大。如果速度不夠快,即使是子彈或箭頭體積很大,打擊的力度也不一定很大。一次發勁過程,時間是很短的。若時間太長,就像剛睡醒的人伸懶腰一樣,很容易被對方所制服,這在推手中是十分危險的。發勁的過程,符合力學上的做功原理,速度乘以質量等於做功的功率,也就是表現出來的做功的能量。
發勁,一定要掌握時機。如何時機不合適,就不能發勁,此時一定要柔化。什麼是發勁的時機呢?就是人們一般所說的「化」。把對方的力化掉了,就是我方發勁的時機。若對方發勁,我方也發勁,雙方力點相向,時間相同,就是「頂」了,這是我們在太極推手中所要避免的。
發勁的過程雖然時間很短,卻可以分解為區分為前後順序相接的幾個環節。
第一環節:意在手先,意在勁先。
書法上,衛夫人講過,寫字要意在筆先。太極拳的發勁,首先是意要在手先,意在勁先。先要看清對方的運動軌跡,及時調整好了自己的運動軌跡。沒有這個意,不可能有太極拳運動。太極拳運動是一種知覺的運動,就是要先知,知道對手,知道自己,然後才能有自己的運動。
第二環節:氣動神明。
有了意,也就是有了動作的方向、速度、距離等目標,隨後就是氣動和神明。氣動和神明是並行的兩個方面,在時間上是同時發生,沒有先後。一方面是氣動,另一方面是神明。氣動,是呼吸之氣,在瞬間是快速地深而短促的呼吸。是深呼吸,即是腹式呼吸,卻又是短促的,不是深細勻長的。神明是眼睛要發亮,表現出似乎要爆炸的一種精神狀態。
第三環節:身體伸縮
氣動引導身體進行伸縮,這是發勁的第三個環節。這個環節又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丹田發勁。根據對方動作,作好了自己運動軌跡的決策,在呼吸之氣的引導下丹田發勁。丹田突然一緊,突然一松,也就是突然一放,身體隨之縮而又張。不是手動,不是腰動,不是腿動,而是丹田在發動。
第二階段:身體緊縮。隨著吸氣,丹田發硬,身體向內緊縮。
第三階段:身體張脹。隨著呼氣,丹田突然鬆開,身體向外脹開,張開。這個階段,先是身體開張,也就是身體開始張開,脹開。此時重心開始由後腿向前腿轉移。這一階段相對是緩的階段,手腳均是被丹田之力彈射而出。緊接著,身體張開,也就是身體完全張開了,此時手接觸對方,前腳落到實處。手接觸到到對方,重心由後腿落到前腿。手接觸到對方就是形於手指,把丹田發勁引導出的身體張開而腳蹬地的力傳導到對方身上。這一階段是加速階段,要體現出力學上的加速度。若沒有速度,也就是普通的柔化運作。有了速度,才像子彈飛了槍口了樣,由初速度為0,速度地提升加速度,達到打擊對方的目的。實際上此時人體像拉弓射出去的箭,開槍打出去的子彈,丹田像是扳機。發勁時對於對方的打擊力,強大的衝擊力,其實是來自把自己的身體彈射了出去。自己身體的質量乘以速度就是發勁所發出來的功力。
簡單來說,就是神意氣力在瞬間爆發的過程,實際上細緻分析仍是有時間先後的。最先啟動的是「意念」,之後是氣和神同時啟動,最後是身體的伸縮從而產生力。力指身體發出來的整勁,內勁,柔勁,其前提是我一再強調的輕、靈、柔、整。想一下開槍擊發的過程就很容易理解,先是瞄準,有了意念。接著扣動扳機,然後撞針撞擊子彈底部,引爆炸藥。炸藥把子彈彈射出去,子彈飛到目標體上。
過程這麼複雜,怎樣練習太極拳的發勁?
實際的練習過程是十分簡單的,就是我上面說過的,做到輕、靈、柔、整,加上神意氣的統領,一加速即可以。先慢一點練,逐漸加速。熟能生巧,完全可以用來形容發勁的過程。
十、守中打中
守中,從武術技擊的角度,一方面指守住自己的中線,不讓對方從中路攻入。另一方面指自己保持好平衡,守住自己的重心,不要在技擊的運動中站不穩。比如,在對方中路進攻進攻我方時,我方稍一偏開對方進攻的拳掌,就守住了中線,既使自己不受傷害,又保持了自己的身體平衡。對方從側翼進攻我方時,我方仍是稍偏一下身體,粘住對方,即化解了對方的進攻,守住了自己的重心,不失平衡。
打中,指我方的進攻。一是要從中路進攻,肯定包含這個意思。下面進攻威脅最大。二是指打破對方平衡,令對方在運動中站不穩,即使我方從側面進攻也可以打破其平衡。比如,我方用八卦的技法,從側翼進攻,只要抓到了對方的重心,我方打擊的矛頭仍然是直達對方中線的。
與守中打中相對應的是,立身中正。一般理解立身中正是站得直。這肯定是對的。問題是,在不配合推手中,能夠永遠站得直嗎?我們理解,加上不配合運動,雙方均在劇烈運動的因素的情況下,立身中正是運動中的,是搖搖晃晃的立身中正。其根本原理也是一個詞「平衡」,掌握自家平衡,破壞對方平衡。
立身中正的本質是動態平衡,並不簡單地是立直站正。比如出腿時身體必然隨腿的發出而傾斜。牌坊僅僅是最初階段的形象性練法,有了身法的感覺後要練出柔性的身法,不能永遠堅持硬性的牌坊,死守老師教的硬塊身法,一定把把活的柔的彈性的身法練到自己的身上,才能在「守中打中」中遊刃有餘。
十一、練拳時腳如何站立?
一些拳種講到如何站立。有的說,要五指併攏。有的說,要五指抓地,就像漁民在搖搖晃晃的船上仍能站穩一樣。有的說,站在湧泉穴上,中經會陰,上通百會。也有的說,一隻腳為實腳,另一隻腳為虛腳,這樣陰陽有別,虛實有致。太極拳練拳時的一項重要指標是立身中正。若依上述方法,哪一種是站得最穩的?哪一種站法最容易出內勁。我現在給出一個更為簡單的方法。打拳如走步,打拳時要像走步一樣,不要顧忌自己是站在哪個穴位上,不要考慮自己的五個腳趾頭有沒有抓緊地面,不要思想腳的虛實與陰陽,只管住自己站得穩!站得穩!若沒有站穩,就調整自己的自體,使自己的身體柔軟如水中蘆葦,如山中青竹,如春風拂柳,打拳時的狀態如南極的企鵝,拼拼擺擺,晃而不倒。不要五個腳趾頭抓緊地面,那樣會使自己的從腳到踝以至到小腿都僵硬,脫離了太極拳的大道。不要想著踩在哪個穴位上,不要想著有什麼超自然的東西沿著湧泉到會陰,順著向上再到百會。練拳要想到你將面對的是對手,不要想到體內的經絡的循環。
一切就這麼簡單。
十二、「內扣」不是太極拳
太極拳最根本的理論是「道法自然」,在太極拳運動中,凡不符合自然原理的動作都是不合理的,因而不是太極拳的。其實,太極拳中有一句話是大家常掛在嘴上的,「打拳如走步」,這意思就是說打拳時要自然,要像走步一樣自然,不能違反自然的東西,不能拗著自然的規律來,一切要順著身體運動的自然的規律。試想誰走步時是拗住自己的腳?幾乎是很少的。根據這個觀點,若要站得穩,非常簡單,這就是,注意一下自己是不是站得穩。根本沒有必要把事情複雜化,沒有必要為了站穩而內扣,沒有必要為了站穩而五趾抓地,沒有必要刻意去踩湧泉,只要覺得自己站穩了就可以了。怎樣才能站得穩?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站得高一點。若蹲得太低,就不容易站得穩,還得付出額外的功夫去維持自己傾斜的身體。
十三、「練腰」「練胯」非太極
腰胯要如何練?不要刻意地練,正常地練拳就可以了。循著 「打拳如走步」這麼樸實的拳諺練下去,不要單獨地把腰和胯提出來練,就可以做到身體最大的靈活性。而轉完手指轉手腕,轉完手腕轉肩肘的練法並不能帶來身體總體的靈活性,相反在推手時與人一接手身體就變僵了。為什麼柔軟至極才出純剛?
一、柔,身體才能最大限度地傳導從丹田發出,又從腳上反彈出來的力。若不柔,若是僵硬的身體,在傳導過程中就會減損很多力。
二、柔,速度才能快。根據力學原理,速度乘力量等於做功。發力時沒有在瞬間產生的較高的速度,就沒有力,就做不出功。
三、柔才能蓄勁。任何一次發勁,都必須有一個蓄勁的過程。沒有蓄勁,就沒有發勁。
四、柔,才能十分輕鬆地懈掉上一個動作中未用完的力,同時重新蓄起新一個方向的力,重新做一個新的動作,重新發力。
正因為如此,我認為,太極拳若奉行九柔一剛的練法,一定很快出功夫。柔化剛發三分勁太極拳運動的力,特指丹田發勁,傳導到腳上,再由腳上反彈出來,到達所要到達之處。力生於根,其實已是是二段傳導來的力了。第一段最直接最原始的力是丹田發出的。不過,這個過程相當短促,時間間隔相當小,一般人若不注意還不容易體會出來,我們發力時所發出的力是這兩個力的重疊的力,即直接由丹田向上的力和丹田下探到地面又反彈回來的力的重合。我主張在太極拳運動中九柔一剛。在與人推手時,永遠是以柔對著對方的剛,這樣,即使是面對身材高大、體重超人的對手,也可以遊刃有餘。這個柔勁,實際上就是體力維持這種運動最小的力,至多是三分力。或者說,中國人的「三」表示一種變化之數,就可以表示一分、或兩分、或三分的力。太極拳的剛也是這三分力,無須拼出全身吃奶的勁。瞬間把這三分勁抖放出來,就是剛勁。所以,可以說,在太極拳的運動中,我們堅持化發剛柔三分勁,絕不去和別人拼力氣。若別人拼力氣,就讓他們拚命地發力吧,我們只用這三分勁。若別人力氣大,就讓他們用力吧,我們也只用這三分力。化發剛柔三分力可以使我們我們身材並不高大的人在不配合的推手中立於不敗之地。
十四、再談招與勁
實踐證明,在武術的對抗中,以勁對招是可以領先的,而以招對招卻永遠記不住招數有多少,且不知道對方出什麼招。
十五、發勁的原理
發勁,就是通過身體的伸縮向外發出打擊力量的動作。以出拳為例,就是人的出拳距離。發勁就是人體內發的力量瞬間向一個方向釋放。其原因在於人體的內在結構的變化。人在站立時是一種姿勢或者說結構,人體骨頭作為一節一節的槓桿,關節作為一個一個的轉換樞紐,肌肉作為拉伸的力量之源,意念作為這一切行動的總的指揮中樞,呼吸作為對肌肉伸縮的傳導機制。此時人體的結構由骨頭、關節和肌肉使人體的姿勢保持了一種狀態。當這種結構變化時,就會在人的意識引導下產生一種朝向某個方向的力量,這就是發勁,也是打擊的力量。這種力量來源於肌肉的拉伸,傳導到關節,再傳導到骨骼。這樣形成一個新的姿勢或者結構,下次這種結構再變化一次,若速度快就是發勁,是用於攻擊的力量,若速度不很快,不很剛猛,就是化勁,是用於防守的力量。
十六、太極傳統
各種太極發力的根本原理是一樣的。若有不一樣,一定是某些人注意某幾個動作,另外一些注重另外一些動作。或者,其中一些人有這樣的運動合理性,另外一些人有另外的運動合理性。當然,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人有這樣的運動的不合理性,又有那樣的不合理性,以此教初學者把不合理的動作硬練到「習慣與自然」的程度。從運動生物力學的角度看,各式太極都有許多運動的合理之處,當然,也有許多的不合理之處。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其它體育運動上看。比如乒乓球,各國各地區代表隊之間總是注意吸收別人的優點,不會固守自己的某種運動習慣,所以他們之間若有門派區別也是極小的,而我們國內太極各門派之間,甚至同一門派不同老師之間運動的特點差別很大,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注意吸收別人的運動的合理性,卻著力於保持自己某一種運動的習慣。若學生學了這些習慣,並且由不習慣到習慣了,就是保持了傳統,否則就是不保持傳統。
十七、太極內勁
心靜的真實的含義是,不管周圍的環境是否嘈雜,你是否入進你所關注的事物中了。若時時在想著它,就可以是入靜了。
——《一心可以二用
——談練太極拳如何入靜》
太極是能養生,養生的根本原理在於它是在練內勁。而許多人練太極養生,卻是一點都沒有入門。
——《太極與養生》
實際上,太極拳是非常簡單的。越學的套路多,起複雜,越不容易得到真東西。它最深厚的奧秘實際上是最簡單的,這與許多學科的基礎就是幾條原則一樣。
現在我簡單的介紹一下太極拳的本質與功能:
太極拳的本質:積累內勁。內勁就是人體運動時的整力,整體運動的力。整勁就是內勁,就如一塊鐵,通電後理順了它上面的磁場排列,變成了一塊磁鐵。太極拳運動就是把人體渾身的骨骼肌肉安排在相同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兩個點上,一是腳,二是手,或者與對手接觸的部位。「力生於跟,形於手指」。
太極拳內勁有哪些功能?
功能一:強身健體:增強身體各部分,包括骨骼、肌肉、腸胃、心肺等的運動,使得身體可以強健起來。
功能二:養生長壽:增加人體的抗病能力。太極拳具有養生功能。
功能三:武術技擊:增強人體運動的靈活性。即太極拳是一種獨特的武術,掌握了太極拳拳術,可以以弱勝強,以小搏大。
功能四:心理素質:增強人的心志,心理素質。
功能五:儀錶儀容:人天生不由自由,由爹娘定。但人在後天完全可以控制自己行動的方式,使自己擁有一定氣質,太極拳教人立身中正可以達此功效。
功能六:人生習慣:可以培養人生好的習慣。習內家拳者,多不粘五毒。五毒者,吃、喝、嫖、賭、抽。
功能七:提神醒腦:人可以無時無處習太極。疲勞時習太極可以迅速緩解疲勞,恢復體力,有如咖啡、茶的功能。
功能八:學習哲學。練習太極拳運動,可以更加充分地理解辯證法。陰陽、進退、上下、左右、方圓、收放、鬆緊、剛柔、虛實、曲直等均融解於太極拳的運動中。
結論:太極拳的本質是積累內勁的運動,太極拳運動具有強身健體、養生長壽、武術技擊、心理素質、儀錶儀容等諸項功能。
——《太極拳的功能》
太極拳總結起來很簡單,「一、二、三、四」四個字來概括。一是掤勁,太極拳只有一個勁,這就是掤勁。二是進退,就是一進一退。進就是發,退就是化。三是旋,太極拳運動起來,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指、腕、肘、臂、肩、背、腰、胯、臀、腿、腳都在旋轉。四是神意氣,以意領氣,以氣催形,以形生力。
現在太極拳的理論中,用了陰陽、五形和八卦。陰陽者,化發、收縮、進退、打防也。太極者,陰陽也,謂太極拳運動在於兩腿的運動。這是對的。其實對高手來說,化就是發,發就是化。進中包含退,退中包含進。
五行者,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五種步法也。實際上,實際上,太極的步法不止這五種,當一個強敵正面襲擊已方,已方接手後很可能一下子就把對手推轉到左或右後側面,這時該算是哪一個步法呢?
八卦者,謂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打法也,也稱為八種勁法。八種打法,實質上只有一種勁,這就是掤勁。其它七種勁法都是掤勁的變化之法。可以說,太極的勁法只有一個掤勁,其餘七種方法均為打法,均必須建立在掤勁的基礎之上,也可以說均必須包含掤勁在內。事實上,太極拳用於技擊,包括抓拿踢打甩摔,用於攻擊的手段是挨哪打哪,手、腕、小臂、大臂、肩、胸、腿、腳、胯、臀、頭均可迎敵,並不止這七種方法。
人們關於太極的「氣」的解釋也是如此,人們把它神秘化了,玄虛化了。現在大陸許多人練太極拳,不學真功夫,不練基本功,總是懷著取巧的心理,想不下苦功就學到太極拳的真諦,盲目地去追求看不見,摸不著的「氣」,並不能懂拳懂勁,倒是學了一個毫無健身作用,毫無文化素養的「小兒麻痹」式的搖搖擺擺式太極操。
——《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太極拳
——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太極拳(3)》
懷有第二種目的(養生加技擊)的人,則需要付出時間、精力,身體需要經過疼痛,就像渾身骨骼經過一場燃燒,最終脫胎換骨。這種痛苦並不是不可忍受的,相反,這種痛苦遠遠小於農村插隊干農活歷勞累而渾身酸痛的感覺。內勁上身上後會有一種「空松圓活」的感覺,並不需要特別的在運動之前專門地進行熱身運動,這就是掌握了太極拳的真諦。
——《為什麼要學太極拳?
——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太極拳(1)》
學太極拳不是學套路,而是學內勁。內勁是太極拳的靈魂,人們常說的真傳就是指太極拳的內勁。
推薦閱讀:
※再談《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道雲龍
※孫祿堂先生為什麼學習太極拳
※練太極拳要做到松、靈、靜、悟
※雷師泰:孫式太極拳的訓練方法
※太極拳揭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