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了6億元票房的電影是沒法拿奧斯卡的
北京時間
《藝術家》摘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等5項大獎;
《雨果的秘密》是最佳視覺效果獎和最佳音響效果獎等4項大獎;
《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伊朗影片]獲得最佳外國語片獎;
《蘭戈》《鐵娘子》《午夜巴黎》等其他影片分別獲得其他單項獎。
從結果看,藝術題材終於在2003年《芝加哥》之後再次成為奧斯卡焦點。
從歷史看,藝術題材往往在美國市場不景氣和戰後顯現熱度。例如,1930年代、1950年代、1960年代歌舞片、與藝術相關題材往往會受到奧斯卡青睞。
但,在電視、網路普及後,藝術題材電影讓位於技術致勝或者家庭題材影片去治療不景氣市場中觀眾的傷痛。
每當市場不景氣與美國參戰裹在一起的時候,宣揚美國例外主義(美國標榜自己是這個世界上的例外)影片就會直接站在奧斯卡最佳影片領獎台上。
可是《拆彈部隊》《國王的演講》例外主義宣傳片後,《藝術家》相對而言,將例外主義隱身了,這完全符合奧斯卡84年來的評選規律——
市場不景氣(藝術題材、技術主義影片,例外主義隱身)
→戰爭前(例外主義直接出場,重溫二戰等以前戰爭題材出現)
→戰爭期間(例外主義直接出場,不直接面對戰場)
→戰爭後(藝術題材、技術主義影片,例外主義隱身)
→過幾年,戰爭遺留問題出現(直接面對以前戰爭,反思姿態,例外主義直接出場)
藝術題材要拍好,主創必須有足夠藝術胸懷,包容極多的知識性、豐富的趣味性。《藝術家》《雨果的秘密》《蘭戈》面對3D時代到來,分別採取相迎和相反姿態對待,具備藝術題材在黑白影片結束時才有的時代精神。三部影片票房雖然都沒有超過兩億美元,但分別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視覺和音響效果獎,以及最佳動畫長片獎,實至名歸,直接向黃金時代致敬符合例外主義價值取向。
最後,說一下伊朗影片《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該片30萬美元成本將伊朗家庭倫理、宗教、社會問題等紮實記錄下來,完全做到在全球視野中看到民族氣派。伊朗目前是美國的眼中釘,奧斯卡在敏感時間選中該片,其背後一定有意圖,但只從電影技術和藝術角度看,的確勝過其他候選者。
回想我國某位大導,明知自己拿不到奧斯卡,還說能拿;為附和奧斯卡規則,找個小地方放了一周只幾十人看過;然後熱炒和美國演員的床戲,說要拿10億元票房;到了賀歲檔又說首映,騙了6億元票房後,沒入圍;出了本書,說是自己拍的就是作業,然後便不了了之,毫無動靜了。
奧斯卡獎固然有自己的遊戲規則,有套路可言,但對於拿作品當作業拍,不及格愣說滿分,偷騙觀眾票房的大騙子而言,是無法理解作為能入圍奧斯卡或者戛納等大電影節的最基本品質:時代精神/藝術胸懷/全球視野/民族氣派。
與此同時,別忘記美國的奧斯卡還會加上一條:例外主義。
推薦閱讀:
※電影《我就是我》票房失利有哪些原因?
※票房增長率跌破兩位數,是時候進行深刻反思了
※《戰狼2》票房破8億美元超《神奇女俠》升全球第5?
※2008年中國電影綜述:8部國產片票房過億 連續6年超進口片
※2013年9部票房最高的韓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