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親情」為什麼會成為枷鎖

「中國式親情」為什麼會成為枷鎖華文好書亭子2017-11-04 08:53分享1評論收藏

[摘要]「在中國,一個人的命,絕對不只是他自己的,不是為自己活著,是為家人,為父母,為子女,為家族等活著,這就是『中國式親情』。」作家陳希我說。

「在中國,一個人的命,絕對不只是他自己的,不是為自己活著,是為家人,為父母,為子女,為家族等活著,這就是『中國式親情』。」作家陳希我說。

「我的奶奶活了100歲,她後面20年是在床上度過的。每一年到年末她都希望自己不要再活到第二年。奶奶跟我說:老天爺,不要讓我再活下去了!結果到第二年,她仍然活下去。她說自己跳下窗戶,肯定死得了。但是問題在於這樣一來,子孫都要被鄰居、被同事、被親人罵死,以為是子孫不孝。所以我奶奶跟我說了一句很深刻的話:我是為了證明你們孝順,扛著牌坊活著的。我奶奶100歲的時候走了,我心裡一陣輕鬆,心裡在說著:好了,好了!」最近,陳希我在他的新書《命》的發布會上說道。

陳希我

福建作家陳希我以「黑暗寫作」著稱,「黑暗」乃至「變態」「慾望」「生猛」「犀利」是他的標籤。他曾辯稱自己小說《抓癢》寫的是愛的堅守,但無人認可。小說《冒犯書》在台灣出版時,封面上赫然打上「天才黑暗作家」。(他說不是天才,是天生。)

人到中年,現在的陳希我尤為關注「親情」這一主題。新書《命》的6個中篇聚焦「中國式親情」:

《命》:一個成天罵自己女兒沒用,從學鋼琴到找工作到談戀愛,這位母親都大包大攬,這樣的母親你無法離開,又無法相處,該如何安放?

《父》:一個年輕時積极參与運動,巴結領導、欺負屬下的「壞人」變老了,這個人就是父親,這個父親在孩子們成長中幾乎沒付出過什麼愛,現在這個父親得了老年痴呆失蹤了,要不要竭力去尋找?找回來誰服侍?

《母》:躺在病床上的母親生不如死,用藥物只是維持著肉體生命,沒有生存尊嚴可言,又拖累著子女,要不要繼續無謂的治療?放棄又背負著「不孝」的罪名和負疚。

……

這一系列故事讓人扎心,刺痛了當代人的神經。有太多人正在受著類似親情倫理問題的折磨。

近日,騰訊文化採訪了作家陳希我。

再親、再愛的人也是相互獨立的,「中國式親情」的問題在於缺乏邊界意識

華文好書:《命》里的這組作品可以說是對「中國式親情」的反思,這種反思是基於自身體驗,還是對別人生活的觀察?

陳希我:兩方面都有。比如其中《母》中的部分,就是我自己親身的經歷,我的祖母與我妻子的外婆就是經歷了被綁架活著的悲劇,我們作為她們的至親,也在倫理上掙扎。

而《命》一篇,寫它的導火索,來源於一個深夜一個讀者對我的傾訴,她說她乾脆死了算了,因為她母親把自己身上的任何病都歸結為是因為生她,她感覺罪孽深重。

華文好書:中國式親情在你看來有哪些問題?

陳希我: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包大攬。再親的人、再愛的人也是相互獨立的,而中國人喜歡用愛來綁架別人。因為是愛,所以顯得無可質疑,比如我們父母,往往會說:我愛你還愛錯了?我生你有錯嗎?這在倫理上確實如此,但是倫理不能作為全部的行為準則。

在倫理之外,我們應該認識到倫理的局限,生命必須儘力接近倫理,但是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太理想化的人際關係,反而造成倫理的崩塌。

華文好書:「五四」新文學以來,很多文學作品探討的主題就是要我們做自己。強調的都是「要自由」「要獨立」,但是一百年過去了,情況似乎沒什麼變化?

陳希我:這裡有經濟基礎的原因,魯迅當時就想到娜拉出走後怎麼辦?這問題也可以移植在父母對子女上。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就是在舊時代,子女長大後大多還是獨立的,我個人青年時代也是如此。不能獨立的基本是那些紈絝子弟。也就是說,是年輕人自己沒有勇氣和能力做自己。現在這種問題更加嚴重,子女啃老,經濟上依賴父母,也就無法做回自己了。

當然這裡也有人倫的原因,比如《命》一篇里,女兒想獨立,但是事事遭到母親反對,被母親控制。女兒可以反抗別人,但不能反抗自己的母親。我寫的就是這種問題的交雜,並不是單純批判哪個的問題。

(陳希我書:命)

人都是有弱點的,保持一點距離才彼此和諧

華文好書:中國式親情的文化淵源是怎樣的,為什麼會形成和西方截然不同的親情倫理關係?

陳希我:西方講個人獨立,中國包括東亞國家講的是家族倫理,國家都是以家族模式建立的。當然我個人覺得這裡有個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宗教。信仰西方宗教的人,是個人與神對話,獲得生存的力量,中國人沒有這個觀念,中國人是人與人發生關係,個人是沒有力量,必須在互相依賴中產生生存的力量。而實際上,人又是無法解決自己問題的,也就是說,人不能拯救人,人拯救人,包括人以世俗的觀念來愛人,最終都會搞得亂七八糟。

華文好書:西方這種相互獨立的關係是不是又會讓人感覺太冷漠,比如人與人之間不夠熱情、老人不願意幫你帶孩子?

陳希我:首先,西方人與人之間不夠熱情、老人不願意帶小孩,很大程度上是中國人對西方的以偏蓋全。其次,即使西方確實比較多發生所說的情況,中國人與人的關係就很值得稱道嗎?我覺得人畢竟是人,人不是神,人是有局限的,人性是有弱點的,並且人性的弱點遠比優點多。中國人更多的是看不到或者不願意承認(魯迅說的瞞與騙)這一點。既然人有局限人性有缺陷,那麼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不是很明智嗎?

華文好書:您曾經在日本待過很長時間?你對日本的倫理觀察是怎樣的?

陳希我:日本人與人的關係就很講究界限。雖然日本人也沒有西方那樣的宗教觀念,但是日本人與中國人不同的是,日本人精神底色是悲觀的。同樣講美,他們欣賞的是物哀。這使得日本人跟人保持著足夠的距離。社會和諧,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為這種距離感。

提倡「報恩式」的孝,不如提倡無條件的愛

華文好書:你如何看待「孝」文化?

陳希我:重要的是,孝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它來源於愛,還是來源於恩?我覺得中國式親情表面上冠冕堂皇,光鮮無瑕,實際上內里是勢利的。愛是不需要以孝來報答的,只有施恩才需要回報。我們很多父母為了表現出是愛,也會說不要子女報答之類,但要孝順,這時候強調順。順從不也是對對方的控制嗎?也是索取回報。

華文好書:強調孝文化是不是也是養老責任的轉移,從社會轉移到家庭。老年人很懼怕老無所依,就會強調兒女孝順?

陳希我:這肯定是的,是另一個問題。中國人長期生存艱難,存在著生存困境。改革開放後,人們富裕了不少,但還是處於生存焦慮之中。

華文好書:中國父母與子女的相互依賴關係,也是一種共生共存關係,似乎也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沒有人幫你帶孩子只能依靠老人,沒有人贍養老人只能依靠兒女?

陳希我:確實如此,這裡關係到社會的生存條件。但是父母既然宣揚自己是愛子女的,就該給對方自由。

但現實中,我覺得父母對子女的愛更多是需要報償的,這種報償心理在起作用。

華文好書:養老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中國的養老是靠兒女,但是古語有云「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你覺得有沒有更靠譜的養老方式?

陳希我:比如去養老院,現在很多時候強調中國老人不喜歡去,覺得沒有面子,而實際上這是對問題的遮蔽。實際情況是養老院條件差,稍微好一點的養老院,大部分人的養老金無法承受。

華文好書:你在《父》里提到,人們對老人的關心停留在物質上,老人身體健康、能吃飽穿暖就好,對老人的心靈是忽略的,能否具體談談這個問題?

陳希我:現在的老年人可不比他們的父母那一代,他們是要求精神生活的。我小時候常聽父母這代說,他們是上有老下有小,實際上他們沒有我們這代苦。他們的老一代,基本是只要供口飯吃給個地方睡覺就行了,更沒有保健這種事,所謂精神需求,也是很低的。現在的情況大不一樣。而下有小,作為子女的我們,實際上是像動物一樣生長的,我們得到的只是能讓我們活著長大的基本條件。現在小的一代要求得遠比我們當年的多。在這種夾縫中,我們這一代活得特別辛苦。以後的獨生子女一代估計會更辛苦。

至於心靈需求,我覺得是生活有了餘裕之後的產生的東西。嚴格上說,人不能把心靈需求構築在別人身上,即使是父母。而子女,只能盡量做得好一些。

在現實里找不到出路,才去寫作里尋找慰藉

華文好書:《命》的結局那對母女都死了,為什麼如此安排?

陳希我:這個結局我糾結了很久,不知如何收場。作為糾纏的倫理關係中的母女,他們是沒有贏家和輸家的,他們的問題是無法解決的。這小說的結局就是無法解決的解決。

華文好書:你的作品可以說提出了很多的人倫問題,如果說文學不能也不應該寄希望於文學提供問題的解決之道,為什麼還要堅持寫?

陳希我:寫作首先是因為自己需要,或者明確說,自己在思考,自己感覺迷惘,知道沒有出路了,才去寫作。看到了出路,寫作可能就取消了。我給學生上課也說,作家就是這麼一種找不到現實出路的人,如果有現實出路,他們就去現實解決了。正因為不能,所以希望在寫作中尋找慰籍。但寫作又是雙刃劍,尋找慰籍,卻最後把危機更加昭顯了,更加擴大了。

華文好書:你在很多場合都勸年輕人不要迷戀文學,身在文學場中卻似乎厭惡這一領域,為什麼會如此矛盾?

陳希我:提出問題,又不能解決,甚至讓問題昭顯,這樣的文學需要不需要?作為作家,我認為必要,但我又是現實中生活的人,站在文學之外,我看到了文學的危害。真理很正確,探索真理很悲壯,但這種悲壯只有在美學上才是好的,在現實中就是自找苦吃。我們並不是需要在真理下活著的,這世界並不一定需要文學。現在文學走向衰微,從我作為文學寫作者的自私的角度看,這當然是壞事,但以整個世界生存的考量,是好事。

華文好書:這部小說你最推薦哪些篇目?

陳希我:我本人最喜歡《命》這一篇,但《父》和《母》被更多人喜歡,得了不少嘉獎。還有,喜歡《寵》。這小說在雜誌發表時,叫《拯救》。關於拯救本身的黑暗。(文/亭子)


推薦閱讀:

【楠蓉書香】從《婚姻法》新解釋看中國式結婚離婚
中國式次貸危機———中國私企大崩潰
超強中國式標語
中國式送禮與日本式送禮

TAG:中國 | 中國式 | 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