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信仰傳承中的「信二代」(上)

作者:本刊編輯部

前言

教會中下一代的流失,不僅是海外教會,也是中國教會面臨的巨大問題。在上世紀末農村教會的復興和本世紀初城市教會的復興中,難以計數的教會被建立起來並不斷拓展,但在信徒的兒女成長起來後,卻凸顯出極多的問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他們並沒有傳承父母的信仰。從整體情況來看,可以說教會正在面對失去她曾經哺育、教導的這些孩童的極大危機,而這些孩子本應該成為被預備、造就成為能夠服事他們這一世代的基督工人。

當我們為此唏噓甚至灰心的時候,也要反思導致這一現狀的原因,以使教會不重蹈覆轍。因此,本刊編輯採訪了幾間教會的牧者、幾位多年服事青少年的一線同工,將他們的經驗、教訓、思考、實踐加以總結、分析和評述,形成這篇文字。因為所訪問的教會、同工極為有限,所以只能窺豹一斑,希望對弟兄姐妹在此問題上的探求和討論,略盡綿薄之力。

一、「信二代」流失的迷思

1、「不信」的「信二代」

在教會中成長的孩子,按照年齡大概可以分為0-12歲的兒童,以及12歲以上的青少年。在兒童階段,孩子的信仰狀況不好判斷,但到青少年時期,許多隱藏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一位青少年事工機構的負責人陳老師提供給我們一組數據,展現出青少年群體的整體狀況:在2009-2011年,一家國際機構調查了中國的四千名青少年,其中60%的人不知道人生的目標是什麼,有將近一半的孩子想過自殺,有37%嘗試過自殺;暴力、性行為、成癮、盜竊更是一幅世界性的畫面。而教會中的孩子與教會外的孩子在這些方面並不會有太大差別,我們所訪問的青少年同工,每個人都會舉出令人震驚的案例,教會中的孩子一樣會在夏令營中偷竊輔導員和同學的手機,一樣會堅決抵賴不承認自己所犯的罪,一樣會意外懷孕並感染性病,一樣會以極為骯髒污穢的話辱罵人,一樣在巨大的學業壓力下找不到人生方向。

並且,他們比未信主家庭的孩子更難牧養,在面對神的聖言時更加油滑和剛硬。陳老師在多年的青少年營會服事中,發現未信主家庭的孩子有些很真誠,也在思考什麼是信仰,借著老師們的服事願意追求、跟隨耶穌;而所謂的「信二代」雖然從小就跟著父母去教會,領受了很多恩典,但卻更容易自以為義,不僅不知道如何給其他孩子傳福音,還強烈地排擠非信徒,沒有憐憫的心。在一次青少年事工的研討會上,專職服事青少年的牧者思源弟兄說:「我寧可牧養那些父母不信主的孩子,也不想牧養那些父母信主甚至是傳道人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你跟他說道理他都知道,但是活不出來。內心是叛逆的,表面上卻假裝順服。」

行為的問題彰顯出內心的問題,如果他們自稱信主,這「信」卻完全不能影響他們的生活,這樣的「信」是怎樣的「信」呢?對我們採訪所得的資料加以總結,一般而言這些「信二代」的「信仰」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1)信仰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層面,對實際生活沒有影響力。他們對聖經故事相當熟悉,也了解教會生活,道理明白很多,因此對人的標準很高,常用道理彼此說教,彼此要求,但不能彼此接納包容。對自己的罪反應遲緩,沒有聖靈的責備,幾乎難以自我反省,大部分都很自我中心,對悔改的反應需要引導和教導。

2)對福音的認識片面甚至錯謬。他們很容易說自己願意信耶穌,但卻不知道為什麼信耶穌,也不明白耶穌十字架的代贖。對很多人而言,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一位神就是信耶穌;而他們對這位神的認識也很片面,只知道神有恩典有憐憫,卻不知道神對罪人的烈怒和審判,不知道罪是得罪了神。他們對信心所指向的對象、信心的內容是含混的,而對於什麼是「信」,也不真明白,往往認為「信」就是「知道了」,「信」就是活出律法,活出愛,而不是將生命的主權交給耶穌、跟隨他。對於自己是否重生得救,也很少省察,甚至認為去教會、聽父母的話、讀經禱告、自己身上曾有神跡奇事發生就得救了。他們對福音、對聖經一知半解,卻覺得自己已經懂了,所以更難被牧養和教導。

3)對於聚會的模式並不陌生,但很少有個人靈修。神仍然只是他們父母的神,不是他們自己的神。所謂的「信主」只是在口頭上、概念上,因此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而隨流失去。甚至有些孩子兒童時期表現得很敬虔,積極做決志禱告,熱心服事,父母以為他們得救了,而到了青少年時期開始獨立思考時,就懷疑神的存在,不願意再來教會。

從中可以看出,在多年的教會生活中,這些孩子並沒有建立起對基督的真信心。一位青少年同工常在寒暑假的時候去各地幫助當地教會開辦青少年營會,在她的觀察中,參加這些營會的孩子有30%是在信仰上有所追求的,其餘的70%都明顯不信。這還是較為樂觀的數字,另一位常在營會中服事的同工江弟兄說,真認識自己是罪人、耶穌是救主的孩子,一個150-200人的夏令營中也就三四個,大約佔總人數的2%。一位曾在教會學校服事的師母告訴我們,學校中的30個孩子只有4個確認自己重生得救,其他人則對於屬靈的事情特別抵觸。另一間基督教高中的同工說:「有一次我們的校長問學生,誰確定自己已經得救了?有兩個人舉手,還是顫顫巍巍地舉起來的,其他三十多個孩子沒有一個舉手。」一位在兒童主日學、青少年團契服事多年的梅師母談到在教會長大的第一批孩子時極為憂慮,他們現在二十多歲,一直接受基督教教育,在國外大學畢業後卻都離開了神,回到世界去了。這些孩子會覺得教會外的教導、教會外的人更好,並且說:「這些人不裝,而教會的人都很『裝』。」

這些數據和情況令人心寒,然而,教會下一代最大的危機,恐怕還不是孩子們明確地宣告自己「不信」,而是教出來一群「法利賽人」,而這一點在被稱為「牧二代」的傳道人子女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2、難牧的「牧二代」

因為上學的緣故,不少「牧二代」們從家鄉來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通過介紹委身在距離學校比較近的教會和學生團契中。我們訪問了一位以牧養知識分子群體為主的傳道人,他舉了三個較有代表性的例子,以說明他在牧養「牧二代」時所感受到的情況。

第一個例子:一位弟兄,非常確定自己已經重生,在小組裡分享常是一套一套的「屬靈」話。但對於福音的認識(比如羅馬書裡面的一些重要真理),仔細確認的時候卻發現很多問題。在實際的信仰生活中,服事幾乎為零,福音熱情幾乎為零,缺乏靈里的活力,甚至長時間和未信主的女孩談戀愛,看重學業遠遠甚於信仰。他不被所信的支配,但又不是徹底不信,並且因為覺得該明白的自己都明白了,所以往往抵擋、拒絕教會的教導。

第二個例子:一位姐妹,母親是傳道人,她從小就被母親嚴格照聖經管教,但因為是律法主義式的管教,所以她心裡有很深的怨恨。她平時表現出來的是「非常按照規矩而行」,但遇到一些關鍵的時刻,就顯出怨毒,包括對母親的怨毒。也就是說,平時是律法的,關鍵時候是反律法的,總之沒有福音。和她確認重生得救的問題時,她基本上都在逃避。

第三個例子:一位弟兄,是非常「乖」的一個人。但每次小組分享,大家總覺得他分享不出什麼東西,感覺他裡面和神的關係很淡漠。他還曾想全職服事主,但被攔阻。一位有屬靈經驗的老師,看出他想要服事的動機是「做這個事情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在教會當中做全職工人是光榮的、正確的、有價值的。他是出於責任、義務、榮譽而願意服事,而不是出於救恩的激勵。

在這位牧者的觀察中,這三位「牧二代」都沒有在基督里罪得赦免的蒙愛體驗和對救恩的感激。他們在頭腦中知道救恩,但對此沒有體驗,或者是很弱的體驗,因此對失喪的靈魂也基本上沒有負擔。對於福音,他們很難有清晰的辨別力和火一樣的活力,也有人是早已學會在「屬靈的」偽裝下過屬肉體的生活。

不僅是這位牧者有這樣的感受,我們所採訪的教會學校的同工,以及常組織青少年營會的同工,都察覺到類似的情況。思源弟兄在營會中帶領「牧二代」的小組,觀察到他們往往熱心服事,是否重生卻很難講,他和他們在一起吃住,一起玩,一起聽講道,一起小組分享,一對一陪談……幾天下來,他發現他們最大的問題竟然是「不知道福音」,就如前文所說,對於福音的認識是片面甚至錯謬的。

在交談中,思源弟兄發現小組的孩子們雖然讀聖經,但並不真喜歡神的話,甚至覺得無聊。講員在台上講,他們在底下睡,因為覺得這些自己都聽得太多了。輔導員講的東西,確實沒有他們不知道的,但實際一問,卻都不是真知道。他們的父母當中,有些人是因為忙於教會的服事,忽略教導兒女福音;有些人是不單在家中沒給兒女講福音,在教會中對福音的宣講也有很大的問題。思源弟兄說:「他們一直在聽道,但為什麼道的能力沒有顯明出來?為什麼還是這樣完全不信的生命狀態?如果認真講的話,最差的結果也應該是真道會揭發他的不信,可怕的是他們還認為自己是信的。他們不但認為自己是信的,還要在教會當中服事。」

這些孩子知道教會需要哪些服事,知道他們的父母在服事,也會告訴自己這是他們要走的路,父母也這樣要求他們。但他們願意服事的心,就如之前所說,是出於責任、義務、榮譽感,而不是出於救恩的激勵。如果他們真的開始接替他們的父輩在教會中服事,對於教會而言,那就不是失去了下一代的危機,而是失去了福音的危機。

3、但他們其實不該這樣

回顧教會歷史,教會失去下一代的危機從來也沒有消失過。在歐洲,許多教堂被賣作酒吧、餐館、馬戲團、清真寺,成為歷史博物館,這不僅是因為教會世俗化、失去了福音的活力,也因為教會老齡化、未能將信仰傳給自己的下一代。甚至從聖經來看,對兒女的教養、信仰的傳承也甚是艱難,備受仇敵的攻擊。上一輩往往忽視了神所賦予的責任,就如申命記中,摩西多次叮囑以色列人要將神的律例、誡命、典章、神的作為、神的救恩教導他們的兒女(參申6:7,11:19,31:13),但當約書亞世代的人都「歸了自己的列祖。後來有別的世代興起,不知道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離棄了領他們出埃及的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士2:10、12)。甚至許多屬靈偉人,他們的後代也極為令人失望。例如摩西的後代、革舜的兒子約拿單做但支派的祭司,事奉米迦所雕刻的偶像(士19:30-31);撒母耳的兒子不行他的道,貪圖財利,收受賄賂,屈枉正直。(撒上8:3)

但神果真並不看重信徒的兒女,以至於常常丟棄他們嗎?「後代」的不信顯出的是罪人對神的抵擋,而不是神向著他們的心意。聖經中有大量的經文是講論孩童的,也有許多的教導是吩咐指教父母如何教養兒女的,神將孩子賜給我們為產業,不是為了讓他們長大成為悖逆、滅亡的人,神比我們更喜悅我們的兒女成為事奉他的工人,羅以和友尼基「無偽的信心」理所應當傳遞給提摩太。聖經中的許多聖徒在年幼時就被神得著,被他使用,而教會歷史中的許多神學家、牧師、宣教士也都是在年幼時便蒙恩得救、立志傳揚福音的。

所以,「信二代」不應當「不信」,「牧二代」不應當「難牧」。他們是神放在我們中間,我們最應當傳福音、教導他們成為門徒的群體,因為他們生在教會中,本來就應當在成長的過程中被神的話語塑造為合用的工人。正如陳老師所說:「我們知道4-14歲是一個特殊窗口,他們是最容易信耶穌的人,這個階段的孩子不信耶穌的話,他會相信其他東西。這是和神的國度有關的問題,不是說孩子調皮搗蛋,沉迷網路,家庭破碎所以需要關心他們,而是從神的國度來看。神在教會中的下一代身上有他的心意,他們會影響教會的未來,會影響神國度的拓展。戴德生也好,王明道也好,宋尚節也好,都曾經是教會中的孩子。神揀選他們,呼召他們,傳道一輩子,為神所使用,難道我們的孩子中不會出這樣的人?」

擔憂牧二代的「服事」的思源弟兄也說:「如果這些牧二代能夠真信,並且信得清晰明確、有核心,那他們再接續剛來營會時所說的『我要服事』,就特別好。因為這個生命是真的被神所喜悅、合乎主用的,是特別寶貴的。父輩一生服事主,兒女也能繼續,這是何等大的恩典。」

所以在面對教會下一代人中的許多問題時,我們不僅應當思考「他們怎麼了」,更應當思考「我們哪錯了」。在信仰傳承的過程中,有哪些方面是我們應當悔改的呢?就我們所採訪的牧者和同工的總結分析,教會中的孩子流失的主要原因在於三點:一是家庭在教導孩子時價值觀的錯謬;二是教會未盡到應盡的本分;三是無論家庭還是教會,在教導他們時,內容和方式都偏離了神的道。下面將就這三點展開分析和討論。

二、原因剖析

1、家庭的問題

在與孩子和家長的交談中,陳老師發現父母們雖然知道孩子是神所賜的產業,但是在養育的過程中,很難想到這一點。這對孩子們的影響,就是他們會不自覺地認為人生的意義就是為了成就爸爸媽媽的心愿。而所有的受訪者們都觀察到,教會中很多家庭教育孩子,基本還是光宗耀祖的傳統觀念,極為看重學習成績、素質能力,並沒有強烈的把孩子帶到神面前的願望,也不看重孩子的重生得救。江弟兄家中好幾代人都是基督徒,他從小去教會,以為自己信,但在大學團契里才發現,之前的「信」只是「知道」而已,並沒有個人和神的生命的關聯。信主之後,他第一個電話是打給母親,問道:「為什麼這麼久以來,你從來沒有讓我決志,沒有讓我受洗?」

公立學校課業的壓力,已經導致稍大的孩子基本上沒有時間參與教會的查經團契,而在一些教會學校學習的孩子也並不輕鬆。一間ACE學校的生命課老師告訴我們,走ACE體系、通過SAT和托福考試考到國外大學的這條路是很難的。7歲的孩子每天7個小時才能完成18頁的功課,學生們每天都在趕功課,他們的父母也會給他們報種類繁多的興趣班。她所在的班級有12個孩子,12個孩子沒有一個不厭學的,他們生活的圈子也非常窄。從時間的分配可以看出學校、家長看重的是什麼。這位老師說:「其實國外的ACE不像我們做的這樣簡單,例如它看重孩子有沒有在教會、社區服事的時間。而很多家長將孩子送到基督教學校的目的,並非是要把孩子栽培成為基督的門徒、敬虔的後裔,而是看重教會學校的軟硬體設施和資源,或者是孩子實在不受父母的管教,在公立學校也待不下去了,才不得不送到基督教學校來。」

從事基督教教育的老師們,對於家長實際的價值觀,有更直接的感受。一位在基督教學校服事的王老師告訴我們,家長們普遍更關注的是孩子的升學,而不是他的靈性。在她所在的這間學校里,有許多學生是傳道人的孩子,但在與家長的互動中她還是強烈地感受到他們靈性的問題。例如一位長老送孩子來上學,替孩子向校長請假不參與主日崇拜,說他要買東西。又例如一位傳道人,他的孩子違反學校規定轉發App軟體做生意賺錢,當學校管教學生、要求上交所賺的錢時,他卻不讓孩子交,理由是這是孩子用聰明才智在課餘時間賺的錢。這一類的事情時有發生,令王老師十分憂慮,她說:「這些讓我反思,什麼是基督徒生命中最重要的?甚至,有多少傳道人真正把耶穌基督當成他生命中的第一位?這是我們需要去面對的。」

孩子們能敏感察覺到父母實際的價值觀與福音信仰的差異,也深受父母在生活中榜樣的影響,父母所言所行並不一致,對孩子的影響就非常大。父母往往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才把神的話語「請出來」責備孩子,用梅師母的話來說,是「拿聖經敲孩子的頭」,而孩子的反應就是:「你說的挺好聽,但自己是怎麼做的?」於是,他對於信仰不但不當真,還越來越抵觸。

另一個凸顯出來的問題,是父母的時間分配中很少顧及到神對治理家庭、教養孩子的吩咐,他們忙於各種事務,很少花時間陪伴孩子。這尤其體現在父親的缺席上,許多教會都是母親在教養孩子的問題上「做頭」,弟兄往往以忙於生計的理由推卸責任。甚至不少傳道人也是如此,忽略了照管家庭的職責,因此兒女成為「放蕩不服約束的」(參多1:6)。

還有一些家長,想要在品格、靈性上對孩子多一些幫助,卻反而起了反作用。一方面,教會中的這些家庭往往都是第一代基督徒,在如何按照神的心意養育兒女上需要榜樣,也需要指導;另一方面,管教中出現的問題往往是源於家長心中沒有棄掉的偶像。

這些偶像可能是自己實現不了的夢想,期待孩子去實現;或者是自己的面子,期待孩子的成就讓自己在人前被羨慕。父母批評、管教孩子時需要思考自己的動機。王老師說,她曾經服事過的農村青少年,每一個人都很自卑,自我形象特別差,因為家長管教他們時往往是用羞辱性的言辭和行為。而城市裡的孩子,容易被寵溺,家長怕得罪孩子,懼怕人不懼怕神。她覺得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的家長,在教養孩子方面都需要學習——在什麼情況下管教孩子,管教的時候遵循哪些規則,怎樣做有效的溝通,怎樣在親密關係和愛中管教,怎樣通過管教讓孩子學習功課、明白真理……但最重要的是,要與孩子一起面對他的罪,給他做榜樣教他如何面對、處理自己的罪,而不是僅僅做個督查員和審判官。

一位青少年同工李姐妹在服事營會的時候,手機被一個孩子偷走了,這個孩子抵賴不過,只好承認。當李姐妹和孩子的母親委婉地溝通這件事時,發現她一直沒有積極正面的回應。這位母親已經把孩子看成無可救藥,她告訴李姐妹,每次孩子偷東西時,都會被父親打,用鞋底打,吊起來打,但孩子還是照樣偷,就算你帶他認罪禱告也沒用。當營會結束、家長來接孩子時,李姐妹專門去找這位母親,想和她聊聊,但她只是敷衍說了幾句,也沒有道歉,就帶著孩子走了。孩子看到母親對罪是這樣的處理方式,他怎麼可能有真正的悔改呢?

梅師母感受到,教會中的母親對孩子靈性的關心局限在每天是否讀經禱告,是否表現得「屬靈」。她們會每天提醒孩子:「你讀經了嗎?」但是自己的靈修生活卻有很多問題。梅師母多次提醒教會中的姐妹,要自己定鬧鐘每天早上起來讀經禱告,不要再像警察一樣督查孩子,孩子的生命狀況一定是跟著我們的生命狀況。在服事中,梅師母常問孩子們:「你們什麼時候會向神禱告?你們向神禱告會說什麼?」孩子們回答:「有難處的時候。」他們對神的認識就只是到這個層面——一位24小時隨叫隨到的幫助者。這個答案和成年人很像。梅師母說:「我們的生命、跟神的關係到了一個怎樣的程度,孩子會很敏銳地捕捉到。他們會透過我們對神的回應和態度去認識神。」

綜上所述,很多孩子因為在父母身上看不到對福音的看重,又一直接受著父母錯誤的管教,所以問題越來越多,在他們心中,父母逐漸失去了管教他們的權柄。服事兒童、青少年的同工們,常常能感受到孩子在家庭中受到很多傷害。童年時積累的問題,會在青少年時期爆發,這透射出家庭教育的問題,父母關係的問題,甚至父母信仰的問題。

2、教會整體性的忽略

教養孩童,家庭居於最重要的位置,而家庭又和教會的牧養有直接關係,但並非教會紮根真道、忠心牧養孩子們的父母就能完全解決下一代的流失問題,因為信徒的狀況總是參差不齊,父母只有一方信主甚至是被祖父母帶來教會的孩子也很多。所以,教會必須要有服事兒童青少年的事工和同工,才能鼓勵家長帶孩子來教會,補充家庭教育的不足,使孩子們在真道的澆灌下得以歸正和成長。然而,從整體而言,能有效地開展這一工作的教會,實在不多。據陳老師了解,國內有青少年事工的教會很少,就地區而言,北京、溫州、成都算是比較重視青少年的。可就算是在北京,每個主日有青少年聚會、團契的教會才有二十幾家,佔總體比例的1%還不到。兩年前,陳老師在一個全國範圍的、約有九百名教會領袖參與的培訓會上做過一個調查,能常常為青少年禱告的牧者很少,而有青少年團契的教會只有五十家,有專職的青少年同工的只有十幾家,有專職的青少年牧師的只有一家。

農村教會因為同工的缺乏,對兒童青少年的服事比城市更為糟糕。一般城市教會還都有兒童主日學,而農村基本上沒有主日學,平時就是靠寒暑假的營會給孩子們談談信仰,而且辦營會往往也是出於慣性和從眾心理。不久前,幾位同工去河北的一個地區辦營會時,問孩子們:「認為人是猴子變的請舉手?」當時營會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舉手。他們都是教會的第二代、第三代,而且一直在教會中成長,從中可以看出,孩子們雖然跟著父母「信」,但是無論家庭還是教會,對他們都缺乏教導。一位來自農村教會、現在從事基督教教育的姐妹說,過去農村教會中,除非父母信仰比較清楚,才願意把孩子帶去教會,甚至很多傳道人都是自己去聚會,把孩子留在親戚家。教會有主日學也是走形式,不影響大人聽道就行了。現在,雖然農村的主日學在復興,很多傳道人意識到給孩子信仰教育的重要性,但又落實不下去,因為沒有人擔當。農村教會的牧養已經到了一個瓶頸,青黃不接,年輕人太少,孩子卻很多,於是教會抓住一個年輕人就讓他去裝備,回來建造主日學,但這個年輕人可能對主日學根本沒有負擔,縱使服事了一段時間,也終會因為經濟需要出去打工或在當地找工作,而一般村鎮的工作都是沒有周六周日的。所以,因為沒有人帶領,孩子們就又不來教會了。

而城市教會在兒童主日學、青少年同工的選拔和培養上,也未必能比農村教會好多少。陳老師有一次做青少年培訓,在眾多的姐妹中發現了一個小夥子,非常高興,於是就交談起來。陳老師問這位弟兄:「你信主多久了?」這位弟兄說:「我信主才一年。」陳老師非常驚訝,信主一年怎麼就成為同工參與服事呢?弟兄回答說,因為教會裡沒有人來擔當,而他是大學畢業。

在採訪中,我們感受到,為了事工而事工,可能是許多已經開展兒童青少年事工的教會需要反思的地方。雖然從表面上來看並沒有忽略這些教會中的下一代,並且也暫時滿足了孩子和家長的部分需要,但這些服事並不是出於教會整體的牧養理念以及對培養這些孩子成為基督門徒的關注。因此從外在表現來看,往往是需求導向,並且一些教會的兒童青少年事工與整體的牧養沒有關係,被分割開來看成是另一個群體,服事的同工自己決定教導孩子的內容,而教會也對這些同工沒有多少牧養。如果同工本身在真道上清楚,生命也較為成熟,那孩子們至少能聽到福音,被帶動著思考自己與神的關係;如果同工本身對所信的就含含糊糊、生命比較軟弱,那他能教導孩子的,只能是聖經故事和做人道理,並且也不能真了解孩子的信仰狀況。一位資深的兒童主日學老師說,她所接觸到的主日學老師中關注孩子得救的,不到十分之一。

並且,兒童主日學老師很容易成為教會中最不穩定的同工,因為一些年輕人在剛開始進入服事時,教會會把他放在主日學的崗位上「操練」,而當他有所成長後,教會就安排他去做更「重要」的事奉,例如小組、團契、查經等等。這是在不少教會中可以觀察到的現象,從中能看出,在我們的觀念中,對於孩子的服事是相對次要、錦上添花的事,不得不做,但不需要找「多好」的人去做。其實福音不僅要廣傳,也要代代相傳,我們需要吸取農村教會的前車之鑒。

幾位幫助農村教會做營會的同工發現,近來農村教會開始重視基督教教育了,徐州、安徽的教會領袖都開始思考,教會能不能自己來做幼兒的教育,也諮詢有沒有好的基督教學校可以把孩子送去讀書,這在以往是很少見的。據同工們觀察,原因第一是在於教會裡的很多兒童現在成為了問題少年,上網、打架、不認真學習,教會的牧者開始著急;第二,他們也反思孩子行為的問題是由於福音的缺失,以前教會對孩子的信仰教育沒有盡到本分,晚了一步,其實是失去了這一代;第三,農村教會老齡化嚴重,之前幾代教會領袖可能都很敬虔,但是這一代卻很難回到教會參與服事,教會領袖發現後繼無人,開始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第四,教會領袖的第三代已經出生了,他們的第二代讀書、打工,現在的信仰光景讓他們感到失望,所以他們希望自己的孫輩們不要重蹈覆轍。

3、教導的問題

我們當以國度的眼光看待教會的下一代,把他作為神國度事工的一部分,常常為他們禱告,尋求神的帶領。但是,想要造就這些孩子成為我們向未來的世代射出的「箭」,首要的和核心的,還不是開展各樣的事工,而是在教導方面的歸正。

1)對孩子錯誤的定位

在教會歷史上,對於教會中的孩子,圍繞嬰兒洗禮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把孩子看成慕道友,是神交給家長的福音產業,也是家長持續傳福音的對象,在未信之前並不屬於教會的會友;一種是認為神所立的盟約都有代代相傳的特性,所以將孩子們看做是聖約子民,藉著嬰兒洗禮歸入教會,屬於教會的不領餐會友。這兩種觀念,都不將孩子視作已經得救的人,並且他們都以類似的方式教導他們聖經、培育他們的信仰,藉著洗禮或奉獻禮將他們從小奉獻給神,在他們成長到一定階段確認他們的信心,屆時這些孩子會在洗禮或堅振禮中親自公開地宣認信仰,並期待他們一生為主而活,成為事奉主的工人。[1]

然而,在國內許多教會當中,卻常常不自覺地把這些孩子看做已經得救的人,以至於忽略了向他們傳福音的重大責任。例如許多廣為流傳的現代兒童詩歌多是向孩子們灌輸天父愛他們、他們是耶穌的小羊的觀念,孩子一開始所接受的關於他與神的關係的教導,就遠遠繞開了耶穌基督作為中保的教義。而且,許多兒童事工都很少向孩子強調他們要重生得救、要成為基督的門徒,而是更多地直接講論如何做一個合神心意的好孩子。思源弟兄說:「當我把這些孩子當做不信的,講福音到底是什麼的時候,其實特別艱難。因為他們的父母就不接受我對他們孩子的觀點。他們會想:我的孩子從小在教會聽道,而且每次都來,他怎麼會是沒重生的人呢?但實際他真的是。」

父母對孩子有錯誤的定位,孩子就更容易對自己有錯誤的認識,生在基督徒家庭、聽著聖經故事長大的這些孩子,去教會是他們的生活內容之一,這容易讓他覺得自己理所當然地是得救了的人。在營會中,老師觀察到他們可能對於天國沒有多少嚮往,但吵架的時候會罵未信的孩子是「要下地獄」的。

孩子很小的時候,其實很難從他們外在的表現判斷他們的信仰狀況。他們的人格、思維並不獨立,是在一個成長、發展的過程中。但是這並不是說孩子在未成年之前,我們都不要試圖判斷他的信心,也不是說在他沒有認信之前,都不要以基督徒的品格和行為規範來要求他,而是說,我們要始終在他們的重生得救上有警覺,要專註地給他們傳福音,留心觀察福音是怎樣影響他們的,而不是在他們實際不信的時候宣告他們是有信心的,或者在牧養的時候把他們當做是屬靈的,誤導了他們。如果神還只是他們父母的神,他們人生的方向還只是滿足自己的慾望,他們卻以為自己得救了,那必然會導致前文所說的一系列的信二代問題。

2)偏離了福音的教導

江弟兄在營會中問孩子們以後想做什麼,很多孩子對他說:想去傳福音。但當他問:什麼是福音?卻一個人都答不上來。這是外顯的、比較容易觀察到的方面,更嚴重的問題暗藏在許多看似「屬靈」的、慣常的教導中。一位牧者反思教會兒童主日學的服事時說:「在一次大學生事工的研討會上,大家普遍說到現在的學生事工與十幾年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做學生事工,主要是指到校園裡去給不信的學生傳福音,帶領他們信主,但是現在的大學生事工卻主要是牧養信二代。過去的學生事工從整體而言產生了大批的傳道人和教會骨幹,但是後來的學生事工消耗了大量的牧養力卻果效甚微。我覺得這和過去教會在靈性上的弱點相關,教會實際上沒有那種自覺和見識去確認福音的核心,牧養也就相對來說失去目標,兒童主日學中自然也是同樣的問題。我曾經問過一位主日學的教師:『姐妹,對你所愛的這些孩子們,你期待通過你的服事達到怎樣的結果?』她說:『我最期望孩子們能從小學會信靠神。』於是我就跟她說:『那你有沒有意識到聖經實際告訴我們,無論是小孩還是大人,想要信靠神,是信靠不住的。』她就以相當大的懷疑和敵意看我,說:『不是的啊!』這位老師沒有認識到人和神之間有巨大的鴻溝和嚴重的敵對狀態這個事實,因此在她對孩子們的教導中沒有試圖以任何方式面對這個事實,簡單地說,就是沒有福音,沒有中保的代贖。萬不以有罪為無罪的,而且要追討人的罪的神,竟成了稱罪人為義的神,這個變化是怎麼發生的是福音的要點。如果缺乏對於神對罪人的忿怒和追討的自覺,自然就會把人試圖以某種方式依靠神,當成教導中主導性的目標。在這樣一個前提下,老師和父母零星地教孩子各樣支離破碎的聖經知識,然後再按照自己的經驗給孩子各樣轄制性的訓練,而內心中因為缺乏對永生的關注,關注點仍然是在今生,並且把落實點放在今生的果效上。我覺得信二代的許多問題,實際上是由這樣的教導造成的。不少教導兒童聖經的教材,以極為生動活潑又非常適合兒童心理的方式,錯誤地解釋聖經,就造成孩子將來無法聽牧師講道。牧師講的那些他早就知道了,但卻是錯誤的「知道」,那些故事在當時絲毫沒能使他的生命認真地面對神,因此他內心中也鄙夷這些故事。」

這的確是需要我們沉思的、重中之重的問題。接受採訪的同工們,一致認為家庭、教會教導孩子的時候,對罪的教導太少,對祝福的教導太多,對福音的教導太少,對行為的教導太多。其結果就是,孩子們更加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學會了偽善,學會了打官腔,學會了寫標準答案,而他們心裡又厭惡和嘲笑這些,並且最可怕的——用自己所以為的「義」抵擋神的義。

梅師母給我講了她輔導關心多年的一個男孩的故事,這個孩子從四歲起就在教會成長,他的母親是教會最早的一批信徒和同工,熱心於服事,因為是單親家庭,母親遇到管教難題時會請牧師扮演父親角色教導他。這個孩子在兒童時期也曾認信、受洗,但是到了青春期後,卻表現得非常叛逆,逃學、離家出走、不服管教。母親在生活上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在行為上極為嚴格地要求,以至於這個孩子到現在為止特別在意的事就是母親從來沒有認可過他,他也覺得教會中與母親同輩的叔叔阿姨不接納他。他離開教會、放浪形骸,但他說自己還是相信神存在,聖經里說的話都對,神是好的,耶穌沒有一句廢話。他甚至對自己的女朋友說:「你一定要相信神,別看我,我是個混蛋。」他會犯罪,但是內心不安,他沒有辦法像一個完全不信的人那樣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他不能享受罪中之樂,卻也不願意從罪中出來。他說自己是個罪魁,也知道耶穌基督為他死,但是他對傳道人非常挑剔,對自己所認識的、親近的基督徒都很不滿意,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嘴上說的可好聽,實際活得可噁心」。他羨慕教會外的一些人很好的品質,認為他們雖然不認識神,但是活得實實在在。

初聽這個故事,是覺得這個男孩被教會中的人絆倒了,但仔細思考他對自己信仰狀態的陳述,卻發現許多問題。對這個孩子而言,神是個「好神」,卻不是「稱罪人為義的神」,他被教導人應該是「義的」,他也在教會裡的人身上試圖尋找某種他認可的「義」。他沒有從基督徒身上看到這些品質,並且這些人還說教他,這就讓他非常反感。看起來他的怨恨是向著人而非向著神,但這怨恨卻帶他遠離神,而他覺得自己的怨恨是公正合理的。因此,便看到他正是在用自己所認為的「義」抵擋神。我們很難說這個孩子是得救的,也很難說他沒有得救,也許他現在只是迷失了,但無論怎樣,他對福音的認識是不完全的。基督的十字架其實粉碎了人自以為的所有的「義」,指出了人無法自救,因此所有試圖倚靠自己得著神的認可和祝福的人都敵對十字架,十字架在本質上不是人所能理解的「犧牲」、「高尚」等美好的價值,而是人所不能理解的神讓完全無罪的兒子替罪人死的神的作為,這是並不符合人公義標準的「公義」,也是並不符合人慈愛標準的「慈愛」。所以我們在教導孩子神的公義和慈愛時,一定不能繞過十字架實在的含義。而我們教導孩子人的罪、人的完全敗壞時,也要根據孩子不同年齡的理解能力讓孩子看到人的敗壞不僅表現在人能察覺的許多罪惡上,也表現在人所推崇的許多「美善」上,這些「美善」無不帶著腐敗、虛假的氣息,並且人以這樣的「美善」抵擋神的救恩。如果我們忽略了這些,孩子們縱然得救了,信心也總受人的行為的牽絆,要麼容易個人崇拜,要麼容易被人絆倒。

3)忽略了實際對福音的體驗

如果教會、家庭對孩子的教導只是講聖經故事、傳遞知識,孩子不可能不厭倦,如果孩子的信心被建造在對聖經錯誤的解釋上,那這樣的信心也不可能是「以致得救」的信心。但如果是在正確的根基上教導,孩子還是沒有改變,那還存在的一種情況就是孩子理性上、頭腦上知道福音,但是內心並沒有面對。這也是在成年人中常常出現的狀況。

一方面,這可能是忽略了對聖經真理的應用造成的。對孩子而言,很難把抽象的道理應用在生活中,需要父母、老師幫助他分析自己的問題,引導他將自己熟知的真理應用在學習中,以及和家人、同學、老師的關係中。在這樣的實踐中,他會被挑戰,也會被挑旺,在信靠中經歷神的信實。另一方面,要用孩子更能體驗的方式講解真理,孩子年幼時邏輯性比較弱但感受力很強,所以需要以他們能夠理解的比喻、故事講解他們難以明白的真理,並且,父母和老師應當多給他們講自己信主的故事,使他們感受到福音在一個人身上的能力。

一位也是「牧二代」、現在從事基督教教育的龐弟兄講述自己的信仰經歷時說:「我一直知道福音,福音的要點都能講得出來。從小不管是在教會,還是在家裡,我都被看做敬虔的孩子,我也從小就禱告說要擺上自己服事主,不管神要在哪裡用我,我都願意去。但是初中離開父母住校後,我發現這樣的心志越來越淡,經歷到一些不好的事,就埋怨,實在感覺自己走不過去的時候,才會來到神面前禱告。因為學校強制周日也要上課,就不能去教會,後來基本上也沒有讀經了。直到高考失敗,人生面對巨大挑戰,後來又去青少年的夏令營服事,我才真正地開始反思信仰,不是說『哦,我就是基督徒』,而是反思神與我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在靈修、讀經、禱告當中,我發現自己十幾年來一直這樣信主,十分可悲。以為自己信,但可能只是在天國門口徘徊。感謝主,那段時間我重生得救了,真正體驗到我在神的面前的污穢,真正地確信主的寶血為我而流,我願意把我的生命獻出來服事。回顧以往,雖然父母也一直在用聖經上的世界觀來教導我,但我可能更多傾向於理性上知道,因為父母信主,我也就自然而然地認為自己是基督徒,並不覺得自己與神有很強烈的個人性的關聯。父母問:『你有沒有得救啊?』我就說:『我得救了啊。』『將來能上天堂嗎?』『我可以啊。』但我每次回答都很蒼白無力,沒有像現在這樣能坦誠、有力量地說出來。但當時我還要這樣說,為什麼呢?因為我周圍的人都在說自己已經得救了,我不能說自己沒得救嘛。很多的信二代也和我以前一樣,其實很怕否定自己的得救,雖然內心裡懷疑。這一是礙於面子,不願意把面具揭下來,另一個原因是沒有對於得救的體驗,沒有這樣的經歷。福音他們都聽慣了,但是他們沒有去經歷。」

讓一個人在生命中體驗到自己的污穢敗壞、體驗到神的拯救,確實是聖靈的作為。然而,我們也有應盡的本分,最重要的,是迫切地、長期地為孩子的得救禱告;其次,我們也應不忌諱「確認重生」的話題,使得思考是否得救、是否對救恩有體驗,成為教會牧養中正常的服事和分享。當孩子們看到教會的長輩們都在省察自己是否有得救的信心,他們也會省察,並尋求真正地在生命中體驗到福音。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法治信仰—— 法官素養的深層意蘊
信仰變化人
宗教是不是偽科學?
七言|你需要的是修行,而不是旅行;你需要是信仰,而不是西藏。
吳寒笛:在紛繁複雜的世界,我們到底該信仰什麼?

TAG:信仰 | 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