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賞析】現代名家名畫賞析 中國繪畫簡史
現代名家名畫賞析>>徐悲鴻│張大千│傅抱石│齊白石│吳冠中│蔣兆和│陸儼少 │林風眠 │黃賓虹 │李可染 │關山月 │黃胄 │趙國經 >>更多一、中國現代繪畫百年概要(一)清末民初:新思維蒙發期。前述,從道光年間(1821-1851)開始,即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越來越多的畫家聚居到新開闢的通商口岸上海和廣州,他們最先接受維新思想和外來文化,對傳統中國畫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創新,在「正統派」外別樹旗幟,形成了以任伯年、吳昌碩為代表的「海上畫派」和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為代表的「嶺南畫派」,也可稱之「新國畫派」。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中國歷史進入大動蕩和大轉變時期。文化藝術領域關於創新與保守、西化與兼容的爭論就此開始。為了回應主張改革的新派畫家,1918年北京著名畫家金城、周肇祥、陳師曾等組織了以「精研古法,博取新知」為目標的「中國畫研究會」,得到了總統徐世昌的積極支持。1919年,「五四」文化運動中,中國畫發展弊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批判,康有為指出「中國畫學至國朝而衰弊極矣」,陳獨秀提出「要革王畫的命」和「美育代替宗教」的革命口號。而1923年,以黃君璧(時年27歲)為核心的14位畫家在廣州成立了「癸亥合作社」,1925年又擴大為"國畫研究會",連續出版《國畫特刊》,並舉辦展覽,以維護藝術的民族性等理由批評嶺南派的改革觀點和作品。(二)民國時期:新體制創建期。1927年,由孫中山所創立的中華民國與封建軍閥的爭戰基本結束,國民黨和共產黨的第一次合作宣告破裂,以蔣介石為核心的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同一年,吳昌碩在上海去世,齊白石則在北京完成了他的「衰年變法」,中國畫進入了一個分化與變革的新階段。1928年,蔡元培倡建中國第一所國立高等美術學府--國立藝術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在杭州成立,並由林風眠(時年28歲)首任校長,進而將中國傳統宮廷畫院與西方現代新學制度結合起來,為國畫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組織保證,從此畫家兼美術教育家的「學院派」主導中國畫壇。之後,弘揚傳統、中西兼溶和現實主義畫派成中國畫壇主流。一些既具有革新精神,又堅持弘揚中華傳統藝術的畫家應運而生,其代表人物有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和傅抱石,世稱弘揚傳統的「齊黃潘傅」。而一些留洋歸國的青年畫家,主張中西兼溶,吸收西畫優秀成分,畫模特兒、辦展覽、出畫報,形成一股力量,其代表人物有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吳作人,世稱兼溶中西的「林徐劉吳」。1937年抗日戰爭曝發,中國畫家以滿腔愛國熱情投入反法西斯鬥爭,湧現出一批激勵抗日鬥志的優秀作品,如現實主義畫派代表徐悲鴻的《奔馬圖》、《醒獅》和受其寫實主義主張和改革中國畫的思想影響的蔣兆和所作的《流民圖》等。歷史循環總有相似之處。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內戰又起,最終蔣政府覆滅,一批畫家也輾轉遷往台灣,再現北宋覆滅後畫家逃亡集結南宋的一幕,由此也帶動了台灣繪畫藝術的興起。除張大千、黃君璧和溥心畬「渡海三家」外,以江兆申及門人周澄、李義弘為代表的「江派」繪畫,開一代新文人畫風氣,亦是中國近現代繪畫史上的一大亮點。(三)新中國繪畫:新方法成型期。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一代偉人毛澤東對文藝工作高度重視,提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指導方針,主張「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和社會生活是文藝創作的唯一源泉,進而形成了以《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代表的完整文藝思想。在此背景下,「筆墨當隨時代」成為畫家的共識。五十年代初的國畫寫生,為「新山水畫」找到了擺脫舊法的方法,以徐悲鴻為代表的「新國畫」主張得以藝術實踐,並逐步形成了由延安革命美術傳統、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和徐悲鴻所倡導的寫實主義相結合的中國式現實主義形式,1964年以後特別是「文革」時期,描繪革命歷史、建設生活、革命聖地和毛澤東詩意四類題材的紅色山水,幾乎成為山水畫家唯一可以創作的內容。傅抱石、李可染、錢松喦、關山月成為這一時期代表性畫家。在一個又一個運動的刺激下,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產生了大量作品,而集體合作和幅畫巨大也是這一時期的一個重要特徵。文化大革命十年,固然有「破四舊」之痛,但客觀地講,文藝作品緊隨時代變化,將思想性作為第一要素,打破了歷朝宮廷畫和文人畫風格,促進了中國畫的大發展,其「離經叛道」在世界繪畫領域裡形成了獨特的面貌,也為我們留下了一批珍貴文物。改革開放後,經歷社會變革,在全盤西化、中西融合以及新儒學思潮浸潤的二十世紀後期,中國繪畫發展進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李苦禪、陸儼少等一批卓有成就的老畫家的作品大放異彩,顯得格外的突出。而勇於變革吳冠中和黃胄等畫家水墨畫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二、四大傑出畫家及代表作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中國現代美術開創者和奠基人。少年有才,曾在鄉村學校任教。20歲去上海謀生曾淪落街頭,後在黃震之、黃警頑幫扶下考入震旦大並結識一批名人。1917年留學日本,1919年赴法留學,師事達仰,後入巴黎國立美校。1927年回國後,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多次赴海外舉辦畫展。兼長油畫、國畫,倡導現實主義畫風影響極大,抗戰開始後投身民主運動,率先將歐洲古典現實主義技法融入到國畫創作中,創作出一大批富有時代感的新國畫。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等職。所作中國畫,題材廣泛,尤以畫馬聞名,畫獅意義更為深刻。於美術教育貢獻尤大,且為人師表,桃李遍天下,發現並推舉了齊白石、傅抱石、蔣兆和、吳作人和黃胄等一大批爾後成為中國畫壇的大師級人物,謝世後將畫作及文物全部無償捐獻給國家,品德高尚,故筆者將其列近現代傑出畫家之首。傳世作品很多,中國畫代表作有:《九方皋》、《村歌》、《奔馬》、 《負傷之獅》、《巴人汲水圖》、《愚公移山》、《泰戈爾像》、《奔馬圖》、《群馬》和《會師東京》等。作品現多存於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徐悲鴻 會師東京 1943年張大千(1899-1983),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小名季,又名季爰,曾入佛門,法號大千,又稱大千居士,還俗後以號行,四川內江人。少年習畫,青年時隨兄張善孖赴日學畫。回國後師從李瑞清及曾熙學習書畫。卓絕有才氣,遍臨先賢作品,尤得益於四僧,得其精髓,所仿石濤作品,幾欲亂真。山水、花鳥、人物,無所不能;工筆、寫意俱臻於妙境,30年代則被徐悲鴻推譽:"五百年來一大千"。曾臨摹敦煌壁畫3年,將敦煌藝術推向世界。此後畫風大變,善用復筆重色,豐厚濃重。50年代後,長期居巴西,創潑墨、潑彩新法。1978年,移居台北。傳世作品極多,在海內外影響極大,人稱「東方的畢加索」。代表作品有《廬山圖》、《長江萬里圖》、《蘇花攬勝圖》、《華山雲海圖》、《水殿暗香》、《大墨荷通屏》、《潑彩朱荷金屏》、《天女散花》、《初唐觀音圖》和《仿巨然晴峰圖》等。
廬山圖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余縣人,生於江西南昌。青年時酷愛書畫篆刻,得徐悲鴻資助留學日本,從金原省吾攻讀東方美術史學,畢業於東京帝國美術學校。回國後,執教中央大學。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江蘇省國畫院院長、中國美協副主席等職。以寫意山水及人物著名,崇尚創新,用線縱逸挺秀,設色沉毅瑰麗,用硬豪散鋒,以橫豎、上下、圓轉的筆勢畫山石肌理,多逆鋒,有時也卧筆橫掃,然後加點,人稱「抱石皴」。所畫山水意境深遠、氣勢蒼茫;所作人物,造型高古,神態雅緻。代表作品有《麗人行》、《萬竿煙雨》、《琵琶行》、《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韶山》、《江山如此多嬌》(與關山月合作陳列於人民大會堂)、《雨花台頌》和 《鏡泊飛泉》等,影響很大。並有多部著述行世,亦有較大影響。
傅抱石、關山月《江山如此多嬌》 500x900cm 1959年9月5日 人民大會堂藏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家本貧農,12歲其學木工。27歲時學書畫,習詩文,刻印章。中年時多次出遊南北,57歲後定居北京,常與陳師曾切磋畫藝,推崇徐渭、八大、石濤及吳昌碩諸家。60歲後"衰年變法",畫風大變,自成一家。山水、花鳥、人物皆能,寫意、工筆兼善,尤以畫花鳥蝦蟹聞名。其大寫意花鳥,筆墨縱橫雄健,造型簡練質樸,神態活潑,色彩鮮明強烈,並善於把工細草蟲與寫意花卉結合;山水、人物皆執筆塗抹,不入常格。作畫主張"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書法及篆刻成就亦很高。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國文聯主席團成員、中國美協主席等職,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有《酒柿圖》、《河蝦圖》、《蝦》、《荷蛙》、《貝葉工蟲》和《雨後》等。
三、其他著名畫家及代表作
吳冠中 春雪 吳冠中 新抽象國畫藝術大師(畫冊) 吳冠中(1919—2010),江蘇宜興人。1942年畢業於杭州國立藝專。1946年至1950年留學法國,回國後相繼執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他繼承了老師林風眠融合中心的主張,試圖將西方現代藝術與中國精神相結合,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及中國畫現代化之探索,堅韌不拔地實踐著「油畫民族化」、「中國畫現代化」的創作理念,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他執著地守望著「在祖國、在故鄉、在家園、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達了民族和大眾的審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他的水墨畫,多取材於江南的白牆黑瓦,綠柳紅花,也有作品描繪都市風貌,點線交錯迷離,色墨飛舞輝映,抽象意味濃重,影響很大。代表作品有。中國畫代表作有《春雪》及《獅子林》、《長城》等。
蔣兆和 流民圖蔣兆和 流民圖與現代水墨人物畫(畫冊) 蔣兆和,四川瀘州人,是中國現代繪畫史上具有悲劇美學傾向的獨一無二的人物畫大師。蔣兆和的藝術經歷了以1949年為界的兩個時代,在前一時代,他的藝術始終面對著苦難的人生,對下層人民命運的關注成為他的第一主題,記錄著人生價值慘遭毀滅的現實,由此發出對現實的懷疑與抗爭。這一時期,他創造了自己的藝術高峰,開啟了中國現代寫實主義人物畫的光輝頂點;在後一時代,他伴隨著國家和人民的新生,更多寄寓對人生美好的祝頌,同時通過對中西繪畫的再比較,成功地解決了素描造型與中國畫筆墨的矛盾,創立了融中西藝術為一體的中國人物畫造型基礎教學體系。
陸儼少 峽江險水.jpg 1979作 陸儼少 晚年變法的文人畫家(畫冊) 陸儼少(1909-1993年)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人。曾入無錫美術專門學校,退學後拜畫家馮超然為師,並結識吳湖帆。30年代起,遍游南北勝地。新中國成立後,任上海畫院畫師,並在浙江美術學院兼課,後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浙江畫院院長等職。以山水聞名,兼作人物、花鳥。善於用筆,以筆之不同部位表現山川的不同變化。尤善描繪雲水,其山水多江河浩淼,雲蒸霧靄,變化豐富。代表作品有《峽江險水》和《硃砂沖哨口》軸等。
林風眠 三喜圖林風眠 中國現代美術創始人的悲劇人生(畫冊)林風眠(1900-1991年),廣東梅縣人。少年時以《芥子園畫譜》習畫,後留法,研習西畫。歸國後,1928年被蔡元培派赴杭州,創立「國立藝術院」(今中國美術學院),任首任校長。他藝通中西,對中西的審美情趣皆有深刻的領悟,以調和中西復興中國藝術為己任。長於人物、花鳥、山水,所作富有韻味,且通俗易懂,他的孤鷺、秋雁、水汀、美女等水墨畫,設色渾化自如,濃艷處多加積色和複色,清雅處純凈透明,厚而不濁,淡而不薄,光影色彩自然柔和,具有詩一般的美感,和盎然的生命力。晚年定居香港,弟子遍及海內外,如吳冠中、黃永玉等。代表作有藏於上海畫院的《鷺》、《靜物》等。
黃賓虹 青城山中坐雨黃賓虹 大器晚成的山水畫大師 (畫冊) 黃賓虹(1865-1955年),生於浙江金華,安徽歙縣人。曾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今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他主張畫家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求修養之高」,又認為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麗,對祖國大好河山充滿了熱愛之情。他重自然氣韻,開創了「黑、密、厚、重」的獨特畫風,元氣淋漓,草木華滋。黃賓虹擅長用濃淡不同的墨彩、反覆勾畫點染,而呈現層次豐富、意境深邃的景象,初看似蒼茫一片,細看自然生動,亂而不亂,意境無窮。代表作品有現藏浙江省博物館的《擬何紹基意》軸等。
李可染 萬山紅遍李可染 融古鑄新的現代水墨畫家(畫冊) 李可染,江蘇徐州人。曾就學於杭州「國立藝專」(今中國美術學院),後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都是他的老師。他「以最大的功力打入傳統,以最大的勇氣打出傳統」,將西洋畫中的明暗法、幾何造型法、封閉立體主義構圖法等技巧,適切地融入個人的繪畫中,不但塑造出具有創造性及成熟的繪畫風格,並成功地完成中國繪畫的改革;繪畫講究點、線的搭配,注意點線面的節奏感,山水構圖圓中見方,飽滿嚴謹,畫面明暗層次豐富,雲煙朦朧,亮點活躍;人物、動物、墨塊筆痕清晰有力,簡練拙樸,生趣勃勃,尤多農家自然清新氣氛。代表作品有《萬山紅遍》、《灕江山水天下無》、《杏花春雨江南》、《山城朝霧》、《看山圖》等。
關山月 梅花關山月 嶺南派的傑出代表(畫冊) 關山月,原名澤霈,廣東陽江人。1933年畢業於廣州市立師範後任小學教師,其繪畫才能被高劍父發現,遂入春睡畫院學習。1939年起,從廣東出發,到各地深入生活並寫生。1946年,任廣州市立藝專教授。其後多次出國及在國內舉辦畫展,寫生等。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南文藝學院教授、中南文聯美術部副部長、中南美專教授兼副校長、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兼副院長、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美協主席、廣東畫院院長等職。以山水畫聞名於世,堅持嶺南派革新主張,其畫立意高遠,境界恢宏。晚年喜作梅花,鐵干繁花,有雄渾厚重之意。代表作品有《長河頌》、《江山如此多嬌》(與傅抱石合作)等。
黃胄 載歌行黃胄 突破蔣徐人物畫體系的大師(畫冊) 黃胄,原名梁黃胄,河北蠡縣人。1940年起從趙望雲學畫,1945年隨趙望雲赴西北寫生。1948年參加解放軍,任美術編輯及記者等。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講師、創作員、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和炎黃藝術館館長。藝術道路上遵循「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足跡遍布祖國邊疆、海島、高原、牧區,尤擅畫場面宏大、人物眾多的主體性巨作,是國內最早突破蔣徐體系的人物畫家。主要從事人物畫創作,多表現少數民族題材,尤以畫驢著稱。其畫以速寫為基礎,真實生動,富於生活氣息。代表作品有《載歌行》、《百驢圖》等。潘天壽(1866年-1971年),浙江寧海人。擅詩書畫印,山水、花鳥,人物兼長,畫風受八大、石濤影響,而又自具雄肆奇倔的面目,線條堅定粗獷有力,構圖出人意表,體現剛強不屈的豪邁民族性格,變文人畫柔雅為沉雄、堅毅,有撼人的力量和強烈的現代意識。晚年擅指畫,巨幅鴻篇,冊頁小品,皆風姿獨具。曾任國立藝專、浙江美術學院(皆為中國美術學院前身)院長,全國美協副主席。1958年獲蘇聯莫斯科美術研究院名譽院士。代表作品有小龍湫下一角 焦墨山水 魚鷹圖 露氣。李苦禪(1898-1983),原名英傑,後改名英、超三,號勵公,以藝名行,山東高唐人。1925年就學於北平藝專西畫系,不久後師從齊白石學國畫。先後在北京師範學校、北京華大藝專、北平藝專、杭州藝專任教。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等職。長於大寫意花鳥,廣泛吸收石濤、八大、揚州畫派及吳昌碩、齊白石諸家畫法,筆墨雄闊,氣勢磅礴。代表作品有《盛荷》、《群鷹圖》等,作品多藏於山東濟南萬竹園的"李苦禪紀念館"。中國繪畫簡史>>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遼金元代│明代│清代│近現代│>>十大傳世名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