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模式大解析——智能製造主導的產業升級
------ 【導讀】 ------
工業4.0是智能製造技術主導的產業升級。其主要內涵包括了自動控制、人工智慧與信息處理三個方面。
在工業3.0時代,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出現了脫節現象。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催生了超越實體且積累財富更快的虛擬經濟。以製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難以與之競爭,從而導致發達國家出現「去工業化」浪潮。然而,實體經濟的萎縮最終引發了全球性金融危機,使全世界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於是,復興工業成為各國擺脫經濟危機的重要手段。
製造業在工業體系中佔據著主導地位,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工業製造業分為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等不同的發展模式。除了技術密集型製造業之外,其他的製造業在信息社會的語境下是需要被淘汰的夕陽產業。
第三次工業革命為製造業帶來了自動化生產等高新技術,讓各類製造業都不同程度地提升了生產效率,尤其是技術密集型製造業。但相對於飛速發展的信息通信技術與互聯網經濟,製造業逐漸變為人們眼中最保守、最落後於時代的產業之一。
隨著工業4.0概念的出現,製造業將掀起席捲全世界的新一輪產業革命,憑藉智能製造技術實現產業升級,重新成為「先進」的代名詞。毫不誇張地說,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本質就是爭奪智能製造的主導權。誰先完成工業體系的智能化升級,誰就將在工業4.0時代執牛耳。
智能製造是一個系統工程,裡面包含了四大因素:用智能機器人代替工人生產的自動化生產線;高度智能化的生產線控制系統;融合虛擬生產與現實生產的物聯網系統;MES生產信息化管理系統。
其中自動化生產線主要是對製造工藝與生產工序的升級。這是實現智能製造的硬體基礎,也是推動製造業企業轉變發展模式的技術條件。
勞動密集型與資源密集型的傳統製造業,主要依靠加大勞動力與資源的投入來提高生產率,不需要太先進的製造技術。但隨著勞動力成本上漲與能源的高消耗,傳統製造業的競爭力不斷下降。為了降低成本,這兩種製造業企業往往會把工廠與生產線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便獲得更廉價的勞動力,同時更靠近資源原產地。發達國家的「去工業化」浪潮,正是由於製造業轉移海外所造成的。事實證明,這種發展模式難以經受住互聯網經濟的衝擊,註定要被以智能製造為主導的無人化、數字化生產模式取代。
自動化生產線用智能機器人代替了人工,不僅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生產成本與能源消耗也大幅度降低。如此一來,製造業企業就從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的發展模式轉變為技術密集型的發展模式。不必再將工廠與生產線轉移到海外發展中國家去,而是將其留在工業體系更完善、經濟環境更優越的本國。「去工業化」與「製造業空心化」等發展瓶頸也將迎刃而解。
光有自動化生產線還不夠。工業3.0時代已經出現了自動化生產線,但還遠遠談不上智能製造。因為智能製造不僅僅需要升級硬體系統(生產線),還需要建立配套的軟體系統。硬體系統的升級主要集中在生產製造流程,而軟體系統更多用於優化整個製造業的管理與決策。如果沒有生產線控制系統、物聯網系統和MES(生產信息化管理系統)等軟體系統的支持,就算不上真正的智能製造系統。
最先提出工業4.0的德國人,把以智能製造為主導的產業升級當成了戰略目標。儘管德國一直沒有「去工業化」,但也面臨著來自互聯網經濟的嚴峻挑戰。
德國總理默克爾曾指出,當今全球90%的技術與知識創新不是在歐洲產生的。此外,德國企業的各種數據資源都掌握在美國矽谷的互聯網巨頭手中。不僅亞洲新興國家在互聯網經濟中迅速崛起,美國也通過發展先進位造業來克服「去工業化」的問題。錯失互聯網機遇的德國對此深感憂慮。但與此同時,德國也敏銳地意識到高科技製造業競爭將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洞悉新一輪產業革命的不僅是德國。美國、歐洲其他工業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不約而同地把製造業的智能化改造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天王山」。儘管美國用的概念是「工業互聯網」與「先進位造」,日本用的概念是「工業智能化」,但其本質都是緊緊抓住「智能製造」這個重中之重。
縱觀人類的科技發展史,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可以視為製造技術的升級。在以蒸汽機技術為主導的工業1.0時代,工廠生產的是「蒸汽一代」產品。在以電機技術為主導的工業2.0時代,工廠生產的是「電氣一代」產品;在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工業3.0時代,工廠生產的是「數控一代」產品;而隨著工業4.0的到來,未來工廠生產的將是「智能一代」產品。這個定義的主要依據就是工業製造技術的特徵。
從這個角度說,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一場以智能製造為主導的產業革命。這場革命將促使製造業的產業模式發生兩個根本性變化:
一是,以標準化為基礎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產模式,將轉變為以個性化為宗旨的定製化規模生產;
二是,製造業的產業形態將從「生產型製造」升級為「生產服務型製造」,進一步強化對消費者的服務職能。
當前各國的產業升級戰略規劃雖大相徑庭,但它具有以下三個共同點。
第一,用數字化、智能化的信息技術全面、徹底地改造傳統製造業,將製造工藝、生產流程、管理方式變得更加智能化。
第二,國家推出以發展智能製造業為核心的戰略規劃,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並加強對基礎設施升級的投入,從全局角度部署工業4.0的發展。
第三,產業界、學術界與政府進行全方位聯合,從不同的角度推動智能製造技術的研發與推廣。
由此可見,智能製造已經被各國列為工業4.0的核心。打造自己的智能製造產業體系,成為各國競爭未來發展主導權的焦點。
從價值創造與技術創新的角度看,工業3.0時代的技術密集型製造業是一種生產製造型企業。智能製造對於這種企業的意義,更多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強化質量,從而獲得行業市場的主導權。但在工業4.0時代,製造業企業必須向「生產服務型製造」的經營模式轉變。
因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所需要的,不單是工業設備的升級,也不局限於局部的智能機器人研究,而是要求各國在信息技術與物聯網、服務網路的基礎上,對整個製造行業進行深度整合與徹底的智能化改造。由此可見,智能製造不僅僅是換一條更先進的生產線,而是一個覆蓋整個產業價值鏈的系統工程。
若想實現產業升級的戰略目標,製造業需要在以下五個方面推行智能化升級:
第一,產品的智能化。
智能製造技術的關鍵,是讓產品能夠被自動化生產線有效識別、定位、追溯,從而讓生產線上的智能機器設備可以根據不同產品的定製要求進行製造加工。這就要求產品本身具備自動存儲數據、感知指令、與控制中心通信的能力。具體而言就是,在各種待加工產品中加入智能感測器、處理器、信息存儲器、無線通信器等微型智能設備。
未來的工業4.0世界將是一個網路化、智能化的世界,其最主要的標誌就是智能產品的廣泛運用。
業內人士預言,產品智能化進程將持續數十年。智能化產品具有普適性、漸進性、顛覆性三大特徵。例如,智能手機、智能計算機、智能冰箱、智能彩電、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等產品,都是工業4.0物聯網的有機組成部分。
智能產品的廣泛運用,不僅為消費者的生活帶來空前的便利,也對企業生產提出了新的挑戰。通過製造智能產品來打造智慧城市,也是工業4.0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第二,工業設備的智能化。
智能製造的主體是智能化的工業設備。例如,從單個的智能機械手、智能感測器、智能機床到智能生產線、智能工廠,工業生產設備都採用高水平的人工智慧。工業設備的智能化可以說是狹義的「智能製造」。其他領域的智能化,都離不開製造設備的智能化。唯有這樣,製造業才能發展出智能工廠,重組工業產業鏈。
第三,生產方式的智能化。
所謂智能化的生產方式,主要指的是個性化生產與服務型製造。在工業4.0時代,智能工廠完全根據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進行自動生產。企業內部組織將與產品的最終用戶、業務合作夥伴形成一個新的產業價值鏈。信息流、產品流、資金流在生產製造流程中的運行方式也將有所改變。
第四,管理的智能化。
企業在工業大數據的幫助下實現了縱向、橫向、端對端集成,可以及時、完整、精確地獲得海量的用戶數據。企業將與產業價值鏈上的所有利益相關方共同打造產業物聯網,從而更加科學、高效、靈活、便捷地管理企業。
第五,服務的智能化。
智能製造模式可以讓最終用戶全程參與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與智能工廠攜手完成研發設計、製造加工、組裝包裝、物流配送等環節。由於實現了與消費者的全程無障礙溝通,智能工廠可以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
總之,智能製造是系統中的系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內容。只有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智能製造產業體系,才能佔領工業4.0時代的制高點。
推薦閱讀:
※《子平真詮》命例解析(四)論食神
※2018年大勢、催吉、防禍、生肖等運勢全解析
※《紅樓夢》中「個」的解析
※祖墳葬地水勢解析 這樣的形勢後代出狀元高官
※深度解析:異地戀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周四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