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箭軍為啥要挖六千千米地下長城?那一大妙計讓敵軍無可奈何
圖片為近日央視電視節目中首次曝光中國火箭軍某型導彈大型地下隱蔽工事系統,據外國媒體宣稱,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用30多年時間建造了近六千千米(3900英里)的「地下長城」——大型呈網路狀分布的地下洞庫系統,用於東風-5、東風-31和東風-41導彈的隱蔽、儲存和維護保養,我們知道,機動導彈系統作為高科技武器裝備和縱深突擊力量,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決定了其在未來高技術戰爭中必將受到敵方的重點關注,成為敵優先考慮的打擊目標。軍事專家告訴記者,面臨美軍全天候、全天時的實時偵察與全球精確打擊,世界其他國家的戰略導彈地面設備的射前生存能力受到嚴峻挑戰,比如說導彈地面設備野外待機時間很長,又沒有掩體的防護,如不採取有效的偽裝隱身措施,極易受敵方偵察。
軍事專家告訴記者,導彈地面設備的尺寸大、外形特徵顯著,如發射筒、液壓支腿、輪胎等均有明顯光學特性;易受光學成像偵察。例如東風-31A型戰略導彈的發射車設備表面多為金屬,且結構複雜,雷達波散射源分布特性明顯且反射較強,與背景差別明顯,易受合成孔徑雷達成像偵察。而且東風-31A型導彈發射車如果沒有在洞庫內隱藏,而是長期在野外公路進行機動,很容易被發現,特別是其設備在白天吸收大量太陽熱量,夜間則需長時間的冷卻,發電機組和空調機組散熱面溫度較高,裸露在外的排煙管和散熱水箱熱機後需長時間冷卻,這些均是明顯的紅外暴露源,易受熱紅外成像偵察。
一些國外軍事專家認為,牢固而隱蔽的「地下長城」洞庫掩體系統,是中國保存「二次核打擊」能力的重要手段。由於中國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如何確保最低威懾數量的洲際導彈在躲過敵方攻擊後仍能成功發射,並成功穿透敵導彈防禦體系,將核彈頭投擲到選定目標,就成為中國火箭軍最重要的任務。在報告文章《為導彈「築巢」》中曾經提到,「隆隆的炮聲、瀰漫的塵霧、險惡的環境,雄偉的「龍宮」,在充滿挑戰的國防施工戰場上,我戰略導彈部隊某工程團團長王安禮,為中國軍人贏得了喝彩。他率領部隊掘進的石方量,若按1米高的石牆計算,長達數千公里,可橫跨祖國南北,常年在地下施工的他,去年成為全軍戰備工程建設先進個人」。
軍事專家告訴記者,從上面圖片看,外國媒體認為中國東風-31A型洲際導彈的發射陣地主要由一個地下中心庫,通過深藏於地下鋪有鐵軌的主隧道成放射狀相連的若干個簡易發射井或者發射車通道組成。同時,在中心庫、發射井、主隧道旁可視其地理狀況,或利用坑道建設中的工藝隧道,在背對敵方的山崖下設置鋪有鐵軌的地面發射場坪,與支隧道相連,必要時可實施地面發射。外國媒體認為中國東風-31A導彈的發射陣地的規模及中心庫,與每個簡易發射井距離的選擇應當確保在受到兩種攻擊時,兩個發射井或中心庫與其中之一個發射井不被敵方一枚彈頭同時催毀。
軍事專家告訴記者,據外電報道,曾有西方專家推算,中國導彈陣地十分堅固,如果用鑽地核彈頭對中國的導彈陣地進行攻擊的話,將需要數枚幾十萬噸當量的核彈頭連續擊中同一點方可擊穿,而要將其徹底摧毀,則需要更多的核彈頭。不過,中國火箭軍還使用大量導彈佯動部隊干擾敵方偵察衛星,同時給地下洞庫預留了多個出口,一旦某個出口遭受攻擊,導彈也能順利的在網路一般的洞庫中,機動到此外任何一個出口進入戰鬥準備。而在導彈的洞庫周圍,還常常設置了多個假目標。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中國重型火箭擬命「「長征九號」 或2030年首飛
※如果火箭用安德森和卡培拉換小喬丹值得嗎?
※粗壯威猛:中國重型火箭真容亮相
※如何看待哈登連續砍51分火箭連敗,里弗斯路威合砍68分?
※【前瞻】工業4.0和我國運載火箭不得不說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