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被蘇軾稱為王佐之才的人,為何被漢文帝當作棄子!

賈誼是漢初一個才華橫溢的能人,一代大儒劉歆說,「漢朝之儒,唯賈生而已」,大文豪蘇軾更是盛讚,「賈生,王者之佐」。

當然,並不是只有文人才對他推崇,明朝內閣首輔大臣李東陽也稱讚賈誼,「文帝時,可當大臣者,惟賈太傅一人。」

由此可見,賈誼的確有天縱之才。然而,他這個人活得卻十分悲催,空有才華而不被重用,以至於年紀輕輕的便抑鬱而亡,死時年僅三十三歲。

這出悲劇是怎麼來的呢?

一、三種說法

通常的說法有三種:

第一種說法是,不遇明主。唐代大詩人李商隱就賈誼的經歷,寫了一首非常出名的七絕,詩名《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在李商隱看來,賈誼雖有才華,但奈何皇帝卻只把他當做一個牧師,問他的都是一些鬼神話題,根本沒有看到賈誼身上閃閃發光的政治才華。

第二種說法是,運氣不行。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曾寫有名篇《滕王閣序》,其中有這麼幾句:

「嗟乎!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

在王勃看來,賈誼生活在漢文帝時代,屬於明主當道。但他還是懷才不遇,原因就在於運氣不行,所謂「時運不濟」,再翻譯的話就是沒那個命。

第三種說法是,小人讒言。司馬遷把賈誼與屈原兩個人記錄在一個列傳里,這種做法本身已經非常鮮明地表達了他的態度,即賈誼和屈原是命運共同體——兩人都是遭受讒言而被皇帝疏遠的。

後來的劉向繼承了這一觀點,並情感強烈地稱之為「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班固寫《漢書·賈誼傳》時,文末的贊語引述了西漢劉向的說法。

這三種觀點,哪一種對呢?

二、迷離真相

賈誼進入官場時,正值漢文帝時期,這是西漢有名的明君。而且,賈誼的人生開局還是相當漂亮的:

十八歲聞名郡縣,二十齣頭便當了史上最年輕的博士,二十二歲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隨後,文帝甚至有意再給他加加擔子,讓他擔任公卿之位。

文帝是個明主,而且也曾經非常重用他,因此,不遇明主的說法很難成立。同樣,認為賈誼運氣不好的看法,多半也不能成立。因為皇帝給過他機會,而且賈誼也一度備受賞識。至於後來的半生坎坷,更多地是與政治鬥爭有關,是人事而非天命。

所以,第一、第二種說法都不成立。既然如此,賈誼懷才不遇的原因就是第三種——小人讒言了?

從史料上看,這種說法有一定依據。

賈誼擔任太中大夫之後,表現優異,漢文帝本想要進一步提拔重用,讓他擔任公卿這樣等級的高官。這本來是好事,然而卻引起了一批大臣的不滿,於是他們紛紛上書,向文帝進讒言:

——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

翻譯過來是,這個洛陽小子,小屁孩一個,一門心思想的不過是高官厚祿,朝廷大事都被他搞得烏七八糟。

聽到一票大臣都這麼講,文帝便採信了。自此以後,他把賈誼晾在了一邊,不久就將他貶到偏遠的長沙國當太傅去了。自此,賈誼再也沒有回到帝國的政治中心。

從事情表面來看,賈誼後來的不被重用確實出自讒言。然而,這種說法卻有兩大問題:

其一,這些指摘賈誼的所謂「小人」是,丞相周勃、太尉灌嬰、東陽侯張相如、御史大夫馮敬等重臣。他們都是追隨劉邦一起打天下立下大功的人,如果這些人都是小人的話,那誰可以稱得上賢臣呢?

其二,賈誼被貶長沙以後,漢文帝並不是自此對他置之不理。漢文帝前六年,是賈誼謫居的第三年,漢文帝因為思念賈誼,便將他徵召入宮。

當時,兩人在未央宮中祭祀鬼神的宣室會面,文帝因為剛剛進行過祭祀,便向賈誼詢問了下鬼神之事,李商隱那首《賈生》講的就是這件事。不過,不能因此就認為兩人的會談全都是圍繞鬼神的。

會談結束後,文帝大為感嘆:好久不見賈生,以為他早就out了。沒想到,我還是差了那麼一丟丟。

不久,文帝改任賈誼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為文帝的小兒子,很受寵愛。如果文帝當真厭惡賈誼,認為他沒有大才,且一心只為權勢——正如當初周勃、灌嬰那樣這樣指責的,那麼文帝怎麼可能還會讓他給自己最疼愛的小兒子當老師呢?而且自此以後,文帝還時常派人向他諮詢國事呢?

從上面種種不難看出,儘管有朝廷重臣進言叱責賈誼,但文帝恐怕並沒有改變他對賈誼的欣賞與喜愛。因此,賈誼的被疏遠,並非出自小人讒言。所以,第三種說法也不能成立。

如果上述三種觀點都不正確,那麼,賈誼懷才不遇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三、複雜局勢

這還得回到西漢的政治局勢上來。

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提到,西漢初年,漢帝國內部存在三股政治勢力:宮廷皇權、軍功階層與諸侯王國。

宮廷皇權不用多說,軍功階層指的是周勃、灌嬰等一批與劉邦共同打天下的開國功臣,他們擁有較大的政治勢力。諸侯王國,指的是劉邦所分封的各諸侯國,起初是韓信等異姓王,後來被劉氏子弟所取代。

這三股勢力共同支撐著漢初帝國。不過,他們的勢力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文帝初年,宮廷皇權變得相對較弱。原因很簡單,文帝這個皇帝寶座,是周勃、灌嬰等人軍事政變的結果,即史上有名的諸呂之亂。

因此,文帝即位後,打壓軍功階層勢力以加強皇權,成了一件勢在必行的事。為了達到這一點,文帝頒布詔令讓列侯之國,即讓列侯返回封國居住。

列侯是劉邦對跟隨自己南征北戰的功臣的爵位分封,比諸侯王低一等。周勃、灌嬰等大功臣,都被封為列侯。列侯有各自的封地,但是,他們平常並不在封地居住,而是都集中住在長安。

文帝讓列侯之國,政治意義重大。其一可以使這些軍功貴族遠離政治中心,其二能夠有效阻止列侯之間的串聯。

當列侯都集中居住在長安之中時,互相聯絡非常容易,這是誅諸呂一事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而當他們各自回到封地後,再要彼此互通有無就變得相當麻煩,因而對皇權的威脅就降低很多了。

這個之國政策,正是出自賈誼之手,史書上說,「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髮之。」因為賈誼迎合了皇帝的治國方針,於是,文帝便在廷議之中提出了任命他為公卿之位的想法。

然而,這一提議卻遭到了周勃、灌嬰、東陽侯等眾口一詞的上書反對。列侯們槍口一致指向賈誼,攻擊他年少輕狂、貪於權勢等等,其目的並不在人,而在於他所提出的政策。只是文帝事先已經採納了,因而不能明說以公然抗旨罷了。

顯然,賈誼是陷入到了皇帝與軍功階層兩種勢力的鬥爭漩渦之中了。

四、一顆棄子

文帝推行旨在削弱軍功階層勢力的列侯之國政策,列侯當然不甘就此束手就擒,他們一方面擺出各種各樣的拒絕之國的理由,另一方面藉由攻擊賈誼表明他們的政治立場。對此,勢力還不夠強大的漢文帝無法強力執行。

一時間,雙方陷入了政治僵局。

這種情況下,賈誼成了犧牲品。漢文帝拋出賈誼,將他踢出中央政府,流放到遙遠的長沙國,同時,又解除作為軍功階層代表的周勃的丞相一職。如此,雙方各退一步,政治僵局就此打開。

所以,賈誼的不得重用,根源在於他的主張觸動了龐大的軍功階層的利益,縱然皇帝非常欣賞他,出於政治考慮,也只能把他當做一顆棄子去對待。這是賈誼最大的悲哀之處。

備註: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推薦閱讀:

蘇軾的這首詞,寫出了最曠達的人生態度,讀完心胸舒闊
蘇軾崇拜陶淵明:捨不得讀陶淵明的詩
蘇軾和陶詩124首(五)
看蘇軾感嘆「天涯何處無芳草!」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TAG:蘇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