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佩蓉 | 管教的智慧:如何為孩子立家規

管教你的孩子教導孩子禮儀離不開管教。我們不但要「管」,糾正錯誤的態度、言語和行為,而且還要「教」他什麼是正確的。很多家長都是在一個高壓力、少肯定的學習環境中長大的,對「權威」中的「權」字極度反感和抵觸。結果,一些家長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完全放任孩子,讓他們自己做一切決定。即使看到孩子犯錯誤,也不糾正,最終使孩子漸漸地成為了一個自私、傲慢、任性的人。等這些孩子長大成人,走入社會,他們會很難跟別人相處,也無法建立一個健康的家庭,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更不用說做一個對家人負責任,對社會有愛心,對人類有貢獻的公民了。「快樂教育」把孩子的快樂和自主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卻犧牲了對他們行為習慣的訓練和管教。有些家長因為在成長中吃過很多苦,所以,不願意孩子受到一點挫折和委屈。但是,因為他們缺乏耐心,會不時在孩子身上發泄情緒,過後又感到內疚,向孩子認錯,卻忽略了對孩子錯誤行為的糾正。這種惡性循環最終會使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根據父母的情緒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和要求。等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很多家長為了保護孩子,甚至會跟學校和老師們對立起來,把責任推給學校和老師。雖然老師也會有問題,但很多校長朋友告訴我,大部分優秀的孩子,他們的家長都會跟學校維持良好的互動,做到家校共育,共同成長。其實,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缺乏管教,就是在縱容他們的錯誤,使他們長大以後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但是,過度強調管教,而沒有接納和愛的表達,孩子長大後就會缺乏自信或者叛逆,難以跟領導和老師建立良好的關係。管教應該是在接納、讚賞、關愛和家長大量時間陪伴的前提下,有原則地進行的。這樣,當孩子長大後,才能夠成為一個品格優秀、逆商和情商都很高的人,他能好好地利用每個機會來為家人、社會甚至全人類服務。

什麼是管教有句猶太人的箴言:「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管教不同於懲罰。管教包括「管」和「教」兩部分內容,「管」就是要糾正錯誤,而「教」就是教導正確的心態、言語和行為習慣。「管」可以用負面後果,或懲罰來糾正錯誤行為,而「教」就是要用正面的方法,鼓勵和培養正確的心態和行為。管教要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給他與年齡相符的自由,讓他承擔責任,有能力領導自己。管教的前提是親密的親子關係。要建立一個親密的關係,一定要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無條件的接納。沒有愛的管教最終只會帶來反抗的心態和叛逆的行為,因為孩子體會不到規則的保護,而只是經歷著因沒有遵守規則而受到的懲罰。管教是主動性的,是在事情發生以前,培養未來該有的正確的回應和行為;懲罰是被動性的,是等到事情發生以後,才追究錯誤的根源和後果。以原則管教孩子的父母,是以愛為基礎,心平氣和地執行後果,然後以愛收尾,讓孩子了解父母永遠愛孩子,但是要跟孩子一起來對付壞的習慣、心態和行為;相反,因為孩子做錯事而懲罰他們的父母,心裡充滿的是敵意和挫敗感,因此以怒氣和負面情緒來執行後果。管教給孩子帶來的是更多的安全感,因為他知道世界是有規律的,界限在哪裡。這樣的孩子也能夠在生活中感受到他們被規則和紀律保護,會認可和信任規則,長大以後會尊重法律。而被懲罰的孩子,在心底產生的是恐懼和內疚感,他們學會了看人臉色辦事。被父母的情緒操縱的他們,長大以後更不容易遵守規則。所以,在社會中,我們常常會看到有人重「人情」卻忽略了公義,甚至要求受害者「寬容」他們。管教使用的是邏輯後果,不是威脅(要是你不馬上把電視關掉,我就不讓你玩遊戲)、妥協(再看5分鐘就要關掉了,好嗎)、鎮壓(我數到3,你就把電視給我關掉),或消耗(關掉電視,好不好?好不好?好不好?嘮叨再嘮叨)。管教是事先約定的原則,孩子要承擔違反約定的後果。後果一定要讓孩子感到不舒服,甚至痛,這樣才能有效果。管教中孩子所要承擔的違反約定的後果要根據孩子性格而定。比如,在我們家,凱恩經不起寂寞,不喜歡被隔離;但凱文不能忍受沒有自己的空間。管教的最佳時間是孩子6歲以前,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從「良師」變為「益友」。當孩子的心態和習慣漸漸定性,管教會從外在的後果轉為內在的動力,「良心」的聲音會成為孩子心裡最大的聲音。管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偉大的工程,值得父母盡心儘力去做。

為孩子立家規我的好友哈佛大學教育碩士與教育專家陳怡文,在一篇文章中提了建立家規的三個重點:1.家規是一些大原則,以品格培養為目標,是教給孩子做人的本分,不同於用來培養習慣的日常生活規則。2.家規的制定一定要在夫妻意見一致的基礎上。3.家規一定要寫下來,形成文字。立了家規以後,可以根據需要設立一些生活習慣的短期目標,比如,晚上9點以前主動上床睡覺,先完成作業再看電視,或者飯前60分鐘不吃零食等。這些「習慣」可以通過正面獎賞來建立。正面獎賞我們從來不會因為孩子在商場看到一件玩具就馬上買給他,因為孩子的每個慾望都可以成為培養他們延遲滿足的機會。我們家有一個杯子。剛開始培養新習慣時,杯子是空的。當孩子看到一個他想要的東西時,我們想一個孩子需要養成的習慣,比如,每天起來主動刷牙、疊被子。孩子每做到一次,我們就將一顆玻璃珠放進這個杯子里。當孩子看到杯子因為自己的行為而慢慢填滿時,孩子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禮物了。每次孩子打開禮物的時候,都特別開心,因為這是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堅持換來的,他也會對來之不易的禮物倍加珍惜。鬧鐘也是一個很好的工具。跟孩子事先商量好:在××分鐘前你要把某件事做完,然後我們可以一起做什麼。當孩子看著鬧鐘,時間在消耗,會給他一個很明顯的提醒,還剩下多少時間可以使用。在我們家,鬧鐘避免了很多爭論。邏輯後果邏輯後果就是做了一件事以後帶來的後果。比如,要是孩子不願意吃飯,就要餓肚子,等到下一餐才能夠吃東西。如果我們不忍心看孩子哭鬧,給他們零食,那麼,就剝奪了孩子需要承受的邏輯後果,也讓他養成了一個壞習慣——用情緒來操縱家長。通常孩子面對邏輯後果的時候,會有一定的情緒反應甚至哭鬧,但是家長們一定要記住,這是孩子自己的選擇,他需要承擔後果。我們可以通過了解孩子愛的語言,來了解他們的痛點。比如,凱文愛的語言之一是身體的接觸,因此體罰對他來說是非常痛苦的。相反,對於凱恩來說,他的愛的語言在於與人為伴,而他的痛點在於忍受無聊,因此,對他最有效的懲罰就是讓他體驗無聊。

體罰

我們家有一個木勺,是用來執行體罰的。我們絕對不用手,因為孩子需要把我們的身體與愛聯繫起來。孩子可以恨這個木勺,但是他們都知道這個木勺的用處,還有哪些行為、言語或態度會把「木勺先生」請出來。規定是事先定下的,所以他們不會驚訝。

請記住:體罰絕對不能在情緒中執行。如果家長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堅決反對使用體罰,因為家長本身沒有自控能力。也要記住,體罰的前提是愛,執行了以後也要用親吻和擁抱結束。需要讓孩子知道,木勺是要把不好的行為趕走,但是父母是愛孩子的。問孩子為什麼會請「木勺先生」出來,以後該如何避免把「木勺先生」請出來。然後安慰孩子,告訴他這個行為是你們共同的敵人,你們要一起打敗這個敵人。告訴他你永遠愛他。


推薦閱讀:

【智慧人生】13句最透視人性的文字
師生暢聊大開智慧
主日祈禱文:你大而可畏、慈愛憐憫、聖潔公義、智慧權能
有一種智慧叫彎曲

TAG:孩子 | 智慧 | 家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