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立新7針培訓資料

本帖最後由 王彥軍WYJ 於 2013-10-19 09:29 編輯

大針綜合療法總治各論

大針綜合療法治痛診斷:

原則上第一次來治療的患者,我們必須讓患者到醫院拍片檢查,排除骨折、腫瘤、結核、重度骨質疏鬆之類。從影像片上,我們也可以直觀的了解到患者椎體的形態,有無偏歪滑移、曲度是否異常、腰大肌有無鈣化、棘突鈣化狀況等等。

診斷三大法寶:望、問、摸。

望(觀察):首先是體征,行走站坐蹲的姿勢,觀察患者言談舉止是否正常(神經錯亂和抑鬱症及狂躁症),面部氣色、背部皮膚顏色,觀察皮膚有無外傷潰瘍瘡癬,皮膚肌肉起伏狀態(有沒有肌肉萎縮、扭曲現象),骨關節變形與否,有無水腫等現象。

問(問診):患者的癥狀痛、麻、脹、酸等具體表現、活動受限的情況,有無天氣變化異常現象,外傷史,患病史、治療史(注意有無醫源性損傷),有無其他疾病等等。其次要過問飲食二便正常否、生活習慣、工作性質、工作和居住環境、睡眠及精神狀況等等。

摸(檢查):觸摸肢體肌肉有無紅熱腫脹(凡是表現肌肉腫脹的疼痛,都是血管受到卡壓或血管滲血所致)、寒涼感(風濕及氣血過弱);椎體及骨關節有無錯位旋移偏歪;通過肌肉骨關節的主動伸展收縮、抗阻收縮、被動牽拉來檢查受損軟組織,是否有筋縮現象;觸摸皮膚檢查反應點,主要是檢查結節如僵緊、團狀、條索狀、顆粒狀、塊狀結節等等,結節好發部位一般在骨突邊緣、肌肉起止點、韌帶旁、肌肉與肌肉之間的交叉部位處。其次按壓檢查壓痛點深淺和範圍;然後叩擊檢查深處有無無難題,叩擊的要點是力道,滲透進去,就好比橡膠棒打人外面沒有傷但內傷的原理。正常與異常的區別:一個是比壓痛和叩擊痛,左右對比,痛重的為異常,痛輕為相對正常。另一個是比軟硬度,左右上下對比,找出異常部位。摸脊椎兩旁的結節是向椎體方向斜內下壓,

結合影像片,比如椎間孔變小,一般都是椎體旋轉偏歪造成的。看骨盆的高低,棘突的鈣化骨贅,棘突邊沿多餘發白的部分,就代表此處筋膜攣縮勞損。看棘突的偏移情況,偏歪也預示兩邊的張力大小不等。看軟組織的鈣化情況,如果腰大肌有鈣化,預示腰大肌療效不會很快。椎體前緣骨質增生,也是癥狀頑固的一個因素。X片上顯示鈣化表示這裡張力增大,比如頸椎曲度變直的X片可以看到C1和C7比別的椎要發白一些,說明這兩個部位的張力是最大的。

一:經絡穴性了解:

背腧穴:人體氣血的交換站。

穴位:精氣流注的地方。

五臟五行:

十二經絡五輸穴之經、井、滎、腧、原、合、穴位五行所屬:

五俞穴臟腑五行

陽經六輸

臟腑五行

井金

滎水

輸木

經火

合土

膽(木)

竅陰

俠溪

臨泣

丘墟

陽輔

陽陵泉

小腸(火)

少澤

前谷

後溪

腕骨

陽谷

小海

胃(土)

厲兌

內庭

陷谷

沖陽

解溪

足三里

胃(土)

厲兌

內庭

陷谷

沖陽

解溪

足三里

腸(金)

商陽

大二間

三間

合谷

陽溪

曲池

膀胱(水)

至陰

通谷

束骨

京骨

崑崙

委中

三焦(相火)

關沖

液門

中渚

陽池

支溝

天井

陰經五輸

臟腑五行

井木

滎火

輸土

經金

合水

肝(木)

大敦

行間

太沖

中封

曲泉

心(火)

少沖

少府

神門

靈道

少海

脾(土)

隱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陰陵泉

肺(金)

少商

魚際

太淵

經渠

尺澤

腎(水)

湧泉

然谷

太溪

復溜

陰谷

心包(相火)

中沖

勞宮

大陵

間使

曲澤

八會穴:人體中臟、腑、氣、血、筋、脈、骨、髓八者的精氣,會聚的八個穴位,叫做八會穴:臟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骨會大杼,髓會懸鐘。

五臟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

臟腑別通:

心與膽通:心主神,諸瘡痛癢皆屬於心,膽經的風市為治療各種疼痛之第一特效針,正是透過心主神,膽與心通而發揮作用的。

肝與大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經為主.針治大腸經的曲池穴能降血壓治肝陽上亢之證,及治療各類頭暈皆有特效。

脾與小腸通:脾病宜泄小腸火,小腸病宜潤脾為主。以脾經之陰陵泉治療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腎關治療五十肩更是療效顯著。腎關治療頸椎病手麻亦與小腸經有關,也都是脾與小腸通的用例。

肺與膀胱通:肺主利氣,膀胱能行水,即在於開上竅啟下竅,提壺揭蓋的意思。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氣為主.尺澤可治療小便病及腰痛;此外針肺經魚際穴可治膀胱經所行之背痛。

腎與三焦通: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為主,三焦經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治療環腰一圈痛也很有效,就是透過三焦與腎通,而治腎病及腰痛。從印相來看,人坐著,中指為頭,小指為腳,中渚穴在無名指和小指之間的骨叉(掌指關節)前凹陷處,這裡正好類似於人體的腎臟部位,掌指關節相似於骨盆。大白是另一個腎臟,所以大白也治腰痛,就看是氣虛腰痛還是腎虛腰痛了。

心包與胃通:在經絡圖解上,胃經在經絡上是繞膝關節一圈再下行的,傳統針灸中針刺心包經的內關穴可治胃痛,所以用來治療膝痛也甚效,可說是透過心包與胃通發揮作用。

督脈夾脊背俞穴

按大針的治療思路,取穴與傳統毫針在取穴方面有些地方有所不同,毫針主要是按經絡學說去辨證取穴,而大針主要的穴位側重與調理血氣有關的督脈和背腧穴附近,漢代華佗發明了華佗夾脊穴,可以治療很多病。背腧穴與華佗夾脊穴,督脈這三條經絡是緊密挨著的,督脈位於脊椎的正中間線,背腧穴的膀胱經穴位離督脈旁開1.5寸,夾脊穴離督脈0.5寸,這三條經絡所分布的區域,是大針的主要治療範圍。

大針的具體穴位,也就是治療點,分為固定穴位和靈動穴位兩種,固定穴位是常用治療點,靈動穴是最主要的治療點,是靈活變化的,這個在臨床代教的時候,我會教你們如何找穴。

固定穴位的定點,通過參考解剖學分析,以及在療效和安全係數方面做的大量分析總結,最後我選擇以督脈與背腧穴之間的地方為固定治療點,分為兩條線,一條是棘突正中旁開0.2寸地方,實際上也就相當於督脈,稍微旁邊一點點,相當於多裂肌迴旋肌的起點部位。另一條線大約在棘突正中線旁開0.7寸的位置,在西醫解剖位置下面,這裡正好是多裂肌迴旋肌等脊柱穩定肌肉群的止點,下方也是椎間孔部位。總的來說,這兩條治療線的範疇,既屬於督脈,又屬於背腧穴。

督脈在中醫裡面,為統督諸陽之經,自下而上。足太陽膀胱經為 「諸陽之屬」,自上而下。兩條經絡的走向剛好是一上一下。督脈為「陽脈之海」、「督領經脈之海」,背俞穴居於督脈兩旁,兩者經氣相互交會,為臟腑之氣輸通出入之處。

中醫認為,人體氣血的傳輸,主要是通過經絡系統來實現的,穴位是氣血通行出入的部位,督脈的氣血,從長強開始,經過身柱,到達百會,然後經過前額,與任脈相接,然後再轉入長強,進入督脈,在人體上周流不息。背俞穴則是五臟六腑之精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是調節臟腑功能、振奮人體正氣之要穴,如肝俞(肝主血),脾俞(脾統血),膈俞(血會膈俞)等。背俞穴分布在背腰部膀胱經上,各臟腑的背俞穴與相應的臟腑位置是基本對應的,如肺俞、心俞、脾俞、腎俞五個背俞穴所處位置的或上或下,即與相關內髒的所在部位是對應的。各臟腑都有以本臟腑命名的背俞穴,包括: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腸俞、膀胱俞、膽俞、小腸俞、胃俞、三焦俞、厥陰俞等十多個背俞穴。從解剖學來看,背俞穴很鄰近脊神經的後根,現代有脊柱相關疾病之說,調節脊柱就可以治療很多相關的臟腑疾病。

當臟腑發生疾病時,往往在相應的背俞穴處常可出現陽性反應區、反應點和反應物。通過觀察背俞穴處的皮下組織有無隆起、凹陷、松馳、和皮膚色澤改變、溫度異常等反應現象,可以此分析推斷屬於某一經脈的病變與疾病的性質等。山東付廣成的付氏刺血療法就是這一理論的臨床表現。

大針在脊椎兩旁的針刺部位,大致可以分為腰部、胸部、頸部三塊。中醫將人體的頸、胸、腰椎分為三關,分別為風寒關、氣血關、寒冷關。大針的治療功效和作用,我們也可以用督脈和背俞穴相關的穴性來解釋。

在治療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症方面,大針綜合療法常用的督脈穴位以大椎、至陽、腰陽關這三個陽穴為主,其次就是命門、筋縮、中樞、脊中。背腧穴最常用的有大杼、風門、肺腧,心腧、肝、膽、脾腧,氣海、大腸腧等穴位。

我們說頸椎病腰椎病,其實並不需要知道具體的病名,能夠治癒就行了,治病主要是要抓住綱領,就能解決問題。稀奇古怪的一大堆病名,只能擾亂我們的思維。

背腧穴的脾腧穴和胃腧穴,可以治療很多種胃病,肝腧穴和膽腧穴可以治療肝膽病,腎腧穴和大腸俞可以治療腎病和泌尿系統毛病,心俞穴和厥陰俞治療心臟的毛病;肺腧穴和風門穴治療肺病,所以其實這些穴位可以統治全身百病。

下面我將講解一下這些常用穴位: 

大椎

大椎在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本穴位於背部最高處,這裡比其它地方的脊骨要大要突起一些,正因為此,所以稱之為大椎,背為陽,所以大椎堪稱為陽中之陽,為手足三陽與督脈之交匯處。古人稱它為「諸陽之會」。從人體功能構造來看,這裡也是頸椎和胸椎結合部,也是勞損最多的部位之一。這個地方本來應該陽氣很足,如果陽氣受到堵壓,就必然會影響到大腦和整個督脈氣血運行。很多患者在這個地方會有一個很大的脂肪堆積疙瘩,叫做「福包」,陳超然老師也認為脂肪墊會壓迫影響神經血管,我通過多年的臨床觀察和治療,我認為這個厚厚的福包,是影響頭供血和頸椎病的原因之一。

陶道和大杼

陶道位於第一胸椎棘突下,大杼位於陶道旁開1.5寸的位置。

在古代的陶器為生活必需品之一,古代製造陶器是用的一種轉盤機,在古人看來,旋轉最快的莫過於陶機,我以前做過陶藝,做陶器的過程是這樣的,把泥胚放在一個盤上,這個盤下面連著一個機輪,踏動機輪,平盤就會旋轉,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我們兩手輕輕的提拉擠壓,就可以將泥胚拉成各種形狀的陶藝。所以古人用"陶"來稱呼這個穴,是為了形容氣血循行的速度很快。  古人認為,大到天道循環,小到人體氣血循環,都是周而復始的,就和這陶機旋轉的道理一樣,萬事萬物就在這不停的循環過程中被創造出來。氣血也是只有這樣不停地循環運轉,才能使陰陽協調,促進身體生長發育,維持健康。  所以陶道的作用就是調節人體整個大循環的。陶盤機在旋轉過程中,必然會產生風,陶道下第二胸椎旁開1.5寸就是風門穴,自然界發生自然災害就會旱澇不均,如果得到大氣的斡旋,就能夠風調雨順。中醫認為人體的疾病離不開氣血二字,不是氣血不足,就是氣血不暢,陶道的作用就是當人體的氣血運行出現氣血凝滯、運行不暢的時候起一個調節風氣的作用。

古代將脊椎骨叫做杼骨,從外觀看,最大的杼骨當然就是大椎骨了,杼在古文里又指織布機的機杼,類似於轉軸處,所以叫大杼。從人體功能構造來看,這裡也是頸椎和胸椎結合部,也是勞損最多的部位之一,說明這個部位是比較關鍵的。《難經》里說:骨會大杼,骨病治此。大杼有祛風解表,梳調筋骨之功效。

陶道和大杼也是比較適合針刺的穴位。

身柱和肺腧

身柱位於脊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的足太陽膀胱經穴位就是肺俞。

「柱」字在古代是指楹柱,相當於樓房的立柱,如果房屋的支柱壞了了,房子還能完好無損嗎?身柱在人體中的位置也是這樣的,它在後背兩個肩胛骨的中間,上接頭部,下連背腰,起著承上啟下的支柱的作用。活人是依靠陽氣在支撐身體,沒有氣的支撐,身體也就垮掉了,督陽之氣升舉無力或受阻,就會造成腰脊肩背諸痛,在頸腰椎病痛的治療中,這個部位是重點。大家經常形容一個人說他是家裡的「頂樑柱」,意思是沒有他這個家就完了。身柱就是我們人體的「頂樑柱」,所以身柱這個部位越強大,身體就會越強壯。

肺是人體呼吸內外氣體交換的重要器官,肺腧就相當於肺氣傳輸、運輸、輸注的地方,中醫講肺主氣,諸氣憤郁皆源於肺。

解剖來看,這個部位下面是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豎脊肌,多裂肌、迴旋肌等等,這些肌肉也是頸腰椎病的一些因素,所以調理氣血,這個部位是非常的重要。

我們說氣在五行里屬木,調氣的辦法,當然用屬金的針刺比較合適點,金克木,所以具體的運用,那就要看患者氣的強弱,受阻的輕重來調理了。

身柱為人體一身陽氣的主要輸出之處,既為支柱,必須肺氣足充盈方可負重,故凡全身乏力之氣虛證,不論近病遠病,當取此穴。

身柱和肺腧穴是比較適合針刺的穴位。

至陽和隔俞

至陽穴在後背第七胸椎之下。隔俞穴在至陽旁開1.5寸。

至陽,至,到達也,顧名思義,我們可以理解為,督脈陽氣由尾閭上升,到了這裡,是陽氣至盛之處,周楣聲將之稱為陽光普照區。督脈之氣上行至此,就相當於到達了一個氣血轉換的關口。

隔俞的位置,相當於解剖學的橫膈膜和膈肌的位置,隔俞的意思,就是胸膈處氣血通行的關口。人身背面屬陽,在橫隔以下為陽中之陰,橫隔以上屬於陽中之陽。陽氣易上升,氣為血帥,氣上行帶動血的運行,到了這裡,氣容易過去,但血就容易被隔阻,所以中醫講血會膈腧,這個地方,與血液循環有很大關係。  至陽穴是後背督脈上陽氣最盛的地方,我們知道自然界現象,陽光很好的時候可以普照大地,所以調理好至陽,可以讓全身都受益。  血會膈腧,心主血,而且這個部位離心臟也很近,所以這個地方血液循環不好就會影響到心臟,所以有人心臟不舒服就可以來回撥動幾下至陽,馬上就會有不錯的效果。

黃帝內經講:諸痛瘡瘍皆屬於心,所以很多痛症,膈腧這個地方也要作為重點來調理。中醫又有血水一家的說法,還是一個金生水的理念,針刺不太利於血液循環,所以這個部位我們還是以灸法為主比較好,讓熱量來暖化血液,促進血液循環。

至陽和隔俞是比較適合灸法的穴位。

筋縮和肝腧穴

筋縮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處,旁開1.5寸就是肝腧穴。

說文解字里的筋:肉之力也。縮:亂也。中醫里所說的筋,大體上是指附著在骨頭上的韌帶,引申為筋肉軟組織的通稱,顧名思義,筋縮能教筋不縮,治療筋脈攣縮。古人認為肝腧穴的脈氣與筋縮是相通的,肝主筋,黃帝內經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掉,意思為搖,即肢體、頭部振搖的意思。眩,眼前黑,頭暈、目眩。所以在治療一些頭眩暈的頸椎病,我們要用這個部位。

肝藏血,久病不愈之人,氣血皆有瘀滯,內經講「久病入絡」,所以久治不愈的患者,應該重視調理肝俞穴。

中樞和膽腧穴

中樞位於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處,旁開1.5寸就是膽腧穴。

中樞穴位於第10椎,從解剖學來講,人體在幼兒期(五歲以前)的椎體分布是,頸椎7個,胸椎12個,腰椎5個,骶椎5個,尾椎4個,總計是33個。成年人的骶椎和尾椎就融合了。而胸椎的第10椎正好是整條脊椎的中間,上下各有16個椎。顧名思義,這個點是身體轉動的樞紐,是上半身和下半身的結合部。故醫書上講中樞有:生髮風氣、運化水濕的作用。旁開的是膽腧,中醫來講,膽經是走外側,而臟腑通治論之臟腑別通認為,膽與心是別通的,心主痛。所以也能治療膽經部位的一些疼痛。臨床中很多頸腰椎病在這個部位上下都有明顯的壓痛點。

脊中和脾腧穴

脊中穴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處,旁開1.5寸就是脾腧穴。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主肌肉,脾氣健運,則肌肉豐盈而有活力。如脾有病,則肌肉痿縮不用,《素問?太陰陽明論》:「脾病……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接脊和胃腧穴

接脊穴屬於經外奇穴,位於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旁開1.5寸就是胃腧穴。

腹痛(胃炎、潰瘍、胃腸道綜合征):脊中、接脊二穴,針或灸或點按,大多5分鐘止痛。

懸樞和三焦腧

懸樞穴位於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旁開1.5寸就是三焦腧穴。

懸,指懸系之意,樞,即樞紐。懸樞在三焦俞之間,三焦總司人體氣化,為氣機之樞紐,顧名思義,懸樞穴當是三焦樞紐之處。人身體轉動必以腰椎為其樞紐,所以這個地方也是一個活動度比較大的部位。

《難經》謂:「三焦為元氣之別使,十二經之根本,生命之源」,三焦俞與人體上下各部脂膜相應,而為之腧,有調理三焦,健脾利水之功效,凡痛之有關脂膜者,俱應取此,以舒三焦郁滯之氣。

第一腰椎附近解剖,皮下有背闊肌腱膜和胸腰筋膜淺層,豎脊肌、多裂肌、迴旋肌、下方也是腰大肌的起點附著處。

命門和腎腧

命門在脊椎的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旁開1.5寸就是腎腧穴。

門是供人出入的地方。顧名思義,命門就是生命出入的地方。命門在背後正中線腰部位置,正好在兩腎腧穴之間。腎是人的先天之本,腎氣是否充足,直接決定著人體的健康。中醫分為腎陰腎陽(又稱元陰元陽),就分別代表命門和腎腧這兩部位。腎腧里的的腎水要運行才能產生能量,運行就需要命門裡的腎陽來幫助給力,就好像我們燒水一樣,沒有火來產生熱量,水就是冷水,火力小了水也沸騰無力,命門就是腎陽之火藏身的地方,如果火力不足,就不能推動水的運行,腎水就不能運行,滯留在那裡,表現出來的癥狀就是腰膝酸軟、手腳冰涼、關節怕冷、尿頻尿急等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腎陽虛,這時候就需要溫腎補陽。

一說補腎,很多人就推薦六味地黃丸,其實六味地黃丸是滋陰的,腎陰不足,腎陽過旺,才比較適合。就好像燒水,火力太大,水很快就會幹掉,這時候就需要加水,否則就燒乾了。所以腎陽虛的人就不適合用六味地黃丸。本身命門之火就不夠了,還使勁地往裡"加水",只會使水滯留更多,使身體的負擔更重。  現代人由於飲食習慣、生活條件、工作環境這些因素,決定了腎陽虛遠遠多於腎陰虛。所以要補腎壯陽為主,加大命門之火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用煤爐或柴火來燒水,火在爐子里燃燒,如果我們在爐子下面的風口處煽風,讓火勢慢慢加大,壺裡的水很快就可以沸騰了。這也是自然現象教會我們治病的方法,要補充命門之火,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命門穴處「煽風點火」。如果在這個部位去扎針,在五行中,針屬金,金生水,腎也屬水,水太過反而會影響到命門之火,起反作用了。所以我們就明白了,陽虛太過的人,命門腎腧這個穴位,最好不要用針法,用艾灸命門才是明智之舉。  有些搞按摩的朋友,喜歡把自己手掌心搓熱了去熱捂患者的命門和腎腧穴,患者感覺到非常舒服,如果這個患者寒涼體質太重,最好不要這樣去做,對我們自己是有害的,因為手掌心的勞宮穴屬於火穴,用你自己的火去對應患者的病寒之氣,大家想一想,有什麼好處?

腎主骨,腎主腰。腎有邪也可達骨治療。

命門和腎腧是比較適合灸法的穴位。

腰陽關和大腸俞

腰陽關位於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旁開1.5寸就是大腸俞。

腰是指位置在腰上,陽是指在督脈上,督脈為陽脈之海。腰陽關就是督脈上元陰元陽的相交點。這個穴在人體的位置相當於陽氣通行的關隘。在傳統針灸中是專門治療腰部疾病的一個穴位,我前面說過,中醫將人體的頸、胸、腰椎分為三關,分別為風寒關、氣血關、寒冷關,而腰陽關穴就在第四腰椎,正好處於寒冷關的中間地帶,而這裡又是陽氣通行的關隘。很多頸腰椎病患者經常會感到後背發涼,長期在背心那裡灸療效果都不是太大,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裡的氣血受阻,陽氣無法上行。因為督脈的氣血循行是自下而上,下面堵塞了,上方自然就弱了,氣血一弱就無法抵禦風寒,就會感到冷涼。而在腰椎病患者當中,有一部分患者也會感到腰部發涼,也是這個原因。我們只要想辦法打通腰陽關,讓陽氣順行而上,後背發涼的問題自然就能解決。後背發涼也會間接地影響到頸椎,頸椎病患者頭供血不足,頭昏眼花,所以腰陽關也是需要著重考慮的一個治療點。

腰陽關旁開1.5寸就是背腧穴的大腸俞,大腸俞有通調大腸之功效,主治大腸疾患。我前面提到過,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腸炎和便秘。從解剖學來看,大腸是和腰大肌緊密挨著的,長期的便秘腸炎都可能會刺激腰大肌發炎,引起腰腿脹痛。炎症之類可以看做是屬火,那麼水能克火,金生水,我們用針刺來治療是比較合理的。

腰陽關和大腸俞是比較適合針刺的穴位。

長強:

顧名思義,就是長久而強盛,本穴為督脈之起點,督脈為統督諸陽之經,本穴的功能就是向體表輸送陽熱之氣,可以疏導督脈寒濕。

中醫認為,疼痛原因,多歸為風寒濕三因,一般來說,外邪侵入人體,有個由表及裡的過程,多數由膀胱經入。

腰俞:

腰俞,位置在骶部,當後正中線上,適對骶管裂孔,也就是臀溝分開處。腰俞,顧名思義,督脈的氣血由此輸向腰部之意思,腰俞在古針灸書里還有一個別名叫腰柱,意即本穴氣血為腰部陽氣的棟樑支柱,是充實腰部陽氣的來源。

委中:

委中穴是膀胱經的一個很重要的穴位,古人有雲,腰背委中求。委中之意,委在古漢語里是堆積的意思,中,有內、裡面的意思。膀胱經穴位這個委中的五行屬性屬土,本穴又是膀胱經的合穴,所謂合穴,就是氣血匯合之處,這裡既然是氣血匯合,如果有淤血瘀堵就必然會產生影響。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屬土的穴位有氣血淤積在裡面了,我們該怎麼辦呢?耕種過泥田或小時候玩過泥巴的人就有經驗,泥土中的水分,表面看不到,但是用手拍打或震動之後,水分就會滲出表面來。所以,這個部位,如果放血,就一定要輕輕拍打產生震動,讓裡面的淤血,浮到表面上來,再刺血放掉。

一:大針治療頸腰椎病臨床操作與運用

觸摸檢查:曲度變直、反張、前弓;椎體錯位,偏歪否,脊間隙張力,直接反應椎間盤,棘上韌帶剝離感,軟組織腫脹、包快、痙攣、勞損僵硬,橫突有無側擺,條索結節等。

1:頸椎病:治療:略

2:腰椎病:略

3:膝關節:略

二:正骨理筋手法治療頸腰椎病臨床各論

1:整體調衡手法思路;略

2:靜態手法的運用:略

3:讓肌肉變短的原理:

如:臀部幾條肌肉附著在大轉子上,只要讓肌肉變短兩分鐘即愈。以大轉子為中心,轉動大腿,可以站在對側,扣住大轉子,另一手抵住骶外側沿,用合力對擠2分鐘,讓肌肉變短。

4:頸椎手法;略

5:胸椎手法:略

菱形肌松解法:治療雙肩胛區疼痛、發沉、發硬。以治療右側菱形肌為例:患者坐位,我站立患者前面,讓其右手環抱我腰,我左手四指虎爪狀扣住菱形肌,右手肘壓在左手爪上,右手抱住左肘,令患者用力抱我腰,我同時扣住菱形肌往左用力一拉,一下一下拉三次,兩側都要拉開。我比較常用的是俯卧位手法。

6:腰椎手法:略

7;盆骨手法:略

8:膝關節手法:略

9:踝關節手法:略

三:四種刺血

《靈樞壽夭剛柔篇》: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針刺治療,應該觀察血絡有無改變,發現有血絡結聚徵象的就要刺血,祛除瘀滯在經絡里的淤血。

自製三菱針,三菱針用油石磨,磨得越鋒利越好用,油石買回來先用柴油泡一夜再用。

刺血謹記:空腹不刺血,酒後不刺血,太疲倦不刺血,極度虛弱不刺血,太

,太勞累不刺血,打雷天不刺血,半夜和正午不刺血。

1:拍打刺血:拍打療法由來已久,通過對局部皮膚的拍打,把埋藏於皮膚下肌肉軟組織之中的淤血提出來,然後點刺出血拔罐,治療頸腰腿疼痛,一般肘彎和腘窩都是刺血最常用的部位。這兩個部位由於生理結構的特徵,如同自然界水溝的凹坑之處,都是最容易積澱瘀血的地方,從而阻塞經絡氣血。肘彎和腘窩的拍打刺血,很多人都是非常隨意的直接拍打,其實是有講究的。手有陰陽,患者也分陰陽,手背屬陽,手掌屬陰,女性患者屬陰,男性患者屬陽,所以男性不要用手掌去拍打治療女性,陰對陰怎麼會好呢?要用手背拍打,以陽對陰效果好。拍打男性患者就用手掌,女性醫生則反之。

2:穴位刺血是以刺穴位為主,以安徽王氏刺血為代表,這種刺血是扎的後天之精氣,所以也叫後天刺血法。後天刺血就一定要扎到真正的穴位上,壓痛敏感點,凸起或凹陷處都可以看做穴位,在穴位上刺血要深一點,皮膚表面輕輕點刺是沒有達到穴位的,要穿過脂肪層後再稍進一點有緊的感覺,這才是要領,這才是精氣流注的地方。後天刺血一定是要開竅來瀉血,三菱針為最好,針感刺激也是保障療效的一方面

頭痛頭暈頭昏,要讓患者剃光頭,刺血可以在頭部尋找氣囊、氣泡狀、板結狀、腫厚處刺血用煮藥罐法治療,用小三菱針在病變最明顯處去扎,只有找到最明顯點才是最有效的,有其內必有其外的道理,如果用腦電圖檢查就會顯示這個地方有異常,所以就可以治療腦內的一些問題,療效非常不錯。

刺血要善用太陽穴,太陽穴這個地方在人身上最高處,如果被淤血掩蓋就會影響陽氣升發,我們觀察大自然現象,太陽一出萬物生長,所以刺血太陽是調動陽氣的很好方法,如果脈絡不顯現,用毛巾勒脖子,馬上就會鼓起來,出血30-60ml,最好讓出血自然停止。

3:先天刺血法:以山東付氏刺血為代表,先天刺血其實是調氣的,主要是治療臟腑雜症,運用先天刺血法,不需辯證,只辨病,如果辯證就失去了先天之意,疾病就是陰陽二氣太過或不及所致,有其內必有其外,所以小針淺刺,針尖入皮即可,不求深,肺主皮,通過淺刺皮膚上的一些反應區,來達到調節氣血平衡臟腑的作用。治療前不要觸碰皮膚,先查看,在治療區域尋找,以最黑或青白黃色區域色素最沉著的地方為主治點,刺血的目的不是為了放血,是把毒氣引出來,所以常常是一滴血也不出,最多2ml血,刺血後拔罐吸出毒氣,留罐時間以7、9、11分鐘為度,留單不留雙。

4:瘀絡刺血:瘀絡刺血以董氏刺血為代表,讓瘀阻經絡之血有出路,是調血的最好最快的方法。主要是以某一些部位或區域作為治療範圍,在這些範圍內尋找明顯的青筋畸絡,或細小紅血絲點刺出血。分布區域對應癥狀很重要,既解決了此處淤血的排出,也人為的刺激了血管壁,這個刺激也是一種療效。畸絡實際上是血管的結,與筋結是一個道理,只不過一個是肌肉的結,一個是血管的結,都要治療使其鬆散開。

一般在委中穴區域也叫後頭區刺血,時間上以下午申時(3-5時)為最佳,時逢氣血流注足太陽膀胱經,當其時刺血,出血量能夠得到保證,療效也會更好些。太陽穴區域刺血則以午時(11-13時)為最佳時段。

四:特效簡便灸法

1:靈火透穴丹(製作):硫磺本是火中精

2:艾絨米粒灸:略

五:印象針法簡介

1:手印象針:略

2:印象刺血:

3:軀幹印象的認識:略

六:小針從經絡氣血和解剖學角度治療臨床各論:

這些都是多年來我自己臨床上療效比較順手的一些經驗。都是立竿見影的方法,一般一兩次解決,多也不過四五次,遠期療效也很好。

單純刺血之後最好調一下氣血:大叉和火主,可交叉取穴,留針休息。

注意:刺血後一小時內不能喝水,否則效差。

觸摸檢查:叩擊可以檢查深處的問題。局部檢查一個是靠感覺,主要是靠手摸,手摸的時候,第一遍輕摸淺層,感知手下異常。然後再摸第二遍,較重一點,摸深層,根據手感來決定進針深度。如果治療3次左右還沒完全好,要讓患者休息幾天,讓機體自行修復一段時間。

一:頭部癥狀:

分析:環樞椎椎間隙變小是頭暈頭痛的主要原因。椎體錯位,大小直肌痙攣壓迫椎動脈引起頭供血不足。

1:找筋結:很多頭暈主要是下項線的筋結引起的。

2:C1橫突和C2棘突:C2棘突的外側和上沿扎針,不要求扎到骨面,摸到顆粒或結節扎穿就可以了,扎針時低頭扎,扎完針後把患者的頭往前低頭伸展一下,鬆開幾條肌肉,就可以改善腦供血。如果C1橫突尖有勞損,也一併扎開。

頭裡面的痛,也要解決C2棘突。

頭面的很多問題,包括耳鳴、耳痛、面神經痙攣,都離不開C2棘突和CI橫突。

如果頭顱內壓增高頭痛,讓患者側卧,用2寸毫針在尾骨尖下面朝後腦方向平刺1.5寸,強刺激不留針,可立刻改善頭暈頭痛。

3:頭頂痛伴緊:頭皮發緊,有增厚感,一按一個坑,屬痰濕風寒上撓,婦女多見。

治療:先刺血委中區域,然後仰卧,取毫針太沖+腎關,再在上星至百會一帶刺血,遠端取至陰穴放血幾滴。

頭頂痛的手法:壓住百會兩邊,讓患者吸氣,呼氣時放鬆。

4:偏頭痛:枕大、小神經是最易形成卡壓的部位,一般位於下項線中點旁開2.5厘米處,併發症狀有:視力疲勞,眼球發脹甚至突出。

治療:先做整體調衡手法,再用毫針扎∠太沖+內關。然後局部扎針鬆開結節。再在同側的太陽區或者小腿外側刺血,也可以在耳後藥罐刺血。

5:後頭痛:四十歲左右中年人比較多見,主要是後腦部悶脹重痛,多數都有整條脊椎骨椎體錯位現象。

治療:先做整體調衡手法,這一步很重要,很多人這一步做完了就差不多了,然後令患者俯卧,取毫針扎正筋+正宗+束骨雙取(正筋在足後跟筋正中央上方距足底三寸五分,正筋上二寸為正宗穴),然後在長強區域尋反應點,用獨頭大蒜刺血拔罐。

6:前頭痛:毫針扎公孫+內關(公孫進針1寸或更深)然後刺血太陽,或腳背沖陽區域。

7:頭暈:根據患者情況,很多頭暈主要是下項線的筋結引起的,針解結節,主要在風池風府處,再用手法微調頸椎或整體調衡,再選擇太陽、委中或曲池區域放血。然後仰卧休息,扎曲池+靈骨/腎關+太沖,灸百會(治療過很多原因引起的頭暈效果都還不錯)

8:顳頜關節痛:針對側火主(太沖),針尖斜進,針尖碰到骨頭,同側扎大叉穴,針尖達骨膜,然後令患者張口,用大拇指壓住顳頜關節,再讓患者合口,立刻就好了。

二:頸部的癥狀

頸椎病分析:慢性勞損,外傷等致病因素,導致頸椎生理曲度改變,椎體錯位,椎間盤變性,骨質退化,壓迫神經血管引起頭痛、頭暈、手腳發涼等一系列臨床癥狀。目前中西醫臨床普遍分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以及混合型頸椎病幾大類。我們治療中不去考慮這些分型,我們主要是看癥狀來分析。

1:低頭有癥狀:

分析:跟大直肌和小直肌有關。

解剖:

大直肌起於第二頸椎棘突,止於枕骨下項線外側骨面。

小直肌起於第一頸椎後結節,止於枕骨下項線的骨面。

治療:這個部位不建議用針扎深處,一般手法就可以解決,手法不適合的患者或者無效的患者,可以在委中刺血,再針正筋+正宗,然後在C2棘突,枕骨粗隆邊沿斜方肌附著點扎針,就可以改善C1和C2之間的間隙,跟腱捻針令患者活動頸椎動氣。

2:轉動有癥狀:

分析:解剖來說主要是斜角肌和肩胛提肌的問題。

解剖:斜角肌裡面前斜角肌幫助呼吸的;

中斜角肌,起於C1-6橫突後結節,止於第一肋骨上面;

後斜角肌起於C456橫突後結節,止於第2肋,止點大約就在肩井位置。

肩胛提肌起於C1-4橫突後上緣,止於肩胛內上角和肩胛鼓靠脊柱緣的上部分。

治療:主要是治療後斜角肌,用手法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少數的就必須要用針法了,局部斜刺。很多頸椎轉動痛的會在肩井這個位置有牽扯感。內上角這個地方往往有明顯的痛和結節,可以用針扎肌腹上的結節,也可以在內上角處治療。扎完以後如果還有點癥狀的,就加扎正筋+正宗+三陰交,手上扎對側後溪,捻針令患者活動脖子動氣。

3:抬頭有癥狀:

分析:後仰動作受力的,一個是斜方肌,另一個是菱形肌。

解剖:

斜方肌起於枕外隆突、項韌帶、第七頸椎棘突及全部胸椎棘突,止點,上部止於鎖骨外側端,中部止於肩峰和肩胛崗上緣,下部止於肩胛崗下緣內側。

菱形肌起於下位頸椎和上位胸椎棘突,止於肩胛骨內側緣。

治療:斜方肌最容易受損,因為頸胸結合部是勞損受力點,在中間段C7附近找結節扎穿。有些患者後仰就感覺後背脹痛,這種情況讓患者抱胸前屈的體位,在棘突旁尋找結節扎。如果無法改善,在斜方肌下做手法,或者扎針C67椎上堆積物,就跟腰部一樣的治療,氣感到達痛處即愈。

4:頸骨正中央或兩側痛,在長強附近刺血,然後在三角肌中央找最酸痛的那個點挑筋手法,立刻就有效果。

5:各種頸椎病通用的刺血法:在環繞頸椎的異常橫紋的盡頭刺血,就像很深的皺紋,這是一種特殊的瘀絡,油石會有黑血出來。我們用煮藥罐的方法,刺血之後拔罐,療效也不錯的。

三:肩周炎

分析:引起肩痛的主要原因:

1:風濕型:以酸痛為主,陰雨天加重。

2:風寒型:以疼痛為主,夜晚加重。

3:外傷型:有外傷史,淤血阻絡。

4:內分泌失調型(五十肩):早期有響聲,然後出現局部痛,再嚴重就大面積疼痛,這種肩周炎不治也會好,女性七七四十九,男性八八六十四歲的時候,身體會出現變化,更年期的肩周炎很不好治,內分泌失調,肩痛只是一個外在表現,這個階段過了會自愈。有人曾經大量觀察總結,得出結論,如果50歲沒有肩周炎,50—60歲無病;60歲沒有心腦血管病,60—70歲健康;70歲還有性功能,能活到100歲。

5:頸型肩周炎:典型癥狀是雙肩交替出現臨床癥狀,這種肩周炎要治療頸椎病,有一部分患者C3、4椎間孔變小,不一定頸椎有癥狀,但也會引起肩痛,把頸椎問題解決了,肩周炎也就自然好了。

6:長期廢用:缺少鍛煉運動,自然規律,不用則廢,不用則退,長期肩關節沒有得到正常合理的牽拉轉動,逐漸形成肩關節凍結性疼痛,那就必須要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同時,配合主動的自我功能修復鍛煉。

注意:久治不愈的肩周炎,要拍片看看肺尖有無腫瘤。

解剖:

肱二頭肌的長頭肌腱起於盂上結節,短頭起於喙突尖,分別止於橈骨粗隆後方。

肱三頭肌長頭起於肩胛骨關節盂下方,內側頭外側頭均起於肱骨背面,三個頭會和成肌腹以扁腱止於尺骨鷹嘴。

大圓肌起於肩胛骨下角和外側緣下1∕3,止於肱骨小結節下肱二頭肌溝內側緣。

小圓肌起於肩胛骨外側緣上2∕3,止於肱骨大結節岡下肌下方。

岡上肌起於肩胛骨岡上窩,止於肱骨大結節上方。

治療:肩部疼痛,分析動作受力,做搭肩、摸頭、後背這三個動作,首先是要屈肘,屈肘有影響的是肱二頭肌受損,痛點多在止點,治療在肌腹長針斜刺。喙突處有痛的,也扎一下,方向很重要。

1:能屈不能搭肩,對抗肌是肱三頭肌的長頭,起止點痛,解決肌腹的張力問題。

另外還有大圓肌和小圓肌的問題也會影響肩部活動功能,這兩條肌肉起點比較大,一般不會出現什麼問題,止點在大結節處,比較容易勞損,肌腹在天宗穴處比較多結節形成,順肌肉纖維走向斜刺。

2:摸頭動作,不能屈是肱二頭肌,還有胸小肌附著處喙突和肩胛下1/3處大圓肌,讓患者上舉,抓住腋下大圓肌五秒鐘即變軟,如果扎針,就側卧舉手,針尖朝腿方向向下扎大圓肌的肌腹。

3:不能上舉:能屈不能舉是岡上肌的問題和肩胛提肌。岡上肌的作用,是上抬,抬過肩之後就是另外的肌肉用力了,所以岡上肌的問題表現在手臂抬舉無力,幫忙能上舉,抬過肩又好了,但上舉後放下無力。岡上肌治療在肱骨大結節處,針後再扎∠中關(手腕橫紋正中央下五分處,類似大陵)⊥中白(中渚),立刻就好了。

4:後背動作,肱二頭肌肌腹是一個治療點,如果喙突這裡有顆粒狀結節,也一併扎開,喙突這裡外緣和下緣都做。第二個治療點是肱骨肩前的小結節,也就是盂肱韌帶處。

5:能背過去,但不能上彎,是頸胸結合部受損,那屬於菱形肌,扎針即可後彎。

6:肩膀已經凍結的,抬肩,在肩窩處進針,雞爪刺,減輕肩關節內壓,有比較明顯效果。

以上問題解決以後,已經有明顯改善了,再加針靈骨大白+腎關,效果立刻又好很多。

四:肩膀扭傷

根據患者傷的情況,先局部痛點刺血拔罐,或尺澤放血。如果夜晚睡覺疼厲害的,在小腿外側中間偏上一段(膽經區域)尋找瘀絡刺血。然後針對側∠腎關+陽陵泉,再看所傷經絡,如果前外側痛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加針⊥合谷、三間做牽引動氣。如果是外後側面痛屬於手少陽三焦經,加針⊥中渚做牽引動氣。後側屬於手太陽小腸經,一般在大小圓肌處痛,加針⊥後溪做牽引動氣。

五:肩胛提肌損傷

在局部行肌肉斜刺法,或刃針,然後再針∠腎關⊥後溪,立竿見影。

六:肘部損傷

分析:一般常見有高爾夫球肘和網球肘。網球肘絕大部分可以一兩次治癒,如果局部有粘連,拍片滑車沒間隙的就不好治,有間隙的還可以改善。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肘關節扭傷。

1: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

旋前痛,是肱三頭肌損傷,在肱三頭肌外側頭治療,三角肌下緣,找到條索或壓痛點,壓住讓患者活動,不痛了,這個就是治療點。

反旋痛,是肱三頭肌內側頭,與外側頭挨著的,這種狀況一般是不能快速伸縮手臂,壓住內側頭,立即就可以甩手了。

屈肘痛,還是肱二頭肌的問題。

如果再頑固的,局部肱骨小結節有顆粒,也扎一下,在上臂和前臂經筋方向尋找條索狀壓痛點,用粗針斜刺。

以上問題處理之後,加針∠曲池+手三里+風市(曲池貼骨進針),⊥靈骨(或外關)做牽引動氣。一般都能夠很快解決。

解剖:

旋前圓肌淺頭(肱骨頭)起於肱骨內上髁,深頭起於尺骨冠突,止於橈骨中下1/3外側。

分析:大部分都是肱二2:高爾夫球肘(肱骨內上髁炎)

頭肌和旋前圓肌牽拉所致,肱二頭肌牽拉還會造成手麻,手麻的原因牽拉了旋前圓肌。這兩條肌肉尋找結節扎針,然後毫針∠心門(在尺骨鷹嘴突起之上端一寸五分陷中)+⊥後溪(腕順一)做牽引動氣。

3:肘關節扭傷

外傷或扭傷的,先視情況做一下理筋手法,再在小腿肝膽區和肘彎局部疼痛厲害處點刺拔罐,然後針∠靈骨+陽陵泉(或風市),有特效!

七:手麻:

分析:手麻的幾個原因,1:血液循環不好;2:缺鉀;3:糖尿病末梢神經炎。

解剖:腕橫韌帶(屈肌支持帶)在養老和豌豆骨這兩個部位扎針比較安全。

1:血液循環不好:有幾個原因,解剖學來說主要是正中神經卡壓,正中神經受卡壓引起手麻,這種手麻一般是中間三個指頭麻木,或四個指頭麻木,或五個指頭全麻。大多數屬於腕橫韌帶的問題,一般是夜間睡覺手麻木或早晨起來指關節痛,但不是類風濕那種,一般是長久的勞損或受寒引起,腕橫韌帶卡壓肌腱,就扎養老和豌豆骨這兩個穴位。肱二頭肌和旋前圓肌受損也會擠壓正中神經引起手麻,相對比較少見。處理完了,加針手三里。

另一個是常說的臂叢神經卡壓,斜角肌問題引起的麻木區域主要分布在肩和上臂處,一般不會影響到手指去,這個可以用手法做斜角肌,一般都是立刻就好了。如果還不行,可以扎針,刃針或者大針,只要氣至病所,都是特效的。

再一個就是神經根卡壓,屬於頸椎病,神經根卡壓反應到手指,主要是頸椎678椎的問題,分別是頸6管橈側以及大指和食指,頸7管中指,頸8椎管尺側以及小指和無名指。如果C5-6和C6-7神經根同時卡壓,也會引起五指全麻。肩胛提肌勞損也是手麻的一個原因,這些是大針的特效範圍,配合藥罐刺血。

2:留意特殊手麻,有一些手麻跟肺癌有關係,這種一般是整條手臂都麻木厲害無力。還有個別患者手麻,在虎口處有明顯塌陷肌肉萎縮,而且是長期一直麻,肌無力,這種是椎管內卡壓神經,一般都是椎管內長了結核、骨癌、骨髓瘤、囊腫之類,MRI才檢查的出來,X片和CT查不出,這類手麻無法治。

3:隨便扎扎治手麻:有些手麻,可以在其手臂上尋反應小點,用0.5的毫針扎,有多少扎多少,每個反應點扎一針就可以,。如中指麻,在心包經線上找到反應點扎,小指麻木,在小腸經上找到反應點扎。有時效果立竿見影,立刻就不麻了,非常好用,這些反應點,當是皮下氣血流注通路上的一些堵塞之物,即或是頸椎病引起的麻,有些效果也很好。

八:胸肋痛

胸肋疼痛一般有岔氣和外傷,以及帶狀皰疹引起,帶狀皰疹原則上我們不治療。治療之前要注意一點:凡胸部內傷必須要先刺血:大椎、肩井,然後是肝膽區刺血,刺血的時候讓患者配合同時深呼吸。

胸肋閃挫傷,針內關或支溝(同側取穴強刺激,針尖向上斜45?角刺1寸感傳至胸肋部)

如果是胸部被打傷,呼吸困難的就扎靈骨大白。一般各種原因引起的胸痛,我都喜歡扎足三里,3寸針深刺,強刺激,雙側都扎,令患者配合呼吸,立刻就有明顯改善。

九:背心冷

分析:背心怕冷,主要是督脈陽氣上升受阻,陽氣不能抵禦外寒,腰陽關是陽氣的一個關口,這裡處於人體三關之寒濕關,如果腰部受寒,腰陽關陽氣上升就弱了。

治療:先通過手法或扎針等讓胸椎部和腰椎部肌肉軟組織得到放鬆調整,然後腰陽關這裡可以灸,驅寒,讓陽氣有力的上行,到了命門這裡,我們說命門是生命的門,腎水需要命門之火來幫助,所以命門這個地方也灸一下,再往上,到了至陽,陽氣到這裡,就到了一個修整的營地,該補充給養了,所以這裡也要灸一下,這幾個穴位用靈火透穴丹灸之後,基本上背心怕冷立刻就有改善。

十:腰椎

分析:從人體運動學分析,發生疼痛在腰部有三個動作受限:彎腰、後仰、旋轉。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內因:慢性腸炎、慢性盆腔炎、慢性婦科病等炎症,影響導致髂腰肌功能減退,肌力下降,前力減小後力(多裂肌、迴旋肌、橫棘肌等脊柱穩定肌肉群)就拉緊,導致生理曲度改變,出現椎間盤膨出。如果沒有內因,外因是坐姿、活動不當等,影響到迴旋肌、多裂肌、橫棘肌,往往影響雙側,這時會出現腰肌勞損,單獨腰痛。如果內因和外因同時相伴,就很容易出現椎體錯位。所以有椎間盤突出的人,一定會有慢性腸炎等。

腰椎間盤膨出的患者,可以做牽引,三月內牽引有80%有效,六個月內的做牽引有50%能有效,六個月以上的牽引無效,往往越拉越壞。

椎間盤突出的患者,不能做牽引,有錯位的,一拉就壞,如同濕毛巾旋轉一拉就出水,容易加重。

如何判斷膨出還是突出?摸棘突,有偏歪的是突出,不能牽引。沒有棘突偏歪的是膨出,可以牽引。

急性腰痛不能按摩重壓,患者趴床上後面腰部受力,力會傳導到腹部,用力越大腹壓越大,就會加重患者癥狀。

有一小部分人腰突症輸液有效,就是消炎達到效果,屬於腸胃不好引起的。

腹內的問題,看舌苔:黃膩有熱,白厚有寒。扎針:肚臍左右旁開兩指各一針,關元一針,關元下一橫指半處一針,共四針,有寒的用艾灸盒加灸,一般第二天舌苔就變了。

解剖:

腰大肌起於第12胸椎及全部腰椎側面的橫突根部,止於股骨小粗隆。

多裂肌下方,從骶骨和骶髂韌帶,腰椎乳突,胸椎橫突,和最後4個頸椎的關節突。上方,到所有上方椎骨的棘突,包括樞椎。作用是伸展、旋轉並穩固脊柱。多裂肌跨越1-2個椎體。

迴旋肌下方,自一個椎骨的橫突。上方,至上方靠近的2個或3個椎骨的棘突根部。迴旋肌跨越一個椎體。

腰方肌起於12肋骨和上部腰椎橫突,止於髂嵴、髂腰韌帶和下部腰椎橫突。

腹外斜肌起於第8肋外後面,止於腹白線,腱膜下緣捲曲增厚構成腹股溝韌帶。

腰椎間盤突出症:腰大肌和多裂肌、迴旋肌等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主要勞損肌肉。引起類似腰椎間盤突出症,還有梨狀肌損傷;腰骶三角區勞損;骶結節韌帶損傷,坐骨結節後骶結節連接韌帶,拉緊後會影響骶腰三角區。

腰大肌勞損的臨床癥狀:翻身痛、咳嗽引起腰腿痛、有深處叩擊痛、臀部歪向一側、小腿外側麻痛、膝關節內側痛、早晨不能久睡、腹股溝痛、墊高腰部可緩解腰痛、有腸炎表現(解完大便腰痛就緩解)。

1:彎腰痛,坐著痛,大部分都是骶髂關節的問題,豎脊肌下連髂骨上達枕骨,彎腰時受力點在骶髂關節的髂後上棘處,髂後上棘最高點是髂腰肌,外側是腰方肌。解剖中L5S1段有脊神經穿過,脊神經前支管運動,後支管感覺,可引起類似L5/S1節段椎間盤癥狀,所以有些大腿後側癥狀是這裡卡壓引起的。而很多勞動者,比如電焊工、蹲著幹活的人,這骶髂關節部位是長期處於一種緊張狀態而勞損,這類人群,這個部位是個重點。

彎腰時脊柱中間痛,在相應棘突邊緣找結節條索扎針。深層的多裂肌跨越兩個關節,所以痛點並不一定就是治療點,有可能是起(止)點引起棘突痛,所以扎針要看情形。

處理完之後,再扎靈骨大白+三叉三(三焦經的中渚),讓患者起身活動彎腰。

2:直腰後仰痛,主要是多裂肌,還有胸腰結合部的斜方肌引起的,在這些部位扎針。一般不同找痛點扎針,就在L1L2棘突旁緊靠著扎針,結節痛點馬上就會消失。

3:旋轉腰痛,翻身腰痛也是,臨床上80%的腰痛,都是腰大肌引起的,腹壓增大會擠壓腰大肌,所以咳嗽會腰痛和放射,因為神經就在腰大肌的上面,痙攣會擠壓神經引起癥狀。腹股溝的痛,也是腰大肌。腰大肌收縮造成旋轉或翻身痛,治療腰大肌就會立即改善,針法可以在L4橫突尖下方往外斜刺。腹外斜肌也有可能引起,腹外斜肌損傷用手一摸就會痛。

注意:腰大肌損傷時間越長越難治,如果腰部肌肉比較板結,生理曲度又變直厲害,X片顯示腰大肌還有鈣化的,這種患者療效都不會太好。

有一些L3橫突的結節、硬塊、僵硬,都是腰大肌影響,摸著硬結紮腰大肌,會感到結節一下子就滑開了。L45間直刺易扎到輸尿管引起腹痛尿血,所以斜向外扎針,扎到肌肉上有阻力,感覺到彈性,扎針感到手下鬆軟了就可以出針。

骨刺:如果腰椎拍片看到前緣有增生骨刺之類,腰大肌100%是會受到牽拉的,因為腰大肌是附著在腰椎椎體上的,前沿的增生處正好就是腰大肌的附著點。

很多X片看到椎間隙變小,也是腰大肌收縮拉緊引起的。

4:腰椎側歪,屁股不歪的,哪側痛就治療哪一側,一般兩側腰大肌都要扎,很快就正了。屁股歪的,實際上歪凹著這邊是健側,痛的對側高凸的才是主要的治療側,因為那邊的腰大肌拉緊了就歪過去了。S型偏歪,要在對側應力最大處扎針,也就相當於把拉著椎體彎過去的那股力松解一下,才能夠正回來。

5:側彎腰痛,是腰方肌的問題,在髂嵴邊緣往內下扎結節,摸不到結節的,就抓起腰方肌豎向朝下扎幾針。

6:腰不平,一側高一側低,是豎脊肌肌群的痙攣所致,先處理附著點骶髂關節,然後在胸腰結合部豎脊肌扎針,滯針衝擊,很快下面就會平了。

7:腰肌勞損,以腰三椎橫突處痛為多見,治療先調衡正脊,然後委中刺血,之後用刃針橫突尖強刺激,再針腕順一二+正筋正宗,基本都是一次就解決了。

8:腰棘間韌帶損傷,臨床很常見,先用靈火透穴丹灸局部最敏感點,然後針腎關+二角明(中指第一節中間兩穴,向小指方向進針),治棘上韌帶損傷和棘間韌帶損傷引起的腰痛效果都非常好,特別是老年人痛在脊柱中央線上的痛效果非常好。

9:腰肌勞損伴腎虛腰痛,先用靈火透穴丹灸命門和腎腧穴,再針中白+腕順一(後溪下一點透過去是中渚)+太溪(或腎關),很有效。

10:起坐之際痛,屬於臀上皮神經損傷,還是要調節盆骨之後再看癥狀反應進行治療,可在同側肝膽區刺血,再在局部尋找淺筋膜結節松解,然後針∠中白下白和⊥足臨泣,有特效。

11:閃腰岔氣,腹外斜肌起於第八肋骨,止於腹股溝,很多岔氣的就是腹外斜肌,但感覺是脅肋部位痛,治療腹外斜肌就可以治癒。腹外斜肌也是引起腸炎和便秘的原因之一,臟腑點穴有抓腹外斜肌肚子里咕嚕響的手法然後有便意也是這原理。調衡手法做完之後檢查腹外斜肌條索斜刺。

12:坐久了腰酸腰痛:三叉三,類似三焦經的中渚穴,在印象來說相當於人的腎臟部位,這個穴位扎針常有奇效。

13:腰骶椎慢性酸脹痛,逢陰雨天發作或睡到天亮時痛醒:掀起患者的上嘴唇,在上唇內系帶尋青筋點刺出血,這裡是督脈的止點。然後針木火穴,再在局部尋找筋結斜刺。木火穴在中指第一二節指關節的正中間。效果相當好。

十一:坐骨神經痛

解剖:

梨狀肌起於第234骶椎前孔側方的骨盆面上,止於股骨大粗隆尖。

臀中肌起於髂翼外面和臀筋膜,止於股骨大轉子。

股二頭肌長頭起於坐骨結節,短頭起於股骨嵴外側緣,止於腓骨小頭。

股四頭肌(股直肌、股中間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起於髂前上棘及髂臼上緣骨體前面上3∕4處,股骨嵴外側唇和大轉子下部股骨嵴內側唇,止於脛骨粗隆。

闊筋膜張肌起於髂前上棘及其後側的髂嵴,移行於髂脛束達脛骨上端。

髂脛束起於髂嵴外唇,止於脛骨外側髁。

脛骨長肌起於脛骨外側面上23和脛骨外側髁,其肌腱通過外踝的後面並跨越足底止於內側垂嗆偷諞貨毆塹幕撞俊?

1:臀中肌:梨狀肌很少受損,每個人的梨狀肌都不一樣,發育不同,有的坐骨神經從梨狀肌下邊出來,有的從中間出來,有的從上邊出來,容易出現梨狀肌坐骨神經痛的主要是先天變異,不是每個人都會得坐骨神經痛,大部分坐骨神經痛主要是坐骨神經從梨狀肌上邊穿出來的那種,其實主要是臀中肌壓迫的影響。真正梨狀肌壓迫神經不會有癥狀,梨狀肌下邊是空的。很多打注射引起腿瘸是臀中肌痙攣,而不是打到了坐骨神經,只有少數先天發育異態的人才會比較容易打到神經。所以,臀中肌是坐骨神經痛的主要治療點。從肌腹上往下扎,扇形斜刺,如果夾緊感比較重,就滯針抖送,會鬆開的。

2:梨狀肌坐骨神經痛:一般痛在大腿後側膀胱經上,用粗針在骶骨邊緣進針,向外斜著扎針,扎到梨狀肌的肌腹。然後根據患者情況,選擇扎

∠三叉三和⊥足臨泣或者∠靈骨大白⊥束骨,令患者活動腿,治療這種坐骨神經痛有良效,三叉三和靈骨都相似於印象里的臀部梨狀肌的位置,所以進針方向有一定講究。

3:小腿後側痛:與臀中肌有關,大針進去按摩效果很好。

4:間歇性跛行:腿外側痛與闊筋膜張肌有關,闊筋膜張肌—髂脛束—小腿外側痛,股骨大轉子在行走時與闊筋膜張肌磨損,就越走越痛,就引起髂脛束卡壓導致小腿外側痛,蹲下來休息肌張力就緩解了,癥狀馬上消失。

5:蹲下痛,股二頭肌痙攣,直接卡壓坐骨神經,這種是不能蹲,一蹲就痛,坐矮板凳加重,治療點,一個是起點(坐骨結節下),一個是肌腹,大部分都有條索結節。

5:外側痛,治療股骨大轉子,找顆粒扎,如果扎完針還有癥狀,就在脛骨外側髂脛束附著點找條索扎針,多半屬於腓總神經卡壓,這裡的卡壓會引起小腿外側上中下幾個部位的癥狀,包括外踝附近上方的癥狀。

6:腳大拇趾翹不起來,是拇趾長伸肌受到脛骨長肌的卡壓,治療脛骨長肌,在起點和肌腹去扎針,起點用小針刀,肌腹用針。

7:坐著屁股下痛,是骶結節韌帶損傷,很多表現是尾椎痛,坐下幾分鐘就痛了。治療要取體位,側卧彎腿,坐骨結節就翹起來了。第二骶椎錯位,趴著向下用寸勁壓。

十二:腹股溝痛原因

1:腰大肌和髂肌勞損;

2:腹外斜肌損傷;(因為腹外斜肌前側肌纖維形成腹股溝韌帶。)

3:股內收肌損傷;

4:L1-2神經卡壓。

十三:股骨頭壞死癥狀原因

股骨大轉子周圍筋結的問題,股骨頭問題實際上是肌肉痛的多,骨頭本身不會感到痛覺。

1:腰大肌;

2:闊筋膜張肌;

3:股內收肌;

4:腰骶三角區問題;

5:股直肌;

6:梨狀肌。

十四:臀部癥狀

臀中肌是主要問題,臀大肌很少受損,主要是其保護內層肌肉結構的。臀部痛主要在髂嵴邊沿,受損痛點不在髂後上嵴上方,在髂後上嵴下方。

尾骨痛:骶棘肌兩側治療。針灸在心門穴是不錯的。

十五:間歇性跛行

癥狀:向前走癥狀逐漸加重,梨狀肌和腰大肌是主要問題。

梨狀肌投影:側卧,屈膝屈髖90度,以髂前上棘和股骨大轉子連線作為三角形的一條邊,等邊三角形的頂點處就是梨狀肌投影。有壓痛就說明梨狀肌損傷。

十六:下肢腫

1:下肢腫脹,除了腎臟脈管炎血栓的問題以外,主要是腹股溝筋膜卡壓,這個卡壓,也有可能是腰大肌所致,骨盆的偏移影響。

2:站久了下肢腫,梨狀肌卡壓血管神經。

3:下肢發涼,是血管受到卡壓,卡壓的部位,就要看具體患者來分析,是腰部,還是臀部,還是大腿部呢。

十七:腿部

解剖:

縫匠肌起於髂前上棘,止於脛骨上端內側,扎針在髂前上棘前面下一點結節。

股內收肌,主要以短收肌和大收肌為主要研究解剖運用:

大收肌起於閉孔前下緣和坐骨結節,止於股骨嵴內側唇上2∕3處。

短收肌起於恥骨聯合部下支,止於股骨嵴內側唇上1∕3處。

1:股外側皮神經炎:

髂前上棘往腹股溝斜下2-4厘米處找結節,因人而異不固定的,針從上往腿下方扇形斜刺,立即消失癥狀。

2:不能翹二郎腿,也不能並腿下蹲,髂脛束損傷,。髂脛束起於髂嵴外唇,止於脛骨外側髁。

3:不能盤腿穿鞋,不能踢毽子,縫匠肌損傷。

4:壓著腿、拖著腿走路:患者走路是用手壓著髂前腹股溝處,拖著腿一步一步邁著走,股直肌損傷。治療,把腹股溝結節鬆開就好了。還有一部分患者走路拖著腿:是股內收肌的問題,把腿往外分開,股內收肌處硬結紮開就好了。有患者腳掌不能打拍子,也是股內收肌的問題,在大腿根處。

5:倒著走痛,梨狀肌和股二頭肌。

6:向外側走痛,梨狀肌和闊筋膜張肌。

7:向內側走痛,梨狀肌和股內收肌。

8:不寧腿綜合症,本癥狀白天沒事,一到晚上睡覺時又痛又癢,腿老是覺得沒放處,怎麼都不舒服,針董氏奇穴的上三黃(在大腿內側正中央點及上下三寸處共三穴)。

9:腿受風濕酸軟無力,在T2、3(小腿)及T4、5、6(大腿)外六寸處刺血,並在肩部三角肌肩禺穴周圍尋血絲點刺出血,若點刺後不見速效,須再扎∠靈骨+手三里,療效頗佳。

十八:小腿酸脹痛

1:小腿酸脹痛:∠次白(三四掌指關節後0.5寸處取),∠膽穴(中指第一節中間兩側各一穴),治腿脹痛效果很快,針下立愈。

2:小腿抽筋,在委中到承山一帶刺血,再針∠腕順一二,最多三五次即愈。

十九:膝關節:

原則上膝關節都要先做理筋擰壓手法,然後委中拍打之後刺血,再進行扎針。

1:膝內側靠腘窩鼓起處痛,股二頭肌。

2:膝內側痛,髂脛束是主要問題,力的傳導問題。腰大肌也會引起。以上問題處理完之後委中刺血,再針∠心門(心門透少海)+支溝+通里穴(神門上1寸),效果很好。

3:膝外側痛,髂脛束,另外股內收肌的問題,力的傳導影響。外側副韌帶痛,先在委中刺血,然後針∠內關(內關屬心包經與胃經別通),加⊥足臨泣牽引動氣。

4:坐久了起來痛,活動活動就好了,是髕骨問題,股四頭肌控制髕骨牽扯張力的軌道,如果力偏歪軌道就會偏歪,坐了起來髕骨不在正常滑道上下滑行,就會卡住出現癥狀,先針,然後敲打震松。

5:內外支持韌帶:髕骨兩側有支持韌帶,作用是平衡髕骨左右的運動,受力失衡也會引起膝痛。內外側副韌帶痛,很多是髕骨的問題,把髕骨周圍條索扎開就好了。

6:下樓後側痛:腘繩肌損傷,止點勞損(腓骨小頭、脛骨髁內側面),解決之後在至陰刺血,再針∠後溪+尺澤,尺澤用瀉法。

7:上樓痛,半蹲痛,起身無力:股四頭肌收縮,股外肌、股直肌、股內肌三條肌肉附著在髕骨蓋上,牽拉力不平衡就會引起髕骨偏歪出現癥狀,受力點在肌肉和筋膜結合部,正是經絡的梁丘穴、血海、四強穴。四強穴是經外奇穴,在梁丘和血海連線中點往上一寸,臏骨上緣中點直上4.5寸,主要治療局部病症,如下肢的麻木、痿證、痹證、癱瘓等。

8:膝關節下樓痛:很多人認為是髕下脂肪墊的問題,實際上不是脂肪墊,是十字交叉韌帶,這個韌帶下連內髂,上連髕骨內,限制髕骨往外(上)跑,上樓時髕骨下沉,上樓時髕骨往上擠,就牽拉十字交叉韌帶引起癥狀。先針∠內關+⊥門金,捻針讓患者配合動氣,然後局部扎針:髕骨是寶石形,要在膝眼下沿往上,往對角方向扎就扎到,1.5寸針灸針扎到髕骨中心位置就很脹,刺激幾下出針,等脹感消失後,再次捻針,牽引動氣,立刻就好了。

9:走路腿發軟,是十字交叉韌帶的問題。

10:脛骨粗隆痛:縫匠肌包裹股四頭肌,止於脛骨粗隆處,這裡的痛就是縫匠肌的問題,治療點為起點,髂前上棘處的條索,這種患者抓著大腿走就不痛,實際上就是抓著肌肉不讓縫匠肌收縮。局部有顆粒也要扎開拔罐。

11:股四頭肌:偶爾爬山,股四頭肌會痛,長期爬山,股四頭肌不痛的,但如果不放鬆,肌張力就一直沒打開,時間長了就引起膝關節痛。所以練馬步、打坐、太極拳等,都會引起股四頭肌勞損。

12:打坐時間長了腳麻,蹲時間長了腳麻,是股二頭肌擠壓的問題。

二十:踝關節痛(陳舊性骨折扭傷都可以)

1:踝關節扭傷:手法理筋,包括小腿腓骨小頭一段,然後∠小節,握拳取穴,在大指掌骨黑白肉際處尋壓痛點進針,針尖向大陵方向進針,捻針配合動氣。小節治扭傷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有腫的委中一帶和局部周圍血絡,或者然谷附近點刺。

2:內側痛,先做手法,然後刃針處理內踝下骨頭邊緣的筋結,骨頭邊緣沒有神經

安全。,完瞭然谷刺血,再針對側中渚倒馬針動氣。

3:陳舊性外踝痛,先做理筋手法,然後外踝下骨頭邊沿用刃針處理筋結,再針五虎四、五+小節穴動氣,不論扭傷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效果都不錯。

4:腳背痛,手法處理完之後,在外踝前下方骨頭邊沿用刃針處理筋結,再針∠陽池+外關動氣。

5:下踝關節扭傷(膽經部位):上白(食指和中指掌骨間,距掌指關節上五分),雙手取穴,立刻就有效。

6:腳底麻木,內踝前下方骨頭邊沿用刃針處理筋結。

二十一:足跟痛

1:主要原因:C6、7椎旁同側;腰骶三角區;骶棘肌(骶孔兩側骶棘肌附著點有結節);股骨大轉子;髕下脂肪墊;跟骨下痛點(痛點分三個,內側痛把內踝下鬆開,外側痛把外踝下鬆開)。

2:早晨起來剛下地時痛、坐久了起來一走就很痛的足跟痛:在後頭區和然谷刺血,然後在腓腸肌上找條索狀壓痛點肌肉斜刺法,有幾條就刺幾條,再針∠五虎四、五,令跺腳動氣。

二十二:痛風:局部刺血可以,放血要達到100毫升,量少了效果不好。用針在足療的「胃部」尋找條索扎開,馬上就不痛了,但還會有緊繃感,對側率谷上方部位找明顯壓痛點扎一針,然後扎小節穴行走,剩下的緊繃感就消失了。大腳趾處痛風屬於足太陰脾經,在同名經對側手太陰經上去消病灶,如:痣、小點、反應物處毫針扎扎。

失眠的特效針法

不管什麼病,如有失眠的就首先要解決,睡眠好了,癥狀也就相應會好很多。

一般來說,失眠主要是精神因素,如焦慮、緊張、驚恐等等原因,讓大腦興奮性提高了,出現睡眠障礙。

陽不入陰:一般失眠的人在外踝上下都會有細小紅血絲,這是非常有意義的現象,尋找這些細小血絲點刺,有很好的效果,這是根據中醫「陽不入陰」的道理來治療的。

《靈樞大惑論》講失眠的原因:「衛氣不得人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陽維脈起於足跟外側,向上經過外踝,沿足少陽經上行到髖關節部,經脅肋後側,從腋後上肩,至前額,再到項合於督脈。當陽維脈經氣出現異常,陰陽失去協調時就成病象。古書上提到有些失眠的病案常常提到病是由「陽不入陰」引起的,聽起來很抽象,其實很容易理解。中醫把陽代表動,陰代表靜,活動了一天的人到晚上應該安靜下來休息,血液入肝臟藏起來,而陽不入陰的人到了晚上血液還在興奮的運行,特別在腦部,血液跟白天的時候一樣的充沛,人就無法入睡。比如大家可能都有體會過,我們因為思考一件大事情,或者要辦一件重要的事情,大腦就會很興奮,沒有發揮正常的功能讓各臟腑的活動慢下來,一直處於運行狀態,就睡不著,這也是陽不入陰的表現。治療陽不入陰的病人,瀉其有餘,把經脈供往腦部太旺盛的氣血調接一下就行了,陽維脈起於足跟外側申脈,所以在足跟外踝附近尋找血絡瀉一下就能達到目的。

從易經來講,頭在上屬陽,腳在下屬陰,白天腳在走動,大腦在思考,到了晚上該休息調整補充能量了,可是腳已經沒有運動了,但頭部大腦受到刺激過度卻沒有得到休息,陰陽就失衡,失衡就要調衡。既然大腦興奮,那麼頭部太陽穴刺血,大腦失血就會受到抑制,所以太陽刺血效果也是很好的。(楊澤莉考試工作壓力大了一周不能入睡,臉色發青眼圈烏黑,太陽刺血而愈)


推薦閱讀: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2013年施政報告(全文)
崔鵬:2013年,怎麼投資理財(12.12.28)
職場麗人看過來:2013年最容易跳槽的生肖
2013年12星座1月運勢
2013年12月生肖運勢,為你獨家揭秘,對號入座了哦 ...

TAG:培訓 | 2013年 |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