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最好的素質教育(之五)

生本教育——最好的素質教育(之五)以「生本」理念進行班級管理的實踐與思考張蕾[摘要]「生本」教學實踐給教學帶來了無限的生機,我開始將「生本」理念帶入班級管理過程中,並初見成效。以下是幾點思考:試驗構想及理論基礎——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創設公平、和諧、互敬、互助的班級氛圍,培養學生自理、自立、自制的能力,最終實現學生自我管理,班級學生自治。具體實施方案及試驗成果——以「量化管理細則」為準繩,班主任引導、培訓、扶植,最終達到班級管理學生自治。[關鍵詞] 「生本」教育理念 學生自治量化管理一、對生本理念的理解與認識我作班主任也已經有幾年的時間了,深感這是一項責任重大、充滿挑戰也充滿樂趣的工作。在工作中我也嘗試、實踐、總結了一些經驗與教訓,但在如何培養學生自主性上總覺得不夠得力。直到我在一年前接觸了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教學理念。郭思樂教授在《經典科學對教育的影響及其與教育生命機制的衝突》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動的過程。」「教育中生命活動的最大特點就是存在這種可能性,使生命調動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斷地創造自我,改善和發展生命,生命會從中受到鼓舞,從而收穫充實和豐富的人生。」「我們的教育必須創造這樣一種人的整體生命投入的生態。」這段話使我曾經凌亂的思維一下子找到了方向。把全部教育價值歸結到學生身上,這是現代人本教學倫理價值的根本體現。只有將人的情感認識、社會規範與學生的天性統一起來。創設一個和諧的充滿關愛的人際氛圍,讓學生富有個性的、獨立自主地、自由開放的合作與探究學習的良好的環境,才能讓學生充分享受到作為班級一分子的幸福感,產生對班集體的歸屬感,才能積極投身班級事務,樹立集體榮譽感、責任感。所以,在教育活動中,學生對所學習內容的內化是非常關鍵的環節。而這個環節的落實,學生的自主管理、相互教育、相互監督比任何說教都更有作用。因此,在實行學生自主管理的過程中,要樹立全面依靠學生的觀念,要相信學生具有學習的天性和無限的潛能,學生學習是有個性和獨立性的。同時也必須時時考慮三個基本問題:自定任務、目標的意識——做什麼;自我計劃、實現的意識——怎麼做;自我檢查、總結的意識——做得怎樣。因為歸根結蒂初中的學生在其根本性質上是孩子,是處在獨立意識產生、並逐漸增強,但自立自理能力相對薄弱的特殊時期的未成年人。所以,初中生的自治必須有較強的可執行性、可操作性,並在初期應從教師方面給予指導乃至示範,切不可高估其能力與自覺性。全面放手在對初中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管理中是不可行的。我通過實踐證明,樹立以下觀念在剛剛試行學生自主管理的教師中是非常重要的——人在工作、學習的過程中,要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服從管理的過程實際上也是適應環境的過程,也是將其內化成個人實際行動的過程,裡邊也有一個戰勝自我的過程。紀律、制度是對人的管理,對人的考驗,接受管理,就是接受考驗,使自己與規範相容的過程,也是戰勝自我的過程。只有時時刻刻遵守人生規則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因此,學生應學會自治。所謂學生自治,陶行知先生的看法就是:它「不是自由行動,乃是共同處理;不是打消規則,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學校宣布獨立,乃是練習自治的道理」。自治實際上就是提高學生思想水平、團體意識和組織能力等綜合素質。為什麼要提倡自治,陶行知有如下分析:第一,從國家來講,公民自治是共和國立國之本,共和政體於專制政體的最大區別,就是在於前者由自治的公民組成,後者由被治順民組成。第二,就社會而言,順民被治,尚可苟安;公民自治,則可太平。危險的是,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已經有不甘被治的要求,又沒有實行自治的能力,那將是一種最可怕的局面。因此在學校中培養學生的自治能力,是達到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學生自製的目的一不是為了恪守教條,二不是為了駕馭別人,而是為了:(1)明白事理,明辨是非;(2)關心公眾,承擔義務;(3)培養人格,健康成長。自治就是遵守應該遵守的規則,盡應該盡到的義務。所以,學生自治非常必要,但也決不能將學生自治與合理的規範管理對立起來,否則,自治會演變成無法可治。另外,學校內的班級管理,在很多層面上類同於社會中的經濟體管理。著名管理學家陳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的精髓和最高準則提煉為三句話:點亮人性的光輝,回歸生命的價值,共創繁榮和幸福。所謂點亮人性的光輝,就是教育過程中關於人性中真善美的部分,所謂回歸生命的價值,就是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提升自己生命質量的人生歷程,所謂共創繁榮和幸福,就是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獲得成功喜悅的幸福感。基於對以上理論及觀點的學習與思考,本年度我在「生本」理念和經濟管理中「人本管理」方法的引導下實行了全新的「班級量化管理制」。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願與大家分享。二、以「生本」理念進行班級管理的實踐(一)所謂「班級量化管理制」即將學生應在學校遵守的各項制度量化賦分(《量化管理細則》見附頁),將每天的得分情況作小結,每兩周評點一次,每學期末進行總評,並將最終得分與期末評優評先掛鉤,使學生每天做什麼有章可循,期末評優排除人為干擾,盡量做到了公正公平,也為學生自主管理提供了依據。(二)實施班級量化管理分為以下幾個基本過程1.初創階段這個階段是教師剛接手新班級的階段,一般是中小學銜接時期,即在正式開學前的一段時間。①教師自身: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在這時候教師應儘快利用一切時機樹立威信、並與學生建立較融洽的關係,為今後實施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礎。②選定班委:在不熟悉學生基本情況的情況下,挑選暫時班委會成員非常關鍵,因為如果選人不當,前期的培訓將沒有意義,改選後還會有培訓問題的產生。應注重學生在剛進入新班級時哪些人能儘快適應環境、主動與人交往,哪些人能積極主動地為班集體服務,哪些人在做事過程中體現出較強的組織能力等。這些都表明,學生是否可造就。爾後,以學生自願報名及班主任任命相結合的形式,初定班委成員。③廣泛定責:為以後學生自治的順利執行,應儘可能多的使每個孩子都在班級有相應負責的工作,比如,「生本」教學要求的四人小組形式應有一位組長,負責學習、值日等一切日常行為的管理與量化分數的統計;應有各科科代表;及班中各種財物(例如:多媒體設備、班費等)的管理人員……總之,當儘可能多的學生有明確的任務及相應責任後,就會更快的對班及產生認同感及歸屬感。④立規成習:這一時期,學生對新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不熟悉,班主任應以《量化管理細則(試行)》為藍本,進行解釋說明,以使其更快的適應新環境。約一個月後,在全班進行《量化管理細則(試行)》的討論、修正,並最終通過執行。這是灌輸學生民主平等思想的最好契機,是使學生參與班級管理、行使民主權利的最好時機,更是使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理解責任與義務的最關鍵的環節。班主任一定要事事關心,觀察、熟悉學生,監督常規落實,抓好中小學銜接,培養適應中學學習的學習習慣,從而使學生儘快適應環境,同時樹立良好的班風與學風。對班幹部,這個階段要手把手地教,怎樣做好執勤班長,怎樣記好同學的量化分數,怎樣進行當天的量化小結,怎樣開展班會,怎樣通過量化分數的統計對比分析班級近況……在學生不明白的情況下要做好示範,進而令其分析、實踐、總結,以達到會做事的目的。2.過渡階段這個階段大致為開學最初的一個月,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①確立重心:第一階段應達到培養好班幹部的基本目的,同時兼顧其他。這一階段,應將班級事務交給班委成員管理,只在其出現偏差或出現處理不了的情況時加以指導或輔助;班主任的工作重心應放在四人小組組長的培養和組內工作的實施上。②基本建制:四人小組是實施「生本」管理的班級中的基本組織單位,是班級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小組的組建、運作、競爭是能否順利實施班級管理並達到良好管理效果的根本。③具體實施:小組的組建應注意以下問題:注意小組成員各自的優勢科目,不能使個別小組偏文或偏理;注意小組成員的成績差別,使之能形成組內互助;注意小組成員間的個性差異,不能將性格內向的學生集中在一起,以免無法展開討論及相互學習;還要注意各小組間的成員搭配,以免在全班編排座位時將易吵鬧的學生編在一起,影響班級正常的上課秩序。可見,小組的創建是很複雜的過程,應非常用心,一旦定組,就要保持組員相對較長的穩定,以方便學生互相熟悉,互相幫助,共同成長。小組的運作過程中組長的選擇與培養是非常重要的——組長是小組學習的組織者、是小組成員完成各項任務的領導者和監督者、是班級整體情況的直接反饋者,所以,對組長的培養至關重要。首先,要令組長認識到自己是班級的服務者,要有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在工作中鍛煉了能力,這就是最大的所得。其次,要教會組長如何工作,教授的過程要細緻、全面,常見問題的處理使之有章可行,幫助組長迅速上手,並樹立獨自處理問題的信心。最後,要逐步引導組長走向獨自處理緊急、突發情況,並能主動針對小組內出現的問題想辦法自行解決,提高其管理能力。3.提高與改善階段這個階段是學生逐步走向自主管理的過程,大致應在第二階段取得較好效果之後,其開始早晚要以學生的接受情況而定,不能僅從時間概念上界定。①班幹部層面:將班幹部例會、班會、每日量化總結等工作交由班幹部討論、組織、實施,班主任列席,給予適當點撥,提提意見建議,不做最終結論。在此時,班主任要允許班幹部犯錯誤,即便其工作中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也要有寬容之心,決不包辦代替。但每次工作完結後,要及時組織反饋總結,查漏補缺,避免多次、重複的錯誤。在班幹部的日常管理中,班主任要做他們的堅實後盾,樹立好班幹部在學生中的威信,但對其錯誤切不可包庇姑息,造成學生面上的不平等。②其他學生層面:一方面,進一步指導幫助各小組組長的工作,及時鼓勵表揚,在一個真正實行了量化管理的班級里,組長的工作量是絕不小於班幹部的。他們是班幹部的好助手,也是班幹部的後備軍,要保護他們的工作熱情,培養他們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和班中的後進生交朋友,多聽取他們的心聲,獲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這樣既可以及時發現班級管理中的漏洞,又可以對這些在班中的被管理者進行疏導、鼓勵,掃除學生自治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阻礙,促進班級團結。(二)應注意的問題班主任應做到「四勤一懶」——所謂「四勤」,即腿勤,眼勤,多到班中走走、看看,無論課下還是其他老師的課上,這樣既可以從小處了解學生,也可以讓學生了解到老師的關心。腦勤,多思考,多學習,多借鑒,多整合,在日常工作重要盡量做到——對待不同學生要使用不同方法,對待同一學生要在不同階段是用不同方法,最終實現教育目標。手勤,在緊張工作中儘可能作好工作日誌,積累材料,為今後更好工作打下基礎。所謂「一懶」,即嘴懶,在初中階段的學生獨立意識增強,不喜歡旁人喋喋不休,尤其是老師和家長,所以,班主任應儘力在班級工作中做到「抓大放小」,即與學生人品道德有關的問題要說,生活小節、行為習慣方面的問題由學生通過班會等形式自我教育。要從根本上相信兩點:一,從教師自身說,身教勝於言教;二,從學生方面講,正確的輿論導向和集體監督具有無窮的力量。(三)試驗效果以「生本」理念為指導的班級管理試驗已進行了整整一年了,其效果是可喜的。我所帶班級的生源情況並不理想,學生中行為習慣不好、學習基礎弱的能佔到總人數的近40%,其中入學測試語文、數學、英語均不及格的佔到了30%。但經過一年的時間,班級情況大為好轉,甚至在許多方面佔據了年紀前列。從德育工作上看,我所帶班級囊括了本學年學校組織的初中部所有比賽(軍訓會操、廣播操比賽、合唱比賽)的第一名;在學校常規檢查過程中,我班每次都能獲得周流動紅旗,月流動錦旗,從而獲得了兩個學期的校級優秀班集體。我班在自主管理的過程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生幹部,在強手如林的學生會幹部競選中,我班有兩名學生高票當選,這在初一年級是很難得的。從教學工作上看,我班學生學習興趣高,自主性強,學生間互相幫助,後進生進步相當明顯,通過學生的共同努力,我班在歷次期中、期末考試中均取得了較好成績,七科考試總有四、五科的平均分位居年級第一。這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信心,使教學走上了良性循環之路。在學生人格、道德培養上,我班形成了和諧、溫暖、向上的良好氛圍,師生間、同學間互相關心、團結協作的事例不勝枚舉,現僅舉兩例——午餐時間突發大雨,班長帶領幾位男同學冒雨回教學樓借傘,分級批將被困在食堂的同學接回,他們卻已是渾身濕透。之後學生們在周記中紛紛記下這件事,文中頻頻可見「溫暖」、「幸福」等詞。而後又有同樣事情發生,更多同學效仿,一時成為學校的美談。一名學生在第四節體育課上將胳膊摔傷,班委同學分組處理緊急事故:一組陪同學去校醫院治療;一組回教學樓通知我,當我積極與受傷學生的家長聯繫時,又有一組到食堂為我和在醫院的幾位同學打飯、送飯;之後我與學生家長處理學生傷情時,執勤班長已在教室組織好其餘學生午休了。整個過程分工合理、組織有序、體現了學生間的關愛,也體現了學生的能力。綜上而言,「生本」理念指導下的班級管理,解放了教師,解放了學生,成就了以往很難形成的和諧美好的師生關係、學生關係,使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同時擁有了許多溫馨的記憶,擁有了成功所帶來的幸福感,這就是最大的收穫。所以,我將在這條試驗的路上堅定的走下去,在成就更多學生的同時也成就自己。我進行「生本」理念指導下的班級管理試驗只有短短一年時間,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有許多不足與困惑,現在寫下這篇小文章,目的僅在於拋磚引玉,希望與更多的同行交流、切磋,希望吸引更多有志於教育事業的同志們共同參與、共同提高,更希望得到有經驗的專家、老師的指點,以使更多的學生受益。依託生命促進成長的幼兒生本教育廣東省育才二幼  嚴秀然幾年來,生本教育在幼兒教育中同樣取得了進展,已經編寫了生本幼兒教育的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並在多所幼兒園開展了實驗,成效顯著。郭思樂教授多次提到,生本教育進入幼兒教育有回家的感覺。這是因為,人的幼兒期離開人的自然發展時期-----即嬰幼兒時期更為接近,同樣具有為人的全部發展打基礎的作用,而這就使得幼兒教育在依託自然和走向社會的兩個因素中,更貼近自然,更能理解生本教育依託生命的含義。生本教育的關注點是回歸幼兒教育的本體。也就是要反思,我們的幼兒教育到底要做什麼?現在在職的幼兒園老師可能經常會碰到家長會問,今天教了什麼呀?學了什麼字?學計算了嗎?……等等,不管是從內到外均表現為「小學化」的趨勢已不可忽視,這種問題的出現對幼兒產生極大的副面影響,從小就面對學習壓力,會使孩子越來越憤怒,越來越有侵犯性,行為問題日益加重,2009年美國的「兒童聯盟」發表一份報告,題目是《幼兒園的危機: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在學校需要玩耍》,警告幼兒園小學化在全面摧毀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必須緊急剎車。德國兒童教育家福祿培爾說:「兒童的自我活動是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它是由兒童的個人興趣願望所引起的,而不是來自外界的刺激,教師不應束縛壓制兒童的天性。」在他的理論指導下,追隨者已達成普遍共識。現在日本、挪威、德國等國家的幼兒園都已成為全球幼兒教育的典範。挪威:「什麼都不教」。挪威的幼兒園在世界上獨具特色:都是一些什麼都不教的幼兒園,幼兒園一般按年會將2—5歲的孩子分成兩個部,幼兒園少有人工設施,多是利用自然,幼兒園總的方針就是盡量讓幼兒出去玩,享受大自然,在自然的環境中玩耍,幼兒園不給孩子上文化知識課,也不要求所有的孩子做同一件事情。當然,在遊戲中會教會孩子挪威的文化和傳統,還有禮貌舉止,每周老師要帶孩子出去兩次,去公園、博物館和美術館等。日本:自然教育。日本幼兒教育機構開展遊戲的教育觀念,日本幼兒園教育活動有兩種組織形式,集體活動和自由活動。幼兒自由活動與集體活動的時間之比一般為3:1,幼兒每天在園大約有3個小時可以在戶外進行自發自主的遊戲。日本幼兒園常有較好的自然環境,有濃密的樹節目,有的幼兒園就建在樹林中,日本幼兒園特別注重引導幼兒進行密切接觸自然的遊戲和在自然中進行的遊戲,教師自始至終是一名遊戲加者。遠足運動,則是引導幼兒走向自然的一項綜合活動,他們也經常開展這一活動。德國:家長與教師聯動。在德國,為了提高幼教質量,幼兒園幾乎都成立了由家長代表及教師組成的家長委員會。家長委員會一年召開兩、三次會議,討論幼兒園的課程設置、教育計劃、環境布置、活動安排等為題,以更好的促進幼兒的發展,為了幫助幼兒儘快走出家庭,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教師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在幼兒園為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幼兒充分地與人與物相互作用,使幼兒喜歡幼兒園,另一方面,鼓勵家長積极參与幼兒園教育,歡迎他們來幼兒園參觀、訪問、學習。現在回過頭來反思我們目前的幼兒園教育,我們更應該做得是如何讓孩子依託生命,依託自然,依託社會,促進他們快樂的生活,健康的成長。「生本教育」的提出,讓我們有實現理想的可能。那什麼是「生本教育?」曾經看過一段小小的對話,閃爍著郭思樂教授「生本教育」理論的智慧之光。「兒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作品」,郭思樂教授說,「我們面對的每一個孩子,哪怕是數學才考了十多分,哪怕是還拖著鼻涕,哪怕是字寫得歪歪扭扭,他們都將居於今後所有事情的核心。兒童不可限量。」「我們所做的,全都要通過兒童自己去最後完成。一旦我們醒悟這一過程的必然性,就會明白教育過程的主人和主力,原來是兒童自己,我們只不過是兒童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和僕人。」由此,他提出了「生本教育」理論。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幼兒,全面依靠幼兒,把以往教學中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轉變為主要依靠幼兒的學。而教師則要退後,他的作用和價值,體現在最大程度地調動幼兒的內在積極性,組織幼兒自主學習。這,不僅僅是教育方法的轉變,更是教育觀念的深刻變革。依託這一理想的翅膀,我們展開了幼兒生本教育質的飛翔。一、依託自然,體現生命的偉大。利用自然環境,用生本理念讓孩子自主的學習,能行嗎?能行。能精彩嗎?精彩。自然生態教育環境不僅在幼兒園之外,在幼兒園內也包含著大量的自然生態教育環境資源,開放幼兒園的綠地,讓幼兒能真正的走入自然、親近自然。例如我園的種植地、小樹林、小魚池,它們都是走入式的,孩子能融入其中,對植物進行照料、在小樹上掛上自己的心愿、在池邊餵養。將孩子帶進自然,與自然親密接觸,以真實的自然替代圖片、替代語言,讓孩子與自然環境中的生命去互動,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體驗「生命自然」。你看:「你知道我們幼兒園有幾棵大樹嗎?」「我們問問老師。」「幹嘛要問老師,我們可以一起數呀。」老師在旁邊笑眯眯。「嘿,怎麼有的樹的葉子不一樣?是不是樹也象我們一樣有不同的名字?」「還有大有小呢。」「是有粗有細。」「它吃得多了就長得大咯。」「它吃什麼呀?」孩子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怎麼掌控?老師按照「生本教育」的要求,幼兒提的問題,還是要靠幼兒自己去解決。於是老師給每個幼兒一個有價值的任務:《大樹媽媽的成長》,讓他們自主的從不同角度去查找相關的資料、圖片,期限兩周。沒過幾天,孩子們陸續帶回來他們的資料,不但解決了孩子們的所有疑惑,還拓展了他們的視野:原來樹的成長需要陽光、空氣和水,它們有常綠樹和落葉樹,有不同的種類和生活環境。。。在這之前,老師們從未想過這麼小的孩子能有這樣的水平。從那以後,老師們開始相信生本教育,也開始相信,幼兒的潛力,的確是無窮無盡的。」從此,老師更加放手,讓幼兒在自然中學習。例如,利用活動區的人數、遊戲材料的數量等,讓幼兒學習有關「數」的概念;通過「我是第幾組的小朋友」「我排第幾個」等問題,讓幼兒積累與「序」有關的知識經驗;通過遊戲時的「小腳印」標記、玩具櫃的標記以及發放碗筷等,讓幼兒學習「對應比較」。又如老師可以在活動的過程中,對幼兒感興趣的,即時生成的有關教育價值的內容補充,吸納到教師預設的內容中,「下雨了——雨季——雨水——聽雨——雨水哪裡去了——盛雨水——瓶口大小——量的守恆。」幼兒通過充分地討論建構了相應的經驗,真正學會了運用經驗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教學方式的轉變,帶來了幼兒的巨大變化。事實上,很多參加「生本教育」實驗的教師都在感慨,當他們真正把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幼兒,真正做到全面依靠幼兒時,他們看到了以前想也不曾想到的、無窮的美景。經常深入幼兒園的郭教授,感觸良多:「生本教育進入幼兒教育,有回家的感覺。」二、依託生命,教師實現「無我」「幼兒生本教育」理論的基點和出發點就是:任何時候,都要相信幼兒,依靠幼兒,實現「先學後教,不教而教」,把發現問題連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光榮一併還給幼兒。所以我們老師在活動中是不用太多的說教的。回顧剪影:在歡躍的操場上聚攏了一群孩子,黑丫丫的小腦袋圍成一個圈。我好奇的走了過去。原來這群小傢伙被另外一隻「小傢伙」吸引住了。那是 一隻綠絨絨的小小鳥,只有乒乓球大小,蜷著身體顯得格外的可憐。小朋友從來沒近距離見過這麼小的小鳥,對它非常感興趣。他們好奇的看著它「為什麼它不動呀?」「它有腳嗎?」「它會飛嗎?」七嘴八舌地議論著。有個小朋友用摘來的草葉輕輕的去碰小鳥,把小鳥嚇得飛了起來,它飛高不夠一米又落下來。好奇的孩子們一陣歡呼,繼而又圍攏小鳥「這是小鳥BB,飛不高的。」「它的翅膀很小呀。」「它走不遠,又非不高,怎麼來的?」「它媽媽呢?」。。。。。。議論起來了。我也忍不住插嘴「是呀,它媽媽去哪了?」「我知道,它媽媽找吃的去了。」貝爾說;「不對,是它不聽話,它媽媽不要它了。」瑞瑞煞有其是的說。。。。。。「小鳥太小了,媽媽不在身邊會有危險的,我們要幫它想辦法。「噢。。。。。。」孩子們沉默了,這是比較難解決的問題。他們想了一會兒,「帶它到我們班上吧。」可可說;「找個籠子給它吧。」聰聰說;我說「小鳥有家的,它的家在樹上。」孩子們抬頭看看參天的大樹「怎麼把小鳥送回家呀?」「我們給它做個家吧。」越越說。教師通過觀察幼兒的全部活動過程生成一些與之有關的技術問題,將科學教育與技術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教師與幼兒共同準備軟和硬的各種自然品和非自然品,如:盒子、盤子、瓶子、紙筒、木片、各種大小、材料不同的布、紙巾、報紙、棉花、海綿、乾草、樹葉、樹枝、筷子、鐵絲、、繩子、膠布、膠水等材料。「築巢」活動開始了。幼兒進入活動室後,看見許多的材料卻摸不著邊際「老師,小鳥的家是什麼形狀的?」「象我們的房子嗎?」「有沒有門呀?」老師說「小鳥的家不象我們住的房子,沒有門,但有各種形狀,你們幫它設計吧。」說後,老師獨自拿起筆在紙上畫了起來。「設計」的使用是否太專業化了,怎樣才叫設計,教師沒有往往交代清楚,這就使原本為教學服務的嘗試變抽象了,但以自身的行為、動作做出了樣子,這就對幼兒的「設計」起到了「無聲的引導」的作用。過幾分鐘後,老師問丁丁和楠楠:「你們都設計了什麼樣的鳥巢?」丁丁和楠楠說:「圓形的。」「騰騰、朴朴、瑞瑞你們呢?」「我們設計方形的。」老師對幼兒的各種想法沒有發表任何意見,而是進一步引導小朋友去嘗試。可見這只是活動開展的引子。教學活動在繼續。老師說:「那讓我們用不同的材料試著做吧。」小朋友紛紛按自己的設計選擇材料,有的拚命想拿多一點,有的不斷爭搶,活動室里有點亂了。教師說的「不同材料」不是規則,幼兒在選擇的時候沒有很好的規則意識,如果老師在幼兒選擇材料前與他們共同建立幾條規則,活動會暨活又動起來。活動繼續下去。老師:「小朋友選得很好,現在,我請你們想想怎樣才能用這些材料把巢搭得又穩又結實?」小朋友積極性很高,嘗試用繩子綁樹枝、用膠布古董支架、把樹枝鋪在支架上,墊上草,有的把布鋪在盒子里;有的用筷子架在盤子上,然後墊上紙巾;有的把海綿塞進瓶子里;粘、貼、剪、纏,所有會的本領都用上了;有的單獨干,有的與同伴合作干。他們的神態是那麼的投入。幼兒在操作,由於是幼兒自發生成的活動,活動室里也比較安靜了。這時,老師仔細觀察幼兒的操作,一方面發現幼兒操作中的創造性思維,及時給予肯定,並做到心中有數,為討論、展示這個問題的結論找例子、找人選,在處理幼兒的學習困難上老師沒有直截了當地說或替他們做。一會兒,老師敲三下鈴鼓,請小朋友們拿著作品「向我靠攏」。老師、小朋友一起圍著桌子做。老師:剛才,小朋友都動腦筋,想辦法做了一個漂亮的鳥巢,現在,誰願意講講自己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想想為什麼有的很牢固,有的卻不行?幼兒紛紛展示他們的作品。佳怡:我的鳥巢是用筷子搭成一個一個的正方形疊起來,然後用布圍起來,鋪上棉花和草做成的,看,很牢固;子睿:我的是用兩根鐵絲搭一塊紙皮,上面鋪一些布和紙巾做的,可拿不起來;瑞瑞:我直接在盒子里鋪些草就做好了;丁丁:我們三個人用鐵絲把竹子綁成三角形,用樹葉把它圍起來,鋪上海棉和棉花,現在怎麼動它都不怕。一個個幼兒邊說邊擺弄他們的作品,老師則要求幼兒能用比較完整的語言講述操作過程。在初次的嘗試過程中,幼兒能積極動腦筋、想辦法,并力求使自己的方法與其他小朋友的不同,凡有這種創造精神的孩子,老師都及時用讚許的口氣,輕輕的對他們提出表揚。在操作時,幼兒都很專註,很投入,在用鐵絲捆竹子的時候,因為鐵絲比較硬,一個人比較難操作,丁丁就與三個人合作完成,沒有向老師請求幫忙,老師從旁觀察到了這些,在問題討論中對此提出了表揚。這一方面,反映了幼兒參與活動時的專心和用心,同時,也反映了老師教育方法上的別有用心,就是讓幼兒自己去體會在遇到困難時可向別人求助,對別人也要給與幫助的合作精神。在討論這個環節中,教師給我們的啟示:是用心啟發、耐心傾聽以及面向全體幼兒十分重要。讓幼兒之間互動學習也是很好的教育手段,一改說教式的常態。在一個教學的環節中,幼兒通過通過嘗試活動順利地解決了關於巢能不能架起來的問題。於是老師接著提出了一個關「築巢」的新話題。老師:剛才我們把巢築進來了,但怎樣築才能讓巢更穩固、平衡呢。現在,老師想看上哪個小朋友更聰明,築的巢比原來更穩定結實。這是一個新的,具有比較豐富的探索內涵和思維空間的問題,幼兒又一次被吸引了。老師的話剛一出口,幼兒們就紛紛分散活動開了,由於有了先前的基礎,他們有的獨自,有的合作,邊找材料,邊嘗試、邊操作、邊邊議論,他們一心一意想通過操作,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自信心似乎比上一次的嘗試,探索活動更足了。活動室里擺弄各種物品的聲音與幼兒議論的聲音夾雜在一起,老師還是圍看幼兒走動,不停地觀察、不時地彎著腰對小朋友輕聲說幾句。這一次,老師給幼兒的操作時間較長,過了七、八分鐘,老師搖鈴鼓,請小朋友過來圍著桌子邊,把他們的作品擺在桌子的中間。老師:剛才,小朋友又築了一個新巢,老師看到有更多的小朋友在積極想辦法,「讓築的巢更平衡更穩固」,現在,誰願意講講自己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幼兒們槍著講述他們的搭建辦法,邊操作邊玩,老師仍要求幼兒用比較完整的語言講述搭建過程,如幼兒介紹得不夠流利或操作中有些困難,老師耐心地給他們的第二次機會,鼓勵他們把話說完整,把程序說得更規範。滕滕:我發現搭四邊形的架子築的巢更穩些……林林:我搭的五邊形架子也很穩的,不信,你看……聰聰:我用紙筒鑽些洞,固定巢的三條邊也很平的……實踐開始時,老師發現比較多的幼兒只是用支架去固定巢,選的材料也較單一,竹子、棍子、樹枝、鐵絲、紙筒等。而老師有意提供的各種各樣的布、紙等少有人用。這說明幼兒生成的思路比較狹窄。於是老師提醒道:小朋友,老師注意到還有一樣材料你們沒有用過,可以試用一下么,與此同時,教師蹲下來啟發身邊的幾個幼兒,鼓勵他們選用幾塊布和木板,做進一步的試驗。全體幼兒很快興奮起來,懂得了嘗試把木板和布配合搭成一個平衡架上,觀察怎樣才能讓鳥巢更穩固。老師此時完全可以用語言和動作將研究方法完整地傳授給幼兒:「請小朋友把幾塊木板這樣放或者那樣放,看看能不能使鳥巢更平衡更穩固。」顯然,這樣能節約不少教學時間。但教會幼兒研究(教會)和讓幼兒學會研究(學會),兩者畢竟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傳授,後者則是領悟。幼兒學有所得要靠自己的勞動,特別是有關方法的學習,更要靠自身探究,這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所以,心理學把學習稱之謂「習得」。我們摒棄傳授而提倡習得。這裡還出現了一個小插曲:有的幼兒把用布做的鳥巢試驗著給老師看。布塊往下搭小鳥肯定無法在裡面站,別說「住」了。老師發現幾個幼兒用紙皮木板在布下面墊著,托住了布就穩了,就臨時「緊急集合」讓一個幼兒操作給大家看,結果,大家的意見很快一致了,「光用布不行,還要用硬東西墊著」,幼兒之所以能很快認識問題,解決問題,是因為活動一開始就解決了什麼東西能支撐,什麼東西不能支撐,絕大部分幼兒有了這一認識基礎。幼兒在老師提出的、一個又一個問題的引導下,一步一個腳印地向生成的內涵深入發展。在這裡,「問題」激發了幼兒的嘗試、探索興趣,激勵著幼兒主動活動,「實踐、探索」讓幼兒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交流」使幼兒相互補充,集思廣益,對嘗試、探索的認識更加準確、完整,「習得」使幼兒的科學知識又有長進。這回,幼兒似乎都開了竅,他們三三兩兩,又開始了嘗試,而且在抓住問題的要害思考,在選材、操作、比較等方面,顯得比上兩個五環節老練得多。從本次活動看,在解決「鳥巢更平衡、更穩固」這個問題上,大部分幼兒有了更多的辦法,反映出他們「嘗試、探索、發現」滾動這個「奧秘」的、思維的「閥門」已經打開。很快,小朋友們就有了答案。同等老師擊掌,就議論開了。熙熙:我能用紙皮托住布,在木板上墊上棉花就穩了。祺祺:我在四腳架中間再搭個十字就托穩了。老師:好!熙熙、祺祺都有了發現,現在,讓我們把他們想的辦法改變一下。請你們去找幾種材料,把熙熙、祺祺說的辦法用到木板上去,看看築的巢有什麼不同。然後把小鳥請來,看看它願意呆在哪個巢里,那就是誰搭得比較成功了。在這個問題上,教師很自然地滲透了一個「比賽」規則——讓小鳥做評委,肯定孩子的創造性。小鳥在小朋友做好的鳥巢里蹦蹦跳跳,小鳥在自己做的鳥巢里呆時間長了,自然就很高興,小鳥連碰都沒碰過自己的鳥巢,那些小朋友忍不住就哭了,要動手去提小鳥來「住」。老師連忙教育這些小朋友要懂得替成功的小朋友高興,為自己總結經驗,下次再做好一點。這個活動的全過程,體現的「生本「的要求,老師在每個個教學環節中的語言不多,要說,就只說一兩句引導幼兒主動活動的話,這是尊重「幼兒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體」的表現。那老師的價值體現在哪?「教師的最高境界,是『不見自我』。他應該是一隻最合腳的鞋子。」郭思樂教授說,「他的核心任務,不是自己『教』,而是組織學生『學』、服務學生『學』。他要為學生創造生機勃勃的、令學生『忘我』的課堂。三、依託生命,回歸人文和諧環顧四野,鳥在鳴囀,花在開放;一頭鹿,生氣勃勃,充滿活力,靈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去思考自己該如何長進就是美麗的,人為什麼不能呢?如果星星不必記起自己就是美麗的,人為什麼不行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星星一樣。那麼,善於利用家長在各種形式上的幫助,包括各種家庭物質資源、家長職業資源、特長資源、文化背景資源等,使幼兒生本活動開展得更加生動和紮實。家長提供了自己的家庭空間,將幼兒生活、成長的第一環境——家庭,創設成幼兒的學習情境,讓幼兒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學習社會交往和與人分享,不讓學習與生活分割開來而結合成為一體,能使生活中的常見事物與幼兒熟悉的環境都成為開展教育活動的生命來源。輝輝的家是做生意的,休息日他也到店裡自愉自樂,他在姐姐的引導下運用所學的分類知識幫爸爸媽媽進行貨物的分類和統計,做爸爸媽媽的好幫手,有不明白的地方,他還調動媽媽運用現代化的工具——電腦幫助進行搜索,如常用的統計圖有柱形圖、餅圖、線圖等都是他通過媽媽的幫助收穫的。除了家庭環境資源,社區中的環境是非常豐富的,尤其現在新建的小區,更有許多配套的餐飲、娛樂、醫療、購物、保衛等設施,它們經過我們有目的的刪選和選擇後,都能成為教育環境資源。我們帶著孩子去看老房子、新建築,從中感受家鄉的發展變化;去小學參觀圖書館、與小學生交流,豐富孩子們的知識;去博物館看廣州的發展史;去珠江邊看碼頭的新變化。秋高氣爽時,我們領著孩子去公園放風箏、觀菊花、尋找秋天的秘密,享受大自然賦予我們的陽光、空氣、美麗景色。可以說周邊社區的各類教育資源為我們實施生本增添了新的風彩,真正實現人文和諧。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規律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謂適合兒童的教育,這就是生本教育。幼兒生本教育促進了師生共同的成長。郭教授抑制不住的說:「我們真的回家了!」生本教育體系的教學特色與績效自師從廣東省教科所所長郭思樂教授攻讀博士學位以來,筆者參與了由郭教授主持的「生本教育觀念與實踐研究」這一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一年多來,我與郭教授及課題組其他成員曾多次去生本教育實驗學校聽課,也曾多次與實驗學校的領導、教師們進行座談。每次,我們都能目睹積極、歡樂、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每次,我們都能聞聽教師和校長們津津樂道於生本教育的教學改革實驗給他們的學生、班級、乃至整個學校帶來的新氣象。為推介我們的研究成果,也是為不斷推進我們的研究,筆者認為有必要對生本教育的教學特色與績效作一闡釋。一、生本教育體系的教學特色(一)它以體系化的教學思想為基礎與許多零敲碎打的教學改革不同,生本教育的教學改革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是體系化的教學改革。「一切為了學生」、把教育的全部價值歸結到學生身上是生本教育體系的教育價值觀,「高度尊重學生」是它的教育倫理觀,「全面依靠學生」是它的教育行為觀,在此基礎上它提出了「小立課程、大作功夫」「整體領悟」「內核生成課程」「課程整合」等系統性的課程思想,它還進一步提出了「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不教而教」「教少學多」「以學定教」「讀和做、緩說破」等教學及其評價原則,形成了與其教育思想相周延的「教什麼」「怎樣做」「教得如何」的完整的教學思想體系;生本教育的教學正是建立在這種完整的思想體系的基礎之上的。(二)它是在課程、教材的改革框架下進行的生本教育沒有停留在確立一個完整的教學思想體系的層面上,它還將其教學思想與教改實踐結合起來,與其實驗學校的學科教學的改革實驗結合起來,而實驗學校所進行的教學改革是在生本教育提出的相應課程和教材改革框架下進行的,生本教育體系的課程、教材成為聯繫其教學思想體系與教學的中介,成為其體系化的教學思想走向現實的橋樑。作為中介和橋樑的課程和教材改革,使生本教育的教學改革實驗具有了可操作性。像這樣既有完整的教學思想體系、又有課程和教材的改革與之相匹配的教改實驗,在我國不說是絕無僅有,也可說是屈指可數。(三)它以概念和觀念的創新為依託在生本教育體系那裡,把「為教師好教」,以教師為本體、為中心的教育教學設計概括為「師本教育體系」,而把全面依靠學生、「一切從學生出發」、「為了學生好學」、以學生為本體而設計的教育教學稱為「生本教育體系」。在我國針對消極或積極取向的教育思想觀念和實踐方式的稱謂可謂林林總總,如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等,但還未見有站在教育本體的高度上,將它們概括為師本教育體系或生本教育體系的。這一概括,既準確、精闢,又獨特新穎、獨樹一幟,可謂是概念的創新。這種概念的創新,無疑具有增強反思批判消極取向的教育教學觀念的穿透力、衝擊力、震撼力之功效,同時也為形成積極取向的教育教學觀和選擇正確的教學行為方式,提供了鮮明的價值參照。概念是思維的鈕結,概念創新所延伸開來的是思維方式的變革、思想的創新。「師本教育體系」和「生本教育體系」的概括,引發出的是其教育教學思想的一系列變革與創新,這突出表現為其教學資源現的創新和「基礎」觀的創新兩個方面。長久以來,人們只將教材內容、教師的知識經驗與人格因素、教學的設備與器材等因素視為教學資源,生本教育體系也把這些要素視為教學資源,但生本教育體系還將學生視為教學資源,「學生不僅是教育對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資源,是動力之源、能量之庫;」「學生的先天自然、學習熱情、學習經驗和既有知識都是教學資源,並且是最大的教學資源。正是基於學生是教學資源觀的認識,生本教育體系提出了「全面依靠學生」的教學行為觀及其一系列方法論原則。有人說我國目前的教學改革從總體上是回歸杜威或「杜威化」,如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強調由知識到經驗的課程改革等,都與杜威的教育教學觀念、旨趣大致相當;但從教學思想的譜系來看,還未見有將學生視為教學資源的認識,至少未見如生本教育體系這樣十分明晰的學生資源現思想。所以,從這一意義來說,生本教育體系的教學改革何止是回歸社威這麼簡單,學生是教學的資源、教學應全面依靠學生的思想是教育資源觀的創新,是對杜威的超越。「雙基」一直被視為中小學生學習的基礎,而被列為雙基的內容,往往也成為教師反覆講解、學生反覆練習的內容。與此基礎現不同,生本教育體系的課程教學認為那些可以作為訓練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不是學習的核心部分,學習的核心部分應當是感悟」,作為「核心部分」的感悟或會意——一學生對知識的有意義的聯繫和事物實質的深刻認識、透徹理解.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或者說是學生學習基礎的基礎。感悟的基礎地位和作用體現為:首先,感悟是學生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間,它不僅支配著學生的後繼學習,而且是學生形成思想、智慧的基礎,學生的思想與智慧是通過感悟而產生的,感悟本身就是由知識內化而形成的思想、智慧;其次,通過感悟還能形成學生更強烈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成為他們進行更廣泛的高級學習的重要動力」,從而「許多原來要教的東西……就可以少教或不教了。」相對於「雙基」的基礎觀而言,這是對學生學習基礎的更為深刻、更為本質、更高層次的認識,毫不誇張地說,這是教學基礎觀的範式轉換,是教學基礎觀的變革、創新。由「雙基」的基礎觀轉向「感悟」的基礎觀,使生本教育的教學走出了知識條文的分割、詮釋和訓練過度的局限。(四)學生的直接認識倍受重視當今,「……改變以間接認識獲得間接經驗,令學生以直接認識獲得間接經驗,並且轉化為自己的直接經驗,」為教學改革所普遍重視。生本教育體系的教學從理論到實踐都體現了教學改革的這一時代特徵。其倡導和實施的「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不教而教」「讀和做、緩說破」等這些體現辯證綜合性思維方法的教學原則的貫徹,在給予學生間接認識的方式——教師教的條件下的認識以適當位置的同時,學生的直接認識倍受重視,它為學生直接認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突出了學生直接認識的地位和作用,學生以直接認識的方式學習間接經驗的教學特色十分鮮明。例如,為了促進兒童的直接感悟,在生本教育的數學教學中,「法則總是兒童自己尋找的結果,不是直接告知的結果。即使兒童自己尋找,我們也要盡量避免形式暗示使之放鬆感悟,」而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盡量減少寫作說教,使學生直接閱讀感悟」。(五)討論的生本化、常規化是發揮學生自主性的教學機制運用討論法而進行的課堂交往形式,我們並不陌生,但它的實際境遇卻不盡如人意。它或者被冷落,或者發生了異變;就前者的情形來看.課堂上只有教師的告知、講授,學生的靜靜聆聽.教學完全淪為說聽式的「情況通報會」.而無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討論,更無以教學內容為中介的多元、多向、多層次的交往;就後者而言,討論異變成了公開課上的一種裝飾、點綴,流變為「只不過使學生為教者的教學作鋪墊、作橋樑,好使我們的語流順暢一些、教學過程順利一些……」而在生本教育體系那裡,討論這種交往形式受到高度重視。首先,討論以學生為本。生本教育體系認為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學生基本匕是討論者.他們個個喜愛討論,也能夠討論;正是從這一認識出發,在生本教育實驗學校組織的每一次討論,都力圖使每個學生能參與進來,每次討論都讓學生盡興發揮;學生討論的問題,不限於由教師提出,也可以是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是學生討論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學生討論積極性的激發者。這種課堂討論既回歸了討論本身的真實——人人參與討論,也回歸了生本教育體系的基本理念——一切從學生出發、一切為了學生,回復到了教育的本體——學生身上,因而使討論這種交往形式成為真正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機制。其次,討論常規化了。生本教育體系的教學把討論作為一種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交往形式,作為一種教學常規。在生本教育的實驗學校,我們可以見到課堂上學生秧田形的座式安排。已一改為方塊形的座式安排。教學組織形式的這種變更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它成為學生入人參與討論、討論具有充分性、討論常規化的組織保障。同時,在整個生本教育體系的改革中,不惜改變教材來給兒童贏得活動和思考、討論的時間,這為討論的常規化提供了課程載體。所以,在生本教育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目睹到的是「幾乎天天有討論,堂堂有討論,人人進行討論,只要是學習需要的,沒有什麼不可以討論」。
推薦閱讀:

【北辰線上微課堂】 2月3日科普英語課程!邀你免費來聽!
做蒙氏教育,我只服這家幼教品牌
中國大陸的應試教育飽受詬病,為什麼仍然堅持實行?
四兩撥千斤的無痕教育
幼兒園的痛點是什麼?

TAG:教育 | 素質 | 素質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