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保護應喚醒民眾的文化自覺

來源:四川日報吳曉鈴

  11月18日,一年一度的羌年。同一天,四川省首屆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成果展在茂縣舉行。讓人驚訝的是,舞台上載歌載舞的大多並非專業演員,而是來自茂縣及周邊羌族地區的普通百姓,他們唱羌歌、吹羌笛、跳薩朗,帶來了原汁原味、充滿生命力的羌族非遺。現場展示羌綉、羌族毛織品等生產技藝的大媽們,言及古老的羌族技藝時一臉自豪:「我們羌族的這種麻面衣服,穿一輩子都不會爛。」

  羌族大媽的自豪表情,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如何讓非遺有效傳承?眾所周知,非遺的生產性保護,是當下鼓勵傳統手工藝人重拾老手藝的有效路徑。但在產業化之外,顯然還應該通過各種方式,讓公眾意識到非遺所蘊含的燦爛文化,自覺參與到保護中來。

  在四川省首屆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當地的很多做法值得思考和借知,非遺的生產性保護,是當下鼓勵傳統手工藝人重拾老手藝的有效路徑。但在產業化之外,顯然還應該通過各種方式,讓公眾意識到非遺所蘊含的燦爛文化,自覺參與到保護中來。

  在四川省首屆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當地的很多做法值得思考和借鑒。無論是歌舞劇《羌魂》的打造、茂縣中國古羌城對各種非遺的活態展示,還是羌年慶祝活動,當地在搶救和打撈羌族文化遺產時,用不同的形態對羌族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價值意義進行了展示和推介,從而讓羌族同胞更加意識到保護和傳承羌族文化的重要性。這種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讓從汶川遷至邛崍的羌族男子陳學龍,散盡數百萬家財辦起免費的爾瑪民俗博物館,也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結婚的時候開始回歸羌族傳統婚俗。茂縣的羌族百姓還透露,他們寨子里的羌年比縣城裡的還熱鬧,他們也樂意在各種慶典上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飾,「因為國家都在保護,說明東西好。」

  正是這種樸實的邏輯,讓羌族麻布、毛織品等並不能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非遺,也被普通的羌族大媽們自覺傳承。而跳薩朗等非遺,在羌族地區更成為百姓娛樂的一部分。

  眼下,非遺的保護越來越受到政府層面重視。在探索非遺的產業化、讓非遺產品融入當代生活的同時,還應注意喚醒公眾對自己文化和歷史的重視。只有讓公眾充分意識到非遺中蘊含的民族智慧和文化根脈,才會激發對自身文化的認可和保護自覺,從而讓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事半功倍,進而生生不息。

(編輯:李華)
推薦閱讀:

獨自生活的女生,要學會簡單的自我保護技巧
吃南瓜子 保護前列腺
15 預防性保護
六種保護膝蓋的運動
二甲雙胍【亦重亦輕,全面保護 】  正常體重和超重肥胖T2DM患者的一線首選降糖葯

TAG:文化 | 民眾 | 保護 | 自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