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姿勢可改善抑鬱癥狀及減輕疲勞感
」 研究發現,姿勢不僅影響我們有形的軀體,還影響我們無形的情感及情緒。 2016年7月30日,"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雜誌上「Upright posture improves affect and fatigue in people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指出良好的姿勢可改善抑鬱癥狀及減輕疲勞感。
1 前言 彎腰佝僂的姿勢(Stooped posture)是精神運動性阻滯的特徵,並且是中重性抑鬱障礙(MDD)分類診斷系統中的一個屬性。雖然研究樣本量有限,但到目前為止的研究表明:彎腰佝僂姿勢和抑鬱症嚴重程度之間成正相關性。此外,在嚴重抑鬱症患者步態模式的研究中提示萎靡的姿勢(slumped posture)、搖擺的上身與煩躁的情緒存在相關性。
研究顯示,相比於彎曲佝僂的姿勢,直挺的身體姿勢與增加高頻大腦活動的β波和γ波有相關性。而且,β波的波幅取決於姿勢與事件回想(積極或消極)的相互作用。具體來說,彎腰佝僂的姿勢者比直挺的姿勢要花更長的時間、更困難去誘發大腦高幅度的β波,從而使我們回想起愉快的事件。這提示:彎腰佝僂的姿勢能阻止大腦獲得積極的想法。 姿勢對情緒的影響研究表明:相比於彎腰佝僂的姿勢,直立、挺胸的姿勢能夠提高睾酮含量、降低皮質醇,增加機體力量及增加承受風險的能力。而且,在健康人群中研究也表明,良好的直立姿勢能增強自豪感、自信心、增加飲食以及對疼痛的耐受性。對於健康人群,良好的直立姿勢和面部微笑的表情可減少機體對壓力的反應。 2 方法 以《運動性貼扎(physiotherapy tape)對認知功能的影響的研究》為研究項目對社區招募參與者(為了實現單盲,隱藏實驗目的),從其中篩選出61位輕度到中度抑鬱症者。61位參與者隨機分為常規姿勢組和直立姿勢組,並對直立姿勢組施加運動性貼扎進行姿勢矯正,姿勢如下圖。隨後進行了特里爾社會壓力測試演講任務,並評估其影響及疲勞的變化。
3 結果與討論 1)基線分析提示,61位參與者姿勢對比與正常姿勢皆為彎腰佝僂姿勢(slumped posture)。 2)對實驗組進行運動貼扎姿勢干預,對比實驗前後的胸椎後凸角(thoracic kyphosis),提示可以改善姿勢。 3)矯正彎腰佝僂姿勢可提高大腦對積極事件的喚起、可降低疲勞感,並使語言量增加及更少使用第一人稱單數代詞。第一人稱單數代詞的減少表明,直立姿勢可減少消極情緒和自我關注。 此研究表明,對於抑鬱症患者,彎腰佝僂姿勢更易喚起消極信息,而這,更易擴展在情緒方面。 直立的姿勢可減輕疲勞感,如發現在睡眠被剝奪的人群中,直立的姿勢可抵消疲勞感。而且,直立的姿勢和體力勞動都能刺激腎上腺素的分泌。2011年對行腹腔鏡手術的外科醫生姿勢的改良,便是想通過改善姿勢,從而減少手術中的疲勞。 研究顯示,彎腰佝僂的姿勢與消極的情緒有關,且胸椎後凸角與抑鬱程正相關性。 對於姿勢對情緒影響的機制,目前有幾種可能:對甲狀腺刺激、增加的大腦活動的直接生理機制、自我感知機制等。
文獻擴展 機體在直立的姿勢下承受的壓力能平均分散於每個關節面。因此,一般將直立的姿勢被稱為良好的姿勢、最佳姿勢或標準姿勢等。此研究中選用直立姿勢(Upright posture)。標準姿勢如下圖,但我們大多數都無法達到標準姿勢。而了解影響姿勢的因素,有助於更好的進行姿勢矯正。 影響姿勢的因素 1)結構性或解剖學:脊椎側彎、四肢長骨不等、組織彈性增加或韌帶剛性減弱等; 2)年齡; 3)生理性:如妊娠期、疼痛時,都會出現姿勢的改變; 4)病理性:如骨折,中風後姿勢的改變; 5)職業; 6)娛樂活動:喜歡劇烈運動或單邊運動等; 7)環境:在冷熱不同的環境中,姿勢必定也是不同; 8)社會文化:如從小喜歡蹲坐或交叉腿等 9)情緒。 側方標準姿勢
前方標準姿勢
後方標準姿勢
常見的姿勢異常 一、 脊椎 正常的脊椎弧度可以: 1)增加矢狀面的活動範圍;2)減震作用--當人體走路、跑步、跳躍等運動時,脊椎的彎曲結構有助於減少一部分振動沿脊椎上傳,並能改變振動改變;3)在支撐基礎上平衡重心—背部後凸的結構能包裹胸廓中的器官,並使重心落在骨盆與雙腳構成的支撐平面上。 這可以在不損傷背部肌肉的情況下,身體仍能維持在最佳的姿勢。而常見脊椎異常姿勢有脊椎後弓、脊椎前凸、平背、脊椎側彎。
脊椎後弓 可能的原因:脊椎病變、拮抗肌群之間不平衡、心理因素、日常生活習慣等。 治療:維持正常骨盆位置的運動;牽伸胸大肌與胸小肌(可降低拮抗肌群的阻力); 強化上背肌肉、深層豎脊肌與肩關節伸肌肌力;加強呼吸肌運動。
脊椎前凸 可能的原因:骨盆前傾的肌肉縮短、骨盆後傾肌肉無力、脊椎的結構改變、腰部肌肉、韌帶及筋膜縮短、動作習慣不良、下肢關節平面不平衡(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腰椎受損等。 治療:伸展骨盆前傾肌群; 強化骨盆後傾肌群,如腹肌、臀大肌、半腱肌、半膜肌等;骨盆控制訓練;正確使用脊椎,避免一些損傷椎體的動作,如腰椎既能夠承重,又能提供活動度,但腰椎無法在活動的同時承受重量。也正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腰椎是最易受傷脊椎部分。
平背。平背的特點是腰椎前凸的角度變小,臨床上往往伴隨下背部疼痛的癥狀。 可能的原因:遺傳、骨盆後傾、屈髖肌群無力、大腿後側肌群縮短等。 治療:運動以保持正常的骨盆位置—使脊椎保持在最佳的序列中,有助於矢狀面的骨盆前傾;拉伸大腿後側肌群;強化屈髖肌;運動以提高下背部椎體的活動度。
脊椎側彎。從側彎的方向分為C形和S形,從發展過程分為功能性脊椎側彎(弱軟型)和結構性脊柱側彎(僵硬型)。 可能的原因:運動模式不正確,導致日常生活中身體使用的不對稱;脊柱兩側的拮抗肌群肌力不平衡;病理因素,如骨折、踝關節位置姿勢異常;生長發育因素,兒童成長過程中引起的長短腿;脊柱兩側的拮抗肌群肌力不平衡;骨盆位置不對稱; 生長發育缺陷導致胸廓或脊椎發育不對稱;青春期骨骼發育過快且不平衡; 因荷爾蒙控制缺失而影響脊椎發育不平衡。 治療:一般來說,功能性的預後好於結構性脊柱側彎。對於下肢不等,可用矯形鞋墊干預。對於結構性胸廓或脊椎發育不對稱脊柱側彎,目前多採取外科手術治療。運動治療針對於脊柱兩側的拮抗肌群肌力不平衡的類型,包括呼吸運動、核心肌群鍛煉、不對稱性訓練等。 二、 下肢 下肢異常的姿勢包括扁平足、外翻足、空凹足、X型腿、O型腿及膝反張。
1)對於足部的異常姿勢,只有外翻足可通過運動治療改善。主要方法有訓練平衡使身體力線在足部所在的支撐點上、加強足弓支撐練習。 2)膝反張的治療:一方面要強化控制膝關節穩定的肌肉,更重要的是要增加身體認知力及改變下肢的運動模式。
3)O型腿 不正確的姿態:腳外旋、膝蓋外展、膝外旋。 過度緊張的肌肉(需要放鬆):股內側肌、脛骨前肌、脛骨後肌、臀大肌、臀中肌、臀部外旋肌群; 過度放鬆的肌肉(需要加強):髂脛束前部、腓腸肌、比目魚肌、腓骨肌群、大腿內收肌群、髖部屈肌、股二頭肌。
4)X型腿 不正確的姿態:腳內旋、膝蓋內收、膝內旋。 過度緊張的肌肉(需要放鬆):髂脛束前部、腓腸肌、比目魚肌、腓骨肌群、大腿內收肌群、髖部屈肌、股二頭肌。 過度放鬆的肌肉(需要加強):股內側肌、脛骨前肌、脛骨後肌、臀大肌、臀中肌、臀部外旋肌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