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複雜的「俄羅斯情結」
核心提示: 6月5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北京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進一步深化平等信任的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並見證多項涉及雙邊多個領域的合作協議文件的簽署,中俄關係又進入了合作發展的新階段。
然而回溯兩國關係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一路走來,雙方並不總是愉快的。俄羅斯曾經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種種劣跡,但不久就以老師和大哥的面孔出現,帶領我們走了一條不同於歐美的現代化之路。這條路走的十分艱難,而且方向也越走越偏,中國不得不進行反思,並開始走屬於自己的路。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心裡始終對俄羅斯有種複雜情結。中國人有時親切地稱呼它為「老大哥」,有時則斥之為「北極熊」、「大國沙文主義」、「蘇修」、「老毛子」等等。
中俄兩國曾經抱團取暖,也曾經分道揚鑣,冷戰後,在西方的壓力下,中俄又開始重新調試兩國關係。進入新世紀,中俄關係迅速升溫,在戰略上相互協作,好得讓西方嫉妒。這也許就是經歷風風雨雨後,中俄兩國對現實世界所作出的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選擇。
「俄羅斯情結」糾纏中國
從憲法到服裝,「蘇聯情結」深入中國人的靈魂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於1949年6月30日寫成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的這句話,早已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言。而這句名言也反映了近代以來中國現代化發展走上「馬克思道路」的「主旋律」。而十月革命之後的俄國,邁進了蘇聯時期。從此,中國就漸漸地跟隨上了蘇聯的發展步調。有人說:「若沒有十月革命,恐怕中國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
1949年建國之後,中蘇更是迎來到了十來年的「蜜月期」。在這個蜜月期,中國社會開始變得「蘇化」,中國人形成了濃郁的「蘇聯情結」。一個多世紀以來,無論是在軍事上、革命發展方向上、國家制度上、經濟上,甚至文化上,蘇聯都開始對中國及中國人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著名文化學者王康對此總結說:「我們的憲法是1936年的斯大林憲法……中國的軍事制度、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全是來自蘇聯;還包括我們很多用語,書記處、政治局、紅領巾、少先隊、集體舞、列寧裝,等等,還有很多很多。」
有人評論稱,「對於二十世紀的中國人來說,俄羅斯就像一個幽靈」,「在我們一廂情願的想像中,這個龐大的鄰國,就像一位親切的兄長,年復一年,他用意味深長的目光注視著我們的生活,電影、音樂、繪畫、文學、生活方式乃至世界觀」,「蘇聯消失了,然而在中國人的內心深處,它是一個揮之不去的永遠的情結。」
今天,俄羅斯普京成為很多中國年輕人的崇拜對象 1991年雖然蘇聯解體了,但「蘇聯情結」卻留在很多國人心裡。俄羅斯經過「休克療法」之後,逐漸恢復了體力,並重新透出大國的氣息,更重要的是,它產生了一位魅力四射的強勢領導人普京。普京不僅在俄羅斯被稱為「上帝給俄羅斯的禮物」,即使在中國,也成了很多年輕人崇拜的偶像。
俄國在歷史上一直具有強權的傳統,因此,很多人認為,強勢的普京出現在俄羅斯是應運而生的,也是俄羅斯這一傳統的體現。但到今天,有一個問題必須清楚的是,經歷過一番現代化之後的俄羅斯,一方面有著傳統的基因,一方面,它的一切已經納入到了「民主」的框架之下,儘管還有這樣那樣的不完善。
當然,對於今天的中國大眾來說,無論普京受到人們多大的追捧,但大家很清楚,這種感受與當年對蘇聯的崇拜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再有俄羅斯情結,今天的中國人不會像以前那樣「崇拜」俄羅斯的一切及其領導人了。更何況,當前人們的價值觀日益多元化,「崇拜」的對象也已經多元化。今天的人們對普京的崇拜,一方面有著「俄羅斯情結」的作用,一方面更可理解為是寄託了對自己國家的一種希冀。 中國人的俄羅斯情結中,也夾雜著領土爭端的歷史 雖然很多中國人心底有種俄羅斯情結,但不可否認,在很多中國人的「俄羅斯情結」中,卻總是有一層難以消散的歷史記憶。《俄國現代化的曲折歷程》一書說,俄國有著「擴張的傳統」,「一部俄國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擴張領土的歷史」。十七世紀,俄羅斯擴張到西伯利亞地區,中俄發生接觸。作為俄羅斯的鄰居,中國的領土成了俄國的覬覦對象。比如,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奪去黑龍江以北約63萬平方公里土地,1860年又強迫簽訂《北京條約》,約定中俄東段邊界以黑龍江、烏蘇里江為界,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劃歸俄國;原住這一地區的中國人,仍准留住。這一條約又強行割佔了中國領土40多萬平方公里。等等。
經過40餘年的和平談判,2005年,中國和俄羅斯2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互換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批准書,兩國徹底解決了所有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
照搬蘇聯模式十年,「兄弟義斷」分道揚鑣
中國現代化進程,應該說也是受到西方的衝擊之後被迫進行的。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前,中國已經在探索各種現代化道路,包括引進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度、共和制度等。事實上,孫中山已經推翻清王朝,開始實施自己的「共和」理念。但十月革命的炮聲打斷了這一現代化路徑。中國社會開始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更多地把目光從西方轉投向北方的新興大國蘇聯。於是,接下來就有了中國的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新中國。
如果說戰亂時期尚且不能嚴格地說是「現代化」,而只是中國歷史在現代化各種路徑之間進行選擇,那麼,新中國的成立則表明,中國選擇了蘇聯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從軍事、經濟,到意識形態、政治制度,中國全面「師俄」,毛澤東說:「蘇聯共產黨就是我們的最好的先生,我們必須向他們學習。」
政治建設方面,蘇聯模式對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影響體現在共產黨對國家的全面領導以及幹部制度等方面。建國後,我國在政權組織形式上學習了蘇聯。模仿蘇聯聯共(布)黨內權利向黨的中央委員會和政治局集中的形式建立了我國的中央領導機構,實行下級服從上級、少數服從多數的工作原則。在黨對全國的領導方面,我國也和蘇聯一樣,在幹部制度上,我國也存在著幹部任命制和領導職務終身制。
在經濟建設方面,中國借鑒蘇聯,並在蘇聯的幫助下優先發展工業的發展,尤其是傾向於重工業的發展。在文化建設方面,我國理論上向蘇聯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實行指導思想一元化,在新聞、教育和科研領域也都確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
這樣,整個國家的制度框架及世界觀改造,都已經蘇聯化了。正是因為對國家進行了蘇聯式的「改造」,在蘇聯式的現代化道路中,中國人形成了自己的「蘇聯情結」。
中國一度親切地稱呼蘇聯為「老大哥」,以中蘇1950年2月14日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作為雙邊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兩國關係本應在被當時雙方稱道的「同志加兄弟」、「牢不可破」、「世代友好」的前提下穩固發展。但事與願違,中蘇關係在保持了近十年的「兄弟情誼」之後,由分歧走向破裂,甚至瀕臨戰爭的邊緣。
中國開始丟開蘇聯,探索「本土化」的現代化之路
由於照搬蘇聯計劃經濟體制,「文化大革命」結束時,中國經濟發展停滯,老百姓的生活沒有實質性改變。從1957年到1976年,全國職工在20年的時間裡幾乎沒漲過工資。很多生活消費品供給不足,需憑票購買。中國糾正過去的錯誤,開始選擇打開國門、走向世界,轉變觀念、改革創新的方針政策,走向「改革開放」。20世紀80年代初,人人都能感受到改革帶來的巨大變化。在1984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國慶大典上,遊行人群中突然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橫幅,生動地表現了當時人們對改革開放的歡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漸漸形成了本土化的發展道路,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積累了自身的問題,目前,中國又來到了深入改革的關鍵時期。
(而蘇聯,則長期堅持自身的計劃經濟及集權政治模式,導致國民生活水平極低,蘇共也喪失了威信,戈爾巴喬夫80年代上台之後,開始進行民主化改革,後經葉利欽的催變,在民主化的大潮中,蘇共喪失執政地位,蘇聯解體。隨後,俄羅斯開始了西式民主的探索。)
經濟發展外部環境:俄羅斯今後6或12年為我國提供安全後方 對中國來說,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最大的戰略變化是北方威脅的減弱和消除。從戰略角度看,尤其是從防務安全和經濟安全出發,中國客觀上成為蘇聯解體的獲益者。我國西面偏北和北部的1.1萬公裡邊境線,成為我們改革開放的安全後盾。現在,從我們的西南邊境印度到南海,經過台灣海峽到東亞,都是矛盾不斷、問題不斷的;而北部是安全、可靠的後方。北京外國問題研究會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蘇涵認為,普京當選對中國有利,普京再次當選總統對俄羅斯來說是一個新時期的開始,對中國而言是至少六年的穩定期。在今後的6年或者12年,保持現在這種態勢對於我國的發展特別重要。
透過此次普京的競選綱領看,普京原來信守的「超級實用主義」有向現實主義轉變的跡象。其競選綱領的國際篇很能說明問題。在這篇綱領里,中國佔了七個自然段。在過去的國情咨文、競選綱領等類似文件中,中國從沒有佔過這麼大分量。另外,對中國的提法也有變化。普京說中國的經濟增長不是威脅,這就意味著俄羅斯要利用中國的增長,將其變為一種可藉助的力量。
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俄羅斯民族的排外思想比較嚴重,「中國威脅論」從沙俄時期到蘇聯時期,直到現如今的俄羅斯聯邦時期,都一直存在。應該說,當前的中俄關係是三四百年來比較好的階段,但這不等於俄羅斯的戒心已經完全消除。普京在競選綱領中提到中國時特意加了一句「要注意中國的移民潮」,這句與上下文完全不協調的話雖然是說給遠東和西伯利亞選民聽的,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多少體現出俄羅斯對中國的戒心。
經濟合作上:俄羅斯「能源向東」以中國為重
俄羅斯是能源大國,實際上,在蘇聯時期即常靠出賣能源賺取外匯,到今天,外貿方面依然以能源出口為主。而我國則越來越面臨能源短缺的問題。中國石油大學國際石油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龐昌偉認為,在美國相對衰落的背景下,中俄有重要的政治經濟合作基礎。俄羅斯將繼續論證規劃中俄在石油、天然氣、煤炭以及核能領域中的綜合系統性戰略協作。俄羅斯能源面臨歐洲能源戰略的排擠,而實行向東北亞戰略的轉移。在俄羅斯「能源向東」過程中,中國居首要地位。這為我國解決能源問題提供了好的機會。我國要利用好俄羅斯能源戰略的向東轉移,與俄羅斯加強油氣勘探開發和相關領域高科技領域的合作,共同開發俄羅斯的油氣資源。
按照俄經濟發展部的提議,俄羅斯石油公司和石油運輸公司將在一兩年內私有化。為此,應關注俄羅斯將要成立的東部開發公司,促進兩國區域間全方位合作。同時,我們應該培育有競爭力的私營公司,組建由國家參股或控制的油氣公司和能源公司,準備參拍俄羅斯能源公司私有化的股權,與國家石油公司一道,參與俄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
但是,中俄在油氣合作上還存在一些障礙。由於和中國談判幾次受阻,目前俄羅斯正在設計對華出口液化天然氣方案,作為管道開啟之前的舉措。雙方可以互換股份,以克服價差。兩國應共同培育東北三省和華北天然氣消費市場,包括在東三省中心城市規劃建設天然氣電站。中國正在進行天然氣價格改革試點,預計5年之後將接近俄羅斯天然氣報價。
近期,我們應該重點研究中國在俄羅斯2030年之前能源戰略中的地位。我們可以與俄羅斯加強油氣勘探開發和相關領域高科技領域的合作,共同開發俄羅斯的油氣資源。
我國要利用好俄羅斯能源戰略的向東轉移。在天然氣管網分配、建設地下儲氣池等問題上,應該與俄方有戰略對接。另外,中俄應該在2030年之前的協作夥伴戰略期內,加強在上合組織、歐亞聯盟之內的能源資源協作。
軍事上:中俄可考慮建立「准同盟」關係
針對今天的中俄關係,雖然已經沒有了「意識形態」上的糾葛,但多數人依然認為兩者間具有更多的共同性。《環球時報》6月5日社評稱:「西方在同時壓制中國崛起和俄羅斯的復興,這從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俄的走近。僅僅從國際戰略格局看,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就像爐子上有一壺水,即使中俄不添柴燒它,都會有人『幫』著添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少將王海運認為,可考慮中俄「准同盟」。俄羅斯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實行的「獨立自主、東西方相對平衡」的多極化外交戰略基本符合俄羅斯的國情及俄羅斯所處的國際環境。俄羅斯將進行重要的外交戰略運籌調整:第一,整合前蘇聯地區,打造成為多極世界中獨立一極的戰略依託。普京收復勢力範圍的舉措必定會引起西方大國的強烈反彈,惡化俄羅斯同西方的關係,但對中國而言利遠大於弊。第二,加快亞太一體化的進程,為國家快速崛起創造有利條件。俄羅斯意識到,要想快速崛起,就必須融入亞太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亞太安全挑戰,俄羅斯也必須強化在亞太地區的軍事政治存在。這將為中俄加強在這個地區的軍事安全合作提供新的可能。第三,穩定與改善對歐關係,靈活應對美國的戰略遏制。但是,老歐洲不願意看到俄羅斯發展強大,新歐洲對俄羅斯的疑慮甚至仇恨難消。俄羅斯向西走的熱情將會有所下降。與此同時,美國是搞垮蘇聯的主要外部因素,安全上對俄羅斯構成主要威脅。俄羅斯人對美國的惡感十分強烈。美國強化美日同盟,對俄羅斯東部戰略方向也構成了潛在威脅。
針對俄羅斯在上述三個方面可能進行的戰略調整,我國應將充分調動和利用俄羅斯因素作為新時期國際戰略的一項重大任務。可考慮與俄羅斯建立「准同盟關係」,或者說「統一戰線」。中俄戰略利益、戰略理念、戰略任務、戰略威脅廣泛相近,沒有理由不強化各領域的戰略協作。當然,發展這種「緊密型戰略協作關係」尚不是結成軍事同盟。
結語:
歷史上,俄羅斯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直到今天,「俄羅斯情結」或「蘇聯情結」仍沉澱在許多人心中。但是,今天中俄關係已遠非歷史上的意識形態時期可比,兩國要面對的,也是全新的國內外環境。在新的環境下,中俄應該開闢出新的合作之路。普京再次當選對中國是好事,他是中俄把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進一步做實扎牢的機遇性關鍵人物,這次訪問有打開這個機遇大門的意義。中國人也應抓住這個契機,將我國這一全方位的外交戰略屏障做面向未來幾十年的鞏固。
推薦閱讀:
※中國人的好面子與虛榮心
※中國曾向一鄰國四次借兵乞資,此國祖先中國人,差點亡了中國
※不一樣的印度,賣毒品、捅刀子...作為最大受害者的中國人卻忘了這筆血債!
※澳洲老外眼中的中國人的「陋習」,您佔多少?
※拿破崙臨終戀戀不忘"那些可伶的中國人"是何緣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