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故宮館藏宋瓷

宋瓷在中國藝術史上有重要地位。它以高度發展的單色釉而著稱。這個時期的瓷器,各地名窯產品都有不同的風格。著名窯系有:1、定窯系:定窯:窯址在河北曲陽縣澗磁村、東燕山村、西燕山村。宋代此地為定州境,因而得名。它是繼承唐代邢窯的白瓷發展起來的。特點是:胎薄而輕,不透明,釉為玻璃質,光澤明凈。裝飾手法有刻花、劃花、印花等。定窯瓷又有「土定」、「粉定」(白定)之稱,以粉定為代表產品。定窯以產白瓷為主、兼燒黑釉、醬色釉、綠釉、白釉剔花等瓷器。白油印花的內容有:花卉、動物、禽鳥、水波游魚等裝飾。瓷器上的題款有五種,如:「官」、「新官」、「尚食局」、「尚藥局」等。題款是刻在生坯上的。另外也有宮廷玉雕工匠在瓷器上刻的,如「奉華」、「聚秀」、「禁苑」、「德壽」等。這些銘文多為當時的宮殿名稱。屬於定窯系的窯場有山西省的平定窯、孟縣窯、陽城窯、介休窯,以及四川省的彭縣窯。2、磁州窯系:磁州窯窯址在河北磁縣的觀台鎮、彭城鎮。宋代北方著名民窯,主要生產生活日用品,如:罐、盆、碗、缸、瓮等器物。釉色有兩大類,一為白釉,以白色化妝土為主要原料,釉色純白如乳,有開片與不開片兩種不同裝飾。一為黑釉,以鐵鏽花最為著名。裝飾手法十分豐富,有刻花、劃花、印花、刻劃兼繪畫、剔刻、刻填、以及鐵鏽花繪畫等等,對陶瓷裝飾藝術有很大發展,一時與景德鎮齊名,獲「南有景德鎮,北有彭城」之稱。磁州窯產品計有十多種,如:白釉劃花、白釉剔花、白釉綠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醬彩、白釉釉下黑彩劃花、白釉釉下醬彩劃花、珍珠地劃花、綠釉釉下黑彩、白釉紅綠彩、低溫鉛釉三彩等。白油釉下黑彩是該窯主要產品,而白油釉下黑彩劃花是其中的高檔瓷器。低溫鉛油三彩陶是繼承唐三彩的技術,又稱「宋三彩」。磁州窯的器物上的詩畫別有情趣,其繪畫多為民間喜聞樂見的生活小景,並題有民間流行的詩句和民間諺語。例如:「過橋須下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尋宿,雞鳴早看天,古來冤枉者,盡在路途邊。」有些是反映小市民意識的諺語,如「眾中少語,無事早歸」等等。屬於該窯系的有河南省當陽峪窯、鶴壁集窯、禹縣扒村窯、登封曲河窯、山西省介休窯、江西省吉安吉州窯等。3、耀州窯系:耀州窯:窯址在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宋代為耀州境。早在 唐代即燒制白釉、黑釉瓷。北宋燒造青釉瓷頗為有名,釉色略呈 薑黃,有渾樸厚重的紋飾。制青瓷技術於中朝達到純熟,所謂「巧 如範金、精比琢玉……合上為坯,轉輪就制,方圓大小,皆中規 矩。」該窯有青瓷產品在北方民用瓷中居上乘,並列為貢瓷。耀州瓷裝飾手法以刻花、印花為主,刻花刀鋒犀利,印花紋 飾出類拔萃。裝飾紋樣中的海水游魚紋、蓮塘戲鴨等生活小景極 為生動。屬於該窯系的有河南宜陽窯、寶豐窯、新安城關窯、禹縣鈞台窯、內鄉大窯店窯、廣州西村窯、廣西永福窯,以及河南汝窯。汝宮窯的特點是胎質細膩,俗稱「香灰胎」。釉色天青,開有細小紋片,通體施釉,底部有用細釘支燒的痕迹。傳世的汝窯器常見器型有碗、盤、洗、瓶、尊等日用品。盤有大小深淺之區分,以卷足者為多,也有的卧足。洗有敞口和直口兩種,前者圈足外卷,後者口與底垂直,至近底處則為內斂平底,其中有橢圓形的四足洗,這類洗在其它窯尚未見過。汝窯製品素身多,極少以花紋作裝飾。造型端莊,釉色晶瑩似玉。汝宮窯的燒制時間短,一直都作為貢品,所以民間流傳甚少,南宋時已屬「難得」之物,視為珍品。清雍正前後有仿汝器出現,然而仿造者只重釉色,胎骨呈白色,造型也不及宋時古雅大方。4、鈞窯系:鈞窯:窯址在河南禹縣(禹縣簡稱鉤)。鈞瓷胎骨為羊肝色, 釉厚不透明。其釉色以玫瑰紫,海棠紅、天青、月白等釉色聞名 於世。該窯還產多變的裝飾釉色。鈞瓷有獨特的乳濁釉,青中帶 紅、如藍天中的晚霞。鈞瓷釉色中的紅釉系銅的發色劑,它對後 世的海棠紅、寶石紅、祭紅、桃花片等色釉有巨大影響。鈞瓷中 的藍色乳光袖可謂青瓷工藝中的創舉。鈞瓷還有一種「蚯蚓走泥 紋」具有獨特藝術風格。鈞瓷銘文多為數字,可能是器物的型號、配套的標記,經考察,數字越小器型越大。另外有「奉華」、「省符」字樣。奉華乃宋代宮殿名稱,有些銘文的器物可能屬貢品。屬鈞窯系的還有河南臨汝東溝窯。此外,也有一些窯仿造鈞瓷。5、景德鎮青白瓷窯系:景德鎮窯:據有關記載,始燒瓷於南朝陳時期。唐代盛產白 瓷。宋代景德年間在此設有官窯,器底多書「景德年制」的銘文, 景德鎮就此聞名。當時以產青白瓷(又稱影青)為最著名。影青的胎體緻密潔白,釉質含鐵元素較少,焙燒後的釉色白中泛青,釉薄質細,光澤晶瑩。屬於這一時期是德鎮窯系的有:南豐白金窯、潮安窯、泉州 碗窯鄉窯、永春窯、安溪窯、同安窯、南安窯、吉州窯、德化窯、 建窯等。吉州窯:窯址在江西吉安市永和鎮。自五代時開始燒制,宋 代極為興盛。生產白、黑兩種瓷。白瓷有印花、繪畫、白地繪黑 花等裝飾。黑瓷有「兔毫盞」,以及油滴(滴珠)、玳瑁斑 ,也有描繪龍鳳、雙鳳、梅花、木葉等裝飾。德化窯:窯址在福建省德化縣。以燒制白瓷而著稱,所創「建 白瓷」胎油渾然一體,如同白玉雕成。海外贊其為「象牙白」或「天鵝絨白」該窯還產牙黃和粉黃色油。其裝飾手法有貼花、印 花和堆花。這裡還燒制佛像,堪稱瓷塑佳品。建窯:窯址在福建建陽縣池墩村。產黑油瓷,胎骨烏黑,黑 油中有條狀結晶,類似兔毛,世稱其為「兔毫盞」。瓷器底部往 往有「供御」銘文。6、龍泉窯系:龍泉窯:窯址在浙江省龍泉縣。是在唐代越窯青瓷傳統下發 展起來的,到南宋時期青瓷生產達到高峰。據傳,當時燒制瓷器 的高手章生一和章生二兩兄弟在此建窯制瓷,而且兄弟二人所制瓷器各有特色,後人稱之為「哥窯」與「弟窯」。哥窯所制瓷器號稱「薄胎鐵骨」,因瓷胎黑褐色而得名。釉 色有粉青、淺青、月白、米黃等色,還有紋片釉,俗稱之為「魚 子紋」和「百圾碎」。由於胎骨為黑褐色,器口和底足無袖的地 方露出了胎骨本色,猶如鐵質,故稱其為「紫口鐵足」。弟窯所制瓷器以白胎厚釉為特點,釉色多為粉青、翠青。梅子青尤為佳品。瓷器邊緣和凸起的花飾部分,往往露出胎骨的白痕。據考察,哥窯專燒開片瓷器的窯址,尚未發現。哥窯弟窯皆為龍泉窯系。自原始青瓷算起,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到龍泉窯的青瓷生 產工藝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其釉「如玉似冰」,好似「千峰翠 色」。龍泉瓷的坯胎配方中,摻和了一定量的紫金土,降低了胎 骨的白度,它對釉色有一定的襯托作用,使釉色顯得深沉穩定。龍泉窯系窯址大部在龍泉縣境內,如大窯、金村、溪口等23處。宋代瓷業生產出現了繁榮局面。全國形成了幾個大窯系,過去習慣稱宋代五大名窯為:汝、官、哥、鈞、定。至今日為止,尚未發掘出北宋官窯遺址,對於北宋官窯遺址缺乏考古發掘地資料和充足的文獻資料的支撐,因此,關於北宋官窯遺址在何處,仍有不同說法,一般有三種說法:一說北宋官窯即為汝窯;二說否認北宋官窯的存在;三說為北宋官窯即為汴京官窯,它與南宋時的修內司官窯先後存在。汝窯遺址長期不曾確定。1988年1月24日中央電視台報導,於河南寶豐縣清涼寺發掘出汝窯遺址,出土大量北宋宮廷用瓷器,因此宋代著名汝瓷窯址被確認,結束了中國瓷史上的一大懸案。從以上窯系情況看,北方的定窯、磁州窯影響深遠。定窯以 白色微黃的釉色取勝,並有名貴的「白定」、「黑定」、「紫定」產 品;磁州窯是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南方的景德鎮瓷器發展到了新的更高水平,以產影青為精。龍泉窯(哥、弟窯)是南方青瓷 的主要產地。中原的鈞窯、西部地區的耀州窯都生產各具特色的名瓷。宋代瓷器的造型既實用又美觀,尤其是瓶類,運用了不同的 曲線構成了外部輪廓線,十分優美。例如玉壺春、梅瓶、直頸瓶、 瓜棱瓶、橄欖瓶、膽式瓶、葫蘆瓶、凈瓶。這些瓶體或修長優美, 或短碩穩重。宋瓷日用品中有些瓷枕頗有藝術特色。瓷枕最早見於隋代,唐 代以後產品增多。宋代磁州窯生產的瓷枕更為豐富多彩。其中「嬰 孩枕」「虎枕」、「龍枕」、「童子荷葉枕」,都有生動的造型,可供玩賞。

影青注子、注碗,宋,通高24.3cm。注子小圓口,有蓋,蓋頂飾獅形鈕,折肩,弧形流,曲柄,圈足。注碗葵瓣式口,碗體呈六瓣形,圈足。通體施青白釉。注子、注碗組合成套,是溫酒用具。注子亦稱執壺,為盛酒器皿;注碗用於盛放熱水。溫酒時將注子置於注碗中,以碗中熱水溫之。此為實用器皿。

青白釉蟠螭提梁倒流壺,宋,通高11cm,足徑6cm。壺為瓜棱球形,一條堆塑其上的螭龍巧妙地形成壺流與提梁,平底,底中心有一注酒的圓洞。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瑩碧剔透。此壺造型新穎別緻,清新怡人。

綠釉三彩劃花人物紋枕,高11.8cm,枕面33.5×15.5cm。枕呈長方形,兩端稍闊,中間略收,一側面有一圓形通氣孔,施釉不到底。枕面以刻劃法勾勒邊框,紋飾分3組,中間一組為人物紋,二人前後相伴而行,服飾一黃一綠,前者手持魚簍,後者扛桿,似去垂釣。周圍的綠樹、青草、黃雲透出生機。兩側2組黃地開光內各繪折枝花一朵,白花綠葉,開光外襯以褐黃色地。枕面的邊框外至枕側面施綠彩。枕面紋飾設色以綠彩、黃彩為主,色彩素雅,體現了宋三彩的著色特點。

白釉花口高足杯,宋,口徑9.8cm,足徑4.5cm,高6.3cm。杯口呈五瓣花形,器身呈花瓣狀,高足微外撇。通體施白釉。此杯造型仿金銀器中花瓣形高足杯而制,精緻細巧,釉色潔白,釉質光潤,體現了宋代白瓷的燒制水平。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制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制。

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宋,高12cm,枕面長32cm,寬23cm;底長31cm,寬21.5cm。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稜角處有八條竹節狀突起,背面有一通氣孔,素底無釉。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繪折枝牡丹一枝,並在花瓣、花葉上刻划出筋脈。枕面周邊描繪黑彩邊框。此枕採用的竹節出筋裝飾是宋代磁州窯的典型風格,枕面畫面精細生動,為磁州窯的高檔產品。八方形枕是磁州窯常見的枕式,在窯址調查中發現有專門燒這種枕的窯。傳世八方形枕的裝飾紋樣多為折枝花鳥、蓮池游鴨、雞、兔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磁州窯白地黑花嬰戲紋枕,宋,高10.4cm,長29.9cm,寬22.5cm。枕呈腰圓形,枕面前低後高。白釉,枕面及枕側以黑彩繪嬰戲紋。枕面外周以雙線勾勒如意形開光及雙弦紋,開光與弦紋間飾四組卷枝紋。枕側繪簡單的花草紋。枕面主題紋飾畫筆簡練,描寫兩個嬰孩玩耍,其中一孩兒頭上落一隻小鳥,孩兒驚愕不已,另一孩兒作興奮狀,欲上前捕捉小鳥。在磁州窯器物當中,以嬰戲為題材的很多,如池塘趕鴨、打陀螺、蹴球、騎馬、釣魚、放炮竹等。瓷枕亦如此,不論是做遊戲,玩蓮或趕鴨,均寥寥數筆,就把孩兒天真、可愛的童趣表現出來。即如此枕雖著墨不多,卻生動傳神。

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宋,高10.5cm,長28.3cm,寬19.8cm。枕呈長方多邊形,枕壁有八面,枕面和底部均出邊。枕面與枕壁均有白地黑花裝飾,枕面為篁竹一叢,枕壁為卷草紋。在宋、金、元時期,瓷枕是磁州窯的主要器形之一。此枕採用簡筆畫法,筆觸自然流暢,形象地表現出篁竹的挺拔與柔韌,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枕的底部戳印「張家造」款識。20世紀70年代,故宮博物院進行遺址調查工作時,在磁州窯的觀台窯址中發現了大量帶有「張家造」款識的瓷枕標本,說明當時有專門燒造瓷枕的窯場。

當陽峪窯絞胎小罐,宋,高9cm,口徑3.6cm,底徑5.1cm。罐圓口,短頸,鼓腹,平底。頸部施白釉,外腹部釉色為褐白兩色,紋飾呈羽毛狀。絞胎是唐、宋時期北方地區許多窯口經常使用的一種工藝手法,它以深淺兩種顏色的胎土相互絞合成型,或用兩種顏色的胎泥絞出不同的紋理貼塑在器物上,使器物的顏色和圖案都有一種變化的美感,紋飾有羽毛紋、樹葉紋、木紋、朵雲紋等。絞胎工藝非常複雜,燒制難度很大,因此目前所見器物一般均為小件器。常見的有盤、碗、小罐、小壺、枕等。陝西地區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騎馬人絞胎俑,是目前所見保存較完整、器形較大的絞胎作品。唐代與宋代的絞胎器除造型不同外,兩者的胎釉也有區別,唐代絞胎器的胎釉以黃、褐色調為主,宋代絞胎器的胎釉以褐、白色調為主。絞胎器一般罩透明釉燒成,也有罩綠釉燒制的,別有一番情趣。從此罐絞出的花紋看與河南修武當陽峪窯址出土的瓷片標本極為相似,因此有可能是修武窯的器物。

當陽峪窯白釉剔花瓶,宋,高27cm,口徑5.5cm,足徑7.5cm。瓶小口外折,細頸,圓肩,鼓腹,內凹足。通體施白釉,剔花裝飾,共有4層紋飾:肩部上層為剔花捲枝紋,腹部主題紋飾為剔花花葉紋,花葉肥碩飽滿,腹部上下分別在兩道弦紋之間划出網格紋,再剔去若干小方塊,在整體網格紋中劃分出交錯的正反三角形。腹部豐滿肥大的花葉紋與上下兩周網格幾何形紋形成對比的裝飾風格。此瓶花紋褐、白色調對比鮮明,其網格狀剔花圖案是其它瓷窯產品中所沒有的。當陽峪窯瓷以白釉剔花最負盛名,剔花紋飾流利洒脫,其藝術感染力在磁州窯系同類裝飾之上。

當陽峪窯剔花缸,宋,高34.4cm,口徑16.5cm,足徑12.5cm。缸唇口,溜肩,深腹,圈足。外壁通體以剔花裝飾。其做法是先在灰褐色胎上施一層潔白的化妝土,划出花葉、纏枝牡丹、回紋等紋樣,再將花紋以外的地子上的白色化妝土剔掉,露出灰褐色胎,形成深色地子襯托白色花紋的裝飾效果。宋金時期,我國北方山西、河北、河南的一些瓷窯為了解決當地制瓷原料不夠純凈給瓷器生產帶來的弊端,另闢裝飾蹊徑,大量採用剔花裝飾,其中以河南當陽峪窯的產品最受人稱道。

登封窯珍珠地劃花雙虎紋瓶,高32.3cm,口徑7.3cm,足徑9.5cm。瓶形似橄欖,圈足。胎為灰褐色,施白色化妝土。瓶身刻劃二虎,一站立,一行走,呲牙翹尾,均矯捷兇猛, 搏鬥於草叢中,襯以洞石、芭蕉,近底處有一周蓮瓣紋。圖案以外空白處戳印珍珠形小圓圈。此瓶製作規整,線條流暢,色調河蟹,繪畫生動寫實,筆法蒼勁有力,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登封窯作品。

定窯白釉刻花直頸瓶,宋,高22cm,口徑5.5cm,足徑6.4cm。瓶平口外折,頸細長,圓腹,高圈足外撇。腹部刻螭龍穿花紋飾。此瓶造型優美,胎體潔白,螭龍紋刻劃得矯健生動,刀工遒勁有力,線條自然清晰,為定窯的上乘佳作。

白釉刻花折腰碗,高5.5cm,口徑16.8cm,足徑9.4cm。碗敞口,淺式,斜腹,近底處內折。通體白釉,口部鑲銅。碗內、外壁及里心劃刻蓮花、蓮葉紋。此碗白釉純凈,所飾蓮花線條自然流暢。碗之內、外壁均有刻劃紋者較為罕見,此碗是定窯瓷器的精美之作。

定窯白釉盞托,宋,高6.5cm,口徑8.6cm,足徑8.2cm。盞托上呈杯形,口沿無釉,托鑲銅口,圈足外撇。里外施白釉,杯口與托口沿各飾回紋一周。此盞托造型規整,釉色溫潤,紋飾簡潔,具有美觀而實用的特點。

定窯白釉刻花梅瓶,宋,高37.1cm,口徑4.7cm,足徑7.8cm。瓶小口折沿,短頸,豐肩,肩下漸收斂,圈足。俗稱「梅瓶」。通體施白釉,釉色柔和潔凈,白中閃黃。肩部刻菊瓣紋一周,腹部刻纏枝蓮紋,下部刻上仰蕉葉紋,刻花清晰婉轉,深淺不一,蓮花簡潔典雅,線條流暢,顯示出定窯刻花技術的嫻熟。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窯梅瓶的標準式樣。

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宋,高3.5cm,口徑17.9cm,足徑5.9cm。盤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狀,腹部漸斂,近底處呈折角狀,故稱「折腰盤」。器里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牆露胎,足底心有釉。此盤造型規整,是宋代北方地區常見的器形。其釉色勻凈,折角線清晰,堪稱定窯瓷器中的精品。宋代定窯以燒白釉瓷器為主,而醬釉器和黑釉器的數量則較少。醬釉器又稱作「紫定」,黑釉器又稱作「黑定」。此盤因釉色較淺,釉面泛黃色,所以這種醬釉器又稱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窯燒制醬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窯,河南修武窯、魯山窯、寶豐窯,陝西耀州窯,山西介修窯,甘肅安口窯等也有燒制。

定窯孩兒枕,高18.3cm,長30cm,寬11.8cm。枕作孩兒伏卧於榻上狀,以孩兒背作枕面。孩兒兩臂環抱墊起頭部,右手持一繡球,兩足交叉上蹺,身穿長衣坎肩,長衣下部印團花紋。榻邊模印花紋,四面開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龍,相對的一面光素,其餘兩面凸起如意頭紋。枕身釉作牙黃色。底素胎,有兩孔。枕是睡覺時墊首用具。在中國古代,人們喜歡使用玉枕、瓷枕,這是由於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的作用。瓷枕始創於隋代,盛行於唐、宋、元各代。此件孩兒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態活潑、悠然,是中國古代瓷器中的珍貴製品。

定窯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宋,高5.4cm,口徑30.4cm,足徑13.6cm。盤侈口,淺腹,圈足。里口凸起弦紋2道。盤以印花為飾,以回紋將盤內壁與內底界開,內底飾蓮花、荷葉紋各5組,內壁飾纏枝牡丹2周,兩層牡丹上下相錯,排列有序。盤內外施白釉,口沿因覆燒無釉而鑲銅口,外壁可見旋痕及因釉水下流而產生的淚痕。近足處有多處露胎,是為定窯瓷器的典型特徵。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燒白瓷為主,細潤光滑的釉面,白中微微閃黃。裝飾以印花、刻花、劃花與剔花為代表,尤以印花技法為世人所稱道。這件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器型大而規整,印花繁縟,層次分明,線條流暢,紋飾清晰,充分顯示出定窯印花品種的製作水平之高,是清宮舊藏的定窯器之珍品。

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宋,高6.8cm,口徑19.2cm,足徑5.7cm。碗口呈葵瓣式,鑲銅扣,深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流形成淚痕。碗內刻劃纏枝蓮花紋和茨菇紋。外壁光素。胎體輕薄,胎面潔凈。刻劃花是定窯特有的裝飾風格,所刻線條流暢,飄逸瀟洒。此件器物刻劃的纏枝蓮花在白色釉的襯托下若隱若現,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藝的高超水平。

定窯印花螭龍紋盤,宋,高4.7cm,口徑23cm,足徑10.8cm。盤敞口,口沿無釉(俗稱芒口),淺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淚痕。碗內模印螭龍紋。胎體輕薄,胎色潔白。印花裝飾是宋代定窯所採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北宋中期以後定窯發明了覆燒工藝,「芒口」是這種工藝所留下的特徵,覆燒可以充分利用窯的容積,大大提高產量。

哥窯弦紋瓶,高20.1cm,口徑6.4cm,足徑9.7cm。瓶廣口,細長頸,扁圓腹,圈足,頸及肩部凸起弦紋四道,器里外及底心滿釉,通體開金絲鐵線紋片,底足露胎處為醬色。釉面開片原因釉與胎的收縮率不一致,冷卻時形成一種釉裂胎不裂的現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錯落有致的開片,順其自然,形成一種妙趣天成的裝飾釉。哥窯釉質凝厚,釉色沉穩,其胎體中含鐵量較高,燒成時口沿處釉下垂,形成醬口。弦紋瓶是典型的哥窯產品,造型端莊秀美,金絲鐵線紋片和肩頸凸起的四道弦紋使單一色釉增添了起伏變化,更具韻律感。哥窯傳世品不多,主要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

哥窯碗,高7.5cm,口徑19.8cm,足徑5.6cm。碗敞口,弧壁,淺圈足。里外滿飾青釉,釉厚潤如脂。釉面布滿細碎的開片紋,深淺不一,如網如織,深紋片呈黑色,淺紋片呈黃色,俗稱「金絲鐵線」紋。

哥窯魚耳爐,高9 cm,口徑11.8cm,足徑9.6cm。此爐造型仿商周青銅禮器簋,「S」形輪廓線上收下凸,勾勒出端莊飽滿的體態,兩側對稱置魚耳,下承圈足。爐的外觀古樸典雅,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織如網的「金絲鐵線」,使素凈的釉面富於韻律美。外底有6個圓形支燒釘痕。魚耳爐因兩側置魚形耳且可用來焚香而得名,是宋代哥窯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時雖有仿品傳世,但均貌似神離,無法企及原作之風韻。

哥窯八方碗,高4.2cm,口徑7.8cm,足徑2.8cm。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滿施釉,外壁施釉較厚,開片較大,為冰裂紋;內壁施釉薄,開片細小而密集,形成一種無規則的蜘蛛網線,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現出紫色,足邊無釉,呈鐵黑色,俗稱「紫口鐵足」。此碗造型新穎雅緻,折角稜線分明,線條宛轉自然,為宋哥窯器物中的珍品。

哥窯八方貫耳扁瓶,高14.9cm,口徑4.6-3.7cm,足徑4.8-6.4cm。瓶仿青銅器式樣,為八方形,口微外撇,頸部凸起兩道弦紋,兩側各有一筒狀圓形直耳,中空,俗稱「貫耳」。腹下部豐滿,高圈足微外撇。底足一周無釉,呈黑色。此瓶釉面光亮瑩潤,通體開細碎魚子紋,紋片自然美觀,別具一格,為典型的哥窯產品。

哥窯葵花洗,高3.5cm,口徑12cm,足徑8.8cm。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內凸起,底有6個支釘燒痕。通體施灰色釉,釉汁厚潤,釉面滿布開片,紋片大小相間,大片的紋線呈鐵黑色,小片的紋線呈金黃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稱。此洗造型玲瓏小巧,典雅可愛,是宋代哥窯瓷器中的精細之作。

哥窯膽式瓶,高14.2cm,口徑2.2cm,足徑5.4cm。瓶小口,長頸,頸下漸闊,最長徑在近足部,圈足上寬下窄。通體施米色釉,開黑色、米色紋片,俗稱金絲鐵線,呈自右上向左的斜紋。此瓶造型秀美,器型為宋代所僅見,釉色潤澤,紋片典型。此類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哥窯海棠式花盆,高7.8cm,口徑14.6-11.8cm,足距7.4cm。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式,直口微撇,出沿,斜壁,平底,下承四如意雲頭形足。里心有5個支釘燒痕。里外施灰青色釉,足底邊無釉,呈黑色,俗稱「鐵足」。通體開片,外壁開大片冰裂紋,內壁開細碎紋片,縱橫交錯,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宋代哥窯瓷器以盤、碗、瓶、洗等多見,花盆則極為少見。

官窯圓洗,高6.5cm,口徑22.6cm,足徑19cm。洗直口,微敞,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寬,底部邊沿露胎無釉。此洗造型端莊典雅,通體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純凈瑩澈。釉面上,金絲般的片紋縱橫交織,片紋間又閃現出條條冰裂紋,優美河蟹。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麵,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艷彩塗繪,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紋為飾。其上紋片粼粼,愈顯高潔古雅。這件官窯圓洗是宮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藝及裝飾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紋突出。同時,藉助於燒成後期的二次氧化作用,在釉層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層遮蓋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鐵足」,使器物愈顯古樸莊重。

官窯弦紋瓶,高33.6cm,口徑9.9cm,足徑14.2cm。瓶洗口,長頸,圓腹,高圈足,圈足兩側各有一長方形扁孔可穿帶。頸至腹部有凸起弦紋7道。瓶通體以青釉為飾,釉層肥厚,呈粉青色,釉汁瑩潤,具有凝厚深沉的玉質美。此瓶體仿漢代銅壺式樣,簡潔雅緻,凸起的弦紋改變了造型的單調感,增強了器物的裝飾性。器身布滿大片紋,縱橫交錯,是宋代官窯瓷器的代表作品。

官窯葵瓣洗,高4.8cm,口徑18.7cm,足徑11.2cm。洗八瓣葵花式,斜直壁,折底,圈足。通體施粉青釉,釉面開片,片紋交織如網。足底邊無釉,露鐵黑色胎。宋代官窯瓷器與汝、哥、鈞窯瓷器一樣,特別注重釉色美。其凝厚的釉層系採取先素燒坯體、然後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層厚度往往大於坯體的厚度。燒成過程中,選用優質木材作燃料,以保證窯內的溫度和氣氛。官窯瓷器多為素麵,既無精美的雕飾,又無艷彩描繪,多用凸凹直棱或弦紋為飾,在釉面自然優美的片紋點綴下頗顯高貴典雅。此洗造型優美,釉層瑩潤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紋縱橫交錯,大片紋間又閃現條條小冰裂紋,構成優雅河蟹的藝術整體。

官窯大瓶,宋,高34.5cm,口徑9.9cm,足徑14cm。瓶圓口,直頸,垂腹,圈足。通體內外施青釉,釉面開有冰裂狀紋片,上部開大片紋,近底處紋片細碎。「官瓷重楷模,精華四海粹」,這是《飲流齋說瓷》中對宋代官窯瓷器的讚美。官窯屬於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有南北之分。北宋官窯興盛於宋徽宗時期,據文獻記載,窯場設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目前尚無法取證。南宋官窯的窯址在杭州烏龜山一帶,考古人員進行了多次發掘,獲得了比較多的實物資料。此件官窯大瓶是官窯中的傑作,形體碩大,造型端莊古樸,溢青流翠的釉面上隱現出冰裂紋,在清代皇宮收藏中備受皇帝的賞識,成為御苑至寶。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霍縣窯白釉凸花帶字小碗,金,高3.8cm,口徑10.8cm,足徑3.3cm。碗敞口,深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碗心有一周無釉,這種無釉的現象被稱作澀圈。內壁印有10組花卉和文字「郭窯」、「瓷器」。此碗特別之處在於其花卉和文字裝飾,文字巧妙地穿插於花卉間,既是一種裝飾,又是一種廣告語,得以宣傳窯主。宋、金時期,許多民窯窯場為了市場競爭、擴大銷路都採用這種行銷手段。

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高6.8cm,口徑16.4cm,足徑4.9cm。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體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黃褐色釉隨意點灑成大小不一的斑點。碗心微凸,飾梅花一朵,內壁上飾三隻鳳凰,似在相逐飛舞。宋代飲茶、鬥茶之風盛行,黑色茶盞受到鬥茶者的喜愛,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稱:「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故全國興起了不少燒黑瓷的瓷窯,其中以福建的建窯和江西的吉州窯最為著名。吉州窯工匠運用民間剪紙的手法,把鳳凰靈動飄逸的形象生動傳神地展現在這件瓷碗上,新穎別緻,極具圖案裝飾效果。

吉州窯剪紙貼花小碗,宋,高5.3cm,口徑10.5cm,足徑3.5cm。碗敞口,碗式較深,淺足露胎。里外施兩種釉,外施醬釉,點以淺黃色斑點,里為窯變花釉。碗內壁飾3組醬色菱形開光式剪紙紋樣。將民間剪紙貼花藝術直接運用到瓷器的裝飾上是吉州窯匠師的創舉。

吉州窯黑釉剔花梅瓶,宋,高19cm,口徑5cm,足徑6.8cm。瓶小口,圓唇,短頸,豐肩,內凹足。通體施黑釉,器身剔折枝梅花,紋飾部分露黃色胎,花蕊用褐彩勾畫,裝飾效果極強。

吉州窯綠釉刻花枕,宋,高9cm,枕面26.5—22cm,枕底24—19cm。枕如意形,底中心有長方形孔。通體施綠釉,底素胎無釉。枕面依枕形外周劃複線開光,開光內刻葉紋4片,枕側戳印朵花。綠釉枕是宋金時期比較流行的瓷器品種,尤以北方窯燒造較多,如河北定窯、磁州窯,河南魯山窯、寶豐窯、禹縣窯等均有製作。此枕紋飾與在吉州窯窯址中採集到的標本類同,為吉州窯綠釉器物之典型。

吉州窯白地褐彩蓋罐,南宋,高6.5cm,口徑5.5cm,底徑6cm。罐直口,直壁,平底,附嵌入式蓋。外壁採用白地褐彩裝飾,主題圖案為纏枝卷草紋,蓋面飾一折枝花卉紋。圖案簡捷流暢,自然大方。這種裝飾技法緣於北方磁州窯,但又有吉州窯自身的特色。其底色與紋飾色彩的對比沒有磁州窯強烈,即白地泛黃,黑花發褐。江西南昌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墓出土的奔鹿紋蓋罐等器物為此類瓷器的斷代提供了依據。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里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里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建窯黑釉兔毫盞,宋,高6cm,口徑12cm,足徑4cm。碗敞口,斜直壁,小圈足。碗黑胎,里滿釉,外施釉不到底,凝聚處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里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筋脈狀黑褐色兔毫式紋,俗稱「兔毫」。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北等地都有燒制,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為最。該器造型古拙質樸。由於兔毫盞的盛名,宋代詩人多有讚美之辭,如蔡襄《茶錄》中云:「兔毫柴甌新,蟹眼清泉煮。」黃庭堅詞中有「研膏濺乳,金屢鷓胡斑」之句等。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嬰戲紋碗,高6.7cm,口徑20.8cm,足徑6cm。碗敞口,淺腹,矮圈足。里外均施青白釉,釉質瑩潤,足內無釉。碗內刻劃雙嬰戲蓮紋,線條流暢,紋飾清晰。宋景德鎮窯燒造的青白釉瓷以生產民間日用瓷為主,飲食具、酒具最多,盒類次之。青白釉青中有白,白中閃青,以介於青白二色之間而名。青白釉瓷胎體輕薄,所印、刻的花紋迎光透視,內外可見。景德鎮燒造青白釉瓷的窯廠很多,以湖田窯規模最大,其產品種類豐富,質量精良,最具代表性。此碗即宋代景德鎮湖田窯的一件代表作。

景德鎮窯青白釉雙獅枕,高15.5cm,長17.5cm。枕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枕面為如意形,其上刻纏枝花紋;中部雕塑雙獅作搏鬥狀;下部為腰圓形,枕底胎厚重無釉。其整體施青白釉,釉色勻凈。青白瓷是宋、元時期我國南方地區生產的一種重要瓷器品種,是古代窯工仿照青白玉的外觀而製作的,又有「假玉器」之美稱,以景德鎮地區的產品質量最佳。瓷枕是我國古代的夏令寢具,它清涼沁膚,爽身怡神,頗受人們的喜愛。唐宋時期一度廣泛流行,宋代各窯曾大量燒造。這件宋代青白釉雙獅枕,不僅造型生動,釉色瑩潤,有玉的質感,且兼具實用與欣賞雙重價值,實為瓷中精品。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梅瓶,高26.6cm,口徑5cm,足徑8.5cm。瓶小口出邊,溜肩,肩下漸收,內圈足。通體施青白釉,腹部刻纏枝花卉。此梅瓶造型比宋代較為典型的修長形梅瓶略顯粗短。所刻花紋在勻凈的青白釉面上若隱若現,青白相映,素雅恬靜。景德鎮窯青白釉瓷器胎質潔白,聲音清脆,因此有專家認為傳說中對「柴窯」的品評,所謂「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很可能是指這種青白釉而言。宋代青白瓷主要以盤、碗類居多,瓶類器物傳世較少,故此梅瓶愈益珍貴。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余、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高15.8cm,口徑22.8cm,足徑11.5cm。花盆六瓣葵花式,折沿,口沿邊起棱,深腹,圈足。盆內外施釉,口沿以內呈灰藍色,外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處釉薄呈醬色。底呈深淺不同的醬色,有5個圓形滲水孔,刻有標識器物大小的數字「七」,並有清代造辦處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宮」、「竹石假山用」八字款識。

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高14.7cm,口徑23.3-18.6cm,足距8cm。花盆托通體呈海棠式,敞口,折沿,腹上闊下斂,平底,四雲頭足,盆底有5個圓孔。底面刻有「重華宮」、「金昭玉翠用」八字楷書及「四」字。盆內壁施月白色釉,外壁施玫瑰紫色釉,釉層厚潤,上有「蚯蚓走泥紋」。此花盆托胎體厚重堅硬,造型美觀實用,是典型的宮廷用器。其釉面瑩潤勻凈,月白色幽柔典雅,玫瑰紫色絢美艷麗,此精美的花盆托是典型的宮廷用器。

鈞窯鼓釘三足洗,高9.4cm,口徑23.5cm,足距9.5cm。洗作鼓式,亦稱鼓式洗。器身上下飾鼓釘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頭足。洗內施天藍色釉,外為玫瑰紫色釉。底刷黃褐色薄釉,繞底一周有支燒痕,並刻有「一」字標記。河南禹縣鈞台窯址曾發現刻有「一」至「十」數目字的鈞瓷標本,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官鈞窯瓷器相同,此類數目是同類製品從大到小的編號。此件洗屬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無損。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紋為鈞窯器之特徵,是為傳世官鈞窯瓷器的代表作品。洗底「瀛台靜憩軒用」為清代官款。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艷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台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制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托、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宋,高15cm,口徑20—16.5cm,底徑13.4—10cm。花盆呈長方形,折沿,斜直壁,平底,四角有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蚯蚓走泥」紋。外底施醬色釉,並刻有書目字「十」。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這件花盆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是一件備受皇室青睞的藝術品。

鈞窯月白釉瓶,高28cm,口徑4.8cm,足徑7cm。瓶唇口,口沿微撇,長頸,頸部上寬下窄如喇叭形,圓腹下垂,圈足。通體施月白釉,口沿處釉薄微顯胎色,足邊呈醬色。鈞窯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主要釉色有月白、天藍、紫紅等,胎重釉厚。此瓶為宋鈞窯的民窯產品。民窯器物形制多為碗、盤、瓶、罐之類生活用品,釉色以天青或天藍釉居多,無官鈞之玫瑰紫和海棠紅色。此瓶造型別緻,釉色勻凈,為民窯中較好的作品。

鈞窯月白釉單柄洗,高7.3cm,口徑20cm,底徑6.7cm。洗長圓形,口沿的局部為伸出的花瓣形折沿,沿下有一環形柄,通體施天藍釉,釉質凝厚滋潤。洗有陶和瓷製品,陶洗從新石器時代至漢代均有製作,瓷洗以唐代越窯、宋代鈞窯,尤其是元代龍泉窯和景德鎮窯的製品為多。鈞窯大部分產品的基本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較淡的藍色稱天青,較深的稱天藍,此件比天青更淡,故稱月白,具有螢光般的幽幽光澤。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周,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鈞窯月白釉出戟尊,宋,高32.6cm,口徑26cm,足徑21cm。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銅器式樣,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頸、腹、足之四面均塑貼條形方棱,俗稱「出戟」。通體施月白色釉,釉內氣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邊棱處因高溫燒成時釉層熔融垂流,致使釉層變薄,映現出胎骨呈黃褐色。圈足內壁刻劃數目字「六」。傳世宋代鈞窯瓷器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為多見,出戟尊較為少見。上海博物館收藏一件宋代鈞窯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宋代鈞窯丁香紫釉出戟尊。

龍泉窯三足爐,高12.4cm,口徑14.5cm,足距9.2cm。爐折沿,短頸,扁圓腹,下承以三足。肩部飾凸起弦紋一道,腹部與三足對應處飾有三條凸起的直線紋。通體施青綠色釉,三足底部顯露醬黃色。此爐釉色為典型的梅子青色,青翠幽雅。爐腹至足部凸起的三條稜線原系仿青銅器的裝飾紋樣,因凸起處釉層較薄,呈淺白色,形成了出筋的裝飾效果,翠玉般的釉色中顯露出數道規整的白線,分外醒目。此爐造型仿青銅鬲,因此又稱鬲式爐,是龍泉窯的上乘佳作。

龍泉窯青釉塑貼雙魚紋洗,高6cm,口徑23.5cm,足徑13cm。此洗敞口,折沿,圈足。洗心內塑貼兩條游魚,外壁刻凸菊瓣紋一周。口沿兩側各有兩個穿孔,相互對應,可用於穿飾金屬提環,以便於提攜。此器釉色青翠,塑貼魚紋清晰,是南宋龍泉窯的典型作品。在韓國新安海底沉船中亦發現有類似器物。

龍泉窯青釉鳳耳瓶,高17.5cm,口徑5.7cm,足徑6.3cm。瓶小盤口,直頸,折肩,直腹,圈足。頸部兩側各置一鳳耳。灰白色胎,通體施青釉,釉面開片紋,釉色青翠瑩潤。南宋時的龍泉青瓷特別講究釉的色調。窯工們以多次上釉和改變釉的配方技術,燒成粉青、梅子青兩種釉色,代表著我國青釉燒制的最高水平。在厚釉失透的情況下,北宋龍泉青瓷盛行的刻、劃花裝飾已不適用,取而代之的是堆塑和浮雕技法。此瓶唯以典雅的風韻、秀美的造型、瑩潤的釉色,煥發出迷人的魅力。

汝窯三足洗,宋,高3.6cm,口徑18.3cm,足距16.7cm。洗直口,平底,下承以三彎足。里外施天青釉,釉面滿開細碎紋片。底部滿釉,有5個細小支釘痕。清乾隆帝頗看重此洗,曾為其題詩一首,由宮廷玉作的匠師鐫刻在器物外底部:紫土陶成鐵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辭本契退藏理,宋詔胡誇切事談。後署「乾隆戊戌夏御題」。此器造型簡潔,製作規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溫潤。

汝窯碗,宋,高6.7cm,口徑17.1cm,足徑7.7cm。碗撇口,豐腹,圈足微外撇,胎體輕薄。通體滿釉,呈淡天青色,瑩潤純凈,開細小紋片。製作規整,足內有五個支釘燒痕及乾隆御題詩一首:秘器仍傳古陸渾,只今陶穴杳無存。卻思歷久因茲朴,豈必爭華效彼繁。口自中規非土匭,足猶釘痕異匏樽。盂圓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後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題」,並鈐「古香」、「太朴」二印。汝窯青瓷胎質細膩呈香灰色,釉色如湖水映出的藍天。這件汝窯碗胎質細膩,釉汁勻潤,是一件精美的稀世珍品。

汝窯三足樽,宋,高12.9cm,口徑18cm,底徑17.8cm。此樽仿漢代銅器造型,直口,平底,口、足徑度相若。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紋兩道,中部凸起弦紋三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5個小支釘痕。里外滿施淡天青釉,釉面開細碎紋片,瑩潤光潔。

汝窯盤,宋,高3.5cm,口徑19.3cm,足徑12.6cm。盤口微撇,圈足外撇。盤身滿釉,開細碎紋片。底有5個支燒釘痕,並刻有「壽成殿皇后閣」六字。此器製作工細,釉質純凈,開冰裂紋片,是宋代汝窯瓷器中的上品。其題字表明此器為當時供奉宮廷的器物。

汝窯圓洗,北宋,高3.3cm,口徑13cm,足徑8.9cm。圓洗敞口,淺弧壁,圈足微外卷。通體施偏藍的淡天青色釉,釉面開細碎的片紋,胎呈香灰色,外底有三個細小如芝麻粒狀的支釘,並有鐫刻的「乙」字。此洗工藝精湛,釉色瑩潤。汝窯遺址位於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蟹爪紋、香灰色胎、芝麻掙釘是鑒別真假汝窯瓷器的重要依據,這三個特徵在此件器物上都很明顯。至於器物外底所刻「乙」字的涵義,一般認為是此洗入藏清代宮廷後所刻。清代時,精於鑒古的乾隆皇帝曾將自己所喜愛的古董劃分等級,一些器物留下了當時鐫刻的「甲」、「乙」、「丙」、「丁」等標誌。在故宮所藏宋代汝窯瓷器上,還有鐫刻「蔡」字、「壽成殿皇后閣」等銘文的。一般認為是宋代所刻,「蔡」字當與宋徽宗的寵臣蔡京有關;「壽成殿皇后閣」是宋代宮殿名。

西村窯刻花點彩盤,宋,高10cm,口徑33.5cm,足徑10cm。盤敞口,折沿,弧壁,圈足。通體施青白釉。盤內圓心刻一鳳紋,並飾有5組規則的褐色點彩,內壁刻纏枝蓮花,花紋上隨意點綴褐色點彩。盤外素麵無紋飾。此盤器形大而規整,刻花與點彩相襯,繁而不亂,為西村窯代表性作品。

西村窯青白釉刻花鳳首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3cm。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此壺為廣東西村窯燒造。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物。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然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耀州窯青釉刻花瓶,北宋,高19.9cm,口徑6.9cm,足徑7.8cm。瓶小平口出沿,短直頸,豐肩,腹以下漸收斂,圈足。肩部有弦紋3道。瓶身以「刻花」為飾,腹部刻纏枝牡丹花,下腹刻雙層蓮瓣紋。此瓶刻工刀鋒犀利,深淺有致。牡丹花繁而不亂,花冠豐滿,花枝纏繞,俯仰結合。瓶通體施青釉,釉面晶瑩溫潤,玻璃質感強,釉層勻凈。耀州窯刻花青瓷以盤碗為多,瓶類較少。此瓶小口短頸,襯出瓶身的雍容飽滿,刻線處積釉色深,凸起處色較淺,使花紋更加清晰,有立體圖案的效果,為耀瓷中的精品。

耀州窯青釉刻花嬰戲紋碗,宋,高8.5cm,口徑20.8cm,足徑4.8cm。碗敞口,寬唇,圈足。里外施青釉。碗內刻嬰戲蓮花紋飾,一肥胖的嬰兒戲於三朵蓮花之間,兩手腕各戴一手鐲,憨態可掬。此碗刻花精細,畫面生動活潑。北宋晚期,耀州窯裝飾多取嬰戲紋題材,此類構圖還有兩嬰盪鞦韆、四嬰戲把蓮等。

青釉刻海水鴨紋碗,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9cm。碗敞口,腹為六花瓣形,近底漸收,圈足。內壁蓖劃海水紋,碗心刻劃一游鴨,外壁光素無紋。通體以青釉為飾,釉色深沉,青中泛黃。此碗造型優美,紋飾清晰,鴨紋的刻劃生動傳神,海水紋宛轉自然,由此可見耀州窯瓷工們嫻熟的技藝,是耀州窯瓷器的代表作品。

耀州窯青釉人形執壺,宋,高29cm。壺體造型為一男子,束冠,著長襟衣衫,雙腿直立,微露雙足。人軀體中空,頭有孔為壺口,雙手於胸前捧方口壺流,後背中央附曲柄。人物面部表情莊重肅穆。通體施青釉,釉色青綠,勻凈滋潤,因衣紋線條折角處釉薄呈現出胎色而具有立體效果。耀州窯的瓷塑作品很少,此件人形執壺無論是造型構思還是工藝水平均可謂上乘佳作。

青釉藥王塑像,高45.0cm,底徑10.5cm。這是一尊宋代耀州窯燒造的青釉塑像,塑造一中等身材的佇立男像。其形像昂首挺胸,雙目炯炯有神,平視前方,兩腮微鼓,雙唇緊閉,神態安詳。頭戴蝴蝶結飾物,身披由樹葉綴連而成的長衣,左手托寶瓶,右手執草葉於胸前,腰間系一布帶,赤足立於圓托上。通體罩青中略帶黃色之釉。雖然像上未標註姓名,但塑造的應是人們崇拜為「藥王」的孫思邈。中國醫學史上被尊稱為「藥王」者雖有多人,但唯有孫思邈享譽最廣,影響最大,受到醫學界和民間的廣泛推崇,為他舉辦紀念活動也最為經常。孫氏是陝西耀縣人,耀縣緊臨銅川,大名鼎鼎的孫思邈自然會成為宋代耀州窯工匠的創作素材。據說銅川舊有藥王廟,廟中供奉孫思邈像。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越窯青釉瓜棱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棱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棱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推薦閱讀:

「走遍台灣」之二:故宮博物院里藏了棵小白菜
故宮隆宗門上的箭頭究竟是誰留下來的?
台北故宮藏宋代瓷器精品欣賞(二)
故宮AI不得了,現在誰去都能當皇上
北京故宮館藏.陶瓷器賞析(全集四)

TAG:故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