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孟子的「性善論」

孟子的「性善論」

2008-10-05 19:17:50|分類: 儒家文化 閱讀575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關鍵詞: 孟子、性善論、四心、四端、不忍人之心、仁義禮智

性善論,中國古代的一種人性論,與「性惡論」相對,由孟子首先提出。認為人性本來就是善的,人的仁義禮智等品德是天生固有的,封建倫理道德是天賦給人的本性。人的為惡是由於後天環境影響和主觀不努力造成的,孟子以性善論作為根據,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不忍人之政」)。「性善論」 作為孟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孔子思想的發展。

一、孟子「性善論」的主要內容

「性善論」是戰國時期孟子提出的一種人性論。孟子認為,性善可以通過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出於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孫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性善論」是孟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它大體包括以下這樣的內容:

1、人性是善的。孟子曰:「水性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就說明善是人的本性,就如同水向下流一樣平常。孟子不僅把心限定在善良和道德範圍內,而且認為這個「心」是人人固有的。這就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孟子曾說:「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孟子·公孫丑上》)每個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見小孩將要掉入井中,並不因為交情、聲譽等利害關係而救人,而是因為內心「善」的本質自然流露而救人。

每個人生來都有「善端」,應該每個人生來都是善的,為何卻有人是「不善」(惡)的呢?孟子認為,人的本性雖然是善良的,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充分發揮其善性,都能使自己道德的發展,順乎人性的本然。其原因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他舉例說:水向下流是水的本性,但如用水拍水,可使水跳過額角;激水倒流,可以使水上山.難道這是水的本性嗎?不是,是外力的影響。為了使人的「善性」能夠保持和發展,孟子從他的「性善論」出發,提出了一整套唯心主義的修身養性的方法。孟子認為「養心莫善於寡慾」,因為追求過多的物質慾望會使人失去善性。

2、性善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差別。也就是說人之性應該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與禽獸相異的地方很少,庶民把這些相異的地方去掉了,只有君子注意保存。又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孟子談的人性,主要是在人與動物相區別的層次上講的。他認為人性是人之所以為人而與禽獸相區別的特性,這種異於禽獸的人性就是人作為「類」而與其他「類」的本質區別所在。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人生來就具有「善端」,即在人的意識中,有一種先驗的善的萌芽,這是人之異於禽獸的本質特徵,例如當一個人看見小孩即將落井的危險時刻,出於一種「怵惕惻隱之心」,會立刻去挽救這孩子的生命.在這一瞬間,他行為的動機不是因為和這孩子的父母有交情,也不是為了沽名釣譽,而只是出於一種天然的、純粹的「不忍人之心」,即對別人痛苦、危難的同情心。這「惻隱之心」(或稱之為「不忍人之心」)只是四類「善端」中最根本的一種。

孟子認為,人生來就有耳目口鼻四肢和仁義禮智之心。身與心都是人與生俱來的東西。對於人的耳目口鼻四肢和由此產生的各種物質欲求,孟子淡然視之,認為這只是人的自然屬性,是一種生存本能和生理需要.並非人的本質屬性,憑此並不能把人與禽獸區別開來。只有人的心理需要和社會屬性才是人的本質屬性。正是它們使人真正脫離了動物界而成為天地間最高貴的存在。所以,孟子說:「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眸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意思是說,君子所得自天的本性,仁義禮智深深植根在他的心中,它生髮出來的神色溫潤清和,表現在顏面,顯露於肩背,遍及到四肢,四肢一動作,不待用言語說明,人們一看便知道了。這表明,孟子所講的性善是就人的本質屬性而言的。具體地說.性善的內容就是人生而具有仁義禮智這四「心」,四「心」是性善的根本標誌。

3、孟子認為「善」的本質分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是為「四端」。「端」是起點的意思,孟子認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擴充,即道德實踐,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還有人行惡,孟子認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為受到私慾所蒙蔽,孟子認為人應該放棄私利,保存仁義。人的善性體現為惻隱、羞惡、辭讓和是非四心。孟子又稱之為「不忍人之心」。四心即仁義禮智這「四端」,「惻隱之心,人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講到:「人之有四端,猶其有四體也。」因此可得出,他認為四心或仁義禮智「四端」猶如人的身體是人本來就有的。那麼,如何才能使「四端」「擴而充之」以至性善臻於完備。性善可以通過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出於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

孟子認為,首先要有從善如流的主觀願望。他說:「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豚游,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盡心上》)孟子認為,要想成為堯舜那樣充分實現性善的人並不困難,只要願意「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即只要能以堯舜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作為行動的準則努力實踐,就「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有了向善的主觀願望之後,必須通過自我反省的修養方法去尋求放大了的善心。孟子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上》)

其次,孟子認為在道德修養過程中必須注重客觀環境的影響。「富歲,子弟多懶;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麥,播種而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氵孛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時,皆熟矣。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磽,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孟子·告子上》)少年子弟的懶惰與橫暴,並非天生本性如此,而是使人心墮落的環境造成的。這就如同種麥,客觀環境的好壞只能影響收成好壞,而不會種麥而得豆。因此,要想使人性得到完善與發展,客觀環境固然很重要,但關鍵要依靠人的主觀努力。

二、孟子「性善論」的性質

從孟子「性善論」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孟子的「性善論」包括生而固有的「四端」,這是說明「性善」具有普遍性。同時還包括後天的「擴充」才能使「性善」完備,他看到了後天的外部環境對人性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這種認識顯然有接近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傾向,在當時歷史發展的條件下孟子能看到這一點是十分可貴的。

孟子是在人性先天而善的前提下承認後天環境對人性的影響,認為保持良善的本性主要取決於「求」。表明孟子強調「思」、「求」對於保持「固有」之「本心」的決定作用,即強調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在人性的保持發展中的作用。孟子承認後天環境對人性的影響作用,但強調的仍然是主觀思想意識對人性的決定作用。

綜上所述,可以對孟子「性善論」的性質做一個簡短的結論:孟子雖然承認了後天客觀環境對人性的影響,在這一點上具有一定的唯物傾向;但是,他的「性善論」的理論前提是性善先天固有,並強調主觀意識在人性發展和保持中的決定作用,這兩者都是主觀的東西。而判斷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看意識與物質誰是第一性的,誰決定誰。據此,孟子「性善論」是建立在主觀唯心主義的基礎上的,具有主觀唯心主義的性質。

三、孟子「性善論」的現實意義

在當今我國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樹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核心價值觀的今天,學習孟子的性善論思想會有極大的價值。

首先,它發掘了人性之善,充分肯定了人的自身價值,反映了社會道德歸向,激發著人們對理想道德的重視與追求。性善論認為「人性本善」,.讓人們相信自己的本性是善良的,相信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善人,這其中包含著一種鼓舞人們追求理想人格,教人充滿自信的精神,提倡了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為社會主義道德的完善和共產主義道德的樹立提供了人性論方面的可能。性善論也強調了人們要注重道德修養、提高精神境界的重要性,今天的我們在創造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更要注重精神財富的創造,應該有更高層次的「善」的要求,就賦予「求善」以更廣泛的內涵和更鮮明的時代色彩,去努力追求真、善、美的統一。

另一方面,性善論也警示後人,善性雖是天之所賦,卻易於失去。如果沒有後天環境對善端的培育和引導,人的善良本性也會由於缺乏關照而喪失殆盡。因此,道德完善重在建設,這就要求我們更加重視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針對現實情況,不斷創新方法、講求實效。通過多種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來鼓舞人、激勵人、引導人、塑造人,使每一個人充分發展自己的善性,順利實現個人道德的完成,達到「人皆為堯舜」的理想境界。

孟子的性善論雖然有其理論上的漏洞,也滲透著宿命論等唯心主義成分,不是科學的道德人性理論,但是其中包含的這種教人向善、行善的思想。「寡慾」、「養心」的道德修養方法和「人皆可以為堯舜」的信念,值得我們借鑒。我們應該充分使之與我們社會主義文化結合起來,提升中華傳統文化的競爭力,並使之成為大家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


推薦閱讀:

大家如何看待「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孟子的儒術(4)什麼叫「仁者無敵」?
《孟子全譯》(精校本2):《公孫丑》(上、下)
讀《孟子》系列【11】: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當今為何熱崇孔子而冷落孟子?

TAG: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