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帝王用人學問之一

今天,一提起嬴政,一個暴君的形象立即浮現在你的眼前。其實和後來那些荒淫無道的皇帝相比,嬴政的問題算不上太嚴重,而在用人方面,有很多地方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嚴格按照法家思想行事,任用賢能,賞罰分明,所以終於取得了一統天下的業績。也許是他太過於相信法家思想了,也許是被一統天下的業績沖昏了頭腦,所以他一心想把帝國的事業穩固下來,讓他的大秦江山真的能夠傳至千代萬代,所以他鞏固帝國的措施急急忙忙地實行著。他發兵三十萬北擊胡人;遷移人口充實邊疆;派蒙恬修築長城;開直道,修阿房;一再巡遊天下,安撫四方;為了鉗制思想,他又焚書坑儒……結果欲速則不達,大秦帝國二世而亡。摧毀他苦心經營的帝國的是叫劉邦和項羽的兩個人。

盤點秦二世

做領導的一定要注意聽取下屬的意見,但也不能不加鑒別地一律採用,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力。那些要矇騙你的下屬,總是打著為你好的幌子進行的。趙高就似乎是一心為了二世的利益,說出來的話似乎都是有理有據的,但其實稍微一想,就會發覺他的險惡用心。但二世為什麼還是上當了呢?原因有二:一是趙高投其所好,抓住了二世急於鞏固自己統治的心理,打著鞏固二世統治的名義,謀求自己的私利;二是秦二世自己判斷失誤。他認為趙高是個太監,沒有子孫繼承利益,所以應該沒有私心,能死心踏地為自己效力(這似乎也是後世皇帝寵信太監的原因所在)。法家的統治理論裡面講究不要顯露帝王的真實心態,以免被人利用矇騙。秦二世雖然受過較好的法家教育,但顯然還是在這一點上犯了錯誤。

賈誼在《過秦論》中曾經深刻地揭示了秦二世用人的過失。他說,秦二世繼位的時候,天下苦病已久,渴望得到治理。即使二世是庸主,只要他能任用忠賢,臣主一心,勵精圖治,天下也可以得治。二世不行此術,還是和他父親一樣無道,結果陳涉在大澤鄉起義,天下響應,秦朝滅亡。這是二世的過錯。

秦二世是一個暴君,但用人也有自己的特點,他同時重用趙高、李斯二人,使此二人相爭,而自己處於平衡鬥爭的地位。這是後世帝王控制大臣時廣泛使用的方法,秦二世也許具有開創之功呢。秦二世始終想使二人的勢力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不肯輕易地打破。因此當二人互相攻擊對方謀反或者不忠的時候,秦二世往往不置可否。

在鴻門宴的過程中,項羽和劉邦用人水平的高下昭然若揭。首先,劉邦善於團結人,連項伯都被他爭取過去,他的手下也都圍繞自己共度難關。比如張良審時度勢,出謀劃策,樊噲勇敢向前,唱起黑臉的角色,其他人也都服從調配,共同應付項羽,保護劉邦的安全;而項羽手下,很明顯不那麼團結,范增想讓項莊舞劍刺殺劉邦,結果被自己人項伯破壞了。其次,劉邦還很善於採納別人的意見,連樊噲的正確意見都注意聽取;而項羽就差遠了,對於范增的建議不理不睬,錯失良機。最後,在利用對方人員方面,項羽也單純得很,兩句話就把自己的內線給暴露了;而劉邦則很好地利用了項伯這個內線,脫離了危險,開始與項羽爭霸天下。

劉邦認為自己並沒有多麼超人的能力。要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不如張良;說到安邦定國,撫慰百姓,供應物資,保證糧餉,他不如蕭何;而統帥大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豪傑,劉邦能很好地使用他們,所以能夠取得天下。但是項羽,他有一個范增卻不能重用,所以就失去天下了。

劉邦雖然出身卑微,沒有什麼文化,但確實很懂得用人。當初,驪食其來投奔他,《史記》上有段精彩記敘說,劉邦當時忙著洗腳,不願意搭理他。驪食其很生氣,就說,若大王想取得天下,就這樣對待長者嗎?劉邦立馬醒悟,正襟危坐,起來禮待驪食其。結果驪食其看他還是可以輔佐的,於是為他出謀劃策,作出了巨大貢獻。在用韓信上,他用人的藝術更加完美了。當初韓信從項羽那裡投奔過來之後,並沒有受到重用,韓信失望而去,被蕭何追回,然後勸說劉邦重用他。劉邦聽從了建議,直接就拜韓信為大將,讓他統兵打仗。到楚漢相爭處於關鍵階段時,韓信派人來請封齊王,劉邦認為這是要挾,剛想破口大罵,但一想當時的形勢,立馬改口,正式封韓信為齊王,爭取了韓信的支持,讓他為自己取得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張良、蕭何、韓信都是人中豪傑,不善於統馭他們,必然會互不服氣,甚至相互排擠壓制,造成內訌。所以劉邦就根據他們的個性進行管理,使他們協調一致,各盡所能,為他的事業貢獻力量。張良善於出謀劃策,所以劉邦就把他留在身邊,充當高級參謀,隨時獻計獻策,諮詢顧問。蕭何行政經驗豐富,為人沉穩,有長者風範,所以就讓他駐紮後方,撫慰百姓,隨時供應糧草物資,支持前線的戰爭。而韓信善於統兵打仗,就讓他征戰沙場,這樣就使他們各司其職,發揮各自特長。同時,這種分工也使他們相互牽制,不會威脅到劉邦的領導地位。張良雖然謀略出眾,但是沒有軍隊,也沒有糧食物資;蕭何雖然坐鎮後方,但是沒有軍隊,也成不了什麼氣候;還有韓信雖然有大將之才,身邊也有一些謀士,可是少了糧食物資的支持,幾十萬軍隊照樣玩不轉。所以,雖然漢初三傑都有獨當一面的大才,甚至蕭何與韓信都有自立的機會,但是他們在劉邦這種權力制衡的設計下,只有老老實實地為劉邦賣命了。

劉邦統馭人才的另外一個重要辦法就是論功行賞,使得手下的眾多人才,能夠在一個公平的環境下有序地展開競爭。下屬的官位升遷賞賜有了根據,就能使他們按照規則,充分發揮才能,獲得封賞,而不是把才能用在內耗上。

在張良的提醒下,劉邦先封了一個自己討厭的人,讓大臣們穩定了情緒。最後確定封位的時候,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賞賜也最多。結果大臣不服氣,尤其是那些出生入死的武將們,不明白自己血灑沙場,用生命換來的功勞,竟然比不上蕭何在後方動嘴皮子的功勞大。那劉邦說服眾將的比喻,也著實有趣,他把眾將比做打獵的獵狗,而蕭何則是指揮獵狗的獵人,當然是獵人功勞大了。說得眾將啞口無言,最終順利封賞完畢,劉邦也穩定了江山。

關於劉邦的用人,韓信曾經與劉邦有一段精彩的對白。劉邦問韓信:「如我能將幾何?」韓信答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劉邦曰:「於君何如?」答曰:「臣多多而益善耳。」劉邦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擒?」韓信答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擒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韓信此言可謂不虛。成就事業者不但要重視人才,更要善於統馭人才,從而使他們有機組合,提高他們的凝聚力,增強自己的實力,成就功業。

嘴巴甜,靠邊站

漢文帝是一代明君,西漢「文景之治」就是從他開始的。他也是一個善於用人的皇帝

秦朝的時候,就是注重耍嘴皮子的功夫,結果朝廷官員以耍嘴皮子為能事,文過飾非,導致亡國。今天的這件事陛下是不是應該再考慮一下。文帝一代明君,一下子就明白了張釋之的話,提拔了這個老虎管理人員,確實有可能獲得一個好的上林苑主管官員,但其他大臣會認為這是耍嘴皮子的結果,若聞風而動,人人以耍嘴皮子為能事,定會造成巨大的社會危害。權衡了利弊之後,文帝決定不提拔那位老虎管理人員,只是撤了那個主管官員,因為玩忽職守是必須受到懲罰的。通過這件事,文帝手下的官員們吸取了教訓,踏踏實實地工作,凈化了官場風氣。

賈誼深受漢文帝的賞識,不過後世詩人曾經嘲諷漢文帝,說他和賈誼面談的時候「不問蒼生問鬼神」。實際上這種批評是不客觀的,賈誼曾經上書漢文帝,陳述了重視農業的重要性,認為漢朝政府國庫的糧食積累非常有限,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因此建議漢文帝重視農業生產,引導老百姓務農,從而使百姓富足,天下安定。漢文帝是個實幹家,一聽有道理,就接受了賈誼的建議,在每年正月十五日,舉行藉田,漢文帝親自耕種,以作為重農的榜樣。出漢文帝善於納諫之外

漢文帝不但善於納諫,還主動為大臣敢於說話創造條件。當時的法律中有「誹謗罪」和「妖言罪」,使得大臣不敢暢所欲言地評議朝政,於是漢文帝就廢除了這些罪名,解除了大臣上書言事的顧慮。並且他每次上朝,郎官和從官進呈奏書,他都是停下車來接受,不能採用的就放到一邊,能夠採用的,就對上書的人大加讚揚,結果大臣們都願意進諫。漢文帝納諫態度誠懇,所以大臣也敢於勸諫,有時候甚至涉及他的私人生活。漢文帝非常寵幸慎夫人,她在宮中常常和竇皇后同席而坐。有一天,文帝和慎夫人到郎官的官署來,還是前文提到的拉住漢文帝韁繩的那個袁盎把慎夫人的座位排到了後面。慎夫人當然不高興,不肯就坐。漢文帝也很生氣,站起來要走。袁盎規勸道,尊卑有序,方能上下和睦,慎夫人只是一個妃妾,怎麼能和皇后同坐呢,你要是真的寵幸她,對她好就行了。陛下現在這種做法其實是害她,難道忘了當年的「人彘」了嗎?文帝聽了,臉都白了,他馬上想起了呂后出於嫉妒把劉邦的寵妃戚夫人弄得像豬一樣的慘劇。於是漢文帝把袁盎的話告訴了慎夫人,慎夫人聽了也後怕得很,當然不生氣了,還賞賜了袁盎五十金。

漢文帝善於納諫,從而使大臣敢於指出文帝的過失,使漢朝實力在文帝時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為後來的大漢盛世打下了基礎。

說完漢文帝之後,就要提到漢景帝。這兩人開創的大漢帝國的「文景之治」,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盛世之一。對於漢景帝,歷來評價很高,只是在他晚年逼死周亞夫一事上,學者多有微辭。漢景帝一生最得意的一件事莫過於平定七國之亂,基本解決了漢初的諸侯割據問題。但七國剛開始造反的時候,漢景帝身邊無大將,也沒有好的對策,否則他也不會殺了跟他多年的晁錯,迎合造反的吳王劉濞的無理要求。不過從這件事上我們已經可以看出漢景帝為了江山,不珍惜大臣性命的端倪來了。後來他想起了漢文帝臨死的時候向他說到的周亞夫。當年,周亞夫駐兵細柳營,漢文帝前來巡視,周亞夫治軍嚴謹,差點讓漢文帝進不了軍營,並且表現得不卑不亢,給漢文帝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漢文帝臨終的時候特別囑咐漢景帝,讓他遇到軍事危機的時候,使用周亞夫。於是,漢景帝這時候趕快任命周亞夫為太尉,領兵平亂。周亞夫也果然不負所托,三個月就平定了七國之亂,立下了赫赫戰功。漢景帝自然高興,升周亞夫為丞相。周亞夫竭力為漢景帝獻言獻策,治理國家,也算是忠心耿耿了。可是漢景帝在選擇輔佐少主的輔政大臣時,還是把他拋棄,甚至逼死了他。原因何在呢?

所謂見微知著,漢景帝試探周亞夫的方法可以說是很巧妙的。輔佐少主的大臣,一定要穩重平和,任勞任怨,不能有什麼驕氣,因為少主年輕氣盛,萬一有什麼做得過分的地方,只有具有長者風範的人,才能包容這些過失,一心一意地忠貞盡責。從周亞夫的表現來看,連老皇帝對他不禮貌的舉動,他都不能忍受,一副很不高興的樣子,以後又怎麼能包容少主的過失呢?賞賜他的肉,雖然不方便食用,但在漢景帝看來,他也應該二話不說,把它吃下去,這表現了一個臣子安守本分的品德。他要筷子的舉動,在漢景帝看來就是非分的做法,到輔佐少主的時候,會不會有更多非分的要求呢,這是漢景帝不能不防的。並且漢景帝結束宴席之後,周亞夫快步而出的舉動顯然有失恭敬,表現出了周亞夫心中的怒氣。如果換成少主之後,周亞夫肯定還要受到一些類似的委屈,在漢景帝面前周亞夫尚且如此,到那時候又會怎樣呢,這是漢景帝不能不顧忌的,所以漢景帝果斷地放棄了周亞夫。

漢景帝作為封建皇帝,雖然被稱為一代明君,但為了兒子的江山,還是對周亞夫下了殺手。因為周亞夫當時權力很大,少主即位之後,未必能夠控制得了周亞夫。俗話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一次,周亞夫的兒子給周亞夫購買了一些兵器,但是耍了一下威風,沒有付錢給店主,於是被店主告到官府。本來這充其量是個民事案件,但漢景帝一下子抓住了周亞夫的把柄,授意主審的獄官指控他有謀反的嫌疑我們決不認可漢景帝殺功臣的做法。在一個把江山社稷看得重於一切的封建皇帝身上發生這種事,還是有其合理的內在邏輯的。估計到可能的危險,然後採取一定的措施,除掉這種危險產生的根源,這種思路還是可取的。自此而後,玩弄這種把戲的皇帝實在是太多了。

央視前一段熱播的《漢武大帝》,向我們展現了一代雄主的風采。漢武帝成就了泱泱大漢,但晚年的時候也出現了很多失誤。後世的歷史學家認為他晚年窮奢極欲,對百姓橫徵暴斂以修建宮室,對外窮兵黷武,並且他相信鬼神,巡遊無度,和秦始皇的所作所為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即便如此,卻沒有出現秦朝的悲劇,原因何在?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認為,漢武帝成功的秘訣在於善於使用進諫的人,賞罰分明,而晚年又勇於改過,臨終顧托得人。明主一定要善於用人,用人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要善於納諫,這樣才能兼聽則明,決策正確。漢武帝就是善於納諫的典型代表。

漢武帝手下的文武名臣數以百計,並且他非常注意後備人才的儲備,每當一代名臣開始凋零的時候,他就注意搜羅新的人才,以防止人才的青黃不接。漢武帝曾經在公元前106年,也就是他在位的中期,專門頒布詔書搜羅人才。詔書大意是說,凡是建立非常的功業,必須等待異乎尋常的人才。所以有的馬雖然狂暴不馴,卻能夠日行千里,有的人放蕩不羈,卻是建立功業的人才,關鍵就看你如何駕馭了。因此要求地方官員考察民情,將出類拔萃的,能夠勝任大將、丞相,能出使遙遠的國家的人才,舉薦給國家。從詔書裡面可以看出,漢武帝是高度重視、渴望人才的,對自己控制使用人才的能力也是有信心的,並且可以看出漢武帝重視組織班底的完整性,徵求文、武、外交各類人才,而不局限於一個方面。

漢武帝同時善於掌控人才,大將楊仆攻滅南越之後,漢武帝還想用他討伐東越,但又怕他居功自傲,於是在任命他出征之前,頒布詔書列出了他在攻打南越時的六大罪狀加以批評,要求他將功補過。結果弄得楊仆誠惶誠恐,拚死效命來贖罪,順利地打下了東越。

漢武帝用人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賞罰分明,該賞的毫不吝惜,該罰的也絕不手軟。他賞賜有功大臣的時候,動輒賞賜幾十萬金,出手大方;而執起法來,也是鐵面無情,不徇私枉法,我若為了妹妹破壞了先祖的法令,如何對得起列祖列宗,又如何對得起天下百姓。於是雖然痛哭不已,但還是批准主辦法官的要求,對昭平君處以極刑匈奴稱之為「飛將軍」,對漢武帝忠心不二,但實際上李廣確實沒有太大的勝績。有人問他為何不給李廣封侯時,漢武帝明確地說:「我只按斬敵數封賞,如果按資歷封賞必將造成軍士的不服,使軍心渙散。」

他贈送了一幅周公背負成王接受諸侯朝見的圖畫給霍光,暗示霍光將來要像周公輔成王一樣來輔佐幼主劉弗陵。霍光為人深沉鎮靜,對此,未做任何的猜測。一年之後,漢武帝病危,霍光流著淚詢問漢武帝身後的繼承問題,漢武帝這時明確地表示要立劉弗陵為太子,並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金日為車騎將軍,上官桀任左將軍,桑弘羊任御史大夫,讓他們在霍光的領導下,共同輔佐幼小的太子。這幾個人都是經過漢武帝長期多方觀察了解任命的,事實證明他們也確實堪當重任,維持了劉漢天下的穩定發展,成就了昭宣之治。

劉弗陵果然有乃父遺風,治理國家還是有聲有色的,在處理和輔政大臣霍光的關係上,可以稱得上君臣不相疑,是老臣和幼主成功合作的典範。

。。。。。劉弗陵看了上書之後,什麼話也沒有說,也沒有表示自己的態度

他脫下帽子叩頭請罪:「臣該萬死!請皇上發落。」劉弗陵說道:「大將軍不必緊張,戴上帽子,快請起來。朕很清楚上書是假的,你沒有什麼陰謀。」霍光聽了小皇帝的話後,真是又驚又喜,於是問道:「陛下怎麼知道上書是假的呢?」劉弗陵胸有成竹地答道:「你出京城去閱兵,也就是這兩天的事,選調校尉入府也不過十來天罷了,可是燕王遠在北方,怎麼這麼快就知道了呢?就算能夠知道,馬上就寫信過來,現在也趕不到京城啊。再說大將軍真的要作亂謀反,調一個校尉也沒有什麼大的作用。這件事明擺著是有人想陷害你。朕雖然年幼,但也不會上這種當,懷疑大將軍的。」一席話說得大臣們驚訝不已,霍光也放下心來。聰明機智的劉弗陵接著下令追查冒名偽造上書的人。上官桀等人怕查下去會暴露自己,就勸劉弗陵:「這點小事不知道是誰惡作劇呢,就不值得再追查了吧!」劉弗陵一聽,嘴上雖然沒有堅持,但實際上已經開始懷疑上官桀等人了。

匈奴單于謊說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回來稟告。之後,劉弗陵還是不死心,又派使者到匈奴去。蘇武的隨從常惠買通了匈奴人,私下和使者見面,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使者見了單于,嚴厲責問道:「匈奴既然要同漢朝和好,就應該有誠意。我們皇上在御花園射下一隻大雁,雁腳上拴有書信,說蘇武還活著,你怎麼說他死了呢?」匈奴單于聽了,信以為真,於是放回了蘇武。這時蘇武已經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鬚髮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百姓都出來迎接他,劉弗陵也對他封賞有加,讓他安度了晚年。接回蘇武的舉動,不僅讓蘇武老有所歸,更是安慰了天下人心,為漢家王朝樹立了忠臣義士的榜樣,意義非凡。

遺憾的是年輕聰明的劉弗陵,21歲就死了。有人說他的死有值得懷疑的地方,但這不是我們所關注的。在他短短的一生當中,他還沒有來得及發揮自己的才智,但是在用人方面就已經顯示出了過人的一面,很多地方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劉邦建立西漢帝國的時候估計怎麼也沒有想到他的江山會葬送在一個叫王莽的人手中,幸虧有一個叫劉秀的子孫,光復了大漢基業,建立了東漢。毛澤東曾經稱讚劉秀是歷史上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我們在這裡就專門談談光武帝劉秀的用人。劉秀用人的一個訣竅就是善於與部下敘溫情,拉近與部下的距離,用感情籠絡部下,使他們盡心竭力為自己的江山賣命。他處理與馮異的關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馮異為劉秀打下天下立了汗馬功勞。當初,馮異常年在外領兵作戰,手握重兵,深受劉秀器重。有些大臣就心生嫉妒,老是說馮異的壞話,引起了馮異的不安。於是他上書表明心跡,說自己思念朝廷,希望能被召回,以親帷幄。劉秀因其職責重大,不同意他回來,於是便下詔書安慰馮異說,你之於國家,雖然說是君臣關係,但是恩情就像父子一樣,哪裡會有什麼嫌疑呢?馮異見後,心中頗為感激,堅定了守衛國土的決心。後來,馮異回到洛陽,劉秀接見他的時候對他一再誇讚,還賞賜了很多珍寶,同時還和他拉起了家常,說咱們兄弟當初剛剛起兵的時候,那可是真不容易啊!還記得那次與王郎交戰,咱們吃了敗仗,跑到無簍亭那個地方,可以說是饑寒交迫,還是你弄來一點豆子,做了一豌豆粥給我,那豌豆粥真是香,我現在都不能忘記。還有,後來我們跑到玉南宮的時候,正好下起大雨,把咱們兄弟凍得渾身顫抖,還是你和鄧禹找來了乾柴,還摸了一隻老母雞,讓我溫飽全解,最終得以安全移兵到信都。然後你又收集散兵,重整隊伍,擊敗了王郎。現在我們境況好一點了,可是一想到這些,我心裡就熱乎乎的,以後我也肯定會報答你當年的恩情。馮異聽了這段回憶之後,感動得不得了,也談起了當年劉秀在巾車鄉充分信任他,放他回家探望母親的往事,更加拉近了君臣之間的距離,加強了君臣之間的信任。此後,劉秀又數次召見馮異,設宴款待,君臣共飲,商討攻打蜀地的事情。馮異在京城住了好幾天,才回到駐地。劉秀又命馮異妻子兒女隨行,以表示不疑馮異,馮異也就死心為劉秀賣命了。劉秀並不從馮異立下了多少汗馬功勞入手,拉攏和馮異的關係,而是巧妙地通過看似平常的幾件小事,一碗平常的豆粥來敘述君臣共同患難的經歷,一下子拉近了君臣的距離,使馮異回想起往事,格外親切,堅定了對劉秀的忠誠,為東漢的建立發揮劉秀用人的另一個特點是善於揚長避短。他手下猛將如雲,並且各具特點,但是他總能知人善任,揚長避短,使用得當。能夠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使將帥能在不違背總的戰略目標的情況下相機行事,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自己的積極作用,充分考慮實際條件從容指揮,這在統一戰爭中是非常重要的。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天下統一之後,劉秀對待功臣非常「厚道」。他沒有像老祖宗劉邦那樣殺戮功臣,而是建立了著名的凌煙閣,給二十八位功臣繪像紀念,給大臣豐厚的待遇,讓他們能夠安享太平富貴。但為了避免功臣權力過大帶來的問題,他不讓功臣掌握實際的權力,而是「退功臣,進文臣」,把治理國家的事交給了文臣。這樣一來,既解決了如何對待功臣的問題,又利於國家的治理,是古代皇帝在如何處理功臣方面做得最好的皇帝之一。劉秀還經常和群臣開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來調節君臣之間的關係劉秀制馭功臣,多能包容他們的小過失。遠方藩屬貢獻珍品來的時候,必先遍賜列侯,自己剩不了多少。大臣有功,就封賞財物,但是不任以吏職,所以手下功臣皆保其福祿,沒有被殺的人。

呂蒙也是孫權手下的大將,從呂蒙身上,我們更可以看出孫權對人才培養的重視當然,孫權統治的後期逐漸失去銳意進取之心,對人才的重視大不如前。加之孫權年事已高,身後的顧慮很多,皇位繼承及大臣是否可靠的問題,成為了他重點考慮的問題。因而,孫權駕馭群臣的手法與用人的藝術也逐漸失去原有的光輝,最後變得「多嫌忌,果於殺戮」,使得他統治後期及身後的吳國終於墮落為派別鬥爭劇烈和政治黑暗殘暴的王朝,這也是我們應該指出的。
推薦閱讀:

迂迴
韓 非 子[周]韓非 撰用人第二十七
學點鬼谷子用人智慧,別失傳了!
如何正確選購和服用人蔘
【讀通鑒】蕭何自污名節透露出的古代官場用人悖論

TAG:學問 | 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