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山中送別》
06-17
王維《山中送別》押微韻 題註:一作送別,一作送友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詞句注釋⑴掩:關閉。柴扉:柴門。⑵明年:一作「年年」。⑶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裡指送別的友人。後兩句化用《楚辭·招隱士》的「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意。評註《王孟詩評》:占今斷腸,理不在多。《唐詩絕句類選》:只標地寫情而不綴景。《唐詩援》:語似平淡,卻有無限感慨,藏而不露。《唐詩廣選》:顧與新曰:翻用楚詞語意,脫胎換骨,更為深婉。《唐詩解》: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子之歸期難必。《彙編唐詩十集》:唐云:得漢魏和緩氣。《唐賢三昧集箋注》:此種斷以不說盡為妙。結得有多少妙味。《唐人萬首絕句選評》:翻弄騷語,刻意扣題。林庚《唐詩綜論》:「『年年』二字它原是一個流水的感覺,……它是說明時間的,而『明』字則似乎是反時間的,歲月原如流水,而『明』字卻讓它出現在一個照眼的感覺上。這便是詩歌語言的魅力,彷彿那春草就將綠得透明了,那麼,王孫該怎麼辦呢?春天的光輝與那勃勃的生氣,它乃是一切的開始之開始。而且世界上一切的消息原都不甘於寂寞,於是遂非柴扉所能掩了。」《詩境淺說續編》:所送別者,當是馳騖功名之士,而非棲遲泉石之人,結句言「歸不歸」者,故作疑問之詞也。《超純齋詩詞》:又題:《山中送別》1、柴扉:柴門。2、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裡指送別的友人。【評析】: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王維詩鑒賞 這首《山中送別》詩,沒有描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獨具,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截然不同的角度。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以一個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從相送到送罷,跨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跨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麼呢?詩人都將它們留待讀者補充想像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神傷,但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詩人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 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天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一起,就使這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字裡行間。讀者自會從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如何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使人想像無窮。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寫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本該在相別之際向行人發問,這裡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如此,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客套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 中間跨越了兩段時間;這裡,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問那時歸不歸,又是從當前跳到未跨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王維的詩善於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表現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如此。(陳邦炎)文學賞析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裡,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寫與友人話別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際的環境氣氛,而偏寫送走友人之後日暮掩上柴扉的舉動。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里。使詩人感到一種寂寞與孤獨,自然會追憶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現友人在山中時朝夕相處的歡樂,同時,也一定會想像友人出山後的行蹤,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歸來重聚。一句話,詩人身雖在柴扉之內,心卻在柴扉之外。但所有這些,詩人都沒有直接說出來,讓讀者自己從「掩柴扉」這一動作細節中體會。詩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詩的前兩句是陪襯,後兩句才是表現的主體。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兩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這兩句化用《楚辭·招隱士》句意,但一點也不使人感到是用典,而覺得是從詩人內心深處自然流出的深情話語。這裡用典不僅貼切,而且靈活,巧妙。《楚辭·招隱士》中的王孫是淹留山中,辭賦作者是要招其離開山中歸家,而王維詩卻反用其意,盼友人回到山中來;《楚辭·招隱士》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而王維詩是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楚辭·招隱士》用的是直接感嘆句,王維改用疑問語氣,所傳達的感情便微妙、豐富多了。 「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裡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裡,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歸不歸」三字,有擔心、疑惑友人去而不歸,又有盼望友人明春歸來之意緒。在王維之前,南齊謝朓《酬王晉安》詩也用了《楚辭·招隱士》的句意,寫出了「春草秋更綠,公子未西歸」的句子。 第三句「春草明年綠」,有的本子作:「春草年年綠。」比較之下,「春草明年綠」更為美妙。它是全篇詩的警句。有了這一句,描繪出了詩人在柴扉中想像的這一片春草的綠色,使整首詩有了色彩,有了畫意,有了象趣,而詩人盼望友人歸來同賞明春山色的深情,便有了藉以寓托的鮮明美麗物象。「綠」字是詩眼,「明」字也妙。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一時暗戀成名言(王維)
※張 珺:王維山水詩的美學特質
※王維詩鈔
※王維的詩全集
※唐詩來了|王維《山中送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TAG:王維 |